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唯物史观视域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范式生成*
2023-03-22王国兵雷龙乾
王国兵,雷龙乾
(1.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陕西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人类文明是在现实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自然历史结果。实践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和灵魂,脱离实践的唯物史观不是真正的唯物史观,实践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历史是具有能动创造实践的历史。历史是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范畴,他把人类唯一的科学归为历史,同时也对历史的内涵进行最具历史客观性的澄清。在思想史上,黑格尔从历史中看到不同民族之间的自由精神。然而在他那里,当历史成为自由精神表现的历史现象时,历史活动由此越来越深陷于自由精神给予它制造的思想意识中,从而变为缺乏现实活力的干瘪老妪。而马克思从历史中看到人类世界不断生成的具体总体性,他扬弃以往历史各种范畴化思想范式,通过批判范畴化历史范式把历史从话语逻辑中拯救出来,重新确立新的实践唯物史观范式,让历史真正成为生活历史。当全部历史成为真正历史的时候,遮蔽历史的虚幻思想就主动退却并为未来扫清了道路,迎接着新人类文明实践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一、马克思历史哲学视域中“文明范式”变革的客观基础
文明话语始终蕴涵着生存论向度上的文明范式演变。从纵向历史视域看人类文明,就能看到文明的历时性变迁规律,此规律驱使着新文明的不断诞生和旧文明的死亡。没有永恒的不变,只有不变的永恒。不同主体却始终坚信思想能够把握文明的永恒不变,有些思想家总是把文明看作思想化的抽象范畴,总是把文明话语标志为主观性的话语记述,文明话语似乎只有在语言逻辑叙述中才能获得某种现实性和存在感。实则文明并不表现为安宁,而是表现为不断的实践生成过程。文明不是按照抽象的精神逻辑来演进,因为精神的无孕性早已把文明的生殖能力给予结扎。文明应该回到唯物史观和生存论的视域中,才能真正表现为文明自由和自由文明。因此,必须把文明从抽象逻辑论中解放出来,使它真正回归到唯物史观和实践生存论的历史生产活动中,它才有鲜活性和生动性。
(一)人类历史图谱中文明要义的不同式样
人类文明不是固守现实永恒的单一,而是开放世界存在的多样。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交往方式,不同交往方式会形成人们对于自我生活世界的认识,同时也会形成不同的文明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就指出“法律制度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下人们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地域的文明文化都是基于特殊的生产方式产生的,意味着在共时性的历史场域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文明形态,因此文明在共时性实践规定中表现出“多样化”或“多元化”的存在特点。文明多样性或多元化差异招致不同形态文明之间的争论,不同文明之间的争论标志着文明不断地趋向于博采众长的意境融合。今天,人类文明的成长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人类文明的成长无法打破地理的阻隔和语言的壁垒,完全表现出“自然式”的文明生成方式。然而,今天由于阻隔和壁垒的打破,文明生长进入无时间性和无空间性的“共生共在共促共享”的必须交融互鉴状态,文明生长已经进入世界历史共同体之域。在这种情况下,文明本身就表现出不拒斥其他文明的存在、不贬斥其他民族,对其他文明形态保持开放的样态。在文明的开放性中让文明释放出自己最为深刻的历史底蕴,并不断地展示出多元共存的人类文明共同体特征,成为各文明主体的重要使命。
不同区域的文明表现注定没有同质化的文明价值观,文明的全球化融合必将存在争奇斗艳。纵观世界不同语系关于文明内涵的阐释,可以看出人们对文明的不同认识。苏联专家E·B·鲍戈留博娃认为,从宾威尼斯特关于“文明”术语史的材料中,可以看出法国人米拉波侯爵和苏格兰人A·弗格森最早使用该术语。“‘文明’概念也与拉丁语‘civis’(公民)、‘civilis’(公民的)、‘civitas’(有组织的社会)等术语有关。在拉丁语中,‘civilis’一词有两种基本意义:一种意义是指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所特有的,另一种是指对公民有益的。”①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室编译.文明与文化[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135.自文明进入思想逻辑关系结构以后,文明随着生产方式不同不断分化出各种时代性种类,各种客观存在总是把文明范畴吸纳到自己的话语逻辑中,并用文明来证明自我存在的合理性。诸如从生物学角度阐释文明内涵的达尔文、摩尔根、弗洛伊德、勒维·施特劳斯等人,就把文明阐释为自然进化的秩序;德国历史哲学家W·狄尔泰说文明是指“维系、支持人的意识、制度等的精神侧面的物质的状态、基础”②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室编译.文明与文化[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118.;德国学者A·维贝尔认为“文明是离开主体的,直线发展的,不断被积累起来、无限进步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的总和”①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室编译.文明与文化[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73.。德国哲学家把“文明”引入到主体世界之中,并用主体的规定性来解释文明,其中就包括康德和黑格尔。与此不同,英国学者从文化角度来透视文明,泰勒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②(英)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浓,编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等。詹姆斯·哈维·罗滨逊说“文明依赖于人类所作的发现和发明,以及这些发现和发明对人类日常行为、思想、感情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后果”③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室编译.文明与文化[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23.。日本学者福泽谕吉认为文明“是表示人类交际活动逐渐改进的意思,它和野蛮无法的孤立完全相反,是形成一个国家体制的意思”④(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32.。综上论述,可知立足点不同,会使人看到不同的文明内涵要素及其样态,它们都表述了文明所具有的某种特质,同时他们对文明内涵作出的解释也具有某些特殊性和片面性。
文明是由特殊现实实践活动形成的交往复合体。文明生成于人类的具体现实性实践,澄清文明的内涵必须从解剖人类的具体历史实践开始。历史实践是如何生成以及文明关系生成的原理是什么,只有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才能真正抓住文明生成的要领。马克思历史哲学把具体的实践活动给予现实性和历史性澄清,即“现实的本质性-度”和“历史的本质性-度”,前者指向感性活动,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后者指向生产交往,认为“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马克思从现实与历史生成中揭示最具客观性的历史规律,即客观性历史规律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用唯物史观原理理解“文明”内涵,才能理解文明的历史性。在唯物史观的两重本质性尺度上,“文明”具有生存论的哲学原义,生存论蕴含的问题就是“生存的可能性”和“生存的持续性”,意味着生存将会面临着自然世界和交往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基于唯物史观-生存论视角的文明内涵理解具有“补齐自然世界矛盾和交往世界冲突的现实平衡之意”,或者说就是要通过构建平衡关系来解决矛盾和冲突的人类伦理关系。唯物史观-生存论视域中“文明”具有三重特征。其一,文明具有生存论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历史客观特征,它根植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和交往方式不断变迁的自然历史生成过程;其二,文明体现着历史实践的时代精神特征,生产劳动实践不断地创造着全部人类关系,人类关系反映到思维中就表现为时代的精神性存在,精神性存在构成人类社会意识的全部内容;其三,文明具有实践论上的革命性特征,生产力革命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同时也引起人类文明范式的革命,文明的实践就是促进旧文明灭亡和新文明诞生的过程。
总之,通过对比文明式样,我们可以看出,唯物史观的文明内涵不是抽象的现象逻辑解释,而是历史实践活动中的文明生成与灭亡演进,即人类全部历史活动就表现为文明自身的实践性更替。因此,对文明内涵的说明应真正回归到产生文明的具体历史实践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明的本质,所以说唯物史观-生存论真正完成了文明更替的本质性揭秘。
(二)实践唯物史观视域中人类文明形态的生成动源
文明生成不是静态的思维直观,而是动态的实践关系的建构,那文明的生成动力来源就成为人类必须回答的问题。唯物史观意蕴着生存论层面的人类现实需要,生存论内在的自然矛盾和世界冲突不断地显现着人类如何更好地解决如此难题的努力。自然矛盾和世界冲突的困境指引着人类积极转变已有的生产方式,通过转变生产方式来解决冲突,文明实质上就意味着不断补齐人类需要与自然矛盾和交往冲突之间的绝对性对立关系。从唯物史观文明论视角出发,就必然衍生出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现代化是文明历史实践的必然性要义。培根开启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新方法,即“除非有科学的新生,希望是没有的。而所谓科学的新生则是把它从经验上有规则地提高起来并重新建造起来”①(英)培根.新工具[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84-85.。维科指出“本科学所用的准则是为整个人类和大多数人类都感到是公道的,它就必然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规律”②(意)维科.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46.。从培根和维科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精神已经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普遍精神,其已经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到科学-文明时代。人类的实践方式的转化标志着新文明范式的生成,只有通过唯物史观提供的技术才能真正认识文明内涵的演进过程。
实践唯物史观是解密人类现代化科学实践的根本方法。人类本质力量的展示决定了人类实践必然选择科学,实践证明科学-文明之路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在人类实践活动上的契合。但如何理解科学-文明之路的现实实践性和历史革命性,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并必须回答的时代问题。如果我们把科学-文明囚禁到“由思辨哲学建构起的绝对逻辑”中,科学-文明就成为历史前进的技术意识形态,同时也会变成“非此即彼”的绝对科学-文明。诸如今天资本主义表现出的“资本意识形态与技术意识形态的融合——资本科学文明”。要想真正理解科学-文明,就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来。唯物史观把科学-文明嵌入到实践历史活动中,即“放到人类现代化实践的历史变革中”。在此基础上,科学-文明就表现为现代化的生产革命,正如“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3.。从科学中生成的工业不断地奠基着生产的现代化,生产的现代化不断地创造着现代化文明,现代化文明正在成为人类实现自身本质的基本方式。
总之,文明生成的根基存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交互运动的物质生产过程中。旧文明和新文明的更替就根源于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历史性变迁,即新文明诞生的自然历史基础就是新生产方式和新交往方式的确立。现代化作为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互契合的历史实践活动,不是特殊实践方式的抽象表现,而是具体实践活动的普遍呈现。因此,西方式的现代化并不是唯一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实践中的创造表明中国正在生成新的现代化方式,中国式现代化在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上已经表现出了“中国式的世界新文明形态”。中国式的世界新文明是建立在超越资本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上的新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即立足于生产和交往方式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因此说,中国式世界新文明具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自然历史客观基础。
二、实践唯物史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生成实践的新范式
世界现实只有在唯物史观结构中才能被时代话语所把握,时代话语的全部主题都凝结着时代实践活动的新范式。在由直观“外部反思”构建的逻辑主观认知范式中,会不断涌现出主体关于文明的逻辑想象。正如放弃现实似乎总是会在不同时代困扰着现实的人,无现实感和无存在感总是伴随不知不觉地生成与灭亡,回到现实总是每个时代哲学精华的轴心。如果说苏格拉底首次把人从天上拉回到地上,那么马克思则再一次把人从抽象精神里拉回到现实生活中。唯物史观的生命起点就是世界现实,因此必须从世界现实的矛盾关系中思考实践的新范式。实践新范式的智慧精髓和困难挑战都在于世界现实中,那何谓“世界现实”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办?”的发问,指向的就是世界现实,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实践现代化范式生成与变迁中的矛盾和冲突”。卢卡奇说,“只有当人能把现在把握为生成,在现在中看出了那些他能用其辩证的对立创造出将来的倾向时,现在,作为生成的现在,才能成为他的现在”。实践新范式就是人类新文明正在不断地生成着,世界文明正在经历“凤凰涅槃”的开创期,新旧现代化实践范式之间的扬弃将会给时代实践者展示出世界现实。
(一)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文明实践的“资本化范式”困境
资本生产逻辑正在趋向资本现代化—数量化增长—绝对文明价值范式。资本是早已孕育在人类基因细胞中的潜在病变细胞,逢特殊的适宜的历史实践环境就会获得发展的机会。在资本的基因细胞中就孕育着主体形而上的绝对性理念,绝对性理念的原则即“利益是没有记忆的,因为它只考虑自己”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63.。资本永远考虑的是价值在数量上绝对极限增长,其向往的是观念的精神世界,放弃现实是资本展示本质优越性的崇高事业。资本把自己全部归入到自己的“崇高事业”中,对其他现实则并不想知悉和不屑知晓,正如资本试图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献给自己的“商品拜物教”。这使资本自身的价值变成了绝对精神,资本逻辑失去了真正认识自己的能力,同时不断地借助“外部反思”来强化自己价值的力量。当资本变得越来越绝对的时候,就越来越暴力,甚至可以说资本绝对就等于资本暴力。资本无法通过资本逻辑来认识自己,要想认识资本就必须通过具有普遍历史交往机制的唯物史观来认识它,唯物史观是打破“崇高资本化范式”的利刃。正如卢卡奇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性结论是,资本主义的总体和推动力不能被资产阶级科学粗糙的、抽象的、非历史的和肤浅的范畴所把握,即为资产阶级自己所理解。因此,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是资产阶级社会及其经济结构的一种理论”②(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闫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23.。历史唯物主义是从资本逻辑中产生的,首先是用来分析资本主义前途命运的理论,但是资本主义却反对它,其原因就是资本已经陷入资本现代性的意识形态中,其自己不可能拯救自己。
资本价值关系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异化范式。资本与现代化在历史实践中相遇,二者融合在一起并创造着新的社会关系结构。资本的精神理念与现代化工具的融合建构起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资本把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工具,目的就是不断地捍卫商品。马克思说“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③(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9.。商品的“可感觉”就是现代化商品的客观性存在,“超感觉”就是资本现代化建构起来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现实-价值关系”。在数量化价值关系体中,价值成为整个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部交往关系都是围绕这个量的增长而旋转,甚至说“价值就是资本生产逻辑关系中的太阳”。在这种价值关系中,人已经被降低到工具性存在的地步,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阶级都已经在价值关系中失去自身的现实性存在,资本家不断受到抽象价值的剥削,工人不断地受到满足生活需要追求的限制。在这种逻辑中,主体不断地表现为物质生产与生活需要的分离,主体关系越来越表现出物化性和工具性,全部现实关系表现得越来越具有对抗性。此时,现代化已经成为资本实现主体绝对意志的帮凶,科学已经违背培根和维科为全人类利益服务的目的。资本范式还在不断地用现代科学武装自己,强制地制造着资本文明体系和现代化科学文明的高度融合,表现为资本-科学文明形态范式,但这不能掩盖资本内在的结构性矛盾,反而意味着资本在不断给自己制造发展的限制。
资本现代化范式正在解构着人类实践文明的全部可能。资本现代化范式就是资本本身的绝对化和抽象化,它不断地让自己现代化——物的现代化和工具化、资本的文明化和时代化。资本在过去确实体现了时代的文明,但是在继续表现文明时却出现了反文明的特点,正如隐藏在亨廷顿头脑中的文明价值观就是“资本文明反对其他文明的思维逻辑”,虽然哈拉尔德·米勒批判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但是他依然在表达着西方世界中的文明优越论。他们没有看到资本现代化范式存在的问题,正如“就当今世界之冲突的现代根源而言,问题并不在于西方列强天生的‘霸道’或‘恶之本性’,而在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开辟了世界历史的、以资本为原则的文明—本身的基本性质”①吴晓明.论中国的和平主义发展道路及其世界历史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9(5):46-59.。当前人类世界的各种冲突都原发于资本范式内在结构关系的分离,结构关系的分离也折射到资本现代化文明意识结构中,诸如由资本文明逻辑论衍生出来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实际上都是资本现代化范式反对多元文明存在的资本文明自我膨胀的体现。
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现代化文明范式”的终结缘由。从资本现代化的唯物史观运动变迁看,可得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②(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78.。资本现代化文明范式是通过资本增殖不断赢得自己的“永恒历史存在权”,其核心就是“价值增值”,当资本生产不断受到自身的限制时,资本主义对内就表现出各种矛盾频出和对外表现出制造国际冲突。可以说当资本无法实现自己高额利润增殖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存在权也就自动地消失。从这种限制中,马克思看到了资本运动的终结原因,即资本主义只是人类生产方式进阶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其剥削式生产方式不可能获得历史的永恒,同时与此相伴的资本现代化文明也将伴随该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最终自动地退出历史舞台。因此说,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会在实践历史面前被淘汰,历史的终结不是终结历史,而是资本主义的终结。人类文明不会在历史实践中终结,反倒是资本现代化文明范式将会在历史实践中终结,因为资本现代化文明范式的终结源于自它本身给自己制造的生产方式绝境。
(二)实践唯物史观中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新文明范式生成
唯物史观中的历史实践活动特征是实践生成的,它表明全部历史是实践关系在辩证关系中不断地生成和灭亡。辩证实践生成来源于具体的历史实践活动,具体活动交互关系表现着整体性的历史辩证规律。具体实践活动是每个时代不同历史主体不断创造自己生活的现实活动,但这种现实不仅是某种特殊的存在,而且是不断地生成的现实关系。卢卡奇指出,辩证法是把握现实的根本方法,同时辩证法把握到的现实是具体的总体。吴晓明也说“社会现实就其本质而言乃是一个结构的总体,而这个结构的总体同时又是一个历史的总体……这样的实存也只是在其历史的总体中作为展开过程而生成和变化的”①吴晓明.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中国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2014(10):4-21。马克思的现实观是辩证实践生成的现实观,实践生成现实观既蕴涵着对现实本质性—度的认识,也蕴含着对历史本质性—度的认识。在两种本质性—度的真实关系中,我们把握了真实的现实世界关系和真实的现实生活。马克思通过辩证唯物史观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现实予以澄明,并在澄明现实之后思考未来,从而对未来的具体实践辩证关系进行了总体性的建构。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解剖中,马克思肯定了资本现代化创造的世界生产力,同时也批判了资本现代化给现实的人和历史发展制造的阻力。面对历史进步的阻力,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深陷于生产无极限绝境中的现实,阐明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使人类生产跳出生产无极限绝境,世界历史才会朝着不断实现人类自由的方向前进。
唯物史观视域中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践新范式生成的自然历史过程。资本现代化已经把人类引向了现代化的实践道路上来,使现代化成为人类当下实践和未来实践不能拒斥的实践方式。现代化是人类实践生成中的必然实践方式,资本现代化是人类在特殊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下形成的实践关系,当资本增长受到资本本身限制的时候,资本主义现代化范式也就走到了尽头,这意味人类要想继续现代化就必须超越资本现代化。因此说,从纵向历史来看,资本现代化不是人类现代化的终结,而是人类现代化实践的某种形态;从横向现实来看,资本现代化不是人类现代化的绝对标准,而是人类现代化实践的多元形态中的特殊形式。当前人类世界存在着多元现代化的实践方式,其在本质上表现为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和以社会为核心的现代化,正如沃勒斯坦批判现代化理论时指出的,现代化世界并不等于资本主义世界,西方世界的现代化只是具有资本垄断控制的资本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主要是为资本服务的。从唯物史观的历史生存论来讲,现代化应该是人类实践创造的共同财富,应该为人类世界共同体服务的世界现代化,而不应该是为某些特殊利益集团服务的现代化。当前人类必须从为特殊对象—资本服务的现代化跨越到为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新世界现代化和新现代化世界,因为现代化是全体人类共同的实践方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成为人类世界历史的必然实践,也必然生成具有世界普遍性的人类新文明范式。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地生成着新的人类实践方式和构建新的人类交往关系,整个人类社会将在这种实践和交往基础上形成更加多元和复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不同主体的自由个性实践也会变得更加自由,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也会变得更加自觉。人类新文明范式蕴含着实践世界现代化的普遍心理,人类文明新形态首先要满足生存于同一世界的人们的生存需求,现代化应该给人类生存带来无限可能性。因此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客观上应该不断地给人类带来各种现实的可能性和历史的可能性,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将不断地表现着人类自由关系实现的价值性共鸣。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历史现代化的新范式,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人类文明新范式正在超越资本现代化文明旧范式。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人类新文明范式的内涵及世界意义
唯物史观从世界生产方式和世界交往方式的角度揭示了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和现实性,从而把握住世界历史发展中面临的人类性和世界性问题,为人类性和世界性问题的解决指明现实的方向。马克思用历史动态生成方法来把握世界的生成问题,并指出人类世界的永恒问题就是如何不断实现从现实生存中超越并走向未来的不断创造过程。唯物史观始终立足于“把握现实和思考未来”。其把握现实不是通过社会现实生活的外在直观去把握,而是强调不能采用“外部反思”的逻辑批判和超越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法来构建所谓“真实现实”,因为现实并不需要重新建设。中国社会现实指向由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共筑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表现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的世界历史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是在解决人类文明实践困境过程中诞生,已经表现出在世界历史问题解决上的创造性和对人类历史引领性,折射出具有人类实践普遍性的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原创性地生成着实践新文明的“范式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生成着新文明的时代范式内涵。从唯物史观中,人们能够看到人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历程,通过这个历程,人们又能够捕捉到人类历史中的全部偶然与必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产生有其生产力历史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陨落也有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已在生产力发展中逐渐接替着资本主义现代化,成为人类实践现代化的时代新范式。正如马克思说,“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47.。资本现代化生产方式会不断地在人类生产实践中被自身所否定,并在否定自身的过程中生成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新方式,人类创造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础就是全人类不断的创造性实践。因此说,人类实践将不断地推动着现代化实践方式的更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是立足于世界深刻变革大局中生成的时代文明范式。
中国道路是在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范式客观内容之后的自觉选择。基于从现实活动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对现实社会关系的认识,我们正在通过全面改革来推动自身现代化发展,然后通过发展自身现代化来推动人类共同现代化。在用唯物史观把握中国现实和世界现实的基础上,我们看到唯物史观的“具体实践纲领”,看到它不是抽象的逻辑指导,而是具体道路的实践。正如“对中国道路的真正把握便把我们引向马克思现实观的具体化纲领……为了真正理解‘中国道路’,就必须使中国社会的现实内容在科学的具体化过程中充分展开并得到把握”②吴晓明.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中国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2014(10):46-59.。“中国道路”是从百年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实践关系中产生的,中国道路是由中国特色社会经济发展共筑起来的人类社会实践道路,不是西方资本现代化的粗糙、简单复制和拿来主义。中国道路正在成为与资本主义道路不同的人类发展道路,成为引领人类实践走向未来发展的世界历史新道路,也正在打破由资本主义建立起来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神话。另外,中国道路不断地向全人类证明世界发展的历史可能性和现实可能性,彻底把资本主义道路建构的弃绝现实性给予历史性否定。因此说,从某些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标志着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胜利和资本主义魅力的历史性衰落。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体现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现代化文明范式形态。在这个文明视角下,现代化是全人类的现代化,应该服务于所有人类实践。资本主义现代化是资本垄断下的现代化,现代化仅仅是为资本不断增殖服务的现代化,以至于资本现代化在价值层面表现为暴力化—资本现代化程度越高,资本的剥削程度就越强—资本现代化范式是反人类的工具现代化和技术意识形态化。马克思的终身愿望就是要把人从资本逻辑的控制中解放出来,消灭资本生成的社会分离和社会暴力,真正使社会关系回归到人与人之间互为本质条件存在的交往实践中,形成于以联合体为基础的社会存在结构中。联合体的生存论社会结构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新实践方式,在这种结构中继续推动人类世界现代化的实践,是代表全人类根本利益的现代化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根基就是生存论视域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不断推动人类世界关系的整体性实践,目的在于让现代化汇聚整个人类世界的共同文明价值观。因此说,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资本垄断性的特殊现代化,而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的世界现代化文明实践。在实践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地推动着中国道路向世界历史的方向前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在成为世界历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世界文明的新范式形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生成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立足于人类生存论视角的历史具体——总体性实践方式,正在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现实生存论和实践历史论的深刻内涵。从现实生存论角度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实践唯物史观内在的生存论视角来把握现实人类世界生存面临的根本问题;从实践历史论角度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宏观人类历史发展视角来把握人类实践方式更替的历史问题。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生存论视角中展现的深刻内涵,就是当前人类世界正在面临着的各种生存危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生存危机,应对人类当前面临的这些危机,要求改变西方世界以往认识问题的范式。因为当前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西方资本世界生产导致的,西方世界在解决这种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依然采取“资本化的赢者通吃”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制造解决问题的新困难。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着通过改变资本化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从生存论角度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把所有人都纳入共同生存的需求上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努力开展“有差别的责任共担”的人类实践。从实践历史论角度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人类实践现代化方式的历史性更替,资本现代化带来的各种现代性危机已经让世界失去安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现实实践性问题。资本现代化范式正在发生着解体,历史迫切需要新的现代化实践范式来接替资本主义生产逻辑,改变历史实践中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正好有可能超越资本现代化的新现代化实践范式,并同时不断地生成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新文明价值观。
社会主义新文明实践是中国精神和人类精神在新文明价值观上的自然契合。资本主义文明是以“单独主体为核心的个人自由主义文明价值观”,其内蕴着我即世界和世界即我、我即文明和资本即文明的抽象文明观,严重缺乏对共同体利益的考虑,以至于在面临现实危机时总表现出“无利益不关心”的偏狭心态。反之,中国古人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责任感和开阔胸襟,其中包含的崇尚精神和使命意识仍为今天的中国人高度认同并积极弘扬,这种责任感和胸襟与马克思哲学中的“立足于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有这个精神底蕴的中国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蕴含着中国精神之中的共同体生存精神,就是要落实只有共同体的价值得到捍卫,不同主体的价值才能够得到真正保障,主体的自由才能得到实现的坚定信念。新文明价值观充分表达着人类精神,追求马克思说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的理想。人类自由本质的实践就是每个人自由与其他人自由的互为本质性条件的实践自由,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把这种价值作为其核心价值范畴,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因此,如果说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脱离世界的新形态,那只能说它是脱离资本主义文明的新文明形态,它是为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人类共同价值形态,是与人类新历史实践保持高度契合的人类世界新精神。
人类文明新实践生成着对未来世界共同发展的美好生活向往。马克思哲学是新世界的启蒙者和实践者,唯物史观不断地给人类世界指明实践的历史方向。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把唯物史观内在的具体纲领落实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之中,不断地生成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人类文明新形态表现着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里面包含着的“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东西不是纯粹的过往,不是仅仅滞留于传统之中,而是中国的和平主义发展道路,是唯有在这一道路的历史性实践中才能被开启和复活的和平主义传统。它不是既与的、已经完成了的东西,而毋宁说是正在生成着的东西,是在其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的东西”②吴晓明.论中国的和平主义发展道路及其世界历史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9(5):46-59.。因此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生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固定的或完成了的特殊事业,而是不断生成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全人类事业,需要全人类共同参与而不断奋斗的历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