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堂前化雨殊
——罗仰锜的文诗联造诣管窥
2023-03-22李光平
◎李光平
罗仰锜,生卒年暂无法考证,江西吉安泰和县贡生,雍正十年八月任嘉首任州判,乾隆八年正月仍奉调回嘉任州判,十一年十月二十日,以衰病乞休离任。是地方从古到今有口皆碑的廉吏、干吏,在当时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文学方面也有一定造诣。贡生是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科举制下考生主要学考八股文,是议论文的一种,考生所学,或来自官学,或受教于私塾,或得益于家传,要过关,必须广涉经史子集,其中的诗词文赋对联,自是必须课。根据罗仰锜的身份,结合当时的教育情况和社会风尚,罗仰锜在他所编的《乾隆嘉志书草本》中留下的数十篇严格意义上的诗文联是本人所制,而非师爷一类人的代笔。
一、文
现代人眼里的文,一般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散文、小说等,而对通行于各级案牍间的大量文牒,因其空洞板滞而常常付之白眼,甚至把它排除在文外。这种看法做法,在古代也有,罗仰锜在编《乾隆嘉志书草本》时,就把自己的公文归在艺文之外。实际上,好的公文是有其价值的。姚鼐选编《古文辞类纂》时将古代的文章分为十三类:论辩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类。十三类中的奏议类是大臣写给皇帝的奏章,请禀是下级官吏写给上级的报告请示等,与奏议的要求一致,不妨归为一类。告谕文是官吏颁发的地方法令,另外还有村规民约、启事等,属于应用文范畴,也有一定的价值。罗仰锜有哀祭文三篇,请禀文八篇,告谕文六篇。我以请禀类中《请建城垣禀》为例子,感受一下罗仰锜横溢的才华。
接着就是选址的问题,旧城“今无开基址可寻,唯存破旧城隍庙。山既高陡,地复偏倚仄偪,居民数家,其房屋层次,举步崎岖。所饮而汲者,溪涧中水,更属未便。”作者提出选址的理论, “建城可以保民,必须先占地利,外据险要,为往来道途必经;内处宽平,俾屋宇起居恬适;又必城内有水,不资外汲。然后可以聚士民,来商贾,广积贮,敷政治,我能制人,不为人所制,处常可以安居,遇变足以御敌,此所谓一方保障者是也。”这些设想有先后、有主次、有轻重,是寓民事军事为一体的策略。冷兵器时代,在短期内无法彻底平息盗匪,为使百姓安居发展,罗仰锜提出了切实可行而不乏超颖的见解,非常难得。有理论,就要有实践,作者亲去实地勘查,询问父老,经过多方对比,综合衡量,认为旧县“有一山坡,高爽平整” “前后两水环绕,四面山势拱护” “北面平坝,稻田千亩,堪称沃壤” “形势之地,唯此为最,村民住者较多” “先觅匠凿井,至二丈八尺竟得甘泉”,又加上当地人宽厚慷慨, “契买祖产,今建城垣情愿捐出”省了买地费。
建城需要大量原材料,作者认真考查地利,利用山形,就地取材,“山颇有石,请令工匠尽力采取,略凿使平”“从下上砌,除城门卷硐用砖,与城上行道铺砖一层以御水,城垛女墙覆砖二层以蔽雨外,其余石有不敷,俱用锉草和泥,打成土坯接砌,较筑土坚固可久,比烧砖价廉工倍。”作者从廉价和实用的角度,对城垣各个部分所需材料和建造方式,做了详备计划,这不是工匠所想,而是一位卓著的工程师心中的蓝图。
按照作者的构想,城垣建好后,利于保境安民,还要发展城内,“劝谕八里有力之家,各于城内盖造房舍,广召客民,开设铺店,兴立街期。建置义学,培养教诲,比及三年,当有起色。从兹日渐月磨,易俗移风,弦歌雅化,卑职不敏,亦可徐俟后官。”除了大力倡导招商引资外,还力图发展教育,可谓“先天下之忧而忧。”
到此,文章基本结束了。安徽桐城古文家刘大櫆曾说:“奏疏总以明显 为 要。时 文 家 有‘典’‘显’‘浅’三字,奏议能尽此三字,则尽善矣。‘典’字最难,必熟于前史之事迹,并熟于本朝之掌故,乃可言典。至‘显’‘浅’二字,则多本于天授,虽有博学多闻之士,而笔下不能显豁者多矣。‘浅’字与‘雅’字相背,白香山诗,务令老妪皆解,而求之,皆雅饬而不失之率。吾尝谓奏疏能如白诗之浅,则远近易于传播,而君上亦易感动”,以奏疏的“典”“显”“浅”三字衡量请禀,也是适用的。本篇在“典”方面不突出,在“显”方面,观点明亮,思路层次条理清晰,在“浅”方面,文字通俗晓畅,充分发挥散文的优势,不似辞赋运用大量典故,外行人睹如天书,本文是宪台容易接受的,堪称一篇优秀的请禀文。我认真读完罗仰锜请禀文八篇,告谕文六篇后,深深地感觉到,他这些文章值得我们今天写公文的执事和秘书参详,不是说要写文言,而是学习古文构思、谋篇、布局和各种修辞,及其用词造句技巧,使我们的公文更加质实刚劲,干净简洁。读小地方古代官吏优秀的公文,读我们云南,比如明代安宁杨一清的《论云南夷情奏疏》等,甚至读唐宋八大家,明清八大家的杰出公文,或许能读出“诗和远方”的意境。
二、诗
丙辰初度书怀
离家仆数三千日,望阙心悬万里馀。
未解雄飞羞对镜,谁云雌伏竞非夫。
哀牢山畔蛮烟重,学古堂前化雨殊。
两顿餐完无个事,由来官况胜莱芜。
这是一首生日抒怀的七言律诗。仆数,详细列举,首句写自己离家日久。望阙,遥望皇宫,杜甫“每依北斗望京华”之意。首联即对仗,家国之念融为一体。三句承接二句,雄飞,青云直上,作者不满足于现状,还想奋发,而暂不遂志,所以羞于对镜。雌伏是蜗居在小地方,虽然如此,但自己以大丈夫自勉,自信总有一天会大展宏图的,两句都用典故,使句子典雅。五句承接四句之意,写嘉恶劣的自然条件,六句化雨,长养万物的时雨,比喻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教育,包括朝廷对嘉的恩德,州判对黎民的教育。地处偏远,但各级不忘对这里的帮扶,困境中总有曙光。末联用对比的手法收束全篇,莱芜,应该是蜷曲于草莱的百姓,作者再苦再难,都没有他们艰苦。题目是生日,但作者没有写吃喝玩乐,而是思家恋国系民,作为一位称职的地方官吏,他深知国、家、民都是自己的根,所以“位卑不敢忘忧国”。这是一首格调高,有一定技巧,工稳的七律。
山行口号
坐坐骑骑走走,高高下下危途。
人马汗流若雨,就阴频息喘吁。
盼望今宵何处,前山云外茅庐。
这是一首六言诗,一二句是口语,用叠词,写山势陡峭。三四句写行路艰难,人马皆流汗如雨,先用“频”字写出旅途的劳累,再用“喘吁”渲染加深程度。末两句写窘迫中翘企,颇有“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的韵味。全诗无一费字费词,简洁有力。
山径崎岖入翠微,负薪夷女走如飞。
到市换盐归去晚,回家犹自带斜晖。
这首和前一首同题,是折腰体七言绝句,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指中间腰部有规律的失粘至下联与上联平仄格式相同或相近,而意不断的绝句或律诗。按照正体七绝的平仄格式,第三句和第二句偶字的平仄应该相同,这首诗里却相反,所以是折腰体七绝。诗写山家夷女生计艰劳。负薪走如飞,常人难以置信,联系三四句可以看出,家中尚有老小,应该已经断盐,所以必须紧迫赶路,在集市商家未关门之前,用柴换到盐。在遥远的山村,女人永远是最苦的,诗人在其他文章中也对这些女子深表怜悯。
忙 月
为念农忙日,民艰正在兹。
家家勤畎亩,日日事耘耔。
借米纷投帖,开仓不待时。
此间天日近,得以遂吾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露出诗眼“念”和“艰”,颔联铺开,“家家勤”,“日日事”,虽然如此,但仍忍饥挨饿,所以引出五句“借米”,让人沉痛想起唐人李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诗句。诗人看到此惨状,不拘一格,破除常规,虽然还不到开仓救济的时候,但为了百姓活命,只能开仓放粮。末联以“天日近”,“慈”反映出诗人“民为重”的民本思想及其敢冒风险,敢做敢当的责任心和宽厚的父母官胸怀。
三、联
罗仰锜留下的联有十三副,我选取三副略做分析。
退思轩
买犊有人耕绿野;鸣琴无事对青山。
上联写民众安居,有钱买犊,有地可耕,这是古代富民的重要一步。下联写自己安闲。“犊”对“琴”,“有人”对“无事”,“绿野”对“青山”,都是巧妙的工对。
北门楼
两迤要隘分防地;一片孤城万仞山。
上联直写眼前的防务形势,结合下联,乍看“分”不是数词,细看“分”是分开,已暗含“两”意。下联轻松拈来王之涣《凉州词》的第二句,而恰合嘉城当时的地理形势,功夫精湛。
石羊厂官衙
优商以礼,恤民以宽,要使地方有起色;
处己于廉,办事于敏,庶几夙夜无惭心。
这联应该是石羊厂官衙大门联,是作者对下属的劝诫、期盼。上联,是对外的措施,下联,是对自己的要求。每联都是两组四字句,结构相同,有相同的虚词,一组七字句,看着不见雕琢痕迹,实则是作者千锤百炼的结果,是一联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极强的佳联。
罗仰锜作为清代前中期一个地方小官吏,在权属之内,为地方做了诸多益事,其中展露出各方面的才华,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今天已经得到本地各级官员文化人的认可,有多篇文章阐述,唯独文章诗联无人提及,“学古堂前化雨殊”,读完罗公所有文学作品受到的启示,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绵绵细雨,拙文试图填补空白,以期将罗先生的文学光芒奉给后人,让双柏的文学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