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

2023-03-22《中国新闻周刊》

新传奇 2023年5期
关键词:负增长生育率老龄化

全国人口出现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0.60‰。据媒体梳理,这是我国人口自1962 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人口负增长,会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哪些影响?该如何应对?

1 月17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 年,全国人口总量有所减少。2022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 万人,比2021 年末减少85 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据媒体梳理,这也是我国人口自1962 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人口负增长,会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教授陆杰华表示,虽然这一结果在预料之中,但“负增长”给社会带来的观念冲击和全面影响将长期持续。对此,中国人口学会日前组织十多位学者,召开“人口负增长及其应对策略”研讨会,对中国人口发展的未来进行了解读。

人口负增长的内在逻辑

中国近年来的出生人数和生育率持续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 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723 万人。2017 年之后短短几年,出生人口就跌破1000万。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卫指出,近年来,中国出生人数不断下降的最重要原因是育龄女性规模不断减少。“七普”数据显示,我国的育龄女性规模已从2010 年的3.7 亿下降到2020 年的3.2亿和2022 年的3.1 亿,“十四五”期间都将持续下降。2017 年至2020 年,育龄女性人数年均减少567 万,其中对于出生人口贡献最大的20 至29 岁生育旺盛期女性,年均减少540 万。

陈卫表示,女性结婚年龄推迟是另一个影响出生人数的重要原因。“七普”数据表明,中国女性平均初婚年龄由2010年的24 岁上升到2020 年的近28 岁。女性婚龄大幅度推迟导致结婚女性明显下降,进一步减少了出生人数。此外,已婚女性的生育率下降,也是影响近年来出生人数的因素。

陈卫认为,导致近年来中国出生人数和生育率低迷和下降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导致群众生育意愿较低。

“相对14 亿人口,2035 年之前,中国人口缩减规模较小,减少态势平缓。”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许颖说。但长期来看,人口负增长不断提速,预计2050 年之后,会出现年均减少1000 万的情况。

老龄化加剧与劳动力老化

张许颖介绍,据测算,2060年前,中国人口负增长主要表现在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持续缩减,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攀升。

此次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从年龄构成看,2022 年60 岁及以上人口28004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较之2021 年增加了1268 万,增长了0.9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一年时间总量增加922 万,增长了7 个千分点。

陆杰华预计,伴随着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到来,中国将于2035 年前后从当下中度老龄化社会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这既是老年人口比例和规模的增长,同时还包括劳动力的老化,尤其是45 至59 岁或者45 至64 岁人群的比例和规模在增长,这对社会经济发展将是一个潜在的重大挑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董玉芬建议,人口负增长时代,可以通过加快促进劳动参与率来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尤其是老龄人口中的低龄人口在今后一段时间还比较丰富,需要提高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例如通过延迟退休的实施和加强人力培训,提高劳动参与率等增加劳动力供给。

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三孩生育政策出台后,中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到来势必加速这一趋势。

2022 年8 月,国家17 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从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各个方面,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目前,各地已陆续比照中央政策,制定本地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在住房、税收、假期、就业等方面为生育家庭提供具体支持。对于备受关注的育儿补贴,全国已有10 多个省份和地区出台执行标准,渐成一项普惠政策,且补贴范围正在扩大。

猜你喜欢

负增长生育率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低生育率:怀疑、再调查与重复验证
中国低生育率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车市负增长几成定局
全球生育率,新加坡最低
图话
改革令医院收入出现“负增长”
低生育率群体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探讨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