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共同富裕目标下困难帮扶 兜紧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2023-03-22益西达瓦
☉ 益西达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困难帮扶是对社会财富再分配、为困难群众兜住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四川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我们要深入研究思考共同富裕目标下,做好四川困难帮扶工作的方向、重点、关键、路径、原则、导向,为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站位新时代 困难帮扶取得阶段性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把增进民生福祉融入治蜀兴川大局、列入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谋划推进,集中力量办大事、补短板、解难题、兜底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积极成效。省民政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对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为契机,用心用情做好困难帮扶各项工作。
一是理论实践形成样板性工程。在全国率先将困难老年人、困难未成年人、困难残疾人等关爱帮扶作为深化改革重点,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困难帮扶、基本养老服务、未成年人保护、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标准化建设等多项改革创新工作在全国推广。二是制度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在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为核心的“8+1”社会救助体系基础上,积极发展养老、助残、救孤等福利事业,坚实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有力保障弱势群体基本权益。三是兜底保障取得历史性成果。推动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165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兜底实现脱贫,占全省脱贫人口的26.4%;建立起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将530 余万困难群众纳入了动态监测范围;实施“彝路相伴”和“牵手伴行”行动,惠及近10 万搬迁脱贫人口。四是帮扶服务发挥普惠性作用。依托“五级”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四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推动4.5 万个社区社会组织开展“邻里守望”关爱行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惠及精神障碍患者50 万余人。向200 万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五是投入保障获得持续性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困难群众救助资金超过1500 亿元,全省城乡低保标准低限实现“八连增”,达到680 元/月、480元/月,分别是2012 年的2.6 倍、4.1 倍。
总体而言,四川省困难帮扶对象已实现从“最困难”向“有困难”覆盖,由500 余万救助对象拓展到近4000万帮扶群体,占全省总人口的44%,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获得感持续增强。
迈步新征程 困难帮扶功能作用更加重要
在过去十年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兜紧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的部署,进一步明确要统筹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残疾人福利等工作,大力发展慈善等公益事业,这是开启治蜀兴川新征程的战略性决策部署,也体现困难帮扶在促进共同富裕上的重要功能作用。
困难帮扶是彰显制度优势、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重要安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明确了6 个方面、25 项重点任务,全面诠释了社会救助工作的定位,让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年龄,在面对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残疾、灾害等风险和困难时都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深刻诠释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从抓发展角度,困难帮扶是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确保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缓冲。最低生活保障是困难帮扶的核心基础制度。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要扎实推进“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在拼经济、调结构、促专项过程中,充分发挥困难帮扶作用,有助于应对经济发展所面临各类复杂情况。从惠民生角度,困难帮扶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和保障基本人权的重要防线。保障基本生存权、守住社会道德底线,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尊严,是最大的人权,是不能穿透的底线,也是促进共同富裕应该优先投入和保障的领域。从保安全角度,困难帮扶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抓手。围绕贯彻国家总体安全观,困难帮扶作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保障的稳定器,能够有力支持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和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工作。
总体而言,党的宗旨决定困难帮扶不可或缺、现实省情注定困难帮扶任重道远、经济发展需要困难帮扶助力推进、长治久安需要困难帮扶提质增效,做好困难帮扶,体现执政情怀、人文关怀,促进公平正义、社会文明。
形势新变化 困难帮扶制约因素逐步显现
围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的使命任务、战略安排、总体目标、着力重点,四川省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目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对做好困难帮扶提出更高要求:困难帮扶正从单一帮扶模式向综合帮扶体系推进,需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帮扶体系。困难帮扶正从单一提高救助标准向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普惠转变,需要以服务为保障,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四川困难帮扶正从单一兜底群体向低收入群体扩围,需要根据困难程度和致贫原因开展帮扶,形成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全体居民三个救助帮扶圈层。困难帮扶正从单一生活救助向多样化帮扶服务延伸,需要采用复合式的救助帮扶手段,实现帮扶方式的多样化、组合化、专业化和个性化。
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关注的对象和群体、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困难帮扶制度体系在适应和满足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方面,在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一是机制“散”。现行帮扶救助机制、职能职责、帮扶主体还存在分割运行、有待完善的地方,制度运行和资源统筹等还不够充分。二是观念“旧”。在现有“补缺”理念下,帮扶对象普惠程度不高,政策增量与扩围不匹配。三是水平“低”。民生福利水平比较低,每万人拥有的公共服务设施、机构、床位数以及低保标准处在全国中下水平,且保障不均衡,服务机构能力较弱。四是形式“单”。帮扶内容重资金、轻服务,均等可及的服务供给不足。
聚焦新目标 困难帮扶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着力从“强化主体力量、健全帮扶体系、优化资源布局、构建服务机制、搭建帮扶场景、探索多元投入”六个方面,推动困难帮扶增量式扩展、均衡式发展、多元化供给、整合式创新,构建“多元参与、覆盖全面、分层分类、均等可及、综合高效”的困难帮扶格局,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强化丰富多元的帮扶主体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健全党委领导下的困难帮扶领导协调机制,探索建立困难帮扶考核评估体系,纳入对各级党委政府绩效目标考核;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成立一个专门的议事协调工作机构,推动县级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能力建设全覆盖,推进乡镇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建设,夯实乡镇(街道)党政、村(居)两委等基层组织以及干部主动发现和帮助困难群众的职责,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工作体系;培育社会参与主体,拓宽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保障群众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在养老、托幼、助残等领域,面向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价格适中、方便可及、质量可靠的普惠型服务,充实、壮大、增强基层困难帮扶主体力量。
二是健全覆盖全面的困难帮扶体系。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总体思路,围绕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建立健全覆盖全面的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体系,增强困难群众主动发现能力。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各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对象精准认定机制,推动各类救助帮扶政策向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覆盖延伸,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适时适度提高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对通过自身努力无法脱困的失能半失能困难群众,稳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保障好基本生活;对因病因学因灾因失业等导致阶段性困难的群众,及时纳入专项救助,帮助其脱离困境、发展增收;对紧迫性、突发性原因导致临时遇困群众,通过急难救助方式帮助其渡过难关,实现急难社会救助对城市新市民、新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全覆盖。
三是优化均等可及的帮扶资源布局。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为契机,以各类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机构阵地项目新(改、扩)建为牵引,填补市域空间布局空白,补齐县乡机构能力短板,拓展乡村阵地服务半径,做实社区小区服务单元,实现各类机构“群众进得来、服务出得去”,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可及、更加专业、更有质量、更有温度的基本生活、照料护理、康复治疗等服务。
四是构建综合高效的帮扶服务机制。围绕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强化特惠政策,适度拓展普惠服务。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困难未成年人关爱帮扶,加大对年满18 周岁仍就读高中或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医疗、教育帮扶力度。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推进兜底保障对象中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推广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推动基本服务更加高效,社会服务更加精准,互助共济更加温暖。
五是搭建科技赋能的困难帮扶场景。以数字政府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城市打造为契机,加强困难帮扶数字赋能,打造多元化、亲民化、数字化困难帮扶服务场景,强化大数据分析应用,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推动救助事项申请、办理、查询等“掌上办”“指尖办”,为困难群众提供便利;保留线下服务渠道,为各类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线下服务,让“困难群众少跑腿、数据信息多跑路”。
六是探索水平适度的多元投入机制。坚持财政投入以民生投入优先,民生投入以基础民生优先,基础民生投入以底线民生优先。坚持多元投入,改革投入机制,优化分配格局,大力发展慈善、福彩等社会公益事业,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建立更加多元的投入筹资渠道,持续加大困难帮扶保障力度,支撑“力争到‘十四五’四川省救助保障标准达到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