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关键指标优化研究
2023-03-22马雪松
马雪松
(北京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北京 100161)
0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有了更高要求,而随着近些年城市化、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医院停车难、周边交通拥堵、交通组织混乱等问题愈加突出。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的重要一环,北京市医疗功能疏解也在陆续开展,交通影响评价在医院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有效促进医院项目的整治提升。笔者对2015年以来申报交通影响评价审查的78个医院类项目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同时对北京市5家三级医院交通现状进行调研,探讨了北京市三级医院在新历史背景下解决交通问题的方向,分析了医院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中的关键指标,提出优化建议。
1 现状调研
结合交通影响评价项目案例,三级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交通问题最为突出,故本次重点调研对象为三级综合医院,其中包含专科医院及中医医院。
1.1 调研情况
本次规划共选取了5家医院进行案例分析,其中综合医院3家,分别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大兴人民医院、北京潞城医院;专科医院1个,为北京儿童医院;中医医院1个,为广安门中医院。
1.1.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该医院为综合性三甲医院,建筑规模7.7万平方米,在岗职工5 157人,床位1 891张。据统计,2018年门诊量403万人次,急诊27万人次,出院患者11万人次。机动车出入口共2处,均位于花园北路(城市次干路)。周边交通设施包括地铁10号线西土城站(距医院约800 m)。500 m范围内共4个公交站点,14条公交线路,5条专线。停车设施共511个(66个/万平方米),无出租车落客区。有专门的救护车通道。
1.1.2 大兴人民医院
该医院为综合性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建筑规模11.83万平方米,在岗职工2 258人,床位1 100张。机动车出入口共3处,其中黄村西大街(城市主干路)上1处出口、1处入口,兴华大街(城市主干路)上1处出入口(救护车出入口)。周边交通设施包括地铁4号线黄村西大街站(紧邻医院),紧邻医院设置2个公交站点,25条公交线路。医院设置停车位共428个(40个/万平方米),无出租车落客区。有单独的急诊楼及急诊出入口。
1.1.3 北京潞城医院
该医院为综合性医院,建筑规模15万平方米,在岗职工2 803人,床位1 200张。据统计,2018年日均门诊量7 916人次,出院患者4.96万人次,年手术6万例次。机动车出入口共3处,其中玉带河东街(城市主干路)上1处出入口,新华南路(主干路)上2处入口。周边交通设施主要为500 m范围内的3个公交站点,13条公交线路。医院设置停车位共300个(20个/万平方米),无出租车落客区。有专门的救护车通道。
1.1.4 北京儿童医院
该医院为综合性三甲儿科医院,建筑规模12万平方米,在岗职工2 656人,床位970张。据统计,年门诊量300余万人次,住院病人7万人次。机动车出入口共2处,其中1处位于城市快速路二环路辅路上,1处位于城市次干路月坛南街上。周边交通设施包括地铁1号线南礼士路站(距医院约600 m),医院东、北、西各有一处公交站点,总计公交线路25个。医院设置停车位764个(63个/万平方米),无出租车落客区。无专门的救护车通道。
1.1.5 广安门中医院
该医院为综合性三甲等中医医院,建筑规模8.6万平方米,在岗职工1 245人,床位649张。据统计,医院年门诊量182余万人次。机动车出入口1处位于城市次干路北线阁街上。周边交通设施主要为500 m范围内的2个公交站点,13条公交线路。医院设置停车位共224个(26个/万平方米),无出租车落客区。有专门的救护车通道。
1.2 现状问题分析
为了对医院周边的主要交通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主要选取北京市5家典型热点医院作了详细调研。根据调研与分析,综合各个案例现存问题,医疗用地现状主要问题集中在如下几点:
1.2.1 高峰时期停车困难
大型医院有着更好的医疗硬件设施和专家门诊服务,因而前往大型热点医院看病的人员也越来越多,目前尚未形成有序规范的就诊体系,就医需求过多集中于大医院,需求结构呈现出不合理现象。同时,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人们就医出行选择开私家车前往医院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然而,大部分医院建设时间较早,早期对城市发展速度和规模预判不足,导致城市医疗用地停车配建不足。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对医院本身的车辆承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不断涌向医院的车流远远超出了医院的承载能力,配建停车设施供给不足、缺口大等问题与日俱增,最终导致了当前停车困难、停车排队时间长等现象。
1.2.2 落客区设置不合理,停车落客占用道路资源
医院周边出租车、网约车出行比例较高,医院往往缺少内外衔接的落客区,车辆只能在医院门口沿街上下客,与路侧行人、非机动车等易发生碰擦,影响周边道路交通秩序的同时,也影响交通安全。对于就诊的私家车,患者为及时看病、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经常会出现在路边排队等车位的过程中就随意下车的情况。
1.2.3 出入口车辆排队造成周边道路拥堵
由于大型热点医院的最大就医高峰一般出现在早高峰时段,与通勤早交通高峰时段重叠,导致医院就诊车辆与社会车辆的叠加干扰,大大超出道路可承载能力,使得医院周边路网高峰时期趋于饱和状态,加之医院周边现状路网布局不合理,且大多未分类设置出入口,进出医院车辆交通拥堵,交通秩序混乱。部分医院车行出入口普遍设置在主、次干路上,对道路交通影响程度较大。
1.2.4 公共交通衔接不足,周边出行不便
大部分医院周边距离轨道交通站点有一定距离,且未设置站点至医院的接驳车,导致患者出行不便,多依赖于公交车,现状医院周边基本有公交站点覆盖,但医院门前存在公交站点线路集中、公交站点分布不均、站台数量不足、公交车进站困难、公交线路扎堆停靠等问题,高峰期站台人满为患、候车和上下车时间长等现象频发。
2 交通特性分析
2015年以来北京市申报交通影响评价审查的医院类项目约78个,对上述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医院类项目的基本交通特征。
2.1 交通参与者构成
医院类项目在早高峰交通出行人群大致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上班职工,另一部分为患者及家属。
2.2 交通出行时间
患者和家属医院就诊时间一般在上午8:00开始,下午14:00开始,通常会提前到达取号。医院就医高峰时期通常集中于周一至周六,高峰时段一般分别为上午07:00—9:00与下午14:00—16:00。
2.3 交通影响范围
由于北京市三级医院诊疗水平位居国内领先水平,故来院就医的病患除北京市外,还包括全国各地的外省市人员,外省市就医人员约占40%~50%。北京市内患者以所在区县为主,热门科室也辐射到其他区县。
2.4 交通出行方式
就医人员主要通过私家车、慢行交通、公共交通(地铁、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5种主要方式到达医院就医。其中,中心城区私家车比例约占40%,公共交通及慢行交通比例约占45%,出租车及网约车约占15%;郊区由于公交出行不便等因素,私家车比例约占45%,公共交通及慢行交通比例约占35%,出租车及网约车约占20%。
2.5 停车特征
医院职工早高峰采用机动车出行比例约为30%,职工停车时间较长,一般为工作时间全天停车。患者和家属停车时长主要在1~4 h内。
3 交通影响评价要点
3.1 路网交通
路网交通在医院类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应从路段、交叉口及交通组织三个方面进行,包括医院生成交通量占评价范围内主要路段通行能力的比重和路段服务水平[1]变化情况、周边道路与交叉口是否满足项目要求、建设项目外部交通组织方案的合理性。
3.2 公共交通
对医院周边公共交通设施的供需情况进行评价,应从公共交通线路、公交场站、出租车停靠点及轨道接驳设施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包括项目出入口步行范围内的公共交通设施容量是否满足项目出行需求,项目人行出入口和周边公共交通站点之间的联系是否便捷等评价内容。
3.3 停车设施
应分析并说明医院项目停车设施的供给能力和服务状况、停车设施是否满足建设项目交通需求、建设项目周边停车资源以及停车供需几方面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机动车停车设施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评价。机动车停车设施评价主要考虑泊位数、用地面积、停车位设计、内部交通组织流线、出入口设计、项目周边路内停车及主要建筑类型用地停车等方面相关要求。非机动车设施评价主要考虑泊位数、内部参数设计、出入口设置等方面相关要求。
3.4 交通组织
交通组织主要包括项目外部交通组织和内部交通组织。项目内部交通组织部分应从建筑布局、内部道路、出入口、地库出入口、落客区等方面进行考虑,对项目内部流线是否顺畅合理进行评价。外部交通组织应从医院周边道路系统集散能力、评价范围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等角度分析项目产生的交通需要与道路承载力的匹配关系。
4 关键指标优化建议
4.1 机动车停车配建
4.1.1 现状指标
目前医院的停车配建指标参考下限值[2]:一类区和二类区指标下限为1.2,三类区指标下限为1.3,四类区指标下限为1.4,同时距离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500 m内的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指标可按照上一级别分区管理。
4.1.2 优化建议
医院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指标除需要满足基本就医需求外,还需要保证30%左右的骨干医生停车需求。因此需要增加医院的停车位供给,提高机动车停车配建指标,对医院周边道路、医院内部空余土地资源进行进一步挖掘,以增设停车位。在停车管理上,应推行在线预约停车位,促进分时错峰停车,提倡与周边建筑共享车位,同步配合路边交通引导系统或线上引导等方式,将车流分散至周边停车场,以降低车辆对医院内部停车位的需求。
4.2 落客区
4.2.1 配置原则
(1)医院就诊高峰时段内就诊人员及车辆密集且种类繁多,医院上落客区的设置应根据就诊患者的特点及车辆上落客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2)医院患者行动不便,上落客区的设置需考虑上落客患者与医院就诊功能空间的紧密联系,并考虑上落客后车辆的停车流向。
(3)医院流线复杂,在考虑上落客区设置的同时应统筹考虑医院各种流线关系及动能分区组成,建立多层次的快速上落客区,鼓励人车分流。对于新建医院及有条件进行改扩建的医院,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与医院垂直交通无缝对接形成便捷的地上落客区域。
4.2.2 配建标准建议
建议给出定量配建标准,以促进在方案设计阶段预留落客区用地。已建成医院可结合周边市政道路进行改造,新建项目优先在地块内考虑并按照以下指标进行测算。
落客区个数=高峰小时门诊量×(出租车比例+a×小汽车比例)/周转率(周转率建议取值6~8,a为临时停靠的小汽车比例)落客车位数整体在2~10范围内。
4.3 公交场站配建
4.3.1 现状指标
现有公交场站配建指标主要针对居住用地,其公交线路配置标准为7 000人一条线,公交首末站用地面积不低于2 000 m2,可作为指标标定参考。对新建及改造医疗用地项目,对地块1 km半径范围内的用地产吸量进行核算,得出公交出行的人数。对比该范围内公交供给,校核供需关系,以判断是否需要新建公交设施。
4.3.2 配建标准建议
公交场站对区域的区分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的出行率及出行方式的区别上,该因素需由类似项目调查及项目区域现状调查得出。对新建及改造医疗用地项目,对地块1 km半径范围内的用地产吸量进行核算,得出公交出行的人数。对比该范围内公交供给,校核供需关系,以判断是否需要新建公交设施。计算公式如下:
公交出行需求=建筑规模×用地出行率×公交方式比例
公交供给=公交线路条数×高峰小时内发车次数×每辆车荷载数×85%×2(双向)
5 结语
文章对北京市申报交通影响评价审查的医院类项目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同时对北京市5家三级医院现状交通问题进行调研,探讨北京市三级医院在新历史背景下解决交通问题的方向,对医院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中关键指标进行研究,提出优化建议。由于篇幅有限,相关交通影响评价项目统计分析的具体过程没有展示,提出的改善措施也比较笼统,后续应以更丰富的数据支撑来证明其有效性,为医院交通改善提供更具价值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