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开展空间再造项目工作时需处理好的十种关系
——以山西省图书馆为例
2023-03-22山西省图书馆李桂丹
文/山西省图书馆 李桂丹
公共图书馆空间是提供读者服务、发挥职能、存储资源的场所,作为图书馆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空间的优化完善无疑是图书馆提升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阅读空间与环境研究专业组主任、山西省图书馆馆长郭欣萍在第十四届全民阅读论坛上强调,空间与环境带来的场所价值已成为与文献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是促进全民阅读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国内外公共图书馆进行改扩建案例较多,学习其先进做法,结合本馆实际实施空间再造项目,正当其时。
一、空间再造项目综述
2013年7月1日,山西省图书馆长风馆正式对外开放。以现代、开放、人本、合作等理念指导新馆布局,按照“有空间必有座席、有座席必有图书”的想法,将图书馆的基本阅览功能扩展为休闲阅读,开馆之初即出现“爆棚”现象。舒适的环境、智能设备的引进、浓厚的文化氛围、全新的办馆理念,创造了图书馆建设的“山西模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和发展。长风新馆的开放,不只是馆舍从旧址到新址的搬迁、建筑面积的扩大、设备的更新使用,更体现了新理念、新服务在图书馆的应用,在推动文旅融合、打造文化阵地、传播先进文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图书馆已开放运行9年有余,高频次、高强度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如空间利用率不高、设施设备老化、新技术功能发挥不足、馆区照明不足、屋顶漏水、空调冷热不均和噪声大等问题,制约着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与新时期现代公共图书馆倡导的新理念、新实践不相适应,同时受智慧化、信息化及打造城市“第三空间”等的冲击,影响了服务效能的提升,无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山西省图书馆馆内空间再造项目获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初步设计批复,于2022年10月开始正式实施。项目为在原址进行改造,以“空间再造优化资源配置、功能重塑体现晋图特色,设施完善提供坚实保障,亮化提升打造舒适环境”为建设目标,通过空间再造、功能提升和环境改善,致力于打造“温馨、舒适、智慧、便利”的“第三空间”。
二、开展空间再造项目需处理好的十种关系
(一)坚持因地制宜,统筹业内优秀案例与本馆具体方案。在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方面,许多图书馆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河北石家庄市图书馆建设了盲人书屋、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等新型空间;深圳图书馆开辟了数字体验空间“爱来吧”、全民阅读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捐赠换书中心、城市经典阅读空间“南书房”和公众教育学习空间“讲读厅”等定位不同的新型图书馆空间;辽宁省图书馆设立了众创空间、24小时智慧空间;太原市图书馆打造以红色思想为主题的“马克思书房”等等,为开展空间再造提供了参考借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综合项目经费、馆舍现状、读者需求等因地制宜确定项目方案,是实施项目的根本遵循。
(二)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基础硬件改善与功能提升。坚持问题导向,才能“知不足而后进”,从而不断适应新形势,推进新发展。图书馆要分门别类地梳理现存问题,规划空间再造的主要建设内容,既需要对照明、空调、防水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又要对文献布局、学习交流空间等进行调整优化,实现“里子”和“面子”的统一。
一方面,图书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是图书馆运行的根基。聚焦空调运行中“冬冷夏热”“一馆四季”,冷热不均,开启噪声大,新风系统运行不畅,雨季四层和五层屋顶漏水影响阅览室内文献的保护,馆区内自然采光不足,灯具照明度低,部分灯具损坏等问题,通过招标采购,由专业团队对中央空调系统和新风系统、屋顶进行维修改造,并购置新灯具、重新布置安装,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同时,对照明、空调运行适配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对各个区域进行分隔管理、单独控制、按需开关,节省人力资源与能源消耗。在基础设施改善的基础上,厘清原有书架、阅览桌椅等家具,根据新布局进行部分家具利旧,新购低层书架、沙发等阅览设备及所需的各类配套设备,向读者提供更加舒适化、人性化的阅览环境。
另一方面,坚持“读者至上”理念,调整功能布局。针对阅览室彼此分隔、布局趋同等现状,将借阅量高、大众型、休闲型的文献布置在馆区低层;将借阅量低、小众型、研究型的文献布置在馆区高层;将同类型的文献、服务相对集中分布。同时,以促进阅读和交流为原则,采用大空间、灵活隔断、富有弹性的开放模式,在图书馆各层均设有休闲空间。
(三)坚持效用优先,统筹投资有限与服务效用最大化。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项目投资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是开展空间再造项目的关键与前提。本次项目经费由政府部门投资,与其他类似的空间再造项目相比,经费有限,需科学合理规划,将有限的资金用在重点处、急需处,努力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同时还要严格执行财政规定及山西省图书馆内控制度,将经费支出纳入单位“三重一大”事项,重大支出经上级有关部门的审核、批准、监管,确保经费合理、科学、合规支出。
(四)坚持功能多元,统筹基础服务与其他服务。随着读者需求的变化,参照图书馆开放运行中读者的反馈,对标近几年国内公共图书馆先进案例,图书馆在功能布局方面,既要向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查询、借阅,阅览室、自习室等公共空间,又要提供公益性讲座、阅读推广、培训、展览等基本服务,例如,在一层新设新书阅读区,强调“新”字,将最新、最热的畅销书集中在一层,改变以往新书直接入阅览室上架而不能最快速度找的局面,最大限度节省读者时间。同时,在一层增加精品阅读区、文化创意展示区、老年阅读区,实现读者入馆即可体验多种服务。针对数字多媒体体验区设备陈旧、过时,改造,局部改造为智慧馆和文化体验馆,让读者体验更多的最新科技产品,届时读者也可参加瑜伽、书法、舞蹈等各类文化活动。打造学习书房,读者可通过参加阅读红色书籍、观看红色经典电影、志愿服务等活动,进行学习讨论、交流思想,使图书馆成为广大读者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基地。
(五)坚持开放理念,统筹馆藏开放与服务开放。大开放服务是当代先进图书馆的基本服务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最大限度地缓解馆员不足,提高办馆效益,提升服务水平。在2013年开馆之时,已尝试推进大开放借阅服务,取消读者证验证程序、基本借阅空间高度开放、密集保存外借图书开放借阅和典藏文献半开架阅览、合理增加借阅册次等方面的实践。此次空间再造,针对馆区面向读者开放的阅览室功能布局趋同、特色不突出、分布不均衡、彼此割裂等问题,进一步拓展“开放”理念的内涵。
馆藏开放方面,将过时、利用率较低的文献及阅览室内闭架区的文献进行下架打包,统一放在密集书库,对向读者开放的阅览室内文献进行分类整合,基本实现各个阅览区开架阅览,使读者如同进入“图书超市”一样,充分享受到遨游知识海洋的自由;开启读者参与图书采购新模式,通过电商平台及实体书店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提高读者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参与度,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实现文献采购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将原阅览室玻璃隔断去掉,利用沙发、高低书架等阅览家具进行软分隔,打破阅览室之间的物理隔断,实现一体化文献服务。
服务开放方面,分别在一层和二层中心区域设立总服务台,作为解答咨询、处理各类问题的中心、读者与图书馆的核心连接点;将对外服务部门负责人办公室从独立的办公区规划到离读者最近的空间,以便第一时间聆听读者意见建议,进而改善提升服务水平。
(六)坚持动静分离,统筹安静学习与其他活动需求。在建筑术语里,动静分离,就是将室内活动空间和休息空间区分开来,这样可以避免相互打扰。在图书馆,动静分离主要指借阅、自习、学习研讨、交流分享及休闲娱乐等各个功能区域相对独立,也包含同一个功能区内实行动静分离。陕西省图书馆新馆在满足公众阅读的基础之上设计动静分离,亦提供会议、讲座、展览、读者活动等服务需求;上海图书馆东馆音乐主题馆呈倒“品”字型布局,分为阅览区、展览区和活动区,实现动静分离;山西省图书馆则将报告厅、展厅、少儿服务区、文化活动等“动区”集中规划在图书馆一层、二层,自习、休闲、交流研讨、学习书房等“静区”集中规划在三至五层,营造相对静雅、互不打扰的氛围。除了在馆内区域,打造多点位休闲空间,在原四层报纸阅览室打造专题阅读区和研修空间,也对少儿服务区进行内部动静分区,将原少儿阅览室旁的视障阅览室一并规划,设少儿区和低幼区,从无隔断到动静分区,更大限度地满足低幼儿童和少年儿童阅读需求。
(七)坚持留有余地,统筹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在空间再造时要适应未来变化,以供图书馆随着功能的拓展和服务的创新而灵活调整。具体表现为:在功能布局、信息点等方面为未来发展作出适当安排,为变化调整留出灵活空间。读者服务区采用开放大空间,用沙发、桌椅、书架等进行软隔离,方便灵活地调整空间的分隔,并提供多种用途;在阅览书架布置方面,参考每年新购图书的增长率,为5~10年内各类文献的增长预留上架空间;在对阅览室功能提升方面,从现有的阅览空间中精选一部分,剩余的空间可作为未来空间再造的对象。
(八)坚持创新服务,统筹闭馆施工与读者服务。因闭馆集中进行改造施工,按照上级部门部署和要求,读者服务根据实际持续开展。一是继续开展基础性服务。在负一层24小时书房设置服务区域,设读者接待咨询处、书刊阅览区,解答读者咨询,受理书刊归还事宜,满足读者基本的办证退证、借还书刊等需求;阅览室摆放可供借阅的成人图书、少儿图书及部分报刊,最大限度满足各类人群的阅读需求。通过24小时自助借还设备、馆际互借功能,满足读者就近、全天候借还需求。二是开展创新性服务。通过对现有的业务管理集群系统升级“你选书我买单”业务模块,读者可通过实体书店与网上电商平台双渠道参加活动;鼓励馆员发布原创性推文,拓展新媒体矩阵服务内容,加强线上服务力度。下一步,计划通过网借平台采购,建立网借数据库,向读者提供全省范围内预约借书、快递到家服务。
(九)坚持统一部署,统筹工作专班与全体馆员能动性。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项目实施中各个环节离不开全体馆员的参与。项目伊始,成立由馆长总负责,一名副馆长牵头,相关领导干部及业务骨干参与的工作专班,下设视觉空间小组和土建工程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在项目实施前开展“我为空间再造建言献策汇报会”,发挥馆员能动性,群策群力,用集体智慧进一步完善项目设计方案。项目实施中,文献的打包、下架、上架、入库等工作是重要环节,部门内部要召开专题研讨会形成工作方案,相关领导审核,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按照优先、缓急的原则,以馆员为主要力量,进行书架、图书数量的测算,文献的打包下架等一系列工作,维保人员及搬家队伍共同配合,确保文献按时、按要求到位。
(十)坚持安全第一,统筹安全生产与各项工作推进。安全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在开展空间再造过程中安全尤为重要,是贯穿到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在安全内容方面,既要保障施工的安全、文献搬迁的安全,也要保障施工人员、馆员、读者等的生命健康、饮食安全;既要确保文献内容的安全,也要注意微博、微信、网站、抖音等平台开展线上服务的安全。在安全防范方面,既要开展安全培训、进行警示教育、安全预案演练,也要进行隐患排查,并及时整改。在安全档案方面,既要召开会议专题部署,留好会议资料,又要进行督办检查,建立安全台账。
三、结语
通过图书馆空间再造,保留原有的优越地理位置,将设施陈旧、新技术服务落后、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影响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因素进行重新规划改善,补齐短板,山西省图书馆空间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更科学,基础设施更完善,将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发挥图书馆社会价值,推动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