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理路

2023-03-22张志元

学术探索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张志元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1](P12~13)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不断走向成功的宝贵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历史经验,准确把握历史规律,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深刻揭示“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深层逻辑,在继往开来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一、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2]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百年奋斗的主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化”出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和实践样式,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成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一)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P10)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行动指南,关键在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于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1](P2)广大革命先烈,为追求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苦苦求索救国道路。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 “中体西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来实现国家的富强;资产阶级革命派从改变中国制度入手,试图引进西方的先进制度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此外,农民阶级也在早期国家出路的探索中掀起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革命斗争高潮。然而,不触及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无法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具有彻底革命性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到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从建党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在历史洪流中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共产党以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登上历史发展的舞台,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创造,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在领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精神实质,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3](P1~2)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二)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4]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以分为十月革命前后两个时期。在十月革命之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阶段,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必要条件和理论准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为了救亡图存,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一股“西学东渐”的浪潮,马克思主义作为其中一种思潮也悄然而至。“救亡图存”的任务迫在眉睫,第一个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是李大钊,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贡献是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并确定以马克思主义为社会改造的指导思想。[5](P174~175)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及革命派等也以不同的方式接受并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指出:“十月革命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6](P290)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真理的光辉,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摒弃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错误思潮,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李大钊彻底完成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曾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7](P603)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陈独秀较早地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践行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21年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兴亡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我们党长期以来奋斗的宝贵经验,历史性地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基础上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超越与创新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实践标准,正确处理姓“资”和姓“社”问题,充分掌握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新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仅指实践马克思主义,而且要创造马克思主义的事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从根本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转化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改变中国现实状况的实践力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但是,由于我们党思想理论准备不足、缺乏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照搬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和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盲目听从共产国际指挥,导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在后期遭遇严重挫折。在这一背景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深刻反思“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第一次指出中国的问题要让了解中国自己的中国人来解决,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937年,毛泽东从知和行、对立和统一的辩证关系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1938年9月至11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针对党内的右倾错误问题,在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等方面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8](P651)要根据中国自身特点去应用,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历史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

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和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从我国发展实际出发,一以贯之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3](P17~1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让人民生活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并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3](P63~64)这启示我们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体现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者在实践中的相互统一关系,并由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化并实现创新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统一中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在理论创新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站在时代前列,反映时代要求,引领时代潮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武装全党,用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落地生根并深入人心。

(一)在理论探索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根本在于掌握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能够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而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审视马克思主义,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在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写在党的旗帜上,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致力于推动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践行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重大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始终坚持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在理论结合中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涵

中国共产党始终扎根中华大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在世界社会主义面临挫折的低潮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在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较量中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世界地缘经济与政治重心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给“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错误思潮予以有力回击,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强大生命力。进入21世纪,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各种错误思潮甚嚣尘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敢于向各种错误思潮交锋亮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在占据人类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不断占据着人类发展的制高点。

(三)在理论创造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理论品质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之根、之本、之魂。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坚持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应对前进道路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开创性的崭新事业,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基础上,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的理论勇气。立足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围绕不同历史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党团结带领人民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理论创新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最新纲领,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必须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历史进程中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让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绽放更加璀璨真理光芒,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三、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理论命题、历史课题,也是一个政治命题、实践课题。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旨在解决“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的问题。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矢志创新回答重大时代课题,推动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具体的,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之大成,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9]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显现出强烈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伟力,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始终将其同中国实践、中国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0](P534)1943年,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6](P23)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大同社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人合一”“和而不同”“革故鼎新”的文化传承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润泽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从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精准研判发展的时与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包含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实现创新发展首要的就是“守正”,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引领。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和话语体系,既是传统文化自我存续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只有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才能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不竭动力。

(二)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我们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性,关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浪潮、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蔓延等重大风险,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1]

立足中国过去的实际、现在的实际和将来的实际,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永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底色的根本所在。把握时代需求、回答时代课题,只有立足当代,扎根人民、面向未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仅靠机械地、教条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已然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就是体现为它的群众性,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深入群众生活,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群众,讲好中国故事,阐述中国理论,传播中国声音,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有力武器。

(三)矢志创新中国理论回答时代之问,推动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矢志创新中国理论回答时代之问,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始终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问题,不断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系统地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12](P5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把先辈开创的事业一代代发扬光大。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3](P32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行了创造性回答,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个层次和诸多方面添加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3](P23~26)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猜你喜欢

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