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视角下江苏省枢纽经济发展对策
2023-03-22□王晨
□ 王 晨
枢纽经济是一种依托交通枢纽载体,通过吸引人、物、信息、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散,重塑产业空间分工,全面提升地区经济能级的经济模式。枢纽的特殊地位,产生了比其它区域更强的助增长、促转型的功能,能够更大区域范围地聚集资源要素,弥补城市自身资源要素薄弱短板,形成强大经济发展动能,带动周边地区和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近年来,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多地抢抓枢纽形态代际更替机遇,启动枢纽经济建设,强化交通区位优势,吸引各类要素聚集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例如,西安、成都、郑州等内陆枢纽城市沿袭“物流带产业”模式,以综合大枢纽抢筑内陆开放高地;杭州市依靠互联网努力建设“数字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枢纽城市。
目前,学界和业界已经对枢纽经济发展的对策和路径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探索。有学者等提出枢纽经济的发展要加强物质流平台(载体)建设、开展更广泛的区域合作、构建有利于枢纽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有学者提出不同区域应该根据其自身资源禀赋条件选择发展枢纽经济,政府的外在刺激(尤其是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对于初始变化阶段的枢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有学者等提出提升城市枢纽经济要重视对原有经济基础的修复与扩大城市产业规模、主导行业发展信息产业、综合交通体系能力的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枢纽经济运作4 个关键性层面;有学者提出提升中国枢纽经济竞争力需要在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提升要素资源配置能力、构建枢纽偏好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枢纽区域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发展枢纽经济,便捷高效、包容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基础和前提,但综合分析目前的研究成果,对如何通过改善和建设交通运输来发展枢纽经济的研究相对薄弱。笔者以江苏省为例,着重从交通的角度分析枢纽经济的发展,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对于助力江苏省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
一、枢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经验
国内外一些城市依托区位优势,在政府或大企业的引领推动下,构建交通枢纽,有序推动要素在特定地点有目的地聚集,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经验值得借鉴。
1.完善枢纽交通网络
美国航空枢纽孟菲斯构建了7 条联邦高速公路及3 州际公路、5 条一级铁路和全美第4 位的孟菲斯港等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货柜可在一晚内从孟菲斯市到达其他152 个主要城市,铁路直达美国48 个州、加拿大及墨西哥。我国铁路枢纽郑州构建了“米”字型高铁,2 小时可达石家庄、太原、西安、济南、武汉、合肥等城市;3 小时可达北京、南京、长沙、重庆等地;4 小时可达上海。
2.提升运输服务水平
新加坡通过“国家单一窗口”,通过数字化简化了贸易许可审批流程。在这个平台上有超过35 家政府机构,许可证可在几分钟内用一个电子文件电子化批准。深圳开展“深港自贸通”试点,重点推进中山、东莞到深圳等地多式联运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试点改革,逐步推进大湾区港口通关一体化。
3.政府政策大力扶持
西班牙萨拉戈萨市政府通过制定长远的物流枢纽发展战略,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资力度,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新兴物流集群发展,使萨拉戈萨成为欧洲最大的物流集群。新加坡采取开放性的政策,尽可能减少对于产业和企业在政府行政方面的约束,把繁文缛节尽可能减到最低程度。比如,提升劳动者包括行政人员的素质,政府努力投资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使企业能够很好地利用新加坡作为经商据点。
二、江苏省枢纽经济发展基础
当前,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包括一批现代化综合客货运枢纽在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备探索发展枢纽经济的基础条件,但也有一些发展短板需要解决。
1.优势条件
(1)区位条件好。江苏省地处“长三角”核心经济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欧亚大陆桥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共同交汇、叠加,是要素汇集之处。同时江苏东临太平洋、长江黄金航线与京杭大运河穿越而过,河道密集,地势低,平原地区最多,地理区位条件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区域。
(2)基础设施好。截至2019年底,江苏省累计建成综合客运枢纽总数达到26 个,综合客运枢纽县级节点覆盖率达到29.5%,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3 550 公里,全省高速、快速铁路网实现省内各区市全覆盖,长三角核心区沪宁杭形成“一小时高铁圈”。内河航道总里程2.4 万公里,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和密度均居全国之首。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数509 个、亿吨大港数9 个,均居全国第1 位。拥有9 个运输机场,实现地面交通90 分钟车程覆盖全部县(市)。
(3)产业条件好。江苏省先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十分发达,纳米技术、高端纺织、智能电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实体经济的发达为枢纽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产业的巨大需求也将依赖于枢纽的发展。
2.短板问题
(1)枢纽地位需要进一步突出。江苏省部分综合客运枢纽选址远离中心城区、换乘不便,部分区域货运枢纽设施小而多,缺乏集聚性强、影响力大的多式联运枢纽。比如,江苏港口众多,但开发较分散,有一定同质化竞争倾向,整体协同度不高。
(2)枢纽通道需要进一步完善。江苏省苏中苏北大部分地区高铁建设仍待加强,铁路通达率与周边的浙江省和安徽省相比差距明显,在全国的优势不突出。同时,重要枢纽之间畅通性不强,多数相邻枢纽都存在不相接的问题。此外,枢纽集疏运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集疏运方式单一,“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运输不便问题突出。
(3)枢纽融合度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程度不高,多数枢纽衔接换乘效果差。枢纽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总体处于初级水平,与产业、城镇融合度不高。像连云港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第二大陆桥的桥头堡,但是仅作为货运的中转地,并没有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的集聚。此外,枢纽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涉及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缺乏高效衔接机制。
三、江苏省枢纽经济发展对策
从交通角度发展枢纽经济,关键要处理好交通枢纽与枢纽经济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理,重点在枢纽网络的布局、运输服务能力提升、行业管理能力增强。
1.优化全省枢纽网络空间布局
(1)打造宁镇扬为全省国际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板块。巩固南京作为长三角核心交通枢纽之一的地位,提升南京省会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加快推动宁镇扬板块一体化发展。争取将南京由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支持镇江融入南京枢纽布局,建设区域高快速铁路枢纽、长江下游重要中转枢纽港和产业强港。支持扬州融入南京枢纽布局,建设以区域性高铁枢纽、江海河联运港为特色的多式联运枢纽。
(2)打造苏锡常通泰为长三角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打造无锡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无锡区域枢纽机场能级。推动苏州、南通提升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联合打造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集装箱干线港,规划苏州机场,苏州(太仓)港建设上海远洋集装箱运输喂给港、发展近洋航线集装箱运输,南通高标准推进通洲湾港区建设。支持常州打造为长三角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江河联运综合货运枢纽、长三角区域航空旅游集散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支持泰州融入苏锡常通地区交通枢纽板块,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区域性高铁枢纽、以江海河联运港为特色的多式联运枢纽。
(3)优化打造连淮徐宿盐“一带一路”联运交通枢纽板块。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苏北崛起,着力培育苏北地区内生发展的动力,充分发挥连云港陆海联运出海口、徐州全国性铁路枢纽、淮安江苏中部增长极的比较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连云港海港、徐州国际陆港、淮安空港互为支撑的连淮徐“一带一路”联运交通枢纽板块。支持盐城、宿迁融入苏北“金三角”建设。
2.提升江苏航空、港口、铁路枢纽综合服务能力
(1)提升航空枢纽综合服务能力。着眼于服务国家及区域战略,高质量服务好全省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全面提升国际航空客运自给能力和航空货运物流服务效率,重点优化提升南京区域性航空枢纽功能,加快国际航线开辟进程,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为国家(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提升无锡硕放机场区域枢纽机场能级,增强机场民用运输保障能力和轨道集疏运能力。建设淮安航空货运枢纽,提升机场保障能力,大力吸引物流企业在淮安机场建设航空物流基地。围绕有市场需求的“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货运枢纽城市、产业关联城市开通货运航线。
(2)推动港口枢纽发展。充分发挥江苏省水网密布、滨江临海区位优势,对标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江海河、公铁水联运特色显著的现代化港口群,支撑引领港口枢纽经济发展。形成以连云港港为支撑的陆海联运出海口:以南通港、苏州港为支撑的长江经济带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以南京龙潭(港口型+生产服务型)为核心的国家物流枢纽;以淮安港为示范的特色内河集装箱港。
(3)引导铁路枢纽功能优化升级。完善铁路枢纽布局,发展高铁枢纽经济,重点建设南京北站、苏州北站等现代化铁路综合客运主枢纽和徐州国家铁路陆港中心、南京尧化门铁路货运枢纽等铁路物流基地。
3.探索枢纽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探索枢纽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建立自上而下、分工明确、多方合力的协同推进机制,为枢纽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加快形成“以省主导、省市联动”的工作机制和重大事项协调推进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结合各地区实际和部门职责,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多方联动,压实责任,强化举措,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创新资源要素保障支撑。引导各类资源向重要枢纽集聚,加大资金、用地用海等资源要素配套保障,优先安排。各级财政性引导资金要给予重点保障。在土地供应、旅客联程联运、多式联运等方面加强资金支持和各项政策优惠。创新融资模式,支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枢纽经济领域的投资。完善交通枢纽的布局规划、设计指导、政策支持。重点在集疏运体系、要素资源保障、用地用海审批、资金扶持、产业转移、人才引进和培育等方面制定和完善配套支持政策。
(3)完善枢纽经济区发展模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统一布局、分类(枢纽类型)指导,合理确定枢纽经济区发展模式和路径,建议枢纽经济发展集聚区可采用自贸区、省级以上开发区的管理模式,简政放权,加强“放管服”改革,推动审批权限的下放,改善营商环境,从而更好地推动枢纽与产业、城镇的高度融合发展。
四、结语
枢纽经济发展是未来城市竞争的关键抓手,良好的枢纽交通体系是枢纽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交通发展助力枢纽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枢纽网络布局完善、运输服务能力的提升和行业管理体制的完善。但是枢纽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交通方面的建设,更加需要的是产业、企业、科技的协同发展,这也是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