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绘画作品中的审美意识
2023-03-22赵哲钧
作为观众去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不仅要欣赏作者对主题、构图、色调等直观的画面安排,更要注重作者意在通过画作所传达出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意识。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观众通过画作去感受画面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各有不同,但是通过画作所体会到的审美意识,通常就是作者想通过作品实在传达给观众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审美意识的物质载体和传递工具。
一、审美意识的发展
(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
美是客观的,它包含现实美与艺术美。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不以观赏者的意志为转移,但随着审美意识的逐步发展,显示出不同层次和意味的美。人类诞生之初,并没有美的概念,自然不会存在审美意识,但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人与人之间也产生了交流与实践,人从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在审美实践中发现了审美客体的外显与内在,并认识到它是美的,审美的意识也渐渐形成了。
审美观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特定方式,而审美意识则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的审美意识,首先来源于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大自然的事物产生了情感动力,人们在创造时会无意或有意识地将这种情感灌注于所造事物中。
(二)绘画作品中审美意识的发展
艺术家在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时同样会对作品灌注自身的情感,而作品所表达出的美感,就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识体现。世界美术史的发展,各种美术主义流派面貌各异,绘画随着作者审美意识的进步,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也会发生变化,使绘画作品显示出不同层次和意味的美。绘画作品中的审美意识可以根据各作品表达的情感,概括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绘画艺术发展至今,诞生了无数优秀的画作,其中的审美意识与情感表达各不相同,美术流派中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以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观众可根据优美、崇高、悲剧、喜剧来洞悉作者的审美意识,而不能以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对美术流派进行定义。
二、表现优美的绘画作品
(一)安格尔《泉》中的优美表现
新古典主义是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 ,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流行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的绘画作品以自然为原型,让对象服从于既有的优美典雅和古典主义的美学模式,将对象理想化、完美化。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的作品《泉》描绘了一位正在举罐倒水的裸体少女形象,少女直立的身体占画面比重很大,人物正面呈现,画中少女左肩持罐,为保持平衡,右腿微曲右脚点地,身体拗成一个“S”型的曲线,与肩上直线型的水流形成了对比,给人一种平衡的舒适感与韵律感。罐中的清水穿过少女的左手指尖,缓缓流向地面。虽然《泉》在展出后有不少人质疑少女的右臂以及躯干被刻意拉长,不符合实际身体比例,但是画中的少女经过安格尔的艺术加工,使得少女在画面上举止优雅,动态自然。[1]这种艺术加工既能体现出作者对于现实形象的深刻理解,也表现出了作者对于艺术形象美的审美意识。《泉》是作者追求“优美”形象的艺术载体,罐中的水流与少女清纯、恬静的面庞相得益彰,画中的少女不是生活中真实的映像,而是集合了作者对完美女性的形象认识,使画中少女形象散发出优美之感,少女青春活力的形象好似源源不断的泉水,在安格尔的笔下实现了永恒。
(二)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优美表现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他善于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人物,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原型,用绘画的形式生动地描绘出曹植与洛水女神人神相恋,却爱而不得的凄美爱情故事。在《洛神赋》中曹植以极其华丽的辞藻刻画出了一位优雅高贵、纯洁神圣的女神形象,并以梦境为依托表现出对女神爱而不得的感伤。顾恺之则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绘画艺术对曹植的赋文进行了再创作,他笔下的洛神衣衫飘荡飞扬,长袖垂落在地, 腰间缠绕着十六条形状各异的飘带,袅娜婉转,随风飘动。顾恺之运用高古游丝描使洛神华丽柔美服饰与曼妙的身体曲线相辅相成,互相衬托,描绘了生动非凡的洛神神话的形象。他利用这种流畅细劲的线条为洛神营造出了古雅纯洁神圣之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国传统画作中对女神形象的刻画。[2]画中洛神的优美之感,更是凸显出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神仙之美,符合中国传统绘画欣赏中对人物含蓄美、朦胧美的审美标准。
三、表现崇高的绘画作品
(一)米勒《晚钟》中的崇高表现
现实主义绘画是指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描绘所见的事物。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此时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大自然也作为独立的题材受到现实主义画家青睐,现实主义的作品用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观者,侧重于表现批判社会现实。[3]
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晚钟》描绘的是一对年轻的农民夫妇沐浴着夕阳,伴随远处教堂钟声在田间虔诚祈祷,期盼着上帝的赐福和召唤。画面整体庄重而安靜,质朴、宽厚善良的崇高形象深深地打动人心,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大部分农民困苦的生活。画家以写实的手法向大众传递出农民面对未知,连生存所需都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孤立无援之感,画面色调非常深沉,萧瑟的气氛更加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性。对农民形象细致的刻画,不止体现了画家对农民的理解与同情,也体现了艺术家眼中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农民面对社会现实压力不畏困难,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崇高之感。
(二)李唐《采薇图》中的崇高表现
李唐,南宋画家,擅长山水画,人物画。最初以卖画为生,后经人举荐进入南宋画院。《采薇图》是李唐以伯夷叔齐二人耻食周粟,最终饿死在山林的故事为文本进行的艺术创作。
《采薇图》中伯夷叔齐衣衫褴褛地对坐在古道间,周围乱石横生,群山环绕,但二人神态自若,伯夷正精神饱满地注视着叔齐,叔齐一手支地,仿佛正在讨论时局,作者描绘出虽然环境恶劣,社会动荡,但二人不惧生死,并且心系天下的崇高精神。李唐的《采薇图》描绘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舍生取义的经典故事,因其处战乱纷争、朝代更迭之际、以伯夷叔齐的崇高形象暗示了作者自身同样具有舍生取义、一心为国的崇高精神的同时,讽刺了那些背信弃义,背叛祖国的小人。[4]
四、表现悲剧的绘画作品
(一)毕加索《格尔尼卡》中的悲剧表现
毕加索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具有不同寻常的审美意识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每幅作品都让世人感到惊奇。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代表作,是受西班牙政府的委托而创作的作品,但创作过程并不顺利,毕加索一度不想合作。但格尔尼卡作为一个毫无战略意义且无军队驻扎的城镇,在1937年4月26日被纳粹德国的空军进行了地毯式轰炸,把西班牙北部的这个古老小镇夷为平地,这种恐怖主义暴行震惊了全世界,也彻底激怒了毕加索,他从这一悲剧事件作为创作的主题,创作出了饱含悲剧色彩的艺术作品《格尔尼卡》。[5]在画作中没有出现一架飞机、一枚炸弹、一位入侵者,毕加索直接略过了轰炸的侵略场面,而是画满了死难者的肢体,还有他们遭受德军侵略后的痛苦神情。在《格尔尼卡》中毕加索没有通过画面对德国法西斯行为表示谴责和抗议,而是從悲伤、痛苦的角度去描绘小镇遭受袭击的悲剧场面,通过作品表达出悲剧色彩。
(二)蒋兆和《流民图》中的悲剧表现
蒋兆和困于生计,从小便从事美术类工作,并自学了西方绘画,在徐悲鸿先生的影响下,他将中西绘画观念进行融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笔墨画法。《流民图》是蒋兆和历时两年创作的纸本水墨设色中国人物画纸本长卷。他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见识了底层人民因战争流离失所的真实场面,他寄情于画笔,倾诉着对侵略战争的愤怒,诉说着中国人民渴望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念想。
《流民图》是一幅真实反映沦陷区人民悲惨遭遇的群体人像巨作。画中正抱着死去孩子尸骨的年轻母亲,怀抱孩子的妇女,还有因伤痛表情痛苦的年轻人,与身着靓丽、烫发的年轻妇女形成鲜明对比,画卷末段描绘出几位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的惨状忧国忧民的形象,突出当时底层人民因侵略战争而导致生活困苦的悲剧场面。[6]
五、表现喜剧的绘画作品
(一)达利《记忆的永恒》中的喜剧表现
萨尔瓦多·达利是著名的西班牙画家,因为其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想象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把如怪异梦境般的形象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融合在一起,他有着极具个性又自成一派的独特绘画才能。
《记忆的永恒》创作于1931年,该画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画面表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面有个莫名其妙的怪物,它似乎有些像人的头部,敏锐的人甚至可以从中发现达利的影子;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7]那块扣放的、爬满蚂蚁的、见不到时间的硬表,被美术评论家解释为害怕了解的真相。现实生活中坚硬的物体在画作中变得柔软,这种一反常态的刻画手法,使画面充满了荒诞喜剧之感。
(二)朱耷《孤禽图》中的喜剧表现
朱耷是清初“四僧”之一,擅长花鸟画,他画的鸟造型夸张怪异,有静有动,不受传统画法的束缚,笔墨不受约束挥洒自如,通过鸟怪异的造型,表现鸟的性格特点。
朱耷晚年所画的《孤禽图》中,整幅画面上只站立着一只孤零零的水鸟,眼睛向上翻着白眼,神情淡然,眼睛只用线条进行简单勾勒,水鸟用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悬在身下,缩着脖子,怡然自得地站在水面。[8]鸟的造型怪诞夸张,笔法极其简练概括,鸟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喜剧之感。
六、结语
优秀的绘画作品总是能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审美感受,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也有着不同的审美意味,观众在绘画作品中感受到的是作者正在创作时所需表达的,这是艺术家们呐喊的方式,同样绘画作品也是体现艺术家们审美意识的载体。在我们所熟知的艺术作品中我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了解作者表现出来的精神,艺术家们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进行艺术创作,这就是艺术的力量。绘画作品所传达出的优美之感,是作者如何看待问题、看待世界、看待所画对象的方式的情感载体;崇高是绘画作品中构图、物体空间安排、整体色彩氛围以及作者将自身的情感完美融入到画面之中所带来的和谐之感;作品中蕴含的悲喜也是作者将情感寄托在作品上用以宣泄情感的方式。我们应通过绘画作品,以作者的审美意识来感受作者依托画作所传达出的情感,使观众从作品中洞悉作者的审美意识,以体会到作者在当时的背景下对创作理念、表现形式以及自身情感的表达,从而使观众的审美意识得以提高。
作者简介:赵哲钧(1999—),男,汉族,吉林白山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21级研究生在读,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水彩。
注释:
〔1〕贾晨晨,唐成辉.论美术作品中的美与“丑”——对安格尔《泉》和库尔贝《泉》作品的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8):67-69.
〔2〕罗兰.顾恺之《洛神赋图》的人物画美学特征[J].美与时代,2015(12):79-81.
〔3〕王聪聪.高贵的单纯 静穆的伟大——探究米勒《晚钟》的油画语言[J].美与时代(中),2016(9):79-80.
〔4〕李佳珉,孙浩.儒家思想下文人价值观念的“舍生取义”——以《采薇图》为例[J].汉字文化,2020(7):160-161.
〔5〕张贵余.出离愤怒——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背景与心理[J].收藏家,2021(5):87-90.
〔6〕张素霞,邓益民.浅析灾难下中国人物画的情感表达:以蒋兆和的《流民图》为例分析[J].名家名作,2021(5):140-141.
〔7〕来君霞.浅谈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及代表作品《记忆的永恒》[J].西部皮革,2019,41(9):62.
〔8〕郭容.分析朱耷绘画的艺术特征及情感表达[J].艺术品鉴,2021(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