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3-22汪丛俊
汪丛俊
(浙江昌鸿制盖有限公司,杭州 310000)
1 引言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控制体系,对企业内部相关工作进行管理控制,避免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的重要方式,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进而避免经营风险,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社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因此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2 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2.1 企业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为了有效地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当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控制管理,确保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较好地被落实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能够有效地保障企业自身财产的安全以及财务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对自身内部所采取的能够有效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完善经营管理制度的一种方法。依照国家财政部门、证监会、审计部门等共同制定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为了真正将企业内部控制目标进行实现的过程,而企业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其董事、管理人员以及全体工作人员必须要齐心协力。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主要包含以下5 个重要元素:一是企业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二是风险的评估,主要包括辨别、分析可能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各种外界风险因素,以及所需要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对策或措施;三是控制活动,其中包括能够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方式方法,如对预算进行控制、授权批准等;四是信息的沟通交流,主要包括精确、及时地采集传输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系的各种资料信息,并在企业内部迅速进行传输以及使用;五是内部的监督管理,主要包含企业对自身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以及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隐患并进行优化完善[1]。
2.2 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主要意义在于:
第一,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了在生产经营的过程当中避免各类市场风险,企业必须要快速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这也促使内部控制成为保障企业实现生产经营发展目标的最好方式。
第二,一家成熟并且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辨别以及评估,并且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范化解。所以企业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以及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进而在每一个生产经营的阶段遇到风险时都能迅速地解决问题,尽量降低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失,这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2]。
3 企业内部控制需要遵循的原则
3.1 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也会被叫作生产经营成本与生产经营效率效果的原则,其实就是说企业内部控制要对生产投入的成本以及预期的经营效益进行权衡,要用合理恰当的成本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
3.2 遵循适应性原则
所谓的适应性原则,就是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要与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业务工作覆盖的范围、市场竞争当中企业所面临的实际情况等相适应,而且这一适应过程是动态变化的,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合理地对其进行调节。要想满足适应性的原则,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时候,要全面地考虑到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合理地对内部控制进行及时调整,确保与企业发展方向相适应。
3.3 遵循平衡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平衡性原则,实际上就是指企业内部控制要在治理控制结构、对内部控制部门的设置、对权力职责的分配以及在业务程序等各个方面相互制约以及监督管理,与此同时,还需要适当地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只有内部控制能够平衡稳定地发展,才能够让企业内部各部门平衡稳定发展,避免短板现象发生[3]。
3.4 遵循全面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全面性,实际上就是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必须贯穿于企业领导决策层,对策略进行执行以及对执行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要覆盖到所有业务部门以及其他的附属单位,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整体进行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否则一旦有一部分存在漏洞,而没有进行内部控制,将会出现各种生产经营风险隐患,进而影响到企业整体的正常发展和经营管理。
4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4.1 企业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环节对实际的治理效果存在较大影响,在缺乏良好内控环境的情况下,企业管理水平不断下降,容易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内控环境不佳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素质相对不高,缺乏对企业内控的正确认识。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者享有的权力往往较大,与其承担的责任并不相符,同时企业内部缺乏相关的约束机制,导致管理者往往缺乏自我管理意识,不主动进行自我提升和反思。管理者对内控的忽视使其在工作中容易对下层的职工带来不良影响。企业职工在工作中缺乏主人公意识,认为企业内控是管理者的工作,因此对企业的内控工作认识不足,且不主动参与到相关管理工作中,导致企业内控措施的落实效果相对不理想。在该情况下,企业的内控环境相对较差,不能有效优化企业内控效率。
4.2 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建立的、具有一定约束的管理措施,其目的在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但在部分企业中,仍存在内控制度不完善的情况,如在制定内控制度时,未明确不同部门职工的具体职责,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或审批和检查等不够严谨,管理程序运行不畅,导致企业的财务和业务等管理部门面临较大的风险。此外,内控制度设置过程中,往往忽视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风险管理是企业内控中的重要部分,需要充分结合企业的运行情况和市场变化完成风险识别,从而降低风险带来的影响。但企业管理人员往往过于重视风险的事后处理,忽略风险的预估和事前控制,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容易受到严重影响[4]。
4.3 治理结构和绩效考评制度缺乏科学性
恰当的内控治理结构和绩效考评制度能够保障企业稳定发展。企业通过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了解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状态,借助评价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和督促,从而提升企业内部活力。但部分企业忽视对控制力结构的优化,同时绩效考评制度不够科学,如直接套用绩效考核理论忽视企业实际经营指标;或绩效考核指标、内容、权重的设置不合理,人为设制指标,与员工实际工作情况不符,使绩效考核无法顺利进行,等等。
4.4 反舞弊机制不健全
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由于反舞弊机制不健全,使得内部审计功能缺失,监督管理体系落实效果不理想,致使企业出现贪污腐败等不良情况的概率较大,严重制约企业的实际发展。
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反舞弊意识,企业未充分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二是审计功能未落实,企业未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使得审计人员无法执行相关的监管任务,最终使财务等部门的经营管理漏洞无法被发现,进而出现严重的风险。三是监管体系不完善,企业未设置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体系,导致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由于企业监管机制失效,对企业发展现状缺乏了解,导致无法为内部控制提供支持,进而使企业的效益无法得到保障。
5 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措施
5.1 强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改善
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水平以及质量,不仅仅是依赖于企业管理者,还需要企业当中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后期的发展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进而就会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以及成效。因此,要想改善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企业领导要提高对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重视程度,并且全体员工也要共同参与到这一工作当中来。要想增强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企业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定期开展培训教育专题会议,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让所有的员工都认识到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关乎每一名员工的切身利益,这样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的认知就会有一定的提高,进而在企业营造更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5.2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的管理能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制度也是所有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基础,企业应当依照其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应明确内控制度的具体内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会计控制制度,二是管理控制制度。在完善制度时,应根据相应的需求合理设置。如会计控制制度是针对企业财务资产安全管理和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设置的控制制度;管理控制制度是为保障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落实制定的。相关人员应针对企业内部情况,合理设置控制制度,确保全面覆盖企业经营内容。
第二,充实内部控制度的基本结构。首先,应合理优化控制系统。在制度要求下构建内控系统,对企业经济业务和活动进行审核与识别,并为其提供批准权限;明确不同部门的具体职责以及部门的岗位工作内容,以确保企业业务和活动顺利进行;加强对财务的控制管理,严格识别与审核,确保财务数据真实有效。其次,合理制定会计系统。在制度条件下优化会计系统,降低财务计算和处理难度,同时,提高数据的计算准确性,提升财务管理效率。最后,加强风险识别与防控。企业应建立风险预估体系,自动采集风险信息并识别,提前做出预警,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风险,降低风险影响,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5]。
5.3 构建完善的治理结构与绩效考评制度
企业考核评价工作人员要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成效的考核力度,不断完善优化绩效考评制度,要将内部控制工作成效进行单列考核内容,加大分值权重,并将其纳入对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当中,要将内部控制工作成效考评与人员的晋升以及奖金发放进行挂钩,这样才能够提高所有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才能够在工作当中主动作为,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同时,在治理结构的完善过程中,推进企业结构改革,积极转变传统的经营机制,探索有效的治理方式,合理分配各项权责,充分坚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全面监督,强化相关审批职权,不断优化治理结构,有助于解决企业内部的各项问题,对员工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有效提升企业内部治理水平。在此过程中,注重绩效考核,完善考评制度内容,加强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的联系,并将风险防范作为重要的考评依据,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力度。
5.4 完善反舞弊机制,加强内控监督
企业要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监督,要对工作人员以及监督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要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结构进行完善优化,避免财务工作人员出现徇私舞弊、贪污等行为;要利用监督以及管理的方式对企业财务工作进行全面的控制管理;确保企业的资金流入以及流出都是合规合法的。此外,企业还要建立反舞弊机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进行追责,避免资金损失,保护企业的财产安全。在反舞弊机制构建过程中,应当落实具体职责,建立相应的控制环境,要求员工对控制舞弊行为负有责任,积极落实岗位职责以及权利授予,制定详细的员工守则,有效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同时,还需制定评估风险程序,构建控制机制,加强对企业内控监督,并通过举报信息对舞弊行为加以核查以及处理。并且,在监督机制的制定过程中,需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企业管理层不断对反舞弊措施展开全面监督,明确其具体落实情况,并对舞弊风险做出准确评估。内审部门则需围绕舞弊风险展开充分考量,不断将舞弊调查工作纳入内部审计范围中,有助于相关部门及时发现舞弊现象,有效采取调查程序,加强对有关行为的整改,追究责任人的具体责任。
6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如何更好地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以提高管理水平。针对企业在内部控制系统实施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施以相应的措施,如在资金、销售、采购等方面实行精准控制,对内部环境不断优化,对内部控制模式不断改善,才能进一步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
总之,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能够更好地发现其在经营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