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3-03-21廖小春
□廖小春/文
中华民族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成果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彰显着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取向。大学语文是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一样,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极高的育人价值。积极提炼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宝矿,持续赋予大学语文新的时代生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是新时代高等学校的重要课题。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五千年以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辽阔富饶的中华大地上,创造了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产生了诸多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取得了泽被后世的丰硕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以来创造的文化的精华部分,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人文性、工具性、丰富性、动态性[1]。
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大地上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体,具有鲜明的东方风格和民族烙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如书法、绘画、戏曲、武术、建筑、剪纸等,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如仁者爱人、厚德载物、崇尚统一、经世致用等,无不彰显着浓烈的民族特色,反映着总的民族性格。
人文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具有独特的人文性,如独具东方特色的图腾文化、哲学思想文化、音乐戏曲文化、中医文化等,均闪烁着文明的光芒,包含着人性的情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母亲甘甜的乳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工具性。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语文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性质之一。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时,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元素,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国情、了解国情,坚定文化自信,在这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工具。
丰富性。中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幅员辽阔,纵横数千里,文化底蕴深厚,高价值遗产众多,优秀人物辈出,精品典籍浩如烟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其丰富性在世界各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动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不断深化,对其的认识不断拓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和利用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推动了它的动态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永葆青春活力的。要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性挖掘,积极组织精干力量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推动其在新的历史时代不断发展。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2.1 有利于涵养学生家国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民族之根,是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对祖国最深厚的情愫,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其感召和鼓舞下砥砺奋进,走向辉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进行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强化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情感,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学生的家国认同,激励学生报效国家、造福人民、振兴中华[2]。
2.2 有利于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大学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需要有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人文精神,包括厚德载物、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积极元素,关联历史上一大批优秀人物,将其深度渗透到高等学校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学生领略其精神光辉,体会其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2.3 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性
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方位、高密度渗入,对教师来说,可以进一步创新教育理念,拓展教学思维,开拓教育眼光,强化大学语文教学的独创性。对学生来说,可以进一步创新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不再扮演被动的角色,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建构知识。传统的“差生”和“优生”得到重新审视,评价机制得到变革,可以实现评价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构建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2.4 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大学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大学要切实负起责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贡献应有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正能量,渗透到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不仅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也能反过来作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不断地在新时代进一步发展,焕发出新的魅力,助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3.1 思想重视不够
高等学校既要加强专业教育,也要重视人文教育,两者应该统一。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为实现较高的就业率,往往更重视专业教育,认为只有专业教育做好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做到专业技术过硬,更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因而在专业建设方面抓得紧、投入多,对公共基础课重视程度不够,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力度不够大。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不能确保。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的一些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的育人价值和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思想上存在重专业课程轻大学语文课程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校一些教师虽然对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有所认识,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不能很好发挥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无法切实得到提高[3]。
3.2 教师素养不高
教学实践是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教师的专业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造就高水平的教学。目前,造成大学语文课程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是不少教师中华传统文化素养不高。他们很多毕业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具有其他人文类专业背景的语文教师比例偏低,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注重阅读、写作等基础能力的培养,不能给学生整体式、系统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的教育效果有限。另外,一些教师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在教学模式方面没有做到及时创新,仍然采用过时的缺乏新意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大学语文学习主动性。
3.3 教学效果不佳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不少高校重塑课程建设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学语文地位的进一步弱化,大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很多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应用性功能,对人文功能认识不足,漠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不能自觉地将其全过程、全方位渗透到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这不仅表明他们的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反映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还不够与时俱进,无法适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学习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获取渠道有限,知之不多,缺乏系统性的把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不强,深度和广度不够,效果较差。这反映出教材资源建设、教师团队打造、图书资源整合和利用以及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挖掘等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
4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
4.1 提高思想认识
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着眼培养时代新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国各地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大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高校领导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作为文化育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大学语文教师也要转变观念,充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并将其自觉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整个过程、全部环节。
4.2 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大学语文教师是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实施者,其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低和授课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语文教学成果的好坏。大学语文教师,要把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构建更加充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深入把握其深刻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要掌握更加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提升科学分析和归纳总结水平。大学语文教师还需要站在时代前沿,更新思想认识,增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元素有机渗透到教学实践的主动性、自觉性。
4.3 优化教学内容
大学生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学习,对语文学习的一般内容比较熟悉,对文学经典也有很多了解,如果大学语文不能够呈现新的东西,就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很多大学语文教材以历史上的朝代作为单元进行编排,篇目选择与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衔接不够,出现重叠现象,对篇目的解读也没有站在文化的高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一方面,可以编写更加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的大学语文教材。新教材编写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兼顾各朝代不同创作流派、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家、作品,努力集政治、伦理和文、史、哲、艺等国学知识于一体,融思想教育、道德教化与艺术熏陶于一炉,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体现深厚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可以编写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编写要结合学生实际,融入地方文化资源,体现地方性。不管是编写教材还是读本,都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观照,赋予时代意义,从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笔者所在高校近几年加大了大学语文教研室建设力度,编写了《国学基础》等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进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学质量因此不断提高。
4.4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实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实施情景教学,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强化理性思维,坚定文化自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收集、整理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基本素材,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丰富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大力运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方法,实现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高效呈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感知理解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情怀的养成。■
引用
[1] 霍云佳.大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文学教育,2022(02):113-115.
[2] 戚光宇.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文以化人——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J].语文知识,2015(10):37-39.
[3] 米晓燕.国学视阈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16(12):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