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2023-03-22刘佳文韩亚男刘伟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思政政治

刘佳文,韩亚男,刘伟杰

(1.江苏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2.徐州培栋实验学校 高中部,江苏 徐州 221000)

一、“环境微生物学”课程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项根本任务决定了单纯地灌输知识早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需求,德育要摆在教育的优先位置。当今的育人环境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学生都成长于互联网时代,长期接受信息浪潮的冲刷,思维活跃且价值观多元,但抗挫能力差,易被煽动和鼓惑;另一方面,外部环境波谲云诡,部分国家不愿看到中国的崛起,有意或无意地对我国的青年进行思想渗透,而高校又是各种理念交融的主要场所,部分学生易受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侵蚀。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尤其需要注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课程思政工作,即通过引领学生的“三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2]。

自然科学是以实验和逻辑为基础,对自然现象进行描述、理解和预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决定了在这类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较社科和哲学类课程更加困难。生物学是揭示生命奥秘的自然科学,与计算机科学并称21世纪发展快车的两个轮子。为了培养该领域的人才,生物学在各大高校快速发展,成为包含11个二级学科的常见专业之一。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实验设计、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等内容是生物学专业课程的主题。如何在讲授这些客观的科学知识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位生物学教师直面的挑战[3]。“环境微生物学”以微生物学和环境工程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处理环境问题。作为交叉学科,“环境微生物学”在很多专业都被设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受众很广。该课程中包含很多体现科学精神的案例、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等,对其中的思想政治内容进行发掘和教育将十分有利于学生形成牢固的科学观念、远大的理想追求和热诚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记忆和兴趣,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伟大目标[4]。但目前该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还比较有限。因此,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对提升本课程的育人成效具有重要价值。

二、“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

(一)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环境微生物学”以微生物学为核心,涉及环境工程、生态学、化学、土壤学等领域的学科,内容广泛、应用性强,包含多个层面的思想政治内容。在国家观念上,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在从业观念上,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形成爱岗敬业、勤恳踏实的从业品质;在人格塑造上,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等。

1.国家层面。爱国主义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但如何自然地在课程中进行十分考量教师的功底。当下各类新闻热点、时政消息等十分吸引眼球,教师可选择学生关注的话题,挖掘与课程知识点有关的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教师在讲授藻类内容时,可向学生介绍近年来著名的水华污染事件,如2007年太湖水华暴发给无锡等城市造成严重损失,让学生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明白国家着眼于长远利益的历史担当。需要注意的是有关事件或案例涉及国家政策,教师在对此进行解读时需要把握准确性。为避免误解误读,可事先向相关专业或党委的同事领导等请教探讨。

对本民族的认同与热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和一流国家相比也还存在一定差距。别有用心者试图质疑中华民族的创新和科研能力,进而演变为对中华文化和人种的批评,甚至一些教材对中国学者的贡献也着墨不多。但实际上,我国一直不缺乏创新创造能力,也产生了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和研究成果。在课上适宜地对此进行讲述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在讲授微生物的应用内容时可以指出,我国虽然没有最先发现微生物,但却是最早利用微生物的国家之一:早在8000年以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学会了利用微生物酿酒;到周朝时期已经能利用微生物发酵制糖制酱;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会利用微生物产生的淀粉酶等治疗消化不良。到了近现代,中国科学家在微生物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例如汤飞凡在抗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简陋的科研条件下克服困难,用大量的动物实验和自我实验发现并分离了沙眼衣原体。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重要的病原体,他也被尊称为“衣原体之父”。改革开放后,我国科学家继续大放异彩,产生了很多世界级的成果,如首次揭示肠道菌群在某些肝肾疾病中的作用,首次阐明DNA甲基化的垂直传递机理,首次发现cAMP参与转录后调控等。这些工作的专业性很强,难以在大众中传播,教师在课堂上则可多加介绍,长此以往学生则能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科学研究的贡献,提升民族荣誉感。

2.职业发展层面。当今社会存在一股浮躁逐利之风,部分短视频作者为求流量不断刷新下限,各直播平台也是鱼龙混杂。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群体之一,长期耳濡目染之下难免被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侵蚀和麻痹,在校内的学习、评优等过程中追求“短平快”。如果青年一代没有远大的志向,而是把逐利作为职业目标,则民族复兴遥遥无期、个人也难以实现自身价值。为了帮助学生确立高尚的理想追求,教师在授课时可讲述科学家探索真理的生动案例。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绪论部分,可介绍简浩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我国环境微生物学奠基人的事例。在讲授病原微生物内容时,可介绍匈牙利妇产科医生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为有效降低产妇死亡率同医学保守势力做斗争,在牺牲个人前途乃至生命的情况下仍坚持原则和生命至上的理念,最终被后世尊为“手卫生之父”。这些事例可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在科学家精神的感召下树立远大志向。

伟大的成就不仅要有“仰望星空”的志向,更要有“脚踏实地”的笃行,切忌眼高手低,否则理想就变成了幻想和空谈。在课程中,教师还可结合案例帮助学生树立勤恳务实的从业思想,弘扬甘坐冷板凳的踏实作风。例如在讲授原生动物内容时可介绍疟原虫,并引入屠呦呦教授对新型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创制工作。屠教授接受抗疟新药研制任务后收集中药药方2 000余张,筛选鉴别后对其中200余种开展实验,经历400余次失败后才从青蒿中制得青蒿素成分,最终摘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桂冠。在讲授案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增强感染力,避免说教。引入案例时要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作为切入点,避免生拉硬扯;案例的铺陈要生动,多用对比等技巧打动学生;案例的内容要务实,尽量贴近生活,使学生感觉到亲切,做到如盐入水,润物无声。

3.人格塑造层面。作为一门以微生物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环境微生物学”的诸多知识点都含有丰富的科学精神、生命观念、公民品格等内涵,对其挖掘利用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等优良品质,对人格塑造具有积极意义。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科学观念。科学观是指以科学知识、理论为指导进行实践活动的观念。具有牢固科学观的人尊重知识、勤于探索,按客观规律办事,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反之则会时常陷入盲目,增加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与失误。为此,教师在课堂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传授知识背后的科学观念。例如,生活中某些除菌产品的广告反复暗示细菌对人体有害,需要除菌来保护健康云云,以此制造焦虑和恐慌,进而“带货”。殊不知人类体表和体内的微生物对维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频繁除菌反而有害。在讲授细菌部分内容时,可详细介绍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等领域的新发现,着重强调大部分细菌对于人类是中性或有益的,仅少部分致病菌对人类有害,以此纠正对细菌负面化和妖魔化的错误观念。另外,在讲述微生物与碳循环时可以介绍我国燃料乙醇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性远不及发达国家,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未来改进的方向,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前沿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5]。

(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提升

孔子曰:“修己以安人。”教师要在课堂上取得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自己必须具有较深的功底。然而对于专业课老师来说,课程思政并非易事,这主要是源自两方面的困难:(1)在主观上有的教师还保留陈旧的思想,认为思想政治是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与自己无关,或者认为可以随意应付了事;(2)大部分专业课教师此前确实很少接触思想政治内容,客观上水平难以达到要求[6]。因此,教师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目前我们国家进入了新时代,当下的教育内涵较过去已有很大不同,对教育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思想政治而言,决不再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权负责,而是要将其融入教育的方方面面。课程思政已经和思政课程成为“大思政”工作体系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需要相向而行,共同发力[7]。专业课老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理应认识到新时代给予自己的重托,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政治意识,将思想政治作为自己的分内之事认真对待。另一方面,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快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例如,很多学校针对专业课教师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讲座,或组织教师通过网课等形式进行系统学习。教师要抓住机会,多参加此类活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加思考,认真备课,尽自己所能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中。同时也可以和本专业的其他同事共同探讨,借助听课等方式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另外,也可以积极向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请教,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在生活中,教师们要留心与思想政治有关的内容,如时政消息、会议精神、热点新闻等,充分思考和挖掘其中可以与专业课内容相结合的思政元素,不断充实自己,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信手拈来。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多样化

与讲授专业知识一样,教师的单向灌输未必能取得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此,教师可结合自身情况,开拓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例如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文稿等,每次课可给予5分钟时间让学生介绍一位我国环境微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或事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语言组织、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主动体会科学家的精神品质等思想政治内容,其效果要好于教师直接讲授。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展辩论会,辩论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大还是动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大、微生物对人类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等论题。这些论题也许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正、反两方学生可以通过主动查阅资料深化其自身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并且在随后的辩论中能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树立多元的世界观。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开放式的作业,如让学生叙述课堂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等。有学生指出食品需要密封冷藏等生活常识背后的科学依据,让人眼前一亮。另外,线上授课日益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途径。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将多元的学习平台资料整合制成视频播放,同时深化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要指出的是,施教效果是因人而异的,与教师和受众都有关系。教师需要观察思想政治教学成效,及时对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

结语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将与专业课教学越来越紧密地结合。专业课教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将其融入日常教学已经愈发成为常态。“环境微生物学”自身含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对其深入挖掘,将其融入授课中,不仅能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热情,更有利于将学生培养为富有家国情怀、职业操守和高尚品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思政政治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