董继宁中国画的宏壮风格与诗意境界
2023-03-22陈池瑜
◆陈池瑜
董继宁是我国著名山水画家,1955 年出生于湖北咸宁,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该校研究生部主任、教授,后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大学特聘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他怀着对祖国万里江山的热爱之情,近30 年来,创作了几百幅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山水画,以雄壮的气势,宏博的风格,奏响民族文化强盛的雄浑交响曲。最近,他的“家山无恙风雨同行”中国画作品展,在武汉成功举办。展现他的新的创作成就和家国情怀,其作品具有诗意境界和清婉风格。董继宁的作品是新时代中国画创作的重要收获。
2015 年11 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江山万里行——董继宁山水画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并举行了画展作品研讨会。此次大展受到美术界及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董继宁山水画的强健风格,为祖国河山立传,呈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力量。
早在1990 年,董继宁的山水画就获得首届北京国际艺苑美术奖,并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山水画个展,《美术》杂志发表专文评论,作为青年画家的董继宁在美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后,他一边研习中国画论和传统文化,一边临写古代山水画,及研究山水画笔墨表达技法,积淀文化修养和笔墨功夫,为提升山水画创作境界和攀登山水画高峰打下雄厚的基础。他在鄂南山区乡村度过了少年时代。1977 年他来到湖北艺术学院学习美术,江城武汉成为他成长的另一个故乡,浩瀚长江,冲破龟蛇二山,滚滚东流,大山大江成为一种人格力量和生命精神融入董继宁的血液之中,大自然给了他宽广博大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他在十多年前,回家乡咸宁,在乡村建起“记山大屋美术馆”,这也是董继宁念念不忘大山的养育之恩的象征,亦表达他纵身大化、与山为宜的胸襟。“记山大屋美术馆”不仅成为董继宁和画家们写生创作的基地,同时也是当地美术培训、美术展览和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近年来,董继宁不少大画都是在“记山大屋美术馆”创作而成的。
董继宁在上世纪90 年代,曾在湖北美术学院担任教务处长和研究生部主任,2002 年他从湖北美术学院调到湖北省美术院担任院长,并兼任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坚持写生和创作。在“江山万里行———董继宁山水画展”研讨会上,多位理论家对董继宁行万里路,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从珠穆朗玛峰、昆仑山、唐古拉山到泰山,到武当山、大别山、太行山,从长江到黄河,从井冈山到延安宝塔,创作题材如此深广,均表示由衷赞叹!不少艺术家和学者更是盛赞董继宁山水画的磅礴气势,宏阔意境及对当代山水画创新所作出的贡献!
中国山水画自东晋南朝产生以来,到隋唐渐入佳境,而至五代北宋进入黄金时期,元明清得到进一步发展,笔墨及各种技法进一步完善。唐代王维提出“水墨最为上”,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山水画创作“六要”,即气、韵、笔、墨、思、景,以及宋代苏轼提出士大夫画即文人画理论,水墨山水画得到快速发展,甚至替代人物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画科,以至被画论家评为“画分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山水画深厚的传统和完善的技法,既是现代画家们的无穷的资源,同时也是山水画家革新创造的屏障。因此,进入20 世纪后,山水画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如何面对传统和创新。现代山水画家集中在两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在笔墨探索方面的创新,如黄宾虹在笔法线条和墨韵渲淡方面的创造,使中国山水画在技法形式上,得到了新的发展,创造出深厚华滋的黄宾虹山水样式。二是通过写生来推进中国山水画的创新,李可染、张仃、傅抱石、关山月等,都是走这条道路。当然这两种创新方法也是相互交融的。董继宁选择以写生为主,兼及笔墨、意境、空间安排及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创造,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样式。
南朝陈代的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心师造化”的概念,唐代张璪在《绘境》中阐释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宋代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又提出“笔补造化”的思想,直到明代董其昌提出山水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清代石涛则要求画家“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些创作观点都是讲的画家和造化的关系,即人和自然的主客体关系,或者说是一种心物关系。连接这种关系的桥梁就是写生。董继宁对上述中国画美学思想细心领悟,一方面他的自然本性使他从小热爱大山大水,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郭熙说“山川,大物也”,董继宁选择山水画作为毕生的艺术追求,对大自然美的探寻正是他的艺术理想。另一方面他对古代山水画及现代山水画进行研究,牢记荆浩“度物象而取其真”的“图真”理论,认为当代山水画的创新,画家必须到大自然中去感悟,通过写生来把握自然山水的本真情势,才能与山传神,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山水画。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凡学画山水者,看真山水极长学问,并且可以脱时人笔下套子,便无作家俗气。“故画山水而不亲临极高极深处,徒摹仿旧人栈道瀑布,终是模糊丘壑,未可便得佳境”。董继宁对唐志契之警言体悟深刻,抱着“为祖国河山立传”的理想,行走祖国大江南北,从自然造化中寻找创作素材和艺术主题,从大山大川中吸取生命源泉与精神力量。
近十年来,董继宁一方面行走南北,坚持写生,获取鲜活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潜心书斋,深究画理,在“传统文化之现代性,主流文化之艺术性”中开拓中国山水画的新境界。他思考的问题是,探索传统山水画的现代路径,即传统山水画在当代新的形式的创立,创造现代形式的山水画是当今山水画家的重要任务。同时他还思考如何用山水画的形式来弘扬中国精神,创造具有主流文化特征的现代山水画,将山水画题材同民族精神与中国人民的性格力量的表达结合起来,创立一种具有现代英雄主义特点的宏伟山水画,赋予山水画崭新的时代精神与情感内涵,同时用山水画的形式来实现“主流文化之艺性”,赋予山水画以时代性和民族文化力量。
董继宁将山水画创作与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将儒、道、佛之中国文化智慧用现代山水画加以表现,并将中华文明之源、现代革命斗争和祖国山水之美的主题,有机地融合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之中。他宏观构想、置陈布势,用十多年时间,创作了一百多张表现上述主题的山水画。用山水画来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表现中华文化的宏大主题,实乃是董继宁的创造。“江山万里行——董继宁山水画展”围绕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及文化发展的总主题,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生命颂歌》,由《茫茫昆仑》《三江源》《通天河》《远眺唐古拉》《圣山》《玉龙飞雪》等组成,作者以朝圣般的心态来描绘哺育中华民族发展的江河之源,生命之泉,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第二、三、四章为《高山仰止》《云山天籁》《空山凝云》,分别呈现儒道佛文化的典型景观。第五章《峥嵘岁月》,讴歌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跋山涉水,转战南北的伟大革命历程。第六章《江山多娇》,颂扬祖国锦绣江山之瑰丽与壮美。这次大展主题与作品的结构安排,极富创造性,体现了他对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遥想与对民族文化精髓的体悟,对民族崛起强盛之伟大复兴的观感,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这一幅幅精妙的形象画卷,是中华文化的雄浑交响曲,节奏鲜明而奔放,音调沉雄而高亢,和声浑厚而苍劲,内容丰富而统一。用山水画表现如此广阔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主题内容,这在中国山水画史上还是首次,表现出董继宁对祖国大山大水无限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苦恋。
中国山水画在两晋已产生和发展,东晋顾恺之《论画》已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并列,作为一个画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南朝萧贲尝画团扇,上为山川,“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隋唐山水画进入较快发展期,不仅有展子虔、李师训的青绿山水,而且还出现了王维、张璪、王洽的水墨山水。而到五代和北宋,山水画进入高峰时期,五代有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北宋有范宽、李成、郭熙、米芾。宋元以降,山水画成为主流画科,成为中国绘画的杰出代表。为什么中国山水画在两晋得以产生并快速发展,比西方风景画产生早出一千多年,其原因之一就是有儒家和道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
以往,学界比较关注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等观念对山水画的影响,在谈到儒家思想对绘画的影响时,主要关注孔子的礼乐思想所生发出的兴成教化艺术功能论对人物画的影响,实际上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对山水画也产生巨大影响。《论语·雍也》载:“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子罕》记载孔子观水与观松柏后的感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还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将山水加以德化,是一种德化自然的精神感悟方法,是以德观物,用道德理性来观看山水,在山水自然物中感悟生命精神和道德价值,所以乐山乐水是一种生命与道德的观照。这种用主体之德来观看客体自然山水景物的方法,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艺家观看自然的方式,使中国艺术家形成以情观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即物我同一的观看自然的审美视觉范式,这是一种独特的中华民族的视觉思维方式。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还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荀子还从水中看到更多的精神内容,认为水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善、似志,如说水“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这就是智者所以乐水的原因。至于仁者为何乐山,汉代刘向《说苑》中说,高山是“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育万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仁者所以乐山也”。中国的先哲们,不但从大水中看到似勇、似法、似志的精神内容,而且也能从大山中体察到“国家以成”的治国法理。所以儒家思想中的仁知之乐,一方面将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引向自然,关注山水,热爱山水,另一方面启迪人们从山水中体悟道德法律和国家以成的道理,即赋予山水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这种山水比德的思想促进了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
用现代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儒家文化,是董继宁“江山万里行”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水画创作的一个新的课题。《诗经·鲁颂·閟宫》有“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通过颂扬泰山巍峨,来礼赞“鲁侯之功”。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叹,泰山乃五岳至尊,秦始皇亦在泰山封禅。泰山成为中华民族崛起和强盛的象征。董继宁创作的宽550 厘米、高213 厘米的《泰岱望蓬瀛》,雄浑壮丽,云海之中耸立泰山雄姿,真是天风浪浪,海山苍苍!赤色峰恋,淡黄色的云海,与天相连,茫茫无际,真有“遂荒大东”之感,以泰山雄姿与博大,象征祖国的强盛与力量!董继宁以五岳为代表,礼赞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庄严。除东岳泰山外,董继宁还以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为主题,选取典型景观加以描绘,创作了《西岳朝阳险》《中岳连天峻》《南岳祝融秀》《北国雄岳图》。其中《西岳朝阳险》,在群峰环抱中,画面中央主峰像纪念碑似的突兀升腾,俯瞰众岭,塑造出华山高峻奇险之雄姿,寓意中华民族之崛起。《南岳祝融秀》呈现衡山林木苍郁,润泽华丽、春意盎然的南国诗意。《北国雄岳图》以大块面构成山体,展现北岳恒山绵延百里,铁骨峥嵘豪壮之气。
董继宁在表现儒家文化的创作构想中,还别出心裁选取书院建筑景观加以描绘,历代书院是典藏四书五经、历史文学典籍,教授和研究儒家文化经典的场所,书院曾担当过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任务。董继宁将书院景观纳入其儒家文化系列,以形象直观的方式通过书院来展示儒家文化的源流。他创作的系列作品有《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书院是古代四大书院之首,位于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之畔,是唯一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宋仁宗时代成为北宋最高学府。董继宁创作的《应天书院》,采用西方风景画的透视方法表现空间,高大树木掩映弯曲小河对岸的书院建筑,幽静深邃,意境清婉,真乃习书读经之圣地。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画院前松柏参天,其斑驳枯老的树干见证书院的沧桑历史。《石鼓书院》描绘湖南衡阳石鼓山上的一座书院,相传山上有石鼓高六尺发出鼓声,石鼓书院始建于唐代,韩愈、周敦颐、朱熹等曾在此讲学,在湖湘地区传播儒学。《石鼓书院》一画,葱葱郁郁的树林簇拥着石桥,通向书院,桥旁有亭子,亭后是重新整修的石鼓书院建筑群。董继宁创作的书院题材作品,均大段题款,记录书院的发展历史与变迁,图文并茂,亦具有研究价值。
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对山水画产生巨大影响,老子认为道、天、地、人是宇宙中的四大要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还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欲以静”,“见素抱朴”,所谓“守静”“至虚”,正是山水画画家应具有的静观天地的一种审美心态。庄子进一步发展老子的思想,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庄子·天道》),他要“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乘物以游心”,达到一种“身与物化”的至高境界。南朝宗炳论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宗炳《画山水序》)。山水是天地大物、也是天地大美,山水以特别的形质媚道,即以直观形式审美地表现道,所以山水画乃道的表现形式之一。画家和观众在山水画面前可以“披图幽对,坐究四荒”。道教文化也是山水画表现的对象,东晋顾恺之最早的山水画记录《画云台山记》,就记述了自己在画云台山的山水时,画出了张道士及弟子的形象。
董继宁将老庄道家思想带入创作中,他在用水墨表现天地之美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使自己的精神与自然浑然一体,以达到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他用山水画来“媚道”,将山水画看成是沟通创作主体与宇宙万物之“道”的信息桥梁。他在《云山天籁》(道家文化系列)中,创作了一组以道家文化圣地为内容的山水画,《太岳仙山图》表现武当山至高点上的金殿,云海苍茫,拱托仙山楼阁,观众仿佛遨游宇宙,纵身大化。《问道崂山》采用传统山水画表现高远的方法,从前景山石,向中后远景层层推高,白色山溪曲转流下,增加画面的灵动,不规则的山岩阻隔,寓意问道之难,考验问道人的意志。《武夷山》《三清春晓有无中》以横幅或立轴的方式表现山体庄严,厚实凝重。清代画家龚贤讲到山水画四要素,其一为“丘壑要稳”。董继宁注重山体岩石结构的表达,两张画的主峰高耸兀立,像道家精神之无字碑一样,餐风饮露,独立于天地之间,引人以无限遐思。
董继宁的《空山凝云》(佛家文化系列),将禅心和诗意融合在山水画中。他另选择佛教圣地佛寺禅林加以描绘,以山水画形式,礼赞佛教文化。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在南北朝和隋唐得到快速发展,并被本土化,成为我国重要宗教文化之一。董继宁精心构思,创作出系列佛教圣地山水图像。我国的佛寺禅院及道观建筑,常常隐藏于名山深林之中,一可与尘世隔绝,以显佛道幽静致远之境界;二可增加信仰佛道人员,攀登山路,参观寺观,烧香拜佛的艰难,考验其心态与诚意,增添佛道文化之神圣感和神秘感。董继宁没有去描绘佛道故事人物,而是用山水画的形式,以宏观的方式,将寺庙及所处名山仙境加以呈现,以独特的山水画方式,再现佛道文化的精神。他创作的佛教文化系列代表作有《峨眉圣境》《五台山下树听禅》《海天佛国远梵钟》《蝉唱秋壑听寺钟》《终南秋声远》《少室山下树听禅》等。《家园》描绘西藏最早寺庙雍布拉康,圆锥一样寺庙直插云霄,朝霞染红了远山和云雾,近景中的白水,苍翠的树木,升腾的山脊,拱托雍布拉康寺,华丽庄观。《禅冬》以灰色为主调,天空云雾和大地在一片寒寂的雪雾中浑然一体,一棵独立山地上的身披雪花的白树,似乎为天地之禅心。此画营造万籁俱静、浑圆无极、心与物冥的禅境。由此可见董继宁表现佛禅思想的独特构思与手法。
董继宁的山水画是一种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涵养的新的创造。他将道家中含道映物、天地大美、与物为春的思想,同儒家山水比德、仁知之乐的精神结合,运用如椽大笔,颂扬中国现代革命历史,探索在山水画中表现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途径与新方法。董继宁山水画特征之一是综合创造,既表现在他将儒道佛结合的文化思维中,也体现在他将南北地域文化和艺术风格结合的实验中。从唐五代起,王维清敦的水墨画风,多有诗情画意;五代董源、巨然表现南方山水,清婉奇丽;而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及荆浩、关仝的北派雄浑山水,另有千秋。董继宁闯南走北,既保持南方画家清丽润泽一片江南的本色,同时也向老师李宝林学习北派山水敦厚雄健、豪壮强劲的风格,将南北二派特征根据自己创作对象的需要加以灵活运用。他还将楚国浪漫主义精神和北方现实主义传统结合,创造出一种新时代的山水画中的英雄主义气概。
他在《峥嵘岁月》一章中,创作了讴歌中国现代革命战争历史和共产党光辉历程的系列作品;在《江山多娇》一章中,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与悠久文明,用浓墨重彩描绘祖国绚丽的江山,为祖国河山立传!
《南湖晨曦》画中朝霞满天,南湖中的小船中诞生中国共产党,从此,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驶向民族复兴的胜利彼岸。《回韶山》描绘毛泽东在阔别32 年后回故乡韶山的诗意。《万水千山从头越》选取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遵义会议旧址加以表现。《金沙水拍云崖暖》《更喜岷山千里雪》绘毛泽东《长征》诗意,金沙江水流拍岸,岷山皑皑白雪覆盖,象征红军长征之艰辛。《六盘山颂》画中天高云淡,六盘山上红旗漫卷,红军长征星星之火将成燎原之势。《延安颂》描绘毛主席及党中央在延安指挥抗战,延河水滚滚向东,宝塔山巍然屹立。《铁骨铮铮太行山》画中太行山似铁壁铜墙,用太行山喻意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全民抗战的伟大力量。《苍松劲健西柏坡》画中的苍松顶天立地,比拟毛泽东和共产党人在西柏坡运筹帏幄,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壮举。董继宁很少在画中直接描绘战争场面和领袖人物,而是寻找进入山画意境中的革命圣地与景物加以描绘,运用儒家山水比德的方法,加以连类引譬,将革命历程的重大题材,转换成视觉图像,绘成一幅幅精美壮丽的山水画,丝毫不显雕琢与概念化,而是将重大历史题材与山水画形式完美地统一于画中,这应该说是董继宁用山水画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一个新的创造,推动了山水画题材表现手法的当代发展。
董继宁以满腔热情谱写祖国颂歌,代表作有《塞外江南》《高原绿洲》《呼伦贝尔牧歌》《漓江山水》《情系神农架》《日月潭之恋》《长城》等,这些作品绘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祖国山河之秀丽和壮美,其中《情系神农架》《长城》为高144 厘米、宽366 厘米巨制,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等视觉方法,表现辽阔而深广的空间意象,形成其壮美雄浑的艺术风格特征。董继宁秉承李可染关于“山水画是对祖国、对家乡的歌颂”的思想,坚信山水画能给人精神上崇高的启示。他将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视为自己的创作原则。一方面董继宁重写生,感悟祖国的自然山水之神韵,另一方面他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厚爱灌注于山水画中,创造出崭新的山水画当代视觉样式。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篇说:“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董继宁的山水画正是创造了一种雄浑的大山水艺术境界。《情系神农架》《长城》是其雄浑风格的代表,而且成为董继宁山水画图式的典范。《情系神农架》近景截入山腰,前面有树木成排并列,左边有山溪直下,右边白雾蒸腾,迷漫山谷,右两边山岩直上,中景山峦突起,连绵起伏,右上弯曲银河绕山体而下,形成白色水潭再奔流而下,上方远山隐逸,连接天边,荒荒油云,廖廖长风。全画气势磅礴,辽阔而悠远,节奏感强,展示出神农架原始山林雄伟力量。《长城》用赭石、土红及黄色等暖色作为基调,灰色的长城蜿蜒向上,像巨龙一样,攀附山顶,昂首傲视寰宇,朝晖染红山山水水,象征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董继宁综合儒道释文化内质,特别是将儒家山水比德观念和道家澄怀味象的意旨,加以发扬光大,以综合创造的方法,绘制当代山水画的宏壮图像,以山水画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力量,创造出雄浑博大的山水画新形式,“致广大,尽精微”,“近取其质,远取其势”,他特别注重对大山、岩石结构的表达和山水辽阔气势的创造,注重画面远近空间层次和景物隐显起伏节奏的布置。他将北派山水巍峨的风格和南方山水清婉的诗意结合,将楚国浪漫主义想象传统和北方师造化的现实精神统一,并将儒家仁知之乐和山水比德的精神与道家含道映身与物化的观念联接,创造出歌颂祖国河山和革命历程的主旋律山水画,开辟出一种山水画中当代英雄主义新气派,并在用山水画表现儒道文化的探索中作出了新贡献。董继宁用山水画的当代形式,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他的山水画佳作以其蕴含的精神内质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伟大力量!
董继宁在绘画的探索与创新道路上不断前行,他将绘画创作作为追求真善美的一种实践活动,作为探索生命意志、表达思乡情结的视觉图像。从2023 年11 月在湖北大学主办的《家山无恙风雨同行——董继宁中国画作品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眷念和热爱。回望家山,成为董继宁生命和创作活动的精神指向。清代龚自珍《乙亥杂诗》中的“踏遍中华窥两戎,无双毕竟是家山”,齐白石刻印“客中月光,亦照家山”,均表达对家山的特殊情怀。董继宁生在鄂南山区,大山在召唤!他在咸宁家乡建筑“记山大屋”,他在画中钤印为“山里人”,对家山的记忆和情感可谓刻骨铭心。他将家山不仅看成是生养之地,而且视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家山承载着我们共同的文化精神,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他用笔墨画出家山,注入了深厚的情感精神和文化内涵。
他最近创作的纸本彩墨《云上家山》,款识为:“云上家山树多情盼燕归青青溪畔草来报三春晖”。横排的树木树叶已泛绿色,春光四射,一片宁静。《大山之恋》将远山、金色的田野,近景中的树木枝叶,组成统一画面,清新自然,描绘家山春风化雨,恩泽万物。《翠林万重送春风》《天高路远山清水长》《山高湖水明》,表现山水景物,各有特色,这些山水画作品在形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
这次展览展出了董继宁近几年创作的近80张新作,我们发现他的艺术风格好像有了变化,他在山水画创作中又作出新的探索和开拓,风格由以前的雄伟向秀丽转化,由宏大山水向诗意小景转化,表现出鄂南和南方的秀丽山水。他对家山情有独钟,念念不忘家乡山水。《春时听雨》《桃花潭的秋天》等新作,表现出江南山水的清丽秀美,作品具有诗一样的意境,色彩有粉红或者嫩黄翠绿,更多的是表现家乡的自然风景和农田、草木、花卉,构图带有装饰性,形式美很强,呈现出一种清雅秀丽的风格,具有清婉柔和的形式美,与原来的那种雄伟风格相比较而言,风格的确有些变化,说明他在艺术形式、笔墨语言方面不断地在探索,在突破自己。但不变的是他的家国情怀,“江山万里行”表现的是他对国家的责任,在追寻民族文化的根源,抒发的是博大的民族情怀;“家山无恙风雨同行”描绘的是家乡的秀美,是对家山的眷念。无论是国还是家,都是在颂扬民族的文化精神,再现隐藏在他内心里面的一种情感和生命力量。近期展出的作品,更多地表达出回归自然,描绘的是人和自然的一种亲密的关系,就像庄子讲的“与物为春”“与物有宜”。这些作品给我们以美丽乡村的印象,是乡村振兴的视觉图像,呈现出的是一种清丽秀美的诗意境界。从董继宁作品的风格变化可以看出,他具有一种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他不拘于已有的风格形式,不断进行自我深化并创造出新的风格形式。《易经》名句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董继宁的山水画生生不已,光景常新,他是富有极大的创造力的画家,他的作品是新时代中国山水画发展中崭新的收获,不断推动着中国画的当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