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产业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分析与思考

2023-03-22广东文理职业学院陈彦霖

内江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机电校企院校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 陈彦霖 袁 孟 梁 志

科技促进了社会产业的巨大转型,让各个时空通过技术的推动与联结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国都已经深深地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技术型人才的发展在各国是重中之重。面对中国当前的发展进度,我们不仅缺少技术型人才,现阶段还在努力引入技术型人才,同时未来的技术创新更渴求技术型人才。智能背景下的技术人才已经不单单是对人才本身技术的要求,而是可以实现理论应用和理念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机电专业的发展与创新能够快速促进我国的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直接实现制造业的效能提升。高职院校应深刻认知,切实结合社会的需要,通过对自身专业内容的建设和创新,对人才的培养和实践,能够把应用型创新人才更快地输送到就业市场。

1 智能制造的发展背景

制造业是各国在国际地位竞争中非常重要的博弈领域,早在2012年,世界上的许多强国就已经构建了针对制造业智能推进和创新应用的落地战略。通过布局数字革命战略,重塑本国的制造业发展,实现经济的提升,并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但是反观国内,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基础不甚理想,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实力较弱,制造业生产效能极低;在一轮一轮的国际冲击与挑战中,中国抓住了发展机遇,更是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着力打造中国的国际品牌市场。中国政府在此时已经开始布局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过渡到技术型的战略。2015年,我国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概念;2017年,国家更是明确指出要加快智能技术的应用,重点关注智能制造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制造之所以可以取得堪称奇迹的发展结果,正是由于国家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战略布局。因此,各行各业一定要与时俱进,响应国家的战略,协同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2 智能制造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

智能制造技术,主要是指自动化、信息化、互联网以及智能化四个层面,智能制造需要的人才是可以应用到集成产业链中,实现制造活动中各个环节的技术融合,最终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达到制造业生产智能化的结果。而机电专业在发展与实践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有效融合应用技术与机械制造,实现机电一体化发展。而机电一体化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的应用,实现工业制造中的人工解放。

因此,只有从人才发展上解决技术输送与创新障碍,通过深度融合不断更新的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才能真正使智能制造这一新型生产方式得到发展。不同层面涉及到的人才需求缺口都是非常大的,而由于智能制造本身的融合特性,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是单一型的技术人才。如前文中提到,智能制造更青睐跨学科的创新人才,其可以熟练地应用技术,适应新技术的快速变化,在产业链中实现技术逻辑的迭代和应用,通过个人的跨学科背景持续为产业赋能,为各方面智能技术不断创新,解决行业工作中的不同项目问题。

3 智能制造产业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职院校的建立目的就是为了给各行各业输送应用型人才,在智能制造的产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于新型社会人才的定位,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输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不同于传统制造行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工人,当前的企业需要的是多元创新的跨学科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转变只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和维修机器技术的模式,而是转向智能制造产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赛道,加强对人才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产业教学融合系统,推进校企合作及国际合作等协同发展模式;注重学生的素质培育,打造“匠心文化”发展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发展中找到成就感和获得感,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2)探索现代学徒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保障人才技能提升和教育理念保持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早在2014年提出的一种育人机制,为了促进人才的进一步发展,院校要根据智能制造产业的需要,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把现代学徒制引入高职机电人才专业培养框架,可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之间的合作,促进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发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发展路径,是基于实践体系的发展,以最终职业的要求为参考标准,以职业要求的能力为核心发展目标,以职业岗位规定的工作任务为执行主线,使学生参与的实践项目培训目标与进入现实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岗位能力达到完全匹配,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水平,同样专业的学生,企业当然是更加青睐实践能力更强、岗位吻合程度高的毕业生。甚至在进入岗位后,这样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持续让学生受益,与普通培养模式相比,他们的岗位晋升空间、职业发展可能性、薪资水平的发展空间更大。

(3)构建校企合作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工匠精神。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远远达不到行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高职院校要思考人才需求的本质,结合新的行业需求,制定高标准,构建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块,培养出颇具工匠精神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传统的机电专业学生参加的校企合作课程,多以校内实训课程为主,而各种内部和外部条件的限制,造成实践效果与现实中岗位的技能要求存在差距,校企合作并没有达到其本质目的。因此,要想推动校企合作课程的体系化,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深度融合企业人才需求,贯彻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企业岗位的需求来设置课程标准;第二,搭建校企渠道,引进企业设备产品及企业专业人才,建设先进的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员工要求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提前接触产业技术;第三,紧跟智能制造发展的趋势,大力拓展与新型企业的合作,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走入企业的岗位,真正培养职业素养,实现零距离合作,通过实践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

(4)适应智能制造时代,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想培养出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高职院校首先要在课程设置上解决当前面临的基础障碍。虽然智能化标准和技术已经深入到生活及各个行业,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该方面并没有展开实际的发展,其实是由于学校的智能制造类教学内容还处于欠缺状态。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没有引入能够带领学生的专业人才,直接造成了与产业实践脱节,无法达到智能产业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引进该方向的专业教师,增加智能制造专业的课程教学,同时引入职业技能标准证书,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从理论传统型人才向“多工种”新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转变,让毕业生能够具备掌控整条生产线的能力,成为智能产业所需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型技能人才。

4 结束语

通过对行业的思考与分析,高职院校要加强机电专业学生的培养与转型。高职院校在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后,深化各部分改革,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各类型实践平台的构建,建立创新能力型人才培养体系,贯彻职业教育教学和市场需求导向的结合,输出能够适应智能制造产业环境并具有创新意识的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新型的机电专业人才可以在未来聚焦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同时具有可以支撑终身发展的认知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能力等综合素养,只有这样的高素质型毕业生才能够应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就业市场,同样,只有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才能够确保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为中国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带来持续的发展,不断提升制造业所需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机电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