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其应对
2023-03-22杨帆
杨 帆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党的青年工作》一书开篇之语中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和希望。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也是铸魂育人的重要抓手。伴随着中国步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现实问题,青少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为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迎来崭新时代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存在的各种亚文化现象,不仅侵蚀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阵地,而且极大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数字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坚守,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作用。研究亚文化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其应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本文拟在阐释亚文化、青少年亚文化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呈现青少年亚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负面影响,剖析其生成机理,并从多个方面提出应对之策,以期望服务于现实中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的处理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亚文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从概念上讲,亚文化是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对的文化,是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这种文化在内容上反映了一定群体的思想状况,从深层次看其反映了一定群体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追求。
从类型上看,亚文化可以分为不同年龄段的亚文化,也可以分为不同民族群体的亚文化,也可以分为城市的亚文化、乡村的亚文化、处于城乡之间的结合型亚文化。这些亚文化对人们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的环境和场域产生影响,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需要融合与赓续,同时,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也发生着激烈的交锋,西方文化与我们国家的群体文化之间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交流。受多元文化冲击,在一些群体中会形成一种处于亚状态的文化。而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亚文化开始具有更为复杂的内涵,吸收了大量的同质群体,为社会带来新的困扰。
二、青少年群体亚文化的概念与主要表现
青少年群体亚文化是青少年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与青少年主流文化相对的一种亚状态文化。以前青少年亚文化往往是那些处于较低社会地位的群体所拥有的一种文化心态,但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不断拓展,西方思潮的不断侵袭,以及独生子女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这种青少年亚文化在当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彰显个性,娱乐至上成为青少年群体的时代标签。具体而言,青少年群体亚文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青少年以娱乐至上来表达个性,形成了独特的“饭圈”文化。大众文化理论家费斯克在《粉丝的文化经济学》一文中指出,追星文化即是对主流文化意义的抵抗,追星族典型地与主流价值系统所鄙视的文化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自媒体平台的普及,“粉丝”的追星行为逐渐超越了时空限制,他们和明星之间不再是“你追我”的单向关系,而是建立在情感投射基础上的双向关系,甚至形成了更亲密的“家人式”的关系,“粉丝” 在群体中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粉丝”群的运作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分工,呈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粉丝”行为也更有一致性和针对性,这种行动力极强且具有明确边界感和排他性的社群组织就是“饭圈”,其衍生出的文化现象即“饭圈文化”。“粉丝”即便对存在行为失范现象的偶像也会盲目信任、无限包容,这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极大关注,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社会并没有为尚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做好文化规训和价值观引导,对于互联网下青少年亚文化的发展没有足够重视。
2.青少年以网络作为交流的主要平台,在虚拟世界中无拘束地张扬个性。青少年热衷于在网络上展现自我,因为在虚拟世界中可以实现由于现实约束而无法实现的愿望,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他们为了便于交流,创造出许多独特的网络热词和用语,用几个数字、字符就可以代表一种情感或者一大段文字。他们也会将现实中的压力在网络中释放。青少年依托数字媒体的发展,为自己在虚拟世界中营造了一个独特的空间,产生了“佛系”“躺平”等亚文化行为。
3.青少年以“无厘头”形式来挑战权威,彰显自我存在与价值。以前青少年为了凸显自我,主要通过“风格化”的个性定制,在“服装、舞蹈、行话、音乐等形成的耀眼的组合中”,①形成外在的抵抗形式。现在的青少年虽然已经不满足于“风格化”的抵抗,但通过挑战权威来彰显自我个性仍是青少年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目前互联网中通过“无厘头”式的恶搞,通过对照片、视频的剪辑来讽刺社会、传递不良信息的作品层出不穷,有些甚至为了吸引流量,恶意造谣。这种“无厘头”式的作品受到青少年的追捧和传播,其根本原因是其离经叛道的表达方式符合青少年挑战权威的特点,青少年期望通过这种刺激来挑战权威,宣扬个性,博取他人的认可与关注,满足自我存在感,体现自我价值。
三、亚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培育的消极影响
教育学原理认为,影响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个人能动性等因素。②其中,环境因素涵盖范围非常广,比如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家庭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等。当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自媒体平台的普及,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因素相较以往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平台,他们的学习、生活在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两个维度中同时进行。由于青少年长期对网络的使用与依赖,他们将自己包裹在“信息茧房”中,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严重。此外,在“饭圈文化”影响下,“粉丝”狂热追星行为形成的偶像崇拜失范现象在社会上愈演愈烈,其负面效应不断扩大,多次引发了公共网络舆情事件,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三个层面来看,亚文化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群体价值观的培育和发展成型,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1.亚文化对青少年国家层面价值观培育的消极影响。国家层面提倡的价值取向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但当前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着对该价值取向的质疑与错误认识。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对于价值追求的片面理解,认为民主就是唯我独尊,可以不受约束的自由生长,将社会规则、道德约束视为不民主的表现。一些青少年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在面对某种社会问题和现象时,不是全面客观地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是不假思索地将矛头直接指向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形成一种“凡事怪国家,言必称体制”的谬论观点。这些亚文化现象严重阻碍了青少年对国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的甚至威胁到了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
2.亚文化对青少年社会层面价值培育的消极影响。社会层面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然而青少年群体中存在一种“我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的亚文化现象,这与我们提倡的自由价值取向不相符。青少年群体中还存在一种“富二代”“官二代” 这种强调所谓出身的亚文化现象,这不利于青少年平等思想的培育和平等权利的履行。此外,青少年群体中还存在一些不讲法律原则,讲关系的“特权思想”,这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背道而驰,不利于青少年现代法治思想和素养的培育。
3.亚文化对青少年个人层面价值观培育的消极影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国家倡导的个人价值准则。部分青少年认为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就可以不择手段,这种“实用即真理”的行为准则与诚信的个人价值准则不相符,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群体的诚信品质和精神。另外,一些青少年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奉行“无利不起早”“无毒不丈夫”,这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会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
四、积极应对亚文化影响的青少年价值观培育对策
当前亚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与以往都不同,它是社会高速变革发展进入全新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与互联网,各类媒体终端、平台的使用密不可分,是信息时代衍生出的新现象新挑战。在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有力应对亚文化的影响。
1.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消融亚文化中的负面因素,以先进文化引领青少年价值观培育。建设以先进文化来培植青少年价值观的文化土壤是消除亚文化对青少年群体价值观培育影响的治本之策。党和政府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文化包含丰富的育人资源,可以从不同角度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从不同视角引领青少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红色革命文化可以从保持红色基因的视角教育广大青少年,消除青少年亚文化中与革命文化相抵触的文化因素,让红色基因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中代代相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含有丰富的治国理政资源、道德教育资源、文化建设资源,更能对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培育发挥正面的教育作用,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养分滋养广大青少年,让广大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现代文化体系中的一种,能回应和阐释我们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和各种现象,能以先进文化的优势消除各种亚文化对广大青少年群体价值观培育的消极影响,让先进的文化、思想武装新时代青少年群体。因此,我们为了消除亚文化对广大青少年群体价值培育和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必须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让每一个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以此帮助广大青少年自觉远离、抛弃亚文化。
2.加强网络舆情监管与舆情研判,构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 亿,其中30 岁以下网民约占34.9%,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③网络是亚文化影响青少年的重要平台,网络中的有害信息已成为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阻碍。
国家层面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发布审核监测制度,对于一些以牟利为出发点,罔顾社会公德,破坏社会风气的网络平台要给予严厉的处理,对于故意散播谣言的平台和个人要依法惩处,绝不姑息。各级政府和学校要建立舆情研判制度,运用大数据和精准算法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进行预警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媒体作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主阵地,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要携手同行,同心同向。青少年个人要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要有分析判断能力,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准确的判断,遵守网络文明公约。
3.切实做好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青少年走出思想认识误区。消除亚文化对青少年群体价值观培育的消极影响,不仅要从文化入手,还要抓住党和国家的传统治理优势——教育治理优势,以教育来推动广大青少年群体远离亚文化,切实做好青少年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走出思想误区。要充分发挥各类课程,尤其是思政课的教育作用,让思政之光永放光芒,让广大青少年一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发挥课程思政的教育作用,结合学科和课程特点,以课程思政的巨大消融力量,消解各种亚文化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消极影响。要发挥同辈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学校要不断地在青少年群体中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身边的青少年自觉抵制亚文化的消极影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熟悉青少年的话语体系,学会用青少年的语言和他们交流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要掌握新媒体时代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学会使用各类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了解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把正面的、官方的信息尽快传递给青少年,加强正面引导。
4.切实解决青少年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力求彻底消除不良思想产生的源头。要彻底消除亚文化对青少年群体负面影响,关键还要从源头上解决,那就是要解决青少年群体在成长中面临的思想、生活等方面的困难。新时代的青少年不仅会面临新的机遇、新的发展,也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尤其是数字媒体时代下社会高速转型发展带来的学习、社交、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困难。如果青少年无法正确面对和解决,就会在思想上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导致行为失范,这些都是需要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关心关注并切实解决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团一百周年的讲话上指出:“要千方百计为青年办实事、解难事,主动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充分依托党赋予的资源和渠道,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广大青年真切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讲话精神,切实解决好青少年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馨。
注 释:
①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6.
②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4-50.
③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