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天一阁东园的拓扑关系

2023-03-21柏一鸣谢华春

现代园艺 2023年4期
关键词:天一阁连通性造园

柏一鸣,谢华春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 315000)

我国古典园林历史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时期,“囿”与“台”的结合,为我国古典园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后人在研究我国古典园林案例时,大多以造园手法及造景的艺术手法为基础,分析园林的空间多变性和景观多样性,却少有研究能够详细诠释园林空间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天一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我国目前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距今已有450 年。天一阁创始人范钦(1506-1585 年),字尧卿,号东明,嘉靖壬辰进士,累官至兵部右侍郎,为官公正执法,不畏权贵,嘉靖三十九年辞官归里,建祖祠、训宗学,起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建藏书楼,谓之“天一阁”。天一阁临近环境优雅的月湖之畔,园中的景致将“自然天成”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历经5年建造,其后历代子孙不断增修,构园之法可谓私家园林之翘楚[1]。清乾隆帝仿天一阁构园之法建“南北七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影响至今。

1 陈从周与天一阁

我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在我国传统绘画方面有着深厚的赏鉴修养和长期的创作实践经验,他在研究我国传统园林时,从研究角度到手法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尤其是对于园林中所设景物的理解。他以诗文和画理感受描绘风景的美妙,自然而然,但也绝非偶然,在《说园》一文中谈到画理与造园和赏园之间的关系,如“园林的每个观赏点,看来皆一幅幅不同的画,要深远而有层次[2]”。对于我国传统园林在当代的修复与重建问题,他的研究更是苦心孤诣、厚古薄今,借助“古画修复”的办法,应用“接笔”与“续笔”的统一概念,从而区分出古典园林在当代修复与营造中的各种情况,同时,也为后人修建工作给出了启示。

在天一阁东园修复过程中,园池有了大规模的整改,“更易腐败屋柱、楼板,重铺砖地,翻盖屋瓦,油漆全部”“修理前后假山、石径、池磡等”“假山恢复旧有九狮一象之状,补植花木多种”[3],迁人尊经阁、明州碑林等。《说园》中阐释:“旧园修复,首究园史,详勘现状,情况彻底清楚,对山石建筑等作出年代鉴定,特征所在,然后考虑修缮方案[4]。”陈从周曾经题字“还我自然”赠予美国华盛顿植物园,可以说,这4 个字是他毕生的造园思想与造园理论。

2 天一阁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

2.1 全园空间分析

天一阁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藏书楼,从明代至今,其建成、保护、扩建等均与特定的历史人文因素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园林最初只是范钦宅园东侧的一部分,园子和居住区之间用数米高墙相隔,空间相对独立。发展至今,人们所游览的天一阁园林呈现的是多层次的园林空间,园林整体为第一层次,东园与西园为第二层次,最后藏书楼为第三层次[5](见图1)。

图1 天一阁空间层次图

从不同视域角度可将园林空间分为开敞空间、闭合空间、半闭合空间3 类,天一阁属于半封闭空间,园内既有私密的场所,也有开敞空间。从园林连续度角度来看,园内水流穿插,与山石点缀、建筑连接,地形高低起伏,植物配置极其微妙,有浑然天成之感,再加上山石、地形、建筑半围合空间等,为天一阁园林的广为流传奠定了基础。藏书是天一阁空间布局的基本功能,同时,又兼顾园林景观功能。在藏书楼园林环境中,水是景观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空间布局上非常注重水环境的营造。因此,建楼开始便寻找水源,建立在月湖之畔,这一切都是围绕藏书来设计安排。

天一阁前庭景观讲究诗情画意的山水意境,山石清瘦,以“天一池”为中心,呈环抱之势,向东西延伸,将天一池拥入其中。水池岸线除北侧平整设置护栏外,其余三面均与假山相接,错落有致、相互咬合。假山保留了宋代“叠置结合”的风格,巧妙搭叠、高低错落,别具一番诗情画意。天一阁北院以山石为主景,巍峨耸立,追求的是另一派自然的山林野趣,假山造型简朴,整体形状近四方形,造型如台地,以敦厚雄浑为特点。山前有一座规整的石砌花台,共有3 层,上植花木,与自然山体相对,假山体量较大,山石层层叠叠,山上竹木林立,别有一番景象[6]。

2.2 天一阁东园的兴建

陈从周先生对于传统园林的研究与建造,一直以来都极力主张学习古人的智慧并延用至今日[7-8]。在东园规划设计中,最早由陈从周先生测量场地得到方案图纸,后因秦氏支祠被用作中西药仓库,难以搬迁,导致该方案没有实现。后来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又对天一阁外花园重新做了规划调整(见图2a)。因宁波市第二技校扩建,市委领导最终决定将场地内即将拆除的张公祠木构建筑迁入天一阁东园(见图2b)。1983 年再次兴造东园,张公祠的2 座清末木构建筑被迁入东园,用作贴石陈列室和附设书画社,并挖池堆山、增植竹木,至1986 年竣工。

图2 兴建过程中陈从周的图纸

调整后的天一阁园林东园水面变化较为明显,图2c 绘制于1978 年7 月,彼时天一阁为了对外开放,又邀请陈从周等人对东园区域进行一系列设计调整。此时的天一阁已经将抱经楼和近性楼等木构建筑考虑在内,因而有了流芳馆、抱经楼、藤花厅3 个建筑物并布局在东侧,水面则大面积缩小。1986 年2 月,第五版图纸(见图2d)缩小了水面,水面改为向南延伸,环绕在3 座土山之间。从东园现场来看,基本按照这一版设计而实施,同时,也有若干变动。

3 天一阁园林布局关系分析

3.1 拓扑关系的存在

拓扑关系指的是研究一个或多个几何图形或空间在一个形状连续可变的状态下还能保持一些性质不变的一类关系,这种性质称为“拓扑性质”。其仅仅需要考虑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体块的大小则可以忽略。相邻、包含和相接是面与面和线与线的拓扑关系,这种关系将各种物体的位置习惯表示成更抽象的位置关系(见图3)。在网络体系中,拓扑形象地描述了网络中各个元素结构的配置,包括各种元素与元素结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拓扑这一学科只讨论某一规定范围内事物的相互关系,将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图的形式表达出来。拓扑关系反映了一个特定空间实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其表达比较特殊,不需要坐标、距离信息,不受比例尺的限制,也不随一般投影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图3 部分拓扑关系

拓扑关系在园林中的表达大致分为3 种,即向心、互否和互含,我国的太极图可以准确表达这种关系。黑白两部分是对立的互否,又都在各自的两部分中包含了对方,这种关系又为互含,他们共处于一个大圆中,并绕着圆心就此分布,这种关系称为向心[9]。我国古典园林结构大多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有的园林间具有拓扑同构关系,凸显了我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本质。

3.2 天一阁空间布局中的拓扑关系

天一阁园林与其他我国古典私家园林一样,呈非对称式或非几何式,我国园林在这些不规则的背后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秩序,即神秘的拓扑关系[10]。

园内所有建筑排布都有着某种规律,建筑与水池的位置和建筑与建筑的位置看似是古人在当时文化背景下由自己思想所建造。而事实上,这些建筑物的建造布局都有着一定的规律,古人根据经验或规律完成园林的整个施工。

天一阁整个园林构图曲折,园内没有明显的轴线,山石景致错落分布,一处打开,另一处则关闭,韵律感十足。园林构图变化多样,营造出虚虚实实的变化美,造园布局完整但不死板,富有强烈的艺术感。从拓扑学角度来看,这些曲线变化都可根据其特征得到一张矩形拓扑图,通过这张图,园内建筑空间布局初步结构就可一目了然。在这张图的基础上,找到每一个主体建筑物的中心并依次连接,即可获得一张网状图,可进一步验证其具有的拓扑性质(见图4)。

图4 天一阁东园主要建筑拓扑分析图

3.3 基于园林空间向心性的视觉分析

在日常空间分析中,人们对视域的可见性分析会先将空间分成多等分的栅格,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些区域的连通性、游离度、视域面积等。岳秀华[11]在研究苏州园林时曾采用此方法,对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空间布局形式做了阶段性研究,并对比其他私家古典园林加以考证。本研究会进行空间量化分析得出视觉模型,对天一阁园林空间结构做进一步可视性分析。

东园园林建筑物以明池为中心展开布置,对其进行初步分析(见图5),可以确定明池的重心,此处用“A”点表示。水池水面上形成了一个逐步由冷色渐暖的色环,越靠近水池中心颜色越冷,游离度值越小,即越来越靠近几何中心点。反之,颜色越暖则游离度值就越大,即越来越偏离几何中心点,说明该点的向心性越来越弱,此处,将游离度值最低点用“B”点来表示。将整个水池周围布置的建筑物临水面的垂直平分线画出,会发现所有垂直平分线大致交汇在一个区域内,可快速得到这个区域的重心点,用“C”点表示[11]。分别以A、B、C 三点作为东园建筑的向心点、明池水面重心点、视区几何中心点,并以这三点分别为圆心,2m 为半径画圆。结果显示三点距离不远,且两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拓扑关系的一种直观表达。

图5 游离度分析图

园林的连通性是景观空间单元之间的一个量化性质,连通性包括结构的连接和功能的连接,本研究主要探讨结构的连接。结构连接度是指景观在空间结构特征上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其主要受到需要研究的特定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关系的控制,可对景观要素图为基础进行拓扑分析加以确定(见图6)。通过DethmapX 软件完成对天一阁东园景观连通性的图示分析(见图7),这种分析法在目前园林空间分析领域应用广泛[12]。其中,颜色较暖的地方表示某个元素较高的区域,其连通性较高,红色部分即为连通性最佳的地方;颜色较冷的地方表示某个元素较低的区域,其连通性较低,深蓝色部分即为连通性最差的区域。

图6 主要对景关系图

图7 东园连通性分析图

园建筑的向心点A 与明池水面重心点B 几乎处在同一区域,与视区几何中心点C 的距离则有3m 左右。理论上来说,若三点重合至一点,园林向心性最强,园林布局最为合理。现代园林营造时,通常都会科学分析建筑及山石的位置关系,然后精确测量,最终完成施工。

4 天一阁园林空间向心性关系分析得出的结论

4.1 向心性布局对园林空间的影响及影响因素

“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建造的建章宫,造园模式特点是园林以水池为中心,建筑物环绕其四周,其视区中心范围相对集中,内心聚合感强烈。此布局方式常被帝王建立宫苑时所采用,后来逐渐走进私家园林中。由此可知,天一阁东园以水池为中心,周围建筑物环绕布局,整个园区建筑布局自然、随意。园内地势平坦,若有山体突起导致视线被阻隔,就会严重影响到观赏效果,此时园林的向心性就会弱化,就需要利用其他因素来平衡园林的向心性,可采用内外相结合的园林布局模式。

园林布局不论整体空间大小,任何时候都会存在向心关系,向心性强弱与园内地势高低、水体与建筑布局、布局形状等因素有关。理论上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园林布局简洁,向心关系强;布局形状集中整齐,向心关系强;园林空间整体接近矩形或圆形,向心关系强,反之则弱。天一阁园林布局,A、B、C 三点距离越近,说明其规律性和向心关系越强。天一阁除东园外,向心关系都显得较弱,关键原因在于建筑与水池布局方式过于复杂,使得其他水面离散程度过大。

4.2 天一阁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大多园林空间都为内聚型的内向空间,但天一阁包含在月湖之内,属于依附形空间。江南园林建筑物基本都背朝外面,建筑围绕园林布置,这种布局的优势在于视觉上整个园林显得紧凑合理。天一阁亭台楼阁均围绕着明池,除东园以外的其他建筑周围都有小水池环绕,便于防火。天一阁占地面积不大,但通过借助对景、障景、借景等造园手法,并在园中添加回廊、曲桥等景致,增加了空间深度,丰富了园林层次,空间感明显增强,同时,又提升了园林景观的趣味性与观赏性。整个宅院中包含多个小庭院,它们形态、主题各异,使得天一阁空间层次更加鲜明。园内较多建筑并不是四面围合而成,每一个单独的建筑物均通过廊来连接。在辞典中,廊的解释为“屋檐下的过道或有顶的过道”。《园冶》中有“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古之曲廊,俱曲尺曲。今予所构曲廊,之字曲者,随形而弯,依势而曲[13]。”就是说,古代的曲廊都像木工的曲尺那样直角弯折。现在的曲廊呈现出弯折转曲的“之”字形,随地形、顺山势弯曲。廊在此的目的就是合理的过渡与连接,之所以要用廊是因为廊和带有什锦窗的墙,使得单个庭院空间可以向外渗透,从而提升了空间的连通性和整合度,使其具有丰富的空间序列[14]。

东园作为天一阁的“中心”,其空间有着较好的渗透性、可达性、连通性。园林空间的主要意义在于园主人及后来的游人们休闲漫步和观赏园内景观,户外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既有利于表达意境,又能节约园林营造成本。

5 结语

我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悠久,是当时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时代产物。通过对古典园林的研究,可学习古人造园手法和心路历程,并结合现代化技术来建造今天的园林。我国传统园林空间注重体验性与流动性,能以小见大地拓展空间内涵,尤其是直观的思维和非线性的空间价值,对于今天的景观设计有着较大的启发价值[15]。

空间营造手法主要是针对园林空间的布局、形式、排序等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协调,一般利用建筑或植物分隔空间,从而形成有序的空间序列。明代至清代初期,我国古典园林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在功能、形式、艺术表达方面都有着较高的造诣,虽然当时缺乏精密的测量工具,但能做到精准布局,可见我国古代造园水平的高超。所以,在今天的园林营造中会有较多仿古设计,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又很好地诠释了现代人学习古代人造园的本质。

在现代空间营造中,首先,既要运用“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又要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从而营造出曲径通幽、意境深远的园林空间。其次,园内每处叠石、理水都是古人精心设计而成,因而造园过程中应注意细节处理。最后,善于利用借景、对景等独特手法,讲究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园林空间,这也是古人造园的精华所在。本研究以天一阁为例,量化分析了园林的向心关系与园内建筑布局之间的关系,以期能为现代园林营造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天一阁连通性造园
偏序集及其相关拓扑的连通性
中国自然保护地连通性的重要意义与关键议题
冯登府与天一阁
天一阁知见录
壹 造园·纳瑞集祥
拟莫比乌斯映射与拟度量空间的连通性
天一阁四事备忘录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高稳定被动群集车联网连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