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

2023-03-22马文桐

新农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城镇化基层农村

马文桐

(东北大学 秦皇岛分校,河北 秦皇岛 066099)

自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公布以来,新型城镇化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可。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在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下实现全面进步。但由于中国农村地区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加之政策出台后,与之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还并不完善,很容易形成地方政府急于求成、非理性合理发展的情况,损害了农民的权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政策引导下繁荣发展背后滋生的问题加以重视,能够清楚认识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并分析解决办法很有必要。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

1.1 工作能力与物质技术支持的协调度

想要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相互配合十分重要,但由于大部分农村的经济发展条件仍相对落后,在相对短期内想要实现明显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从实际情况出发,农村较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施建设、教育设施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建设都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农村全面发展的需要,基层管理者的实际职责范围被一定程度的扩大,基层管理者以及执行人员的工作压力就会增加,虽然宏观上有一定的政策与财政倾斜,但在具体的发展顺序上仍存在着一定的选择问题。因此、基层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否正确判断出该地区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以及在现有的资金支持下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即使基层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但乡村实际配套的物质技术支持无法跟进,农村的实际问题也就依然无法得到解决。因为城镇经济本身的发展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其产生的辐射作用也难以保证能够全面覆盖。例如,天津市虽积极推进高水平医院的不断外迁,服务于相对较远的边缘地区,但受限于交通因素与时间因素,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天津市周边农村的具体医疗条件,因此,对于农村地区具体的乡村医院以及卫生站的建设就显得尤为关键。

1.2 社会资本与社会整合度的优良程度

目前,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农村的确更为明显,由于农村自身的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导致劳动力外流严重,加之部分地区依旧存在的户籍差异,导致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留居农村的现象越发明显。虽然在新型城镇化的积极号召下,形成了一定的民间组织照顾留守儿童与老人,但其群体也多以中老年人群为主,缺少青壮年的力量,从长远看并不是很有利于农村的全面发展。亲人间联系度的下降,人与人间的感情度降低都会导致社会整合度的下降以及社会资本与社会信任的降低,这就会造成人的自杀率的提升与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郭翔在犯罪学辞典中对于涂尔干提出的社会整合度理论作出了以下的解释:“社会整合是调整或协调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统一的运行良好的体系的过程。”即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整合程度越高时,人与社会的发展会更加良好,个人脱离社会乃至做出越轨行为的概率会越小。

1.3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农村生态环境本应是最接近自然的良性状态,良好的农村生态更是农民生活、农业生产的重要场所,但一直以来,粗放型经济的发展也作用于了乡村的生态环境,一些城镇里的生活与生产垃圾为了保护其自身的生态良好状态而被丢弃或焚烧于农村,同时,农村自身的不合理生产活动也对乡村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过去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其带来的负面效果不是很明显。

1.4 农村人口结构与乡村社会发展不适

任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和支持,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是不能缺少了对于劳动力的关注,人口结构中中壮年的人口比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耐力与持久力。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建设,大量农村的劳动力人口都在外流,导致农村社会老龄化严重。周祝平曾做出过对于农村人口“空心化”的解释,“农村人口空心化是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下降和农村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农村剩下的人口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缺乏一定的劳动能力,大部分留守儿童也受限于实际的生理与心理因素无法承担劳动力的作用,妇女虽然能够作为劳动力的一部分但男性的缺失也会造成女性的劳动压力过大,缺乏有效的分担。这样的现象就导致农村社会劳动力供给不足,社会发展“皮软”。若考虑到集约化,大规模生产,那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技术含量的人才,才能够实现发展,现阶段,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需要一定的社会组织力与协调性,现阶段的农村人口结构并不能满足这一条件的实施。基层社会管理就存在着管理困难与不畅的情况。由于过去乡土社会的“人情”风俗,以及有限的教育经历,都导致基层管理人员在推行相关的改革措施中存在着沟通的障碍与实行的困难,加之许多农村留守老人本身就是需要被照顾的对象,那么,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就有一定的限度。因此,为了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城镇人口,推动农村人口的转移。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政策倾向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社会想要得到全面发展,农村社会管理想要得到最高效的运行,经济基础的力量不容小视。现阶段国家为大力推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财政扶持的力度,从长远来看,农村社会的持久发展依旧需要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加强公路交通、信息网络的建设,促进农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与人员往来,为农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科技化生产提供条件。同时,基于农村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更是需要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加以解决,相较于农民分散式的独立焚烧秸秆或不合理排放垃圾废物,基层政府积极兴建相关的环保设施,例如,集中式的垃圾处理厂、规模化的污水处理厂以及建立集约化的垃圾回收站,都有利于推动农村的生态化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吸引相关的大型企业入驻乡村地区,一方面可以缓解城镇的土地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在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与环保设施服务的基础上,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也会大幅降低。

2.2 灵活的基层管理应对模式与包容的共治形态

现阶段,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农村社会的带动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就很容易出现各种突发问题与新的情况。无论是经济建设、土地协商或社群交流,都存在着很多的可能性,因此,基层政府在进行农村社会管理时,就更应当突出灵活与包容的重要性。同时,新型城镇化更加提倡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这就要求基层管理是更应注重多方协调的重要性。在具体实施时,就应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与监督功能,村民社会自治与合作功效,辅助其他社会力量来共同寻求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应当坚持“服务为民”的理念,坚决杜绝“官本位”的思想,在遇到特定的情况时,应学会灵活处理,在实际考核中,初期应更注重对于行政态度的考核,培养服务意识与办事理念,取得村民的认可与信任之后再不断引入效率意识,强调实用性,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寻求切实发展。对于农民的积极性问题,应当进行经济诱导与思想引领,让农村百姓认识到积极参与社会自治与团体合作能够切实增加自身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2.3 组织农村社会活动,促进城乡交流

之前对于农村老年人自杀率以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已经可以看出脱离实际的社会关系,人与人间的互动频率降低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大力提倡农村交流活动,开展城乡镇的文化互动很有必要。该部分可以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细化表现。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注意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二者虽生长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但本质上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正是由于城乡二元思维的定式,导致城乡间常存在文化比较与高低优劣之别,这种错误的惯性思维有一定的历史根源,但在现阶段,其对促进相互交流与融合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部分进城务工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很少愿意回到农村,这背后的文化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返乡的人越少,农村的老人与孩子与外界的隔阂也就越大。因此,要在实际操作中,认清城乡文化背后的差异性,尊重农村文化的乡土气息,组织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到农村服务的社会活动中。教育方面,学校也应积极鼓励并支持青少年了解农村,帮助农村的老年人与留守儿童,多与之交流,促进城乡间的社会整合。在形式上,可以采用文化下乡的公益演出活动,志愿帮扶的社会服务活动,体验生活了解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城乡文化在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的互动作用下不断丰富和发展,使之都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2.4 集约化与信息化双重合力促进农村现代化经济发展

解决年农村社会管理问题,核心在于提升农村自身的自治水平与经济实力。集约化的发展提供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保证,信息化的合理运用能够确保农村民意与市场信息的及时反馈。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为农村经济活力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支持与条件,基层社会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条件推动农村集约化发展,对于经济农村社会可积极利用乡镇融合的社会条件,将农村的实际资源与城镇的市民需求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接供需两端,结合农村自身特点,将资源充分集约起来,发展特色产业,像生态化旅游观光、人文体验经济、康养怀旧体验等。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与全民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科技借助农村帮扶的政策引导,通过网络媒体宣传,实现跨区域化的经济发展。

2.5 户籍土地联动促进农村人口转移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融合是大势所趋,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财政支持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如2021年中央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安排350亿元。而户籍并非只是农村与城市的简单身份确认,更是与户口背后的利益紧密联系,相同的户口意味着理应享受平等的福利待遇。但实际情况是城市服务条件有限,而农村的实际需求又很大,加之农村的经济文化的差距,使得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总而言之,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基层政府,应在推进中国乡村社会全面发展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来看,在农村的实际操作中,一方面应注重乡村人口城镇化的推进,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应关注乡村社会下的社会整合情况,加强老年人、留守儿童与整个社会的关联度,促进城乡交流,人员互动,在新形势下更加注重人本身的重视与爱护。

猜你喜欢

城镇化基层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走基层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