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中医老年病群体化防治方案

2023-03-22刘建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老年病脏腑病机

刘建辉

(涿州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河北 涿州 072750)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病患病率越来越高,同时,医养结合及延迟退休政策的逐步实施,国民对老年医学的需求提升,人口老龄化使老年医学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医学课题。社会环境、饮食习惯变迁,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饮食改善,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营养过剩、环境污染加剧了心脑血管病及肺部疾病的发生,对老年人来讲危害更甚,老年人生理上气血脏腑功能减退,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全身脏腑气血衰退加剧,恶性循环。老年病非单一疾病,涉及的病种多,具有复杂性,笔者试图从“虚滞”核心病机入手,结合老年病临床特点,在历代医家认识的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探讨现代的老年病问题,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主张从治疗“因虚致滞,由滞致虚”角度延缓衰老和防治老年病,“正虚邪滞,邪滞正虚”,当“补虚化滞,通补兼施”,由此确立了“调气和血,通络健脾”的老年病共性治则,初步建立现代中医老年病群体化防治方案。

1 现代中医老年病临床特点

多数老年人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慢病患病率为76%~89%,明显高于中青年(23.7%),多因素致病是老年病的病因学特点[1]。包括以下5 个临床特点。

1.1 多病共存 缠绵难愈 由于老年期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功能活动衰退,机体自我修复、自我调整能力下降,老年人脏腑虚损,一处有病,同时累及其他脏腑也受损伤,受损脏腑,同时发病,或者一病未愈,又起他病。中风患者发病前多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现代医学证实,老年人不仅在全身,而且在同一个脏器内可同时发生几种病变。据统计,60~69 岁老年人平均同时患有7.5 种病,年龄越大,患病数越多[2],所以临床多病相兼,症状表现复杂。老年疾病的病程多缠绵,如冠心病、中风后遗症,病程长,可伴随终身,多需终身用药。

1.2 多脏发病 并发症多 《养老奉亲书》云:“年老之人,痿瘁为常”。随着年龄增长,脏器功能逐渐衰退、痿瘁,多病共存,常常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或是多系统功能障碍。慢性疾患引起各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易引起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调,易发生后遗症和并发症等。急性感染及创伤等容易导致多器官功能发生衰竭;很多老年人罹患多种疾病,即使没有脏器的衰竭也会发生多系统功能的障碍。治疗效果往往不明显,且病死率较高。

1.3 症不典型 病情隐匿 精神神经或邻近器官症状是很多老年病的首发症状,如经常有老年人心脏病发作时首发症状可表现为晕厥和胃痛。同时临床上常见老年人在体检做常规心电图时有心肌缺血表现,查胸部CT 冠状动脉钙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已重度狭窄甚至部分冠状动脉闭塞,而患者无症状甚至仅有乏力等轻微不适。“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均可出现脏腑衰退,《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身体状况不佳,阳已失却平衡,平素偶因外邪侵袭,或遇七情不遂,或因饮食劳倦,则病亦可发生,影响辨证论治的有效性,不利于疾病治疗。

1.4 反应迟钝 变化多端 疾病发现不及时,而某个突发原因导致病情急转直下。《顾松园医镜》云:“年力俱衰,真阴内乏,不能滋养营血,渐至衰羸”。老年人身体日渐衰弱,反应迟钝,故患病后常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表现较为隐匿。如外感发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因老年与青壮年体质不同,对外感病邪的反应亦不同,临床常无典型的高热、寒战之正邪交争表现,往往不发热或发热不高,仅有乏力、心悸、食欲差、精神不振等症状,或直接犯肺,表现为咳嗽、咳痰,甚至在严重肺部感染时,还不出现高热,容易发生误诊、漏诊。老年人机体形态改变和功能衰退,对疼痛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重要脏器病变容易被忽略,部分急性心梗老年患者可仅有一些不适感,如头晕、胸闷,易发生心阳暴脱、猝死。因此,对老年人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查体和做必要的理化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中西医药治疗。

1.5 情志失调 脏腑易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所伤,均可导致脏腑亏损而引起多种老年性疾病。年龄愈大,受损脏腑就愈多,受损程度愈重。大量国内外研究表明,老年疾病70%~80%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2],受情志因素影响大,老年多存在焦虑、忧郁、孤独感、急躁、多疑等情绪,会使疾病加重,过度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百病丛生、早衰短寿。随着脏腑功能减退,老年人体质下降、精神心理调节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减退,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任何一种不佳的因素都可导致老年人发生疾病。

2 古代医家对老年病的认识

唐代孙思邈所著养性、辟谷、退居、补益等篇中提出治疗老年病应以食疗为先,用药应平稳轻清,以补为主。宋代陈直撰养生著作《养老奉亲书》,主要论述老年保健、四时摄养措施、疾病预防理论及治疗方法。针对老年病,提倡先食疗,再药疗。饮食宜温热熟饮。药饵宜用扶持之法。书中认为脾胃病乃最常见的老年病,全书理法基本完备,堪称世界现存最早之老年保健医学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推动了老年病学的发展。刘完素认为精气亏损是人衰老的主要原因,“体者精之元也,精不欲竭”“精之处无得而夺也”。抗老健体重在养精气,他认为老年人多阴虚阳亢,主张寒凉泻火,亦重视调理脾胃。张子和治疗老年病不单纯补,强调慎用补药,反对唯人参、黄芪“为补”的狭隘观点,用攻法治病防病,认为祛邪能扶正,邪去则正气自安,提出“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李杲提出老年人患病的根本原因为内伤脾胃,“饮食不节”是酿成内伤的重要原因,要调摄情志以保护脾胃,防病治病以顾护脾胃。调养脾胃之气,维护后天之本,李杲以顾护脾胃而益寿延年的精辟理论为养生独树一帜,另辟一途,为后世医家肯定。朱震亨认为老年病形成与阴虚胃热、脾虚生痰有关,强调保养阴气,在倡导“相火论”的基础上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故老年养生大法在于滋阴培土,防止相火的亢极。

3 现代医家对老年病的认识

董建华教授认为老年患者年老正气虚,导致气、痰、瘀、湿等病邪阻滞,治疗老年病多通补兼施,董老治疗老年病即使用补益法,也多通补并用,或先通后补,或通补兼施,且用药多为清补、疏补之品,而不纯补、壅补、腻补[3]。张铁忠教授提出“老年多郁”的观点,老年人抑郁症患病率高,常六郁并存,自拟“加味越鞠丸”来治疗老年郁病,效果确切[4]。韩景献教授[5]认为三焦整体气化失常是老年病的关键病机,并确立了益气调血、扶本固元针法。李敬林教授认为老年患者多虚多瘀,多有气机失常的致病特点,治疗老年病以调气祛痰为根本大法。老年人素体虚弱,易气乱而致气机升降失常,痰因正气不足而内生,加之外邪侵犯,虚实夹杂;善用温胆汤以调气祛痰,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减治疗多种常见老年病,获得了良好的效果[6]。王庆其教授认为“瘀”是老年人重要的体质特点和病机演变规律,也是贯穿老年病始终的重要病理因素,既是老年人衰老的表现,也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因素,在临床中提出“老人多瘀”的思想,认为老年病的治疗重在调畅气血[7]。

4 现代中医老年病核心病机为因虚致滞 由滞致虚

核心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固有的演变规律,是辨病论治的基础,是整体观的体现。现代中医学临床已发展到全面病证结合诊疗的新模式,认识疾病的核心病机,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结合老年病的临床特点,纵观历代部分代表性医家对老年病的认识可以发现,老年病多为复合病机,多因素致病,多虚瘀痰郁,多脏易损,多症不典型,基本治则由“以补为主”向“通补兼施”转变。临床辨治需把握能反映病变脏腑整体关系及其发展转归的核心病机,加强治疗的预见性,重视整体共性和治未病,并在此基础上细化辨证。传统观念认为老年病的根本病理特点是以虚为本,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已发生改变,老年病的病因病机随之动态调整,现代老年病的共同病因可概括为虚、痰、瘀、郁;基本矛盾为虚与滞:机体气血、经络、脏腑功能等正气亏虚与痰、瘀、郁为主之邪气留滞,正虚邪滞,邪滞正虚而发病,正虚与邪滞互为因果,因虚致滞(正虚邪滞),由滞致虚(邪滞正虚)是现代中医老年病的核心病机。

4.1 因虚致滞(正虚邪滞)老年人气血逐渐衰退是生理变化,气虚无力运血化津,《景岳全书》言:“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气虚则气机郁阻,气不运血,则血停为瘀,瘀血阻滞气机,病情恶化。气虚则气机郁阻,输布津液功能受损,导致津凝液聚生痰。而痰阻气机,加重气滞,这就是“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仁斋直指方》),出现气虚血瘀,气虚痰凝。老年脏腑虚弱,易生郁滞,情志因素是抑郁症的主要致病原因,《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说明了机体的“脏气弱”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8]。

4.2 由滞致虚(邪滞正虚)《丹溪心法·六郁》言:“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指出了郁证可致脏腑气血受损。当今社会节奏加快,“快”成了大家默认的办事境界,压力大导致情志不遂,老年人存在焦虑、忧郁、孤独感、急躁、多疑等情绪,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肝郁血虚,郁证伤气耗血所致脏腑失养,由郁致虚。现代人温饱问题解决,肥甘厚味过剩,缺乏运动,以车代步,脾胃运化食物不能及时完成,形成污浊之痰,附于脉络血管,日久成瘀;环境污染、烟草中的有害物质等可直接通过肺部吸入人体,伤及肺、脾、肾,影响其对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日久化痰,痰阻血难行,痰留体内,久必化瘀。同时,因虚致滞导致的病理产物,均使脏腑经络气血虚亏加剧,痰瘀为患,无处不到,可聚于经络,可积于脏腑,亦可造成诸多病证,多脏发病,并可使脉络运行受阻,心脉气血瘀滞不畅。《杂病源流犀烛》言:“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瘀郁气留滞体内,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失养,诸邪化热,伤阴耗气,由滞致虚。现代科学研究[9]证明,人类自然寿命至少可以到100~140 岁,均比现在实际平均寿命长很多。

虚实夹杂证实质为“虚滞”核心病机的外在反映,虚滞病机为虚实夹杂证的内在本质,老年疾病因果转化过程中,可“因虚致滞”而出现虚中夹实证,又可“由滞致虚”导致脏腑经络气血不足,功能衰退表现实中有虚象,从而导致老年人虚滞夹杂的病理变化。瞿延晖等[10]认为在五脏虚衰的整体过程中,气滞、血瘀、痰浊、积滞等实,并非个别产生和存在,而是均会发生,并在多虚实因素综合致衰老的中医学衰老机制认识基础上,提出补虚化实治法。王加豪等[11]认为老年病以慢病为主,痰瘀虚为慢病之根,治应扶正固本,化痰去浊,逐瘀通络。

5 现代中医老年病共性治则为调气和血 通络健脾

老年病多以气血辨证为纲,辅以脏腑经络等辨证,从“虚滞”核心病机入手,在历代医家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老年病的临床特点,以发展的眼光探讨现代的老年病群体化治疗方案,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执简驭繁,从治疗“因虚致滞,由滞致虚”角度延缓衰老和防治老年病,“正虚邪滞,邪滞正虚”,虚滞夹杂,或虚中夹滞,或滞中有虚,当“补虚化滞,通补兼施”,由此确立了“调气和血,通络健脾”的现代中医老年病共性治则。高金亮教授认为,和法为诸法之冠,调和为治愈之本[12]。毕伟博等[13]论述“和则无病”的健康观与“失和则病”的疾病观及“以和为上”的治疗观。

5.1 调气 老年人素体虚弱,易气乱而致气机升降失常[6],治气以调,既补虚气又祛邪气,治疗老年病以调气为要。《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正常;反之,气机失调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失常。“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机失调会导致“痰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的瘀积,而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复杂多变的病理基础,《丹溪心法》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行,气行则可以解郁导滞。补不足之气,散郁结之气,收散脱之气,降上逆之气,升下陷之气。总之,调“气”可以使痰湿、瘀血及郁滞在“气”的作用下化解。

5.2 和血 老年患者多虚多瘀[6],治血以和,既养虚血又活瘀血,“血为气之母”,《灵枢·营卫生会》说:“营行脉中”,即指营气存在于血脉之中。气之所以能行血,因血能载气,若气不附藏于血中则气将涣散不收而无所归。气附存于血中,血以载气并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不断得到营养补充,故血盛则气旺,血虚则气衰,血脱气亦脱,即血病气亦病,重视精血的固密和流动,气血固藏流动,只有精气流畅才能营养脏腑、经络,发挥抗病能力,所以,在补益药中加入理气药与活血药,补品性多黏腻,往往会壅滞气血,反遭其害,要做到补血不可壅滞脉道。滋补不滞腻,活血不破血,化瘀不伤正,气血中和百病消[14]。

5.3 通络 久病入络,老年病多为慢病[1],络以通为用,通络法早在《黄帝内经》之中就有提及,久病从瘀从络治疗,现代医学认为年龄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血管老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血管老化又称作血管退行性变化,指的是血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功能、结构老化、退化的生理病理过程,《血管衰老临床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8)》[15]指出,随着老年医学研究的发展,人与血管共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实。血管是多种器官组成的重要成分,血管衰老是引起人体各器官系统衰老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是老年人多种慢病共同的发病机制[15]。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多次指出:“百日久恙,血络必伤”“经几年宿病,病必在络”;叶天士曾云:“然益下必佐宣通脉络,乃正治之法”。

5.4 健脾 老年病治脾是长期中医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为生痰之源,祛痰先健脾,老年人肾气已亏,更需要以后天之脾胃来补养先天之肾,岳美中教授将老年病治疗首重脾胃问题提到新的理论高度,治疗老年病重视以后天养先天[16]。

6 结语

老年病的临床特点决定了治疗用药的复杂性及兼容性,是主证与副证、显证与隐证、既病与未病的综合诊疗,明确核心病机及共性治则,初步建立现代中医老年病群体化防治方案,有助于实现辨病与辨证、共性与个性论治的统一。老年病多虚滞夹杂,滋补不滞腻,理气不耗气,活血不破血,化滞不伤正,以调和通补施之。笔者从“虚滞”核心病机入手,在老年常见病临床实践中,善遵循调气和血、通络健脾的共性治则辨证用药,正虚邪滞,病久诸邪可化生热毒,正虚邪滞毒结而急性发作,自拟四藤调血饮(鸡血藤、忍冬藤、海风藤、钩藤、白芍、党参、山萸肉、女贞子、红景天、当归、川芎、延胡索、茯苓、白术、竹茹、陈皮、石菖蒲、郁金、枳壳、佛手、荷梗、赤芍、牛膝、鬼箭羽、黄芩等),在把握疾病核心病机的基础上细化辨证,加减化裁治疗多种老年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冠心病、老年痴呆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关节病及老年期抑郁与睡眠障碍等。期望通过本文能对老年病临床实践有所裨益;为有慢病基础的老年人实施医养结合服务、进行群体化之上的个体化老年病中医药防治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老年病脏腑病机
内科老年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探讨
人体衰老认知与测试量表构建及其在老年病中的应用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精神护理对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患者的研究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新世纪经方治疗老年病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