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大学建筑学人展览及创作论坛

2023-03-21范雅婷刘佳俊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世界建筑导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建筑学校友建筑师

范雅婷 刘佳俊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23年是深圳大学建校四十周年,也是建筑学科的四十岁生日。深圳大学建筑系,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深圳这座创新之城的沃土上,始终秉承“务实、开放、创新、多元”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学科发展,服务社会需求。四十年来,深大建筑校友也已成长为深圳建筑设计行业一股实验、先锋、主流的力量!

为深大建筑校友交流和检验创作水平,也为促进新时代深圳大学的建筑教育,作为深圳建筑四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坊城设计、万科云城设计公社协办,深大建筑学人校友友情赞助的深圳大学建筑学人展览及创作论坛:“四秩芳华,筑梦未来”,于2023年12月16日,在留仙洞设计公社顺利举行。

本次校友作品展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范悦、书记钟波涛担任顾问指导,杨镇源老师团队组织策划并实施。本次创作论坛由校友陈泽涛建筑师客串主持,以重现学院评图现场的形式组织:16位已经毕业的深大建筑校友,以10年为一个区间划分为4组,分组轮流介绍自己的项目,再由相应的4组校内老师和行业专家进行精彩评议,展开学术讨论。

范悦:首先对本次学术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并且感谢校友们提出展示优秀作品并由校园老师点评的独特想法,让阔别多年的学子与老师以一种别开生面的論坛形式重新齐聚在一起,开放包容,实验实践,不断自检,这本身就是深大和深圳精神的体现。其次,范悦院长回顾了深大建筑的发展史以及取得的成果,从清华大学援建初期的建筑系到如今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大建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博士后的学科办学模式,对学校一代代的发展深有感触。范悦院长介绍了本次活动是源于《世界建筑》,于今年深大建筑40周年之际,邀请我们发起了一期专辑“深大建筑学人”,37位校友的经历和作品得以刊发,为凝聚和展示深大建筑学人的力量,是凝练深大建筑学人特性的一次尝试。此外,范悦院长作为主编的《世界建筑导报》,创刊于1985年,是国内最早的中英双语建筑类期刊,今年,为庆祝学校40周年庆典,特别推出了一期“新·深圳建筑”刊物,邀请专家撰稿学术论坛,从多元角度共议深圳建筑的独特属性。加上院庆系列活动,深大建筑在这个时代慢慢地形成和总结出自己的共性和认同。最后,院长指出当前时代充满挑战,面对经济下行的不确定性,学校更需要回归初心,深大建筑一直以来保持的开放、创新、实践和敢于实验的初心。在未来的道路上,深大建筑将继续与大家同行,为建筑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许安之:首先表达了本次在留仙洞召开论坛的重要纪念意义,对范院长关于深大建规学院40年的成果及发展历程表示肯定,指出本次论坛对于深大建规学院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谦虚地表示自己是以听众的身份参加论坛,期待学生们在活动中展示的优秀成果,力图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其次许院长谈及中国建筑在全球的地位,分享了自己在UIA(世界建筑师协会)任职期间见证了中国建筑在国际建筑界的逐步崛起,当时上海经贸大厦项目是中国在国际建筑领域的地位提升的一个具体例证。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提到中国建筑何时能够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即当我国能够在支付设计费上与国外平衡时,就能够在国际建筑界取得平等地位。最后,他鼓励在座的各位努力奋斗,相信通过努力和实践,必将迎来这一天。

第一组论坛  |  演讲嘉宾

第一组论坛  |  点评对谈嘉宾

庞伟:对两位老师的作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也引申谈及对深大建筑学 人更高的期待,希望能够看到一些既置身于红尘之中但又有所超越的东西,以及工作中对于现实建筑学的深度思考。庞伟老师期待,深圳能否有一些不拘泥大范式大套路之人、之作,他认为建筑包括的两层内涵,一层是在现实物质世界所营造的 场所,另一层是人类空间文化的建构,这需要更多的思考者,批判者。建筑 学人应对建筑文化保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自觉,或者说生命自觉。 这既是对现有成就的认可,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深圳 ,这座城市的地理历史坐标决定了深大建筑学人的广阔舞台是世界而不 仅仅是中国或深圳,这也应该成为大家的的抱负和视野。

刘珩:认为大家应关注南方城市精神,特别是深圳在南方的独特定位与氛围。在她看来,南方的特点包括务实、淡定和凶猛,以及对行动的强调。南方城市的生猛氛围,既有实际行动上的生猛,也有思想上的生猛。此外,刘珩老师对快速城市化下的建筑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在迅猛发展的时代,可能会忽略沉淀的作用,而这种沉淀对于建筑的完整链条非常关键,建筑设计也只能完成整个流程中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建筑师不仅要努力创作,还要思考如何完善整个建筑生态链条,使其更加系统和完整。她提到自己作为深圳的建筑师感到的一些遗憾,因为创作虽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生猛,但在整个建筑链条上却显出相当的局限性。建筑师应该在社会层面上有更多的参与,建筑师应当更加全面地思考和介入建筑项目,而不仅仅是完成项目的一部分。希望深大建筑师能够选择不那么快、不那么生猛,而是更注重沉淀和反思,以推动深圳整个建筑界的创作。

许安之:表达了对建筑批评的支持,并强调批评对于建筑进步的重要性。评价祝晓峰受库哈斯影响的建筑风格,且注重结构与落地性,在业内广受好评,进而回顾自己与库哈斯的交流经历,库哈斯首先提到了中国是否有建筑批评,这让他深感建筑批评的重要性。校友分享的项目规模,在中国算是中等规模,而在发达国家可能是大规模的项目。对校友完成大规模建筑项目的成就表示认可,特别是对设计院出身的艰辛工作有深刻的体会。而对于中小型建筑,他认为这样的规模更容易进行实验性的探索,对校友们在中小型建筑项目的探索和实验表达了期待。使用者反馈应当提起足够的重视,建筑师应当更注重使用者的意见和评价,将使用者的满意度放在建筑设计的首位。使用者在建筑评价中的关键性,与淘宝上的用户评价类似,目前的建筑设计过程中缺乏使用者角度的反馈是一种不足。

第二组论坛  |  演讲嘉宾

第二组论坛  |  点评对谈嘉宾

陈佳伟: 对校友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强调校友们在设计中所展现的专业追求和整体设计观念,荣幸能够与校友们分享经验和见解,并且对于能够见证学生们的成长感到荣耀和欣慰。此外,陈佳伟老师提到了本土设计师的重要性,指出深圳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深大在产学研方面的模式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特别赞扬了许老师对人才的爱惜,不仅关心学生,还点燃了每一个人的梦想。最后,陈佳伟老师在点评作品时强调了整体设计的重要性,指出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边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观澜版画基地就体现了对学生们主观追求建筑整体设计。

陈忱: 对四位嘉宾的作品进行了分类,试图从不同的实践态度和重心来理解这些作品。首先,聚焦于土木类的作品,特别是对那些位于偏远、美丽的自然环境中的小尺度实践,这些作品展示了一种对深圳速度和普世建筑语言的抵抗,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这种对深圳速度的抵抗,在校友们的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其次,将杨期力和其他两位嘉宾进行了比较,认为杨期力介于两者尺度之间。对于蔡老师的作品,陈忱老师肯定其学校项目中的立面设计,解读出渲染图中传达的对深圳速度的抵抗和对未来变化的考虑。针对朱雄毅的作品,感受到了极度的理性和对通用性、灵活性,这种建筑语言体现了深圳的一种独特态度。最后,认为张震洲的建筑实践中呈现出对深圳速度的抵抗和对井喷机会的把握,陈忱老师自己也感到羡慕,指出张震洲的作品展示了最宏大、多样的落地实践可能。尽管每位嘉宾的作品有所不同,但应试图捕捉到它们的相似性,特别是在关键词和思考层面,包括设计分析及过程的呈现,去设计化和通用性灵活性,多变性的思考与尝试,以及对工作的连贯和专注的重视等。

陈东华: 对蔡老师提到的办公、园区城市关系、院落等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与赞同,并强调了学校布局、社区和拱中轴等方面的设计。杨期力的两个小尺度作品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惊喜与冲击,游客中心和观察塔的设计应该得到高度评价。在这两个作品中感受到尺度、空间和自然结合方面的微妙关注,表达了对小尺度作品的共鸣。陈东华老师表达了自己一直以来对朱雄毅作品的关注,特别是对城市结构、观看平台、文化宫和塔楼等项目的赞赏,其中对高密度下框架、技术、南方气候的回应让他产生了共鸣。此外,他谈到上一代建筑师作品的态度和传承是一个应该被重视和提起问题,学院作为一个重要机构,不仅仅是实践的平台,更是一个关于教育和学科的空间,呼吁讨论在传承与批判的过程中,如何对待上一辈建筑师的观点和历史。这是一个需要深入讨论的话题,超越实践本身,涉及到教育和学科发展。

陈曦:赞扬了校友们在快速发展时期成功中标的项目,特别提及了蔡老师的项目和朱老师的粮仓项目。陈曦老师表示这一代建筑师成功地传承了上一代的技术能力,并在设计和竞赛中表现出色。他也看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转向,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山水的方式,大规模快速发展之后如何去处理城市遗产的问题,及其中记忆和情感的问题。此外,陈曦老师呼吁建筑师在更广泛的议题上进行拓展和主动思考,如社会公平、非正式社区和资源有限性等一些更为社会性的问题,又如非正式社会和聚落公平等深圳在地的独特问题。当今建筑界缺乏对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问题的探讨,建筑师还是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未来建筑师能否变成更加主动的状态。同时,面对有限的资源性问题,比如公共投标的减少乃至消失,作为建筑师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最后,向朱雄毅的作品解读出更深层次的角度,認为其探讨了结构的多重含义,涉及自然、社会和情感等方面,对的结构理解应该被认为是一个更大框架下理解作品的方式。

第三组论坛  |  演讲嘉宾

第三组论坛  |  点评对谈嘉宾

沈驰:深大建筑系是全国所有高校建筑系中最不油腻的一个,深大建筑系在作品中较少油腻的笔触和老气横秋的设计,呈现出较为清新的风格,这应当归因于时代背景和深大建筑学教育的影响。对于曾冠生的作品,沈驰老师欣赏其在全身产业园项目中的表现,特别是对建构、构造和品控的扎实处理,认为曾冠生是深圳建筑师中难得的具备实际落地能力的人才,期待曾冠生将设计理念更清晰地呈现出来,构建更为明确的线索和脉络。在提到陈泽涛和苏晋乐夫时,沈驰老师指出两位建筑师的早期作品有一定的荷兰风格和当代感,对陈泽涛提出一个问题,即是否在中标率上升的同时存在妥协的情况,建议在设计中寻找更锐利的元素。针对苏晋乐夫,沈驰老师认为其作品有着放松的当代的特点,但也提到如果能在建构层面有所提升,可能会使作品更有厚度。最后,他对杨镇源的作品给予了肯定,认为其作品干净而没有多余的元素,属于学院派特色,鼓励杨振源老师在琢磨自己的理念时,将更多个人特质融入作品,以使其更为出色。沈驰老师对深大建筑系的校友们给予了肯定,并在发表个人意见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鼓励各位老师在设计中持续探索与创新。

陈方:主要通过介绍四位校友当年的学习工作经历,分享教育教学经历,展开评述。在介绍杨振源和陈泽涛时,陈方老师提到了他们在实习阶段的优秀表现,尤其是陈泽涛在深圳市首届规划竞赛中获得的一等奖和合肥金色池塘项目的成功,对陈泽涛的成功表示欣慰。接下来,陈方老师回顾了自己在三年级教学时的一些思想,强调了转变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探索建筑与规划在尺度、形式、方法等方面的融合,也希望学生们能将城市规划的思想融入建筑设计。他回忆了一些学生的作业,例如苏晋乐夫关于行为学的设计思想,以及他们在大梅沙项目中的转换思想。陈方老师对整个展览中展示的作品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校友们在小场景中进行设计的自由度表示认可,认为这对于思想的表达更有机会,小场景也可能是对建筑师未来应对行业下行的机会,例如停车库的改造、学校的扩建等。他强调了在这些项目中结合城市观察与个人理解的重要性。从第一组,第二组再到第三组的案例分享,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深圳城市建设与发展从增量慢慢转变到存量的脉络,在思想上也会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这恰恰体现了时代特征。

高岩:非常羡慕深大能有亲身经历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40年,见证人才培养的机会,对深大目前的人才储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示肯定。高岩老师提出行业转型期建筑教育该教什么的问题,当前建筑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学生对建筑师职业的认知和建筑学科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技能和知识培训已不再足够,建筑师需要更多地面对复杂性和实践中的挑战,而通过项目实践来理解建筑的复杂性具有建筑教育不可企及的优势。他提到了学生毕业后选择不从事建筑师工作的现象,呼吁业界对建筑学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四位年轻建筑师的点评,提出在实践中探索、实验和知识的积累对于建筑师的重要性,同时与社会产生持续互动。建筑师还需要更主动参与项目、发挥实践能力,每个建筑师需要不断重新发现和定义自己的重要性。在深圳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土壤下,希望建筑师能够成为建筑教育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不仅在项目中有所建树,也在教育领域有所贡献。

朱亦民:朱亦民老师在致谢陈泽涛邀请的同时,他提到了深大建筑学人的庞大能量和建筑竞赛的激烈程度,以及自己在深圳项目中的经历。深大建筑已过而立之年,有很多传统也已经在逐步形成,需要更加追问我们专业之中更加本质的问题,深大是一个平台,更长期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总结深化和思考其中的意义和价值。朱亦民老师在发言中展现了对深大建筑学人的关注和对建筑师职业发展的一些担忧,对深圳设计师在竞争中的表现给予了赞扬,同时也以校友的身份分享了自己在贝尔拉格学习的经历。他强调了深圳作为平台的重要性,深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大建筑学人的作品受国外建筑师影响较大,进而通过阐释深圳大学40年来的传统和经验,以及一些历史建筑的设计对他的影响,呼吁对这些传统和历史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更好地理解建筑师的角色和建筑学科的本质。同时,他还向年轻建筑师提出问题,希望了解他们受到的国外建筑师思想的影响,以及这对深圳建筑学科的发展和建筑师职业的影响,朱亦民老师对学院的传统和经验提出了思考,鼓励对学科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追问,期待有关建筑价值观方面的回应。

第四组论坛  |  演讲嘉宾

第四组论坛  |  点评对谈嘉宾

阮文韬:以批判性的口吻与现场嘉宾进行互动,并分享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针对学校项目,建筑边界硬朗是深大一脉相承的特色,学生与城市的关系并不只能由当今众多学校建筑设计的表现形式来展现,而是应该探索更多的表现形式,包括建筑与城市关系、学校的社会责任、建筑造价、绿化与节能等,在这些方面是目前校友的案例中较少提及和展示出来的。对于城市建筑关系,强调深大建筑学人需要在建筑与城市之间建立更好的关系,并对深大学生乃至全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提出疑问。此外,在对竞赛文化的批判中,阮文韬老师以自身经验为例,呼吁年轻建筑师在竞赛和实践之间要有更多选择,避免过度追求竞赛而牺牲了实践经验的机会。他对建筑师的责任和社会角色提出了一些警示,并鼓励学生们多角度思考建筑问题,不应该盲目追求赢得竞赛,而是应该不断反思和选择,探索更多元化的实践经验。最后,对行业的未来提出一些问题,包括形式主义、程序化等现象的反思,以及建筑师在智能化、智能城市等方面的角色,强调跳脱传统的项目思维和形式主义思维的重要性,关注未来的发展方向。

邱惠康:最后一组代表了深大建筑的新生代,从这一组中看到了才华和热情,从事自己既喜爱又擅长的事情。邱惠康老师首先指出四位年轻建筑师代表了兼具才华和热情的深大新生代,将他们视为“天选之子”,新一代建筑师中保有的传统基因,与20多年前自己创业时的经历产生了情感共鸣。其次,邱惠康老师指出“淡定”是另一个深大建筑学人的关键词,从他们的作品中看不到受快餐时代影响的浮躁的痕迹,依旧在遵循着自我,这种淡定,与时下社会对视觉艺术和热点创造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是对行业浮躁和标准化的一种反思。同时,邱惠康老师看到新一代建筑师作品中融入了基于模型制作的传统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这种保守的态度实际上是正确的选择,对未来评价标准更为有利。此外,邱惠康老师对与行业发展提出了独特的思考,认为目前最需要的是理性化的建筑行业评价标准,不仅是业内的评价,而且是全社会的评价。最后,在对年轻建筑师的鼓励中,邱惠康老师希望他们能够坚持积累,由量变到质变,保持对自我的坚守,避免盲目追求社会潮流,以此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朱荣远:朱老师表示,一直以来都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待深大建筑和深大建筑的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老师和学生以及他们的教学过程及建成作品,传递的价值观在40年时间里不断地改造和塑造着深大建筑,因此深大学子是在对比中选择,又是在实践当中提升。基于对深大和深圳这座城市深厚的情感基础,深大学子在一定程度上将会迎来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由此引发出之前与仲德崑院长探讨过的问题:深大学派是否存在?朱荣远老师认为深大学派是需要大量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他建议在总结深大40年的建设经验时,可以思考并逐步形成所谓深大学派。随后,他对四位校友的作品逐一进行了评价。对于罗志航,他感叹其手法是对于SOM的回归,而他的作品需要在破除SOM的基础上再有所突破。对于王玮的作品,赞扬其理性的处理方式,尤其在难度极大的学校项目上表现得非常出色。对于最后一位90后校友温文彬,指出其反叛传统的思想性值得鼓励,希望能坚持下去而不受其他人的影响。最后,朱荣远老师感叹于深大学子的独立思考和选择自己方向的勇气,但同时也认为未来深圳的建筑设计走出深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提出通过思考深圳建筑设计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鼓励校友们做持续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艾志刚:看到如此多曾经的学生仍然在建筑设计的道路上坚持,作为深大几十年的老教师,艾老师感到非常的自豪和欣慰。对第一组嘉宾的成就表示敬佩,认为他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事业成就,其中祝晓峰更是在全国范围具有影响力。对于第四组年轻一些的建筑师,感受到了他们的干劲和对建筑的坚持。艾老师感叹深大学子的成才率较高,在职业发展中表现出色,这一部分成功归因于老师的启蒙,但更多的是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多方面的支持。以自己作为深大老师的经历,谈及自己38年的建筑设计课教学,提到尽管早在5年前就已经退休,但仍然坚持教授设计课,并于今年正式退休,计划退休后撰写回忆录,回顾深圳大学40年的建设历程,展望深大学子在建筑领域的未来发展,为深大的建筑历史留下宝贵的记录。此外,艾老师还回忆了1984年在深大的经历,包括当时还是一片荒地的校园情景,与设计院合作坚定不移走产学研的道路。随后,对未来的计划表达了期待,能够将这些回忆整理成一本厚书,向人们展示深大40年来的办学历程。他鼓励大家阅读深大出版的回忆录小册子,以了解当年教师的状态和办学思想,借以回顾,展望未来,对深大发展表达美好祝愿。

闭幕致辞

范悦:深大校友们的展示充满吸引力,对校友们在建筑设计领域所展现出的出色状态感到非常自豪,深大的这种氛围和生态即便放在全国也极为难得,这种氛围才是大学真正的样子,是高校人才培养以及其与社会生产积极联动的价值所在,而进入社会的校友也是一种持续进步的大学,希望校友们的相关交流活动能持续下去,持续追求卓越。同时,范悦院长对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展望,认为这种积极的状态如果能够不局限在深圳,而是在整个国家范围内普及和扩大,那么对于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将有巨大的帮助。由此强调出,深大办学的最大目的并不是要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要秉持對于真、善、美和良知的坚守,尽管这些理念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执行贯彻却非常艰难。最后,范院长感谢前来参与活动的校友和嘉宾们,认为这次活动连接了学校的过去和未来,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于深大和深圳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深大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传承这种精神。

深圳大学建筑学人展览及创作论坛在嘉宾们真知灼见的热烈讨论中,顺利落下帷幕。

猜你喜欢

建筑学校友建筑师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胖胖的“建筑师”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校友风采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校友风采
当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