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现状、特点及趋势*

2023-03-22郭绍均张永香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段立德学者

郭绍均 张永香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进行研究,既具有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又契合思政课现实发展和未来趋势的内在需要。系统地梳理和分析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对其主要特点和亟待改进之处、深化的空间予以深入省思,进而对研究趋势进行前瞻性展望,有助于为统筹推进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提供思想借鉴和策略启示。

一、思政课一体化研究的现状剖析

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后,学界掀起了思政课一体化研究的热潮。经梳理和剖析相关文献可知,学者们主要在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意义、问题及对策等热点和关键点上贡献了宝贵的智慧、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内涵研究

“什么是思政课一体化”,是研究和建设思政课一体化的首要问题。学者们主要立足系统角度,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是一个由诸要素紧密联系并且有机构成的独特系统。一些学者抓住“一体化”这个关键词,对思政课一体化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各具特点的一系列见解。

有学者认为,思政课一体化应当“树立和践行课程联通、教材贯通、师资相通、教学融通、管理畅通的理念,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从而形成思政课立德树人共同体”。[2]有学者指出,要把统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大中小学纵向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配合,使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功能互补”。[3]有学者认为,思政课一体化包括“功能定位的整体性、目标指向的针对性、内容供给的层次性、方法选择的适切性”。[4]较多研究成果阐述了思政课一体化目标。学者们认为,思政课一体化的目标是构建衔接贯通、循序渐进、协同运作的思政课系统,形成各学段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归根到底是要形成立德树人合力。学者们还综合分析了思政课一体化的要素构成。多数学者提出思政课一体化就是要系统化考量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动力要素等。一些学者揭示了思政课一体化的特征。例如,有学者将其具体地概括为主题思想统一性、核心理念一致性、主体互动融合性、内容方法梯度性、资源供给整合性。[5]思政课一体化还具有整体性、衔接性、渐进性、协同性等特点。

(二)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意义研究

思政课被政界、教育界和学界誉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而思政课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对广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是系统化提升立德树人水平的形势所需,也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大势所趋。学者们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从多个方面分析和阐述了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思政课一体化是系统化、精准化和科学化、标准化的育人思维的生动体现。许多学者从新时代的使命与任务、立德树人的规律与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等维度具体阐述了思政课一体化意义,这为认识思政课的地位和思政课应发挥的作用提供了方向指引。质言之,思政课一体化就是要推动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思政课回归立德树人本位、遵循立德树人规律。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一体化也可视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系统化铸魂育人的体现。

思政课一体化与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而又内在统一,顺应了思政课深化改革的趋势。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存在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战”、衔接欠佳、发展失衡等现象,这凸显了思政课一体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思政课一体化从理论与实践上把握住了各学段各门思政课之间的内在关系及运行机理,是思政课建设的理论建构创新、实践导向创新,有利于思政课课程目标协调性的提升、各方面建设合力的形成,促使大中小学思政课“守好一段渠”和“跑好接力赛”。青少年在不同成长阶段,其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学习特点等均有较大差异性,会经历知识累积、思想认识、综合素质等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化甚至飞跃。对此,有学者指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辩证过程。[6]学界还提出,思政课一体化有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三)思政课一体化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思政课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方位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策,形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

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方向标和关键准则。大中小学思政课存在课程目标方面的笼统和断裂问题,课程内容方面的脱节错位和重复倒置问题,课程建设方面的协同不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一些学者分析了其基础性和根本性原因,并提出思政课一体化应把厘清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塑造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逻辑起点,制定各学段思政课的课程标准、思政课目标和内容体系。总而言之,在思政课一体化视阈下,需要清晰合理地界定课程目标,厘清思政课总目标的整体性与学段目标的过渡性的关系,要恰如其分地规范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阶段性、过渡性、融通性、整体性。

思政课一体化要求务必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有学者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之间的教学内容“在逻辑层次上没有实现‘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7]为此,各个学段各门思政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师队伍等方面的一体化,是集成性地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所必不可少的途径。思政课教师应当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因而有学者聚焦并剖析了思政课教师角色问题,主要包括思政课教师存在认知偏差、协同育人意识不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合作意识薄弱、教学合力有待提升。这些问题要得到有效解决,就需要构建思政课教师的跨学段联动机制。在此过程中,要避免思政课教师“形单影只式的单兵作战”,而要实现思政课教师“连点成线式的集体攻坚”。[8]思政课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遵循。许多学者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材内容应当“纵向衔接、合理过渡”“横向配合,相得益彰”。这些观点不仅契合学生认知能力渐次拔高的特点,也顺应了各学段教材内容逐步深化的规律。

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为思政课一体化提供了重要契机。一些学者认为,思政课建设正在由单向度向多向度发展,要用信息技术打通不同学段思政课建设,善用大数据技术赋能思政课一体化,调适“线上思政课+线下思政课”的互动性、实现“思政课+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与高度协同,提升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效育人的效果。无论什么形态的思政课,都需要构建符合一体化要求的评价体系,这是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维度和必要途径。有学者就曾提出,行之有效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目标向度’的方向性规约、‘功能向度’的规范性保障、‘原则向度’的前提性遵循、‘主体向度’的合作性协同、‘内容向度’的贯通性实施”。[9]

二、思政课一体化研究的特点省思

思政课一体化研究获得学界高度关注,一系列研究成果相继产出。对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和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思政课一体化研究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仍不可避免地存在有待改进或者深化的地方,相关研究成果呈现出诸多特点。

(一)侧重定性分析而缺少定量分析

学者们几乎都是基于现有文献资料,通过逻辑思辨,对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判断。鲜有研究者专门开展思政课一体化问卷调查,因而缺乏相关定量分析、数据论证,导致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甄别问题的具体化、应对措施的精准性、效果评估的可行性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难以全面地具体地掌握思政课一体化的横向和纵向、内部和外部、过程和结果、显性和隐性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二)偏好现实观照而缺少历史溯源

大多数学者聚焦当前思政课一体化的实际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多角度诸方面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已经重视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共中央专门就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等阶段思政课建设做出顶层设计,注重课程设置分工协同、教学内容优化衔接、教材编审统筹规划、师资队伍同向同行。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还没有专门就思政课一体化的历史溯源、历史进程、历史经验等问题进行系统化研究。如,有学者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思政课一体化措施,但其他历史时期的思政课一体化重要举措及演变脉络的研究还有待拓展和深化。

(三)凸显宏观把握而缺少微观考察

思政课一体化是一个宏大课题,涉及的学段多、课程数量多、一体化要素多,理应通观全局、关照布局、打开格局。但是,宏大的视角也需要深入微观地考察。总体而言,现有的思政课一体化研究成果因微观分析不足,导致不同程度出现问题空泛浅显、对策操作性价值性不足等纰漏。这些是学界今后有必要给予足够重视并下功夫深化研究的难点和突破点。

(四)聚焦主体视角而缺少对象探究

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各相关主管部门,是思政课一体化的主体。学者们基于此,就如何发挥思政课教师作用、强化思政课建设顶层设计、优化思政课一体化体制机制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可行性的建议。需要指出的是,思政课一体化本质上是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高度协同、更有实效地形成立德树人合力,这必然要求思政课一体化要立足学生、围绕学生、适合学生。这充分说明,怎样认识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及差别,是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亟待突破的领域。此外,如何发挥学生在思政课一体化评价体系中的作用,也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思政课一体化研究的趋势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1]这一重要工程的有序推进,离不开广大学者予以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或将会倾注研究热情、贡献研究智慧、收获研究成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应当遵循研究逻辑、调适研究方法、细化研究内容。

(一)遵循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逻辑

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始终要着眼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导向,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遵循和运用学生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课程建设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所蕴含的内在逻辑。这是每位学者在进行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不可绕开的基点。在此前提下,还应当聚焦“何为思政课一体化”“为何思政课一体化”“如何思政课一体化”等基本问题,进一步总结和厘清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以及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规律和原理,为相关研究注入源头活水。学者们应当把主攻方向聚焦到如何一体化立德树人上来,回答和解决好不同学段各门思政课应发挥什么样的立德树人作用、怎样发挥立德树人作用。这不仅是思政课一体化的出发点,也是各学段各门思政课建设的落脚点。

(二)调适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方法

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对于思政课一体化及其研究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体而言,应当更加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研究资料更加充实、研究视角更趋深广、研究支撑更为有力,进而提升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实效性。一方面,有必要对思政课一体化的价值、理据、理念、趋势等进行定性分析,为思政课一体化的定量分析提供逻辑遵循和方向指引。另一方面,当前思政课一体化研究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定量分析相当缺乏,因而有必要通过具体细致的数据分析和脉络清晰的模型建构,甄别思政课一体化亟待解决的典型问题、廓清思政课一体化的针对性对策,促使发现问题更加准确、研究结论更为可靠、对策建议更有实效。

(三)细化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内容

无论是着眼于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还是立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迫切要求,思政课一体化都是大势所趋。不仅如此,思政课一体化还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时契合现实和未来所需。这就要求实现思政课一体化的历史考察研究、现实观照研究和趋向展望研究的有机结合。还需指出的是,在宏观审思上,有必要构建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内容框架;在微观剖析上,还需增强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内容的层次性和丰富性。即是说,思政课宏观研究内容和微观研究内容均不可或缺,两者应相辅相成。此外,思政课一体化研究,还应结合各层次思政课主管部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各学段学生的各方面实际,继续发掘各学段各门思政课在横向联动和纵向贯通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更具操作性的对策措施,使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更加接地气和精准化,同时使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学段立德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学者介绍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