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
2023-03-22长春市净月潭实验林场吉林长春130031
●袁 泉(长春市净月潭实验林场 吉林 长春 130031)
林业工程主要是指以可持续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为核心的工程,主要工程活动包括林产品加工、森林资源培育、林区规划等。造林质量与造林面积、密度及树种的成活率、栽植效果等关系紧密,造林质量直接影响绿化效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然而,当前存在对营造林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以至出现营造林质量提高要点模糊不清、林业工程规划设计低效、质量管理水平较低、监理力度较弱、人才缺位的现象。基于此,为有效提高营造林质量,探析林业工程中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因素及有效提高营造林质量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 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管理模式粗放
当前有些林业工程在解决营造林质量问题时管理模式十分粗放,质量管理人员无法抓住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关键点,使得营造林质量管控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加之在工程管理方面精力有限,很难全面考虑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的后果,在营造林质量管控上存在疏漏之处,不利于提高营造林质量。
1.2 林业工程规划设计低效
当前有些工作人员未能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林业工程,使得营造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降低土壤侵蚀率、净化水质、改善小气候、防风固沙等功能作用随之弱化,未能有效解决森林资源质量偏低、分布不均匀、总量不足等问题,最终导致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无法有效提高。
1.3 营造林质量管理水平较低
在林业工程中存在营造林质量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体系不够完善,重视组织规划,轻视过程性质控制与反馈;二是管理方式单一,在营造林面积不断扩大及林业工程建设区域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仅凭传统的管理手段很难实现预见质量风险并加以干预的目标;三是管理制度需要革新,其目的是为营造林质量管理活动高效展开提供依据。
1.4 营造林监理力度较弱
在林业工程中存在施工人员受短期利益所诱而不按照规定展开营造林活动的问题,而当前有些营造林工程监理力度较弱,出现监理人员职责模糊不清、阶段质量控制效果欠佳等现象,进而降低营造林质量。
1.5 营造林人才紧缺
当前存在营造林人才紧缺的问题,未能组建起一支优质的营造林工程建设队伍,一方面先进的营造林技术手段、理论知识无法引入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因工作人员觉悟低、技术实力较弱而无法高效完成营造林任务,因此很难提高营造林质量,还会降低林业工程的生态效益[1]。
2 提高营造林质量的优化措施
2.1 紧抓要点,保障营造林质量优化事半功倍
第一,根据营造林工程建设任务采取提质增效的有效措施。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为例,需在固沙工程、蓄水用水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及坡面治理等工程中植树造林,使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发挥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营造林质量。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外,营造林工程还需在生态资源综合利用、能源利用、旅游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第二,紧抓营造林技术要点。以苗圃培育技术为例,需专职人员根据大规模种植需求合理选择树苗,充分考虑营造林工程实施区域的光照、降水、土地营养等客观因素,为苗圃培育奠定基础,在应用苗圃培育技术的过程中需将降低树苗死亡率作为要点,在此基础上做好杀虫、浇水、施肥、根部保暖等工作,在大面积种植前需先进行试验种植,记录不同湿度、温度、土壤环境下树苗的成长情况,分析试验样本成活率、出芽率及发芽时间等信息,选出成活率高、抗病能力强的树苗,进而有效提高营造林质量。第三,基于成果导向理论践行营造林质量验收规范。相关专职人员在展开植树造林活动前,需对营造林质量验收规范予以掌握,了解验收范围、程序及技术标准。以山地人工造林技术标准为例,需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均不低于85%,使专职人员在了解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高效展开施工活动,可解决营造林工程建设未达预期目标的问题[2]。
2.2 统筹全局,提高林业工程规划质量
第一,明确工程规划目标,通盘考虑林业工程建设长期效益,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还需以获取长期效益为导向合理规划使用造林技术,科学提高营造林质量。为实现林业工程规划目标,需增强该目标的实践性、全局性,并依据目标做好营造林规划及作业设计等工作,继而在林业工程规划目标的驱动下提高营造林质量。第二,合理规划工程任务,清查营造林区域的资源情况,以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为导向设计任务,该任务只有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才可指导专职人员科学开展营造林活动,同时工程任务还需能落实专项营造林目标或阶段性营造林目标,起到分解林业工程规划宏观目标的作用,使短期、长期的营造林活动具有衔接性及一致性,在统筹全局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营造林质量。第三,依托林业工程规划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环境因素,营造林在遭受病虫鼠害时质量会直接降低,基于此,需规划建立自然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其目的是根据森林培育实况做好防治鸟、兽、病、虫、鼠害等相关工作,还需建立火灾预警体系,以免因森林火灾而影响营造林质量;二是人为因素,如私自砍伐树木、在林区乱丢烟头等,这就需要建立营造林日常监管体系,该体系要依法发挥作用,约束不法行为,使民众参与到提高营造林质量的林业工程建设活动中,进而保障林业工程规划宏观目标能在民众的支持下得到贯彻落实[3]。
2.3 加强管理,提升营造林质量管理水平
第一,加强预见性管理,搜集整理与区域性营造林相关的一切资料,既要关注生态环境,又要考虑当地林业科学发展对营造林质量提出的要求,在区域性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相关联的基础上,以市场前景广阔、产品附加值高、森林资源丰富、树木环境适应能力强为导向开展预见性管理活动,基于林业工程宏观目标阐明营造林提质增效的原则、标准、流程等内容,确保一切实践活动有据可依,在营造林活动开始前规避风险,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进而为提高营造林质量奠定基础。第二,加强动态管理,在营造林质量管理方案施行的过程中启动反馈机制,通过定期、不定期抽检的方式了解营造林管理实况,在抽检报告中定性、定量说明阶段性质量管理成果,专职人员将该成果与营造林管理预期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目的在于发现两者偏差并剖析偏差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对营造林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如技术方案、资源开发方案等。当前许多林业工程的周期较长,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客观条件也瞬息万变,之前对营造林质量不会产生影响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专职人员在营造林管理中动态关注影响因素,以便及时防范质量风险,有效提高营造林质量。第三,加强结束性管理,综合评价营造林质量管理成果,得出管理报告,对以往的管理情况加以分析,目的是通过复盘发现营造林管理的优势及劣势,在管理中逐步累积经验,为进一步提高营造林质量给予支持。
除了打造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外,还需专职人员丰富营造林质量管理手段。以病虫鼠害防治为例,可在过程性质量管理中使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利用专业的设备扫描并上传林地信息,在信息系统内上传的数据经过自动分析处理就可以直接锁定有病虫鼠害风险或已经存在病虫鼠害问题的区域,便于专职人员尽快采取行动,规避风险或解决问题,达到提高营造林质量的目的。在管理体系与手段革新的同时,管理制度亦需革新,如在大数据技术引入营造林质量管理领域后,可推行大数据+营造林质量管理须知制度,对基于大数据的管理目的、方法、流程等方面予以说明,引导、约束专职人员在营造林质量管理中有效运用大数据,进而在技术赋能的前提下提升营造林质量管理水平。
2.4 注重监督,发挥监理的作用
第一,监理人员需明确职责,以总监理工程师为例,其需组织展开营造林质量监理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工作需要组织监理人员接受培训,使监理人员明确营造林质量监督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质量监理任务。第二,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理活动,做好质量控制点预设工作,如植苗造林需将苗木种类及规格、浇水、施肥、栽植、整地作为质控要点;飞播造林需将种子处理、航线设计、播种量、播幅宽度作为质控要点;封山育林需将护理措施及育林设施的合理应用作为质控要点;苗圃造林需将大棚、排灌系统、土壤改良、圃地病虫害作为质控要点;抚育养护需将间苗、定株、浇水、施肥作为质控要点,继而保障监理工作高效开展,在精细化理论基础上提升营造林质量监管水平。第三,处理好工程质量事故及工程质量缺陷问题,监理人员需预先了解工程质量事故、工程质量缺陷这两个基本概念,根据事故与缺陷的分类及程序予以处理,以免因事故或缺陷而影响营造林质量[4]。
3 总结
在林业工程中,若想有效提高营造林质量,需专职人员紧抓要点,保障营造林质量优化,才能够事半功倍,同时还需注重统筹规划,从全局出发提高营造林质量,为此,专职人员需加强管理、注重监督、培养人才,有效解决营造林质量管理手段单一、监理水平较低、人才缺位等问题,实现在林业工程中提高营造林质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