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管理技术
2023-03-21张秋光
张秋光
(吉林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政务服务中心,吉林 公主岭 136100)
玉米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玉米种植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够全面带动玉米产量的提高,因此,技术人员要从玉米的选地整体、播种以及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技术分析,总结更加科学的玉米管理技术,全面加强玉米病虫害防治水平,促进玉米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
1 玉米种植优势
吉林省公主岭市是玉米之乡,早在2011年4月就被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玉米之乡”这一称号。公主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主要位于吉林中部,处于松辽平原腹地,东经124°10′~125°18′,北纬43°11′~44°9′,是世界公认的黄金玉米带,从玉米的产量与质量上分析,与其他地区相比优势明显。通过淀粉含量测定,公主岭地区的玉米通常会保持在70%以上,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也比较高。
2 玉米高产种植管理技术
2.1 选地整地
玉米在种植前应科学地进行选地整地,为高质高产打好基础。选地时,应选择酸碱适度的土壤,这样有利于玉米生长。玉米种植可以选择套作方式,也要适当地与豆类或小麦等农作物进行轮作,这样能够保证种植地区土壤的松软度。轮作的方式能够避免土壤出现板结现象,对玉米病虫害防控工作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选地完成后,应科学地进行整地。整地是对土壤进行深层次的作业,以深翻的方式保证土壤的通透性和生长效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设备的运用提高了整地工作效率。整地时应科学控制深度,通常要控制在20厘米左右。整地后的土壤经过太阳的暴晒,能够有效杀灭细菌。通过整地也减少了后期杂草过多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整地过程会导致水分蒸发,此阶段需要根据天气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科学地进行整地。
2.2 选种播种
选种工作十分关键,种植人员要结合种植地的气候因素,并充分考虑温湿度以及土壤等情况。在选择品种过程要尽量选择抗倒伏的品种。选种后要及时晒种,播种前要进行拌药处理,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病虫害对种子的影响,也能够提高成活率。
玉米播种时,合理地安排播种时间是关键,天气状况良好、土壤温度在10℃以上即可播种。根据公主岭地区的实际情况,平原地带以3月底到4月初为宜。若采用地膜栽培的方式,则可以提前10天开展播种工作。播种时要调节播种机械设备,通常要控制在每公顷6万株,播种的行距要控制在32厘米左右,每株之间的间距控制在25~30厘米即可。播种时可以适量施入充足底肥,这样能够保证玉米成活率。
2.3 田间管理
科学地开展玉米种植田间管理能保证玉米生产产量。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玉米生长周期,全面地加强水分管理,结合具体区域,有针对性地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玉米种植效率。
第一,苗期管理。在进行苗期管理时要特别注意田间存在的秸秆,避免因土壤被破坏影响出苗率。播种完成4天后,可以配置有机磷农药,并喷洒到土壤表面。使用90%的玉郎净或50%的乙草胺,可以有效防止杂草对幼苗的影响。待幼苗长出后要观察玉米苗数量,针对数量不足的地带,适当进行补苗,为提高产量打下基础。补苗要根据缺苗的实际情况,4片内通常以补种子的方式,5片内要通过补载的方式进行补苗。幼苗阶段可以追施复合肥或尿素。根据地块实际情况,高肥力地区用量应控制在17公斤/亩,中等肥力地区用量应控制在20公斤/亩,对于低肥力地区用量应控制在23公斤/亩。
此外,追肥应以具体的种植密度与栽培方式为基础,例如,密度大则应加大追肥量,对于大垄双性或双珠紧靠的种植方式要增加肥量,以40公斤/亩为宜,若底肥没有施钾肥,首次施肥过程也要适当加入氯化钾4公斤/亩,或者使用硫酸钾5公斤/亩。
第二,穗期管理。穗期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该阶段需要全面的加强管理,通常穗期管理的优劣同玉米产量有着重要联系。若穗期玉米植株能够高效生长,必然能提高玉米产量。穗期玉米生长快速,需要大量的水分与养分,通过施肥与灌溉能够保证玉米健康生长。此阶段的田间管理要从几方面入手。首先,穗期的玉米田间会生长一些杂草,需要全面地进行剔除。其次,从抽雄前的10~25天,玉米需要大量吸入肥料养分,这一阶段需要二次施肥。同时要根据此阶段的天气情况进行灌溉。抽穗时期容易出现玉米螟等病害,还应适量进行农药喷洒,可以使用井冈霉素A、吡唑醚菌酯,根据具体说明实施喷洒。
第三,花粒期管理。开展花粒期的管理工作能够保证玉米粒的结实度。在玉米雄穗抽丝后适当撒入氮肥,以增加土壤肥力。同时花粒期也要注意土壤水分的管理,根据天气及时做好灌溉准备工作,在玉米形成期与乳熟期做好灌溉工作。为了防止玉米出现早衰问题,可以在玉米叶面喷洒氮磷钾肥,通常比例为2%的尿素加0.3%的磷酸二氢钾,以混合的方式,每亩地喷洒50公斤。
2.4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玉米在整个生长阶段往往会因病虫害问题导致玉米产量受到影响。因此玉米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强预防病虫害的能力,要针对具体区域,科学地总结更加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下面对几种典型的玉米病虫害进行分析。
第一,青枯病。青枯病的防治工作要从种子入手,播种前可以选择抗青枯病的品种,这种方式直接有效。种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将病原菌隔离并杀死,保证玉米种子的抗病能力。在出现青枯病的地带,可以使用药物进行防治。通常可使用25%叶枯灵,加25%瑞毒霉粉剂600倍液,混合后喷雾施洒防控。此外,若小区域有或单个植株出现病害,也可以使用多菌灵500倍液以灌根的方式防控,效果明显。
第二,黑粉病。玉米黑粉病的发病率很高。当玉米患上黑粉病后,花蕾、叶片以及茎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黑色病瘤。从诱发因素看,主要是因病原过冬、氮肥施肥不科学导致的。为了避免因黑粉病影响玉米产量,种植户应科学地进行整地,要深翻晾晒,并及时清除杂草,减少病原的存活量。也可以运用轮作方式防控。播种前可以使用25%粉锈宁,以拌种的方式进行防治,这样能够全面提高对于黑粉病的防控效果。
第三,大斑病。大斑病通常发病于植株下部叶片中,发病后逐渐延伸到上部,此时叶片枯萎溃烂,容易导致植株死亡。发现该病发生后,要做好清理,可以通过运用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以喷雾的方式进行防治,同时也可以借助75%百毒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实践证明,此两种方式均可起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第四,玉米螟。玉米螟是十分常见的玉米虫害。玉米螟通过进入到玉米穗或玉米主干内,以折断的方式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导致玉米产量下降。在防治过程中,可以在玉米幼苗阶段喷洒药物,通常会选择50%丹巴100克+100公斤,以喷洒方式进行防控,其效果明显。
2.5 适时收获
及时有效地进行收获是十分必要的。在玉米成熟阶段应观察是否颗粒饱满,可以适当通过晚收的模式,让玉米充分成熟,这样不仅保证了玉米产量,也避免了因玉米过于潮湿导致的发霉问题。
一般情况下,按玉米正常生长周期算,玉米苞叶枯黄后,向后推迟10天左右收获比较合适。即将玉米授粉后40~45天收获的习惯改为授粉后55天左右收获,充分利用玉米生育后期秋高气爽、利于干物质积累的气候资源,尽量延长玉米灌浆时间,让玉米粒重潜力充分发挥。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实践研究,结合吉林省公主岭地区玉米种植管理工作开展实际,从多方面总结了具体的种植管理技术。作为新时期农业技术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不断学习先进的玉米种植技术,科学地应用到实践中,为农民提供更加科学的技术服务指导,有效保证玉米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