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制造企业“智改数转”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3-03-22黄亦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智能化转型数字化

黄亦薇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1 制造企业“智改数转”的内涵

“智改数转”,即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将分散或孤立的设备、产品、生产者、企业等以产业链、价值链等方式连接起来,形成联动发展。在“智改数转”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制造”环节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更要注重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制造业全链条串联起来的全面智能化和数字化。企业最终以智能和数字技术为载体,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

具体来说,“智改数转”就是指通过推动和深化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技术创新驱动潜能,促进制造业经济各种要素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制造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各环节智能化水平,加速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其强调了互联网技术、数据技术和操作技术的融合。按照发展趋势,大体包含3 个阶段,即信息化升级、数字化升级、智能化升级。

在信息化升级阶段,制造企业主要需要实现生产自动化、生产资源信息化、研发数字化、装备升级自动化、对制造工艺、物流、库存和生产质量进行数据化采集等;在数字化升级阶段,制造企业要能打造数字化工厂、实现生产可视化、物流仓储自动化、质量分析数字化、打通制造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流、进行工业云部署等;在智能化升级阶段,制造企业做到柔性生产、生产中广泛使用人工智能、能进行智能决策、进行远程运维和服务、设备智能诊断,实现上下游供应链协同等。

2 中小制造企业进行“智改数转”的必要性

中小制造企业是劳动力、劳动手段和产品生产集中程度较高的企业,其主要为大型制造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生存和发展易受到下游大型客户企业的制约,同时由于其规模小,资源少,抗风险能力弱,较易受到外部环境动荡冲击。在这几年国际国内市场大环境的波动和冲击下,中小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问题、资金周转和融资问题、创新发展问题等日益突出。而数字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中小制造企业开发新产品、拓展新渠道、提高服务质量、降本增效等提供了重要条件,“智改数转”已成为中小制造企业重塑竞争优势和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小制造企业进行“智改数转”,不仅可以凭借智能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增加产量,还可以在数字化背景下通过拓展新商业模式而进行业务拓展,刺激销售,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较于大型制造企业,中小制造企业在开展“智改数转”过程中受限于人力、资金、技术等约束,普遍“心有余而力不足”,面临较为窘迫的情况。与此同时,国际国内经济动荡更是给中小企业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这使得中小制造企业“智改数转”既迫在眉睫,又困难重重。

3 中小制造企业“智改数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中小制造企业的技术基础和数据应用能力较弱

大部分中小制造企业在“智改数转”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转型设施配置不到位;在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开发工具等方面技术应用能力不够;在平台数据采集、总结、分析等方面不能深入;企业设备设施联网率低,设备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程度低,部门间信息不通畅;很多企业虽然已经开始O2O 销售和服务,但是重点仍旧是放在线下产品的营销上,而对线上销售和服务改进缺乏内在动力。有些中小制造企业已经开始进入初步转型实践阶段,但是在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只会利用搜集到的数据信息来解释与描述现象,不能进行深入的总结,并进行预测性与决策性分析。以上这些都导致企业“智改数转”建设水平低,数据获取成本高,转型协同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总的来说,许多中小制造企业的技术基础较差,对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弱,技术迭代推进较慢,从而影响了企业“智改数转”的进程和效力。

3.2 中小制造企业进行“智改数转”资金有限、投入不足

制造企业进行“智改数转”不是一“转”永逸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投入,不断提升的过程。与高精尖科技企业相比,传统制造企业的“智改数转”呈现投入高、见效慢、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具有强烈转型需求的中小制造企业常常由于资金不足而望而却步,或者半途而废。“智改数转”的成本不仅包括购买和安装基础设施、升级智能设备和应用软件的成本,还包括对整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制造过程、业务流程、商业模式等进行重构的成本。一个有实力的大型制造企业要想完全完成“智改数转”,需要长期持续不断投入成本,动辄要花费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而大部分中小制造企业规模小、盈利少、融资难,难以为转型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当其面对市场竞争激烈、上下游供应链短缺、市场行情低迷、经济环境波动等问题时,该类企业首要考虑的是生存问题,不愿意也不能够将有限的资金投入“智改数转”之中。另外,中小制造企业数量多、种类多、规模参差不齐、情况复杂,虽然各级政府都出台了很多金融支持或财政扶持政策来大力支持企业“智改数转”,但这些政策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各种中小制造企业的转型需求。

3.3 中小制造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有待改进

多数中小制造企业仍旧采取传统的、基于专业分工而设立的纵向科层制组织,这种组织管理模式比较僵化呆板,信息沟通基本都靠员工之间和上下层级间的交流和汇报,不够顺畅、及时、准确和透明,管理效率低下,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背景下企业高效管理需求。在“智改数转”过程中,企业组织层级和平行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要求快捷和准确,通畅的沟通平台和信息传递渠道可以有效推动企业经营模式和决策模式的创新,因此,有必要将现有的科层制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要。

3.4 中小制造企业复合型专业人才严重紧缺

“智改数转”的趋势使中小制造企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暴涨,仅掌握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的人才或仅熟悉制造技术的人才已不能满足“智改数转”的需要,企业真正需要的是能够横跨多领域、具有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现在的中小制造企业普遍缺乏信息技术和制造工业知识兼备,可直接从事制造流程智能化和数字化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需要能既懂智能数字技术又精通制造业务流程,既明白业务的数字化切入点、制造流程优化点、产品创新点以及全流程管理方案,又熟悉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工具技术应用的跨领域综合性人才。同时,有些制造企业规模偏小,员工福利水平有限,导致具有数字技能和业务技能的综合性人才不断流失,也严重阻碍了企业“智改数转”的进行。面对不断扩大的数字化人才缺口,许多中小制造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在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育方面的投入处于不增反降或者维持不变的情况,这就更使得“智改数转”举步维艰。

4 中小制造企业进行“智改数转”的对策

4.1 打好数字化技术基础,完善“智改数转”服务体系

从中小制造企业角度来说,要想提升整个生产和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降低企业转型成本,首先需要全面统筹分析和计划本企业对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设施的需求,然后根据预算和计划来进行合理布局。中小型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财务实力,自制或租用智能化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并充分利用各类云平台。如可以通过IaaS 服务(基础架构即服务)租用云平台提供的云端IT 基础设施及各类计算资源;通过PaaS 服务(平台即服务)租用云端提供的各类开发环境、数据库平台和应用服务器平台;也可以通过SaaS 服务(软件即服务)租赁在线的应用软件服务,以减少中小制造企业在“智改数转”中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还可以通过DaaS(数据即服务)服务及时获得并分析客户反馈信息、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等数据,及时修改经营战略,调整销售策略,改善服务质量等,使其成为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的重要抓手。

而企业要获得以上这些服务,还需要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设施建设为重点,同时对能源、交通、市政等传统设施进行改造,为企业的“智改数转”提供硬件支持;在政策制定方面,在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制造企业“智改数转”的战略和规划的同时,也要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在财务、金融、税收等方面为中小制造企业的“智改数转”提供有力的扶持;在管理方面,政府可以构建或调整适应“智改数转”的投融资管理模式,明确政府和企业在“智改数转”中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权利和责任关系,探索建立权责清晰、紧密合作的集成管理模式。

4.2 发挥内外联动优势,提供长效资金支持

中小制造企业和当地政府可以形成内外联动的常态化的资金投入制度,为企业“智改数转”提供长效的连续的坚实的资金支持。从企业内部来看,可以先考虑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编制合理的转型预算。综合考虑智能化设备安装建设、数据技术引入、业务流程改造、运营模式重塑等费用,为转型所需成本做一个专门预算账户,与日常经营管理预算分类管理,并能将二者及时对照,企业管理者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二是将“智改数转”过程进行模块化,从而降低转型成本。从供给方面看,模块化可以使得服务标准化,成本会大幅降低。从需求方面看,模块化允许各个中小制造企业根据自身转型需求灵活选择需要的组件。例如,有些中小企业已经建立建设良好的线上销售和服务,可能只需要先对生产流程模块进行改造。同时,即使未来的智能设备和数字技术不断升级,企业也可以针对性地对已有技术进行调整,如此不仅增加企业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而且能极大地降低转型成本。从企业外部来看,当地政府部门应制定有利于中小制造型企业“智改数转”的配套政策,为企业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加大财政支持投入,创新金融投资方式等,为中小制造企业转型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服务。在技术服务方面,当地政府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组织专家和服务商进行实地的“把脉问诊”,帮助企业梳理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形成“一企一策”的“智改数转”解决方案,为企业明确转型的路径和方案。例如,常州市为助力企业扫清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障碍,在全省率先出台《企业“智改数转”诊断服务实施方案》,让企业提需求、请专家送服务、由政府来买单。在财政支持方面,当地政府可以建立健全专门针对中小制造企业“智改数转”的集成化财政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资金,用补助、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各级财政资金对中小制造企业“智改数转”的投入预算,强化对智能化数字化领域的试点示范、项目和平台的扶持。在金融创新方面,政府可以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企业转型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产融合作新模式。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制造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鼓励中小制造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开展数字化转型。例如,2022年8月常州市出台了《常州市“智改数转数字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实施意见(试行)》,创新性地推出了“智改数转数字贷”金融产品,首创“数字增信+风险补偿”新模式,以“数字”换“贷款”,不仅提高了金融机构对“智改数转”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还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推进中小制造企业顺利转型。

4.3 推动企业内部组织扁平化,促进外部链接网络化

就中小制造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而言,其传统的纵向直线型组织结构已与“智改数转”的需求不相匹配。因在制造销售全链条中数字和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数据的共享,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部门之间的沟通也因数据实时共享而更加顺畅,基于全价值链而不是基于部门化的管理成为趋势。由此,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其纵向层级管理架构被颠覆,企业内部组织朝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在扁平化组织中,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更加顺畅、及时和准确,而通畅的沟通平台和信息传递渠道不仅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使企业成为一个反应快速的敏捷组织,更能推动企业决策模式的创新。另外,中小制造企业内部组织向扁平化变革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唤醒每一位企业员工参与企业“智改数转”的积极性,集合集体智慧,构建具有灵活协同能力的扁平组织体系;其次,要在企业内部强调各部门之间的开放性和互联性,企业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使各部门和员工们从原本的单一的、纵向直线型协作模式转向跨部门、扁平化的多维协作模式;最后,企业最好建立或租用统一高效的数据平台来不断消除部门之间的壁垒和管理方面的固疾,注重管理决策的长期性。另外,通过“智改数转”,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融入了中小制造企业的生产、运营和服务全过程,它不仅改变了企业自身价值创造的方式,还改变了单个企业在整个制造业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由于企业间通过数字网络彼此连接,还改变了制造产业链企业之间的组织逻辑,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由原来的线性链条变为多方参与的网状模式,在其中的各方企业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创价值。

4.4 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

高质量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制造企业等多方共同发力。首先,当地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数字和智能技术人才培养支持政策,加大推进这类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工作。一方面,鼓励本地高校、职业院校和技工学院注重智能化、数字化人才和制造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学科体系和相关专业建设,鼓励以上各级各类院校和中小制造企业深入合作,共建校企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人才又熟悉制造业务流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大“智改数转”领域领军人才、技术能手、创新团队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推进相关人才示范基地、培训平台等的建设。另一方面,由当地政府出面,加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设备、工业软件等方面的一流技术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用优惠条件吸引海外优秀人工智能和高新数字技术人才回国,为当地打造人才高地。其次,中小制造企业首先要动员企业员工改变旧有观念,接受“智改数转”趋势,主动迎接转型挑战。同时,企业主动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对现有技术型员工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培训,使其成为既熟悉制造业务,又具备数字化、智能化科技素养的新蓝领。

猜你喜欢

智能化转型数字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