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典型人物报道精品力作
2023-03-22吴叶柳
○吴叶柳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是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是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有效法宝。《中国组织人事报》历来十分重视典型人物报道,尤其是在近年来重大典型报道任务集中的态势下,通过记者扎实的采访与写作,打造了一批精品力作,比如“两优一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卓越工程师系列典型报道等,并在与众多媒体同题竞争中脱颖而出,受到广大读者好评。
在当前媒体竞争加剧、价值观念多元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如何发挥优势,写出有吸引力、影响力的典型人物报道,值得探索。本文以《中国组织人事报》几组典型人物报道为例,探究如何树立精品意识,写出典型人物的精气神,让典型人物血肉丰满、可亲可敬可学。
一、立足时代、把握主题,找准典型人物的“精神坐标”
(一)用时代精神“把脉”人物
人物报道的鼓槌,要敲在时代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上,才能发出更大的共鸣和回响。[1]典型人物来自时代,他们身上闪耀的精神品质正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写好典型人物,首先要将其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审视人物背后蕴含的丰富时代内涵,找准人物的“精神坐标”。
在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时代进程中,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而卓越工程师群体正是传承科学家精神的代表性人物。科学家精神,包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报道中,我们注重从这些方面挖掘典型人物身上的科学家精神,让报道与时代共振。报道优秀县委书记,我们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给广大县委书记提出的四点要求,着重从“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这几个方面挖掘这些优秀县委书记的精神品质,让报道更具时代气息。
(二)紧扣主题,不偏不倚
新闻主题是一根红线,贯穿新闻报道构思和写作的全过程。[2]只有紧扣主题,才能让人物形象鲜明清晰,反之,则会让人把握不住人物的精神内核。报道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要围绕主题,为表现主题服务。
比如,报道“两优一先”中的优秀党务工作者时,有的年轻记者一开始主题不清,明明是报道一位基层党组织书记,通篇都在描写人物如何做好事,却很少提及人物做好党务工作的事迹、经验,显然偏离了报道主题。我们及时进行分析研讨,明确了不同主题的报道方向:优秀党员主要展现人物坚定的信仰以及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而优秀党务工作者则紧紧围绕党务工作的职责,更多挖掘人物做好党务工作的经验、心得,包括统一党员思想、夯实基层堡垒、赢得群众拥护、推进社会发展等。这样一来,就将两类不同主题的人物塑造得更加鲜明。再如,报道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虽然他们各具特色,身上有各种各样的优良品质,但我们还是重点围绕他们选择基层,甘于扎根基层、默默奋斗奉献这一主题来开展报道,通过我们的报道,起到引导和号召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的舆论效果。
二、用心用情、扎实采访,发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每一个典型人物都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独特的“闪光点”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要在报道中把这些展现出来并传播出去,必须依靠扎实、深入的采访,在采访中细心观察、用心发掘、不断追问、换位思考,收获独特的感受、带回有价值的信息,继而用报道引发读者共鸣。
(一)挖掘典型故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用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现人物形象是典型人物报道惯用的手法。要讲好故事,不仅要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比如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攻坚克难的经过、默默奉献的事迹等,更要深挖故事背后人物的心理活动、心路历程,让故事更真实、丰满,更富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强核报国“龙”腾出海》这篇报道中,记者讲述了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首席专家、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继年轻时参加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的经历。在那里,外国专家是主导,就连地板砖、电话线、水泥都要从国外进口,国产化率不足1%。可以说,这段受制于人的经历让他心里憋着一股劲,从而对自主创新的追求更加强烈。
《坚守四十载复绿黑土滩》是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青海省达日县自然资源局林业和草原站站长罗日盖的报道。在报道中,记者同样讲述了罗日盖的成长经历,以此来探寻他对草原有着如此深厚感情的缘由。因为他是牧民的孩子,祖祖辈辈都依靠草原的养育,草原的退化让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要是草没了,“牛羊吃什么?牧民的日子该怎么过”,从这样的心理活动中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位藏族汉子对草原发自内心的珍视。
(二)善于捕捉细节,用细节塑造人物
“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曾说过:“有时候,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传神的细节可以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3]用细节塑造人物并不是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精选那些能够凸显人物个性、体现人物精神的典型细节,并用在关键之处。
比如在对罗日盖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罗日盖虽然是草原站站长,工资却是全站最低的。细细追问下才得知,曾经有一次转换身份的机会摆在他面前,当时草原站的其他人都抓住了机会,但罗日盖却因为不想耽误野外作业,主动选择了放弃,就这样错失了机会。更让人感慨的是,如果不是大女儿周措的无意发现,一家人也许会被一直蒙在鼓里。记者将这样的细节用在稿件中,更映衬了罗日盖坚守草原40 年的不易与可贵。
再比如,采访优秀县委书记,时任黑龙江省延寿县委书记、一级巡视员刘金成,记者发现他总是带着两个公文包,一问才知,他年轻时曾在一次抗洪抢险工作中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得了糖尿病,因为身体不好,必须随身带着药,每次吃饭前都要自己给自己打针,为了工作方便,也为了不引起别人注意,他就把药装在公文包里,有时候身体扛不住了,吸完氧、打完吊瓶继续工作。这一细节很好地展现了刘金成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
(三)呈现矛盾冲突,让人物形象更具张力
典型人物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不食人间烟火,他们有血有肉、有儿女情长、有性格不足,面对选择时也会纠结彷徨,把这些矛盾冲突呈现出来,可以让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更具张力。
在对邢继的报道中,记者描述了他曾面临的抉择:采用单层安全壳,还是双层安全壳。这意味着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是让步工程进度,还是追求更高安全标准。邢继十分清楚两个选择的利弊,并做了长时间的思想斗争,但在关键时刻,他选择了有更高安全标准的双层安全壳方案。面对两难抉择时对更高安全标准的坚持,彰显了这位卓越工程师不畏困难、严谨务实、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
在《坎子山上,好大一棵树》这篇报道中,为了更好地塑造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登殿的形象,记者通过魏登殿的妻子马胜英之口,呈现了这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身上的矛盾冲突。在马胜英口中,魏登殿太忙,回家来电话也不离嘴,家里活,很少管;别人开代销店都赚钱,老魏却攒了几百张欠条;村里修路,要求“户户通”,老魏却不让修自家门前的路;白天忙完了,晚上点马灯或打手电去地里干活……一边是妻子“又气又疼”的埋怨,一边是魏登殿默默的坚守和付出,在这样的矛盾冲突和对比中,人物的不易与不平凡之处更加得以凸显。
三、锤炼文字、精心写作,让报道出新出彩
典型人物报道要出新出彩,有吸引力、感染力,离不开记者的精心写作,用文字触及读者心灵。打造典型人物报道精品,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精心打磨开头和结尾
所谓“凤头豹尾”,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开头吸引读者一探究竟,而好的结尾能让读者回味无穷,甚至掩卷沉思。
《把百炼钢做成绕指柔》,是对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经理、正高级工程师王天翔的报道,记者这样开头:“钢铁也能徒手撕开?”以一个颠覆人们认知的疑问开头,而且一句自成一段,很快抓住了读者眼球。然后对这种超薄不锈钢精密箔材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让读者知道了“手撕钢”这个概念,并了解了这种钢材的特殊与宝贵之处。之后引出报道的主角,步步深入,巧妙而自然,并将王天翔比作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钢铁侠”,既符合他深耕钢铁领域的职业特性,又紧紧抓住了人物的精神特质。
再如,《插向黑恶犯罪的“尖刀”》是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七支队副支队长孙冀的报道,记者在开头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先说对孙冀的第一印象,尤其是“右眼皮因为面部神经受损耷拉下来”“没走多远就喘得厉害”,这样的形象让人很难相信他是一位扫黑刑警。然而,他的履历却显示这是一位功勋卓著的优秀刑警。通过这一鲜明的反差,引发读者好奇,随着记者的讲述去探寻这把插向黑恶犯罪的“尖刀”背后的故事。
结尾处记者提到孙冀年轻时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再以他的两句话作为收尾:“如果一个案件,因为我的疏忽或无能,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让无辜群众蒙受冤屈,那我也就犯了罪。”“是不可饶恕的大罪!”写出了他从警二十年对初心和梦想的坚守,升华了感情,十分有力。
(二)抓住特点,善用比拟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以物喻人或者给人物提炼一个传神的叫法,能够让读者迅速抓住人物特点。
在对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毓璜顶街道大海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冷晓燕的报道中,记者将冷晓燕比作衔泥燕子,不仅契合人物的职业特点和精神,而且与她的名字关联,让人过目不忘。在文章首尾,记者又有意点出冷晓燕“如燕子垒巢般一刻不停”“像一只不知疲倦的燕子”,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人物形象,而且首尾呼应,让报道仿佛有了贯穿始终的一根线。
在对魏登殿的报道中,记者提到了当地漫山遍野的刺叶栎,这种材质坚硬、根扎贫瘠土壤、给大山带来蓬勃生机的植物与魏登殿的形象不谋而合,以此作比,为报道增添了一丝文学色彩。
(三)刻画场景,讲好故事
在典型场景中讲述人物故事,塑造人物形象,能够产生电影镜头般的效果,让故事更加鲜活生动,让人物如在眼前、栩栩如生。
在对罗日盖的报道中,记者在开头描绘了一幅盛夏高原草场图,并描述了人物形象和在场景中的一系列动作,如“一瘸一拐地向草原深处走去”“俯身扒开一丛丛草”“嘴角浮起笑意”。把典型人物放到这样的典型场景中,一下子就把读者拉到了现场,仿佛能看到这位头戴毡帽、身材结实的藏族汉子在高原草场上是怎样辛勤播种草籽、保护草原的。
再如,在对时任青海省达日县委书记牛得海的报道《四场“仗”民心归》中,记者刻画了一段极具冲突性和故事化的典型场景。开头就是,“城管局局长卓玛永远忘不了,牛得海上任的第一天,就把她训哭了。”寥寥数笔,写出冲突,留下悬念,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接下来,记者用简洁生动而引人入胜的语言描述了那天的经过,其中,卓玛“叫了声‘老大’”、牛得海“直接拍了桌子”等一系列动作描写,以及“你叫谁‘老大’,怎么能把所谓的江湖习气那一套,带到我们党内来!”这种极富个性特点的直接引语,读来有场景、有细节、有冲突,之后再引出牛得海狠抓干部作风的决心和力度,流畅精彩,引人入胜。
(四)用好直接引语
言为心声。直接引语用得好,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直接引语要符合人物身份,还要有特色、有份量。
在对时任广东省怀集县委书记黎晓华的报道《一锤接一锤敲开新天地》中,有几处直接引语很有特色。对当地干部,黎晓华提出,“要增强‘湾区意识’,对标‘湾区标准’,绝不能‘身体进入大湾区,思想还停留在山区’。”能够体现县委书记的远见和对干部的严格要求。而为了引进企业,黎晓华在面对企业负责人时则推心置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的话也很接地气:“你能多租一亩就多租一亩,不要小看这一亩地……两公婆都在家务工,一个月少说也有两三千元……”不仅符合人物身份、当地特色,而且让县委书记苦口婆心、一心为了地方发展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对冷晓燕的报道中,一些直接引语也颇有特色,比如“关键是要摸清群众想什么,知道他们要什么,这样才能往群众心坎上‘使劲’。”“怎么唱好戏,要靠社区书记。”“只要是对群众好、对社区好的事,再苦再累再难,我都要试一试。”不仅符合一名社区书记的身份,而且话语间也能显示出冷晓燕对社区工作有思路、有热情,对群众有感情。
(五)创新形式,让人眼前一亮
在众多典型人物报道中,如果能够创新报道体裁和形式,无疑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比如《小巷里的“大家长”田象霞:“咱得做解决问题的‘句号’”》这篇报道,记者采用了自述体,以人物自己的口吻娓娓道来,读来让人觉得这位社区书记似乎就站在自己面前说话,亲切而生动。
人物写作的至上境界,其实还在于记者不断涵养自身的底蕴,充盈自身的元气,从人品,到文品。[4]做好典型人物报道,需要记者树立精品意识,在选题、采访、写作等多方面下功夫,锤炼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这样才能推出更多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精品力作。
注释:
[1]陈二厚.从《十个共产党员》看典型人物报道[J].中国记者,2021(03):70-72.
[2]肖国莲.典型人物报道要以时度效为标尺——以时代楷模张富清报道为例[J].中国报业,2020(01):60-61.
[3]曾艺.写好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四个维度——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钟扬报道为例[J].传媒评论,2020(01):27-30.
[4]费伟伟.人民日报记者说典型人物采访与写作[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