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校园健康跑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北京某高校为例
2023-03-22沈永洁刘心怡朱巧燕王琪
沈永洁 刘心怡 朱巧燕 王琪
(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 北京 100192;2.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自201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同样存在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肥胖率上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与健康相关的问题[1]。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下滑问题,教育部于2014年6月11日发布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准则》,同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共同发布《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指导意见》。全国各大高校严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陆续开展校园健康跑活动。
校园健康跑作为一种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新兴方式,已有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推广的趋势。黄勇前等人[2]认为,健康跑是提高不同年龄有氧代谢功能的有效运动形式,且形式简单,易于掌握,不受场地、器材、季节性条件限制,对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该文聚焦于北京某高校校园健康跑活动,具体研究影响学生参与健康跑的因素。同时,结合当下疫情时代的特殊社会环境,为全国其他高校健康跑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与借鉴,为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
1 文献综述
1.1 校园健康跑效果与影响因素研究
跑步作为一种有氧运动或厌氧运动,因其具有门槛低、易操作的特点,很多人将其作为日常体育锻炼的方式。近年来,健康跑作为一种新兴锻炼方式逐渐进入大学校园。该研究将校园健康跑定义为:在健康中国战略下,以大学生为主要实施对象,以跑步为主要运动方式,以培养大学生运动习惯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目的,基于运动软件记录平台,由全国各大高校教务处、校团委、体育部等部门联合组织,由各学院负责具体实施的校园活动。
当前国内关于校园健康跑的研究主要集中发布于2018—2022年,研究方向聚焦于以下方面。
一是高校开展的校园健康跑现状调查。王瑶瑶等人[3]通过对武汉市15所高校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校园健康跑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武汉市高校开展健康跑过程中存在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运动APP的注册内容和高频广告推送;其次是天气等不可控因素对健康跑的干扰;最后是学生自身体质差异等方面的问题。针对以上3个问题,两位学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是关于校园健康跑的效果研究,其效果直接表现在体质健康层面。张馨娇[4]通过实验测试法,以全国48所高校中参与健康跑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参与健康跑前后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及体质健康4个方面进行对比实验,最终得出健康跑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较显著的结论。具体而言,健康跑对大学生下肢肌力量、速度素质、柔韧素质以及耐力素质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在心理健康层面,校园健康跑也产生了独特的效果。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5]。王昌景[6]通过实验验证了校园健康跑具有改善高干扰记忆任务,提高大学生的高干扰记忆能力的作用。此外,苏国英等人[7]发现健康跑有增强个体躯体化的适应性,减弱强迫症状,融洽人际关系,改善抑郁,放松焦虑,减少社交恐惧的作用。但在效果持续性方面,耿新[8]认为校园健康跑活动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运动形式较为单一且跑步周期短,难以真正养成跑步习惯,效果较为有限。
三是关于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于可红等人[9]从个体与人际层面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及交互关系,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是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中的同伴支持能够对大学生的锻炼自我效能产生积极影响。邱芬等人[10]同样证实了自我效能与同伴支持因素所起的积极作用,并认为学校活动、场地设施、学校建成环境和政策等客观因素同样会对大学生锻炼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可知,国内现有关于校园健康跑的研究并不全面,其中探究健康跑开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的研究几乎均未结合疫情时代的社会环境。关于健康跑的效果研究,绝大多数研究通过实验测试法论证了健康跑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即健康跑对学生体质健康层面的影响,涉及心理健康层面的研究较少。关于影响大学生参与健康跑的因素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主要集中论述了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其余影响因素尚未有全面论述。
1.2 问题的提出
北京某高校“校园健康跑”活动自2020年9月启动实施,活动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教学周数内完成平均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跑步不少于3000m的运动量,其中规定连续跑步不少于400m,跑步配速在每千米4~10min,即6~15km/h,步频60~240步/min为有效记录,跑步配速或步频超出此范围为无效记录。每学期平均按照14周记录,以跑步42天、总距离126km为及格。校园健康跑步活动采用手机软件记录大学生运动时长、有效次数、有效公里数、总公里数,以及步频、配速、运动轨迹等基本信息。同时,校方可设置一定的激励机制与择优奖励,借此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到健康跑活动之中,如以跑步行程换取积分,期末积分可兑换体育课成绩,最高可兑换20分。除此之外,校园健康跑与评奖评优机制相挂钩。
2021年,中国仍然处于疫情时代[11],王竹立[12]认为,该阶段并不是人们原来想象中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暴发,从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2020—2022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各大高校将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更改为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校园健康跑活动的实施同样受到一定影响,运动场地的变化、懈怠心理的影响以及疫情防控措施的要求等多方面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健康跑的实施带来了或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身体活动状况、体质健康状况,以及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的关系、影响身体活动的因素等,尚需结合疫情时代这一实际情境进行探讨[10]。
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是该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对此,该文以北京某高校本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疫情时代,大学生参与健康跑的情况如何?
第二,影响大学生参与健康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第三,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健康跑的积极性与行动力?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该文以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校园健康跑状况与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主要调查对象为北京某高校本科生。
2.2 研究方法
该研究共发放问卷95份,问卷回收95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为89份,有效率为93.7%。运用Excel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并用SPSS Statistics 26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在深度访谈方面,该研究共访谈了5位校园健康跑参与者。受疫情影响,访谈主要以腾讯会议线上的形式进行,研究者在征求了被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对每次访谈进行了录音,单次录音的时长在15~20min之间,经过整理得到了约1.4万字的文字版访谈记录。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健康跑参与情况
3.1.1 在校模式下的健康跑参与情况
在校模式下,大学生进行健康跑基本情况如下。
在单次运动时长的选择上,有38.20%的大学生选择30min内的运动时长;有56.18%的大学生选择30min~1h的运动时长;有5.62%的大学生选择1~2h的运动时长;无大学生选择2h以上的运动时长。
在单次健康跑公里数的选择上,有55.06%的大学生选择3km及以上的行程;有32.58%的大学生选择2~3km的行程;有7.87%的大学生选择1~2km的行程;有4.49%的大学生选择1km及以下的行程。
在跑步配速的选择上,有41.57%的大学生选择慢速(7~10min/km)完成健康跑;有34.83%的大学生选择以快慢结合的配速完成健康跑;有23.60%的大学生选择快速(4~6min/km)完成健康跑。
在每周选择哪天进行跑步方面,排名前三的为周三、周五、周一,分别占73.03%、70.79%、68.54%,其余选择的占比较为平均,均保持在45%~60%之间。在跑步时间段的选择上,排名前三的选择为傍晚18:00~20:00、清晨5:00~8:00、下午16:00~18:00,分别占比为58.43%、42.70%、29.21%。
在校模式下,有44.94%的大学生表示无他人陪同进行健康跑;有55.06%的大学生表示有他人陪同进行健康跑。在运动负荷的主观评价方面,有31.46%的大学生表示可以较为轻松地完成;有39.23%的大学生表示勉强可以完成;有29.21%的大学生表示任务量较大,难以完成。
3.1.2 居家模式下的健康跑参与情况
居家模式下,大学生进行健康跑的基本情况如下。
在单次运动时长的选择上,有40.45%的大学生选择30min内的运动时长;有55.06%的大学生选择30min~1h的运动时长;有4.49%的大学生选择1~2h的运动时长;无大学生选择2h以上的运动时长。
在单次健康跑公里数的选择上,有53.93%的大学生选择3km及以上的行程;有28.09%的大学生选择2~3km的行程;有11.24%的大学生选择1~2km的行程;有6.74%的大学生选择1km的行程及以下。
在跑步配速的选择上,有43.82%的大学生选择慢速(7~10min/km)完成健康跑;有29.21%的大学生选择以快慢结合的配速完成健康跑;有26.97%的大学生选择快速(4~6min/km)完成健康跑。
在每周选择哪天进行跑步方面,排名前三的为周三、周五、周一,分别占比73.03%、70.79%、66.29%,其余选择的占比较为平均,均保持在50%~60%之间。在跑步时间段的选择上,排名前三的选择为傍晚18:00~20:00、清晨5:00~8:00、下午16:00~18:00,分别占比为58.43%、30.34%、30.34%。
居家模式下,有82.02%的大学生表示无他人陪同进行健康跑;有17.98%的大学生表示有他人陪同进行健康跑。在运动负荷的主观评价方面,有22.48%的大学生表示可以较为轻松地完成;有44.94%的大学生表示勉强可以完成;有32.58%的大学生表示任务量较大,难以完成。
3.1.3 两种模式下的对比与探讨
调查发现,在校线下教学期间与居家线上教学期间校园健康跑的参与情况存在以下联系与差异。
两种模式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两种教学模式下大学生校园健康跑的单次运动时长、单次健康跑公里数、跑步配速以及一周内跑步天数与时间段的选择均无显著差别。无论是在校线上教学期间,还是居家线下教学期间,大学生健康跑的单次运动运动时长均集中在30min~1h之间,单次健康跑公里数均集中在3km以上,跑步配速均集中在慢速以及快慢结合的速度上。
其次,在每周选择哪天进行跑步方面,两种教学模式下大学生的选择均集中在周三,其余时间的选择较为平均,没有明显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周三的学业课程压力较轻,每周三下午是全校公休时间,无课程安排,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在时间段的选择上,均主要集中在傍晚18:00~20:00的时间段内。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清晨6:00~8:00的时间段内参与健康跑的人数也较为密集,究其原因在于学校的激励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跑步时间段的选择。
2020级学生XY(女)说:“我的固定跑步时间是工作日早上7:50之前,我喜欢在早上7:50之前完成三公里的任务量。因为按照要求我们一周至少三天要完成每天七公里的运动量,但是如果在早上七点五十前完成三公里可以算作七公里。”。
而两种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否有他人陪同。与在校线下教学期间相比,居家线上教学期间的大部分大学生多为独自一人参与健康跑活动,即无他人陪同。其次,在运动负荷的主观评价方面,与在校线下教学期间相比,居家线上教学期间可以轻松完成校园健康跑任务量的大学生比例下降了约9%,人数迎来了小幅下滑。
由此可见,两种教学模式下大学生校园健康跑的跑步偏好并没有明显不同,跑步时间与配速无明显区别。但相比于在校线下教学模式,大学生普遍认为完成居家线上教学模式下的健康跑更为勉强和吃力。在校方规定的每学期健康跑任务量没有改变的客观前提下,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明显在于大学生群体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及天气和疫情影响下运动场地受限的不可控因素。
3.2 学生对校园健康跑的主观评价
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普遍反映校园健康跑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表现在健康跑活动具体要求层面,有53.93%的大学生认为健康跑运动量安排不合理,整体运动量过重。有58.43%的大学生认为跑步配速与步频设置不合理,要求过于严格。跑步配速的要求为4~10min/km,步频要求为60~240步/min,在此范围内方为有效记录,超出此范围为无效记录,而在跑步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能会出现记录无效的情况。
2020级学生KZR(男)说:“我们在跑步的途中可能会因为一些比较突发的事情得暂停一下,因为不暂停,只是站在那个地方,就会在地图上没有显示你动,然后会影响你的步频或者步速,这些会导致最后的成绩无效。有一次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在跑步过程中我的外卖到了,我暂停了一下跑步去取外卖,但是可能是因为暂停的时间有点长,那次成绩没有算。”。
其二是表现在校园健康跑记录软件层面,有68.54%的大学生认为软件平台广告过多,影响日常使用。此外,有66.29%的大学生认为记录软件在记录运动时长、有效公里数等跑步信息时存在漏洞,时常记录失败与记录错误,严重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2022年居家线上教学期间,除校园健康跑活动以外,学校还陆续开展了“以舞代跑”“居家运动大比武”等多元化的体育锻炼活动。有78.65%的大学生认为这类多元体育锻炼活动可以替代健康跑。有21.35%的大学生认为不能替代健康跑,他们表示不同的锻炼方法,不能完全替代各自的优点,而健美操和居家运动达不到跑步的运动效果。
3.3 影响大学生参与健康跑的主要因素
研究大学生参与健康跑的影响因素,基于理论和调查筛选出个人主观因素、校方激励策略、人际交往因素—同伴支持、天气等不可控因素作为可能的影响因素,将其与大学生参与健康跑的意愿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变量方差膨胀系数(VIF)值均小于10,不存在线性重合问题,都可以进入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见表1。
表1 大学生参与健康跑影响因素(n=89)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校方的激励策略和天气等不可控因素与大学生参与健康跑的意愿度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北京某高校为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投身于健康跑的活动中,采取了众多激励策略,如学生完成校园健康跑步可以获积分,学期末可凭校园健康跑步积分兑换本学期体育课成绩,最高可获20分。
此外,学期内校园健康跑步未达到基本运动量要求的学生不能参加相应学期的各类评奖评优活动,而每学期跑步总里程、跑步总积分在一定名次以前的学生可以获得校团委相应的激励礼品。但以上激励策略效果却参差不齐,根据数据统计,有61.80%的大学生认为可抵体育课成绩20分的激励机制对其参与健康跑有积极作用,而仅有33.71%和23.60%的大学生认为评奖评优和择优奖励策略有明显促进作用。
由此不难看出,在学校众多激励策略中,可抵体育课成绩20分的策略对于大学生而言更加具有普适性,大部分学生更认可这一策略的积极作用。而其余的激励策略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评奖评优和择优奖励所面向的群体表面上来看是全体大学生,但实际上仅仅对有意向参与评奖评优以及想要获得奖励的少部分学生起到促进作用,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并没有足够的诱惑力。同时,在深度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发现,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并不了解校方的具体激励策略或是了解不够全面,激励策略的相关信息普及度与关注度有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疫情影响降低了大学生参与校园健康跑的积极性
目前,疫情导致的部分学生被动居家情况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学生校园健康跑的方式。最显著的变化为学生运动时同伴支持情况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学生对运动负荷耐受程度的变化。其次,在线下教学期间,运动大环境以及校内场地的运动氛围是促使学生参与健康跑的一大要素,环境对人的行为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心理暗示,周围学生的运动状态也会在学生群体中起到互相激励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无形提高了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而居家线上教学期间,个人参与运动不免有所懈怠,所以在校方要求的运动量不变的前提下,主观感觉负担更重,完成目标任务更加困难。最后,疫情最明显的一个限制即对场地的限制。校园跑步场地比居家期间个人寻找的场地更具专业性,场地的面积、功能的唯一性都为学生提供了更良好的运动条件。
除此之外,学校不仅提供单纯的跑步场地,还提供多类运动器械和场地,可提供给学生更加多元化的运动方式,从多方面、多角度给学生创造了更好的运动环境。而居家条件下,场地简陋、缺乏运动的纯粹性等因素大幅度降低了大学生参与校园健康跑的积极性。
4.1.2 健康跑运动负荷和跑步配速设置不合理
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个体对运动负荷的耐受程度均有所差异。受多方面因素,如身体素质、BMI等的影响,同一负荷标准对不同大学生造成的压力也各不相同。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来说,或许统一的标准能够较为轻松地完成,但对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来说,较学校期望达到的预期效果来说,统一标准或成为学生难以完成的压力。
4.1.3 校园健康跑软件功能缺陷影响使用
调查发现,目前校园健康跑记录软件存在着明显漏洞。软件平台广告过多,导致运动前开启软件的效率变低,花费时间更长;不同型号的手机在记录配速上也有差异;软件对网络条件需求过高,导致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时长、有效公里数等信息的记录时常出现偏差。运动记录软件的缺陷会直接影响学生软件内运动数据的记录,以及后续的运动达标数值和各项激励策略的判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使用体验。
4.1.4 影响因素分析
整体来看,天气等不可控因素以及校方的激励策略与大学生健康跑的积极性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校方激励策略的显著性更为强烈。但由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大学生对激励策略的需求并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激励效果。因此,有效的激励策略是促进大学生参与健康跑的关键。
4.2 建议
4.2.1 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体育锻炼活动
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参与健康跑的积极性,限制了大学生的运动场地。疫情背景下,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校方应开展多元化的体育锻炼活动,以便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整体采用“跑步+”的运动模式,如“跑步+健美操”“跑步+羽毛球”“跑步+跳绳”等多种模式,学生进行其他运动时可计入运动时长,运动时长可适当抵消校园健康跑的任务量,以便学生在不同的运动模式下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满足学校的预期目标,使学生在快乐中运动,在运动中提升身体价值和情绪价值。
4.2.2 运动负荷应根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大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应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来分级制定运动负荷。科学研究表明,运动者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改善和提高,以及运动技能的掌握,必须在适宜的运动负荷刺激下才能实现[13]。运动负荷过小,会影响锻炼效果;而运动负荷过大,则容易造成机体损伤。科学调控运动负荷对保护学生体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起到增强大学生身体机能的作用[14]。因此,可以考虑整体采用统一标准,同时针对部分困难学生,也可通过学生自主申请的方式,根据其体质测评结果以及医院诊断证明来适当降低学生运动负荷,使校园健康跑针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人群,都能达到锻炼身体素质的作用。
4.2.3 完善校园健康跑软件和健康信息推送
目前,市面上的运动软件竞争激烈、推陈出新,具备多种功能,不仅能够满足学生运动健身方面的需求,也可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如社交功能就明显增加了软件的粘滞性,数据记录分析功能和检测身体的功能则可以方便学生更好地制订针对性的运动计划[15]。因此,学校应积极督促校园健康跑记录软件的完善与修改,增强记录软件记录学生运动数据的准确性,不在运动本身之外给学生增添软件使用不便的烦恼。
此外,监督整改运动软件广告过泛的情况,减少广告植入量或增大广告关闭按键,以提高使用软件的效率,可以考虑丰富校园运动记录软件的各项功能,整改原有功能的同时,增添一些新的运动相关功能,如天气提示、空气质量指数、心率检测等,以便学生充分检测自己的运动情况或进行运动时间段的提前规划。
4.2.4 加强宣传力度,推行有效激励策略
俞立平[16]发现,信息能够影响和控制个体行为。韩文婷等人[17]同样肯定了信息的作用,认为个性化健康信息干预被证明是有效针对前意向阶段个体的行为干预策略。该研究发现,校方激励策略对大学生参与健康跑有显著正向作用,但有关激励策略的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度与关注度较为有限,针对这一情况,校方应加强宣传,全面推广激励策略,并定时推送一些运动相关的高质量健康信息,提高大学生对运动与健康的认知水平,鼓励其健康行为。此外,激励策略真正惠及的对象应尽量涵盖所有大学生,而非部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