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包气带水热特征及其关系
2023-03-22赵烨赵贵章
赵烨,赵贵章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0 前言
巴丹吉林沙漠属于典型干旱气候类型区,位于中国阿拉善高原,其高大沙山、湖泊和地下水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在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对其水热关系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定量刻画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水热关系,使巴丹吉林沙漠的研究更加全面。文章以典型干旱区巴丹吉林沙漠南部湖泊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含水率及温度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地下10 cm 土层水热相关关系。
1 研究区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境内。沙漠主体部分的经纬度坐标为39°20’~41°40’N、100°00’~103°30’E,涵盖拐子湖以南、古日乃湖以东、北大山以北、雅布赖山和宗乃山以西,面积近5×104km2,是中国第二大沙漠。沙漠具有温带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总体表现为日照充足、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沙漠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100 mm,自东向西递减,而多年平均蒸发量达到3 500~4 000 mm,说明蒸发潜力远大于降水量。平均最低气温-13 ℃~-7 ℃,平均最高气温25 ℃~33 ℃,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无霜期140-163 d,1、2和12月为冻结期,干旱指数为14~32。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阿拉善地块北部,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等构造单元对其也有影响。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主要由沙漠和沙丘、冲积平原和山区构成。第四系风积砂覆盖了沙漠表层的大部分区域,且其分选良好。沙漠东南部砂样中粒径为0.075 ~2 mm的颗粒占比超过80%,属于细砂。
1.2 数据采集
在沙漠南部湖泊区打一个深度为300 cm 的钻孔,钻孔周围植被稀少,表面被第四系风积砂覆盖,土壤主要由砂粒组成。地下水埋深约6 m,在地面以下10、30、50、120、200 cm 处分别安装传感器,获取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的数据,数据采集的时间间隔为1 h。监测期为2020 年1 月10 日到2021 年1月8日。
1.3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前先对小时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SPSS 软件分类汇总功能得到逐日平均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关系,并建立回归方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温度-时间变化特征
土壤温度随时间变化特征如图1所示。
图1 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
由图1 可知:不同深度土层温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特点,浅层土壤温度逐日波动较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土壤温度曲线逐渐平缓。监测期间,深度10 cm土壤温度在2020年7月14日达到最高,为33.60 ℃,土壤最低温度则出现在2021年1 月8 日,降至-9.20 ℃。研究区土壤温度在6 月升温最剧烈,10月降温最剧烈。总体上看,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热量向下层及上层的传递存在一定延迟。在气温逐步攀升的上半年,土壤热量主要向深层转移;在下半年,土壤热量则以向浅层地表传递为主。
2.2 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
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
浅层土壤(距地面0~30 cm)处于悬着水带,水分主要以悬着水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该水分带经常直接或间接与外界进行水分交换,水分变化较大,受降雨、蒸发等因素影响较大。春季(3-5 月),气温逐渐上升,降雨量略增加,雨强小,蒸发量较大,期间土壤含水率变化缓慢。夏季(6-8 月,6 月数据缺失),气温最高,降雨集中,且沙漠夏季降水常以阵雨和暴雨的形式发生,单次降雨持续时间往往不足1 h,表现出较强的随机性。同时,小型蒸发皿测得的蒸发量也达到最大值,且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因此,降雨未到达地面就被蒸发掉,地表没有形成入渗,土壤含水率曲线基本无波动。秋季(9-11月),气温逐渐降低,降雨频次减小,但9月仍处于降雨集中的时期,雨过之后,表层土壤较湿润,土壤蒸发大,土壤含水率迅速下降。降雨期间,土壤含水率曲线波动剧烈。10 月份,降水量显著减小,土壤含水率持续下降。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降雨少,蒸发小,气温降低,表层土壤开始冻结,土壤含水率降低。自12月13日以后,土壤温度持续低于零度,土壤含水率先降低后维持相对恒定。
深层土壤(距地面50~200 cm)位于悬着水带以下的中间包气带和毛管水带中。地下水埋深约6 m。由于毛管水带下端有充分的水分来源,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50 cm深度的土层位于过渡区,该土层既受浅层活跃土层的影响,也受深部土层影响。靠近潜水面时,含水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地下水毛细上升作用对包气带的影响。200 cm 深处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在5月末开始大幅度下降,并在8月21日达到最低点,这可能是地下水位下降所导致的。
2.3 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关系
温度作为驱动土壤水分迁移的重要因子,决定着水的相变,影响着土壤水分的赋存形式及活动性强度,从而影响土壤水分的入渗速度及再分布状况。
为了探究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间的关系,文章对10 cm深度处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1。以确定性系数为主要指标,使用双尾显著性检验,数据均通过了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拟合结果如图3所示。
表1 不同时段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
图3 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温度的关系图
由图3 可知:10 月至次年1 月上旬,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温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8月,二者没有相关关系;9月,二者呈负相关关系。10月至次年1月上旬,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壤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拟合得到的确定性系数R2值为0.959 21,拟合效果较好,说明在这期间10 cm深处土壤含水率主要受土壤温度影响。1-8月,随着土壤温度升高,土壤含水率变化不大,说明该时段10 cm 深处土壤含水率基本不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拟合得到的确定性系数R2为0.601 87。9月份,土壤含水率随土壤温度降低而增大,拟合的确定性系数R2为0.652 48。9月降雨对10 cm深处土壤含水率影响较大,点的分布离散。降雨量峰值出现在9月,而该月份蒸发减弱,导致土壤含水率增大。
3 结 论
①土壤温度随季节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浅层土壤温度逐日变化幅度较大,随土层深度增大,土壤温度的波动幅度逐渐减小,且土壤热量向相邻土层传递的时间存在延迟。在气温升高的上半年,土壤热量主要向深层转移;在下半年,土壤热量主要向浅层地表传递。②在雨季,气象要素对浅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最大,其余时段,浅层土壤含水率受土壤温度和气象要素的双重影响;深层土壤含水率主要受气温主导的土壤温度影响。③对于10 cm深处土层,其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呈一定的相关性:10月至次年1月上旬,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8月,二者间呈不相关关系;9月,二者呈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