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视域下抒情散文专题阅读的路径
——以《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审美专题阅读为例

2023-03-21

中学语文 2023年4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深度

■ 黄 媚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如何实现抒情散文阅读的深度学习?新课标指出:“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2]专题阅读以学生语文素养、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乃至整体素质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着眼于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它既能进一步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加强阅读积累,同时又能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思考。[3]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作为典型的抒情散文,选自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该单元归属于“文学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单元学习导语指明学习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见,确定以审美为导向的专题阅读适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展开《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的审美专题阅读?笔者在尊重阅读规律和真实学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展开三级阅读活动,即比较阅读:重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结构;批判阅读:挖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延展阅读:拓宽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维度。审美有语言、意象、情感、文化、生命等多重维度,三级阅读指向抒情散文的本质,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助力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比较阅读:重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结构

传统的单篇阅读作为专题阅读的基础,能帮助学生梳理散文的结构,感受语言的独特性,了解朱自清和郁达夫的审美倾向等。但是,由于单篇阅读层次单一,缺乏文本之间的横向比较,难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因此,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展开专题学习,重构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结构,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理解文本,是深度学习的重要保障。

王荣生提到:“散文阅读,即鉴赏‘文学性的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4]个性化的言说方式(言)、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象)、独特的情感认知(意)既是抒情散文的内容,也是比较不同作家作品的重要视角。教师可相机搭建表格支架,组织学生定点比较《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言”“象”“意”的异同,重构核心知识的结构体系。其中,对以言逮意的追求,对以言逮意的功力的敬重,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根本。[5]因此,本文以“言”中的情感句句式为例说明如何展开比较阅读,详见表1。

表1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情感句句式的比较阅读

续表

言说方式为“表”,作者的情感认知为“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考作品“言”背后的“意”。学生不难发现,朱自清善用转折句揭示其在“现实世界”“荷塘世界”中转换的矛盾心理,郁达夫则毫不吝啬使用语气强烈的肯定句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热爱。句式选用与作者的审美倾向息息相关,教师适时补充两位作者的生平经历,鼓励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

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深度学习的价值之一在于克服浅层学习的弊端,让学生整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构建结构化的认知体系。

二、批判阅读:挖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

新课标指出:“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6]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自觉通过质疑、查证和推理考察论证的合理性从而决定信什么和做什么的思维。[7]深度学习要培养的是能够运用学科核心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学生,鼓励学生针对教学材料提出质疑,并能针对问题进行实证探究。因此,我们确定“质疑-求证-建构”作为批判性阅读的思维路径。通过批判阅读的方式展开专题学习,能激发学生深度加工文本的潜能,促进文本细读的发生,是深度学习的内在要求。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有着说不尽的意蕴,不少名师已对两篇文本进行了批判性阅读。以《故都的秋》为例,学界主流的主旨是表达了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感,成龙老师却对此质疑,结合文本创作的背景,呈现证据后带领学生进行逻辑推演,认为《故都的秋》只是表达了一个文人对秋的独特情节。戴虹、徐晓玮老师的批判性阅读则以问题链的形式展开:“槐蕊的季节是否错位”“‘悲凉’的特色是否准确”“急就章里有微瑕”,通过搭建材料支架,引导学生基于文本事实做出综合性的评价和判断。笔者尝试展开《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的审美专题阅读,以“质疑-求证-建构”为批判路径,提供给学生批判阅读清单表(见表2),组织学生针对问题寻找文本证据、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决定“相信什么”“做什么”。

表2 批判阅读清单表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小组合作提出问题,组内求证,必要时寻求教师帮助,最后集体建构得出结论。以第①题为例,笔者适时提供材料支架,补充詹丹《复杂心理的精准表达——重读〈故都的秋〉》论文,组员结合资料进行文本深读、细读活动,最后建构出以下理解:朱自清时而沉浸在景中,时而被拉回现实。他与景并不是完全融一的关系,直至游踪结束,荷塘世界的美景也被他留在了理想世界里。郁达夫仿佛时刻在景中,与景完全融为一体,毫无距离。

如此,深度学习就在“质疑-求证-建构”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批判阅读使专题阅读的层次清晰化,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容量,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让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这一素养得以真正“在场”。

三、延展阅读:拓宽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维度

延展阅读与封闭阅读相对,它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探究性、创造性等特征。抒情散文是作者个性化感受的真实流露,往往是言、象、意的浓缩品。浓缩性越强,作品的隐喻性和可解读性就越强。新课标明确:“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8]要把浓缩了东西“泡”开,实现学生与文本语言、意象、情感、文化、生命等多重维度的对话,需要借助延展性阅读。这是鉴赏、评价文本必经的一道工序,是深度学习的应有之义。

如何开展延展性阅读?关键在于确定主题和选定材料。主题无外乎“言”“象”“意”三大类别,确定方式有两种:一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一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供可供研讨的主题。延展的材料共有六种,分别是背景性材料、阐释性材料、强化性材料、对比性材料、佐证性材料、示范性材料。材料的来源分为课内和课外,包括同作者同风格的作品、同作者不同时代的作品、同主题不同作者的作品、不同体裁的作品、对某重难点进行阐释的作品等。笔者在执教《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审美专题阅读课时,从“言”“象”“意”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了解读。下面,我们从“意”的角度说明如何展开延展性阅读。

以生命审美为例,教学目标之一为“由‘我’这一个人联想到‘我’这一类人,体会中国传统文人安顿生命的方式。”由于此主题难度较大,学生难以自主提出,便由教师提供。支主题①为“理解‘安顿生命’的概念”,支主题②为“概括‘我’安顿生命的方式”,支主题③为“迁移联想,说出这一类人安顿生命的方式”。延展阅读的材料如表3所示。

表3 “生命审美”主题的延展阅读材料

延展阅读不是浮光掠影式的浅层阅读。相反,它聚焦某个主题,融合与课内文本有机关联的材料,实现深度研读文本的目标。在延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深度学习是为迁移而学习的进程,能够让学生将一个情境中习得的知识应用到其他情境中。如展开《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的女性形象专题阅读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间的对话,分别概括出水生嫂、三仙姑、黄新的人物形象,再在对比阅读中找出三人的异同。之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找出三人言行方面的反常之处,请简要评价。最后,针对性补充相应材料,拓宽学生思考的维度。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深度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荷塘月色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类文章的语文味
《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