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项目化学习助推大单元教学
——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2023-03-21王本燕邵长城

中学语文 2023年4期
关键词:劳动诗歌教材

■ 王本燕 邵长城

与人教版教材以文章体裁组编单元的方式不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创新了教材编排方式,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结构教材,这一变化极大地冲击了一线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观念。改变单篇教学模式,立足整个单元,这给教学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何为大单元教学?何为项目化学习?

1.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1931 年,莫里逊便在美国芝加哥大学附属中学实践的基础上著述了《中学教学实践》一书,其中首先提出“莫里逊计划”,即莫里逊大单元教学法。

大单元教学是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它将研究视角集中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上,直面如何在教育中培养人的难题,并引导学生在单元中探索现实问题。大单元教学克服了传统课堂中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弊端,打破了学生碎片化的知识状态,有效地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形成连贯和结构化的理解。因此,大单元教学是基于教材单元原有结构,对情境、内容、方法、资源等进行大单元整合设计,用系统论的方法对教材中“具有某种内在关联性”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组、整合。

具体到语文学科,教材通常以单元的形式组织,每个单元都确定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单元内所选的内容也是极具特色,有利于形成更加系统和全面的逻辑结构。而统编教材的编写思路是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组织单元,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每个单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为我们进行大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顾名思义,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以真实情境为出发点,运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深入学习。项目式学习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知识的生成,即从问题提出开始,学生就在真实的体验中制定任务、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生成知识,获得经验。

项目化学习弥补了基础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意识等方面培养的不足,帮助学生树立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让学生拥有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机会和经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如何在大单元教学中运用项目化学习?

大单元教学中的项目化学习,以语文学科的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基础确定学习目标,根据任务驱动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活动,优化教学策略,通过不断的学习评价来激励学生,实现教与学的一致性,更好地提升学科教学的质量。用项目活动组织成大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体验自主且个性化观察、联系、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过程。具体的推进路径为:设计大教学单元的项目指南,用“板块”明晰目标;推进大单元教学的项目活动,用“子任务”循序渐进;评价大教学单元的项目活动,用量表支持立体检查。

本次我们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重点探究项目化学习如何循序渐进助推大单元教学。大致将教学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整合单元内容,提炼单元主题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由三课构成,具体选入了三篇分别叙写袁隆平、张秉贵、钟杨事迹的人物通讯,一篇关于“工匠精神”的新闻评论,以及两首关于乡村劳作的古诗。本单元在“单元导语”的第一段中详细解释了对“劳动光荣”的内涵及价值: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这说明了劳动的重要意义。第三段提到学习本单元,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这一段话从价值观引领方面为我们学习本单元提出了要求。

基于上述单元内容,我们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确定为“劳动光荣”。本单元通过学习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旨在教育学生采纳和传承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尊重和热爱劳动,培养新时代青年学生无私奉献、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劳动观念。上述目标也是单元教学设计的达成目标。

由此可见,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写作”三足鼎立,分别代表着语文课程重视实用性思辨性和文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2.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活动项目

基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需要依托具体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使学生持续聚焦思考。本单元的大情境是:通过体验古今名篇,并联系日常生活,观察劳动者生活,感受劳动者身上的闪光点。综上,我们设计四个活动项目,分别如下。

活动一:阅读新闻通讯,致敬时代楷模

(1)仔细阅读第四课所选的三篇文章,联系之前学习过的其他类型的新闻,之后在小组中交流分享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的特点。

(2)梳理三篇文章中主要人物经历的主要事件,谈谈文章中的人物精神与作者态度,并尝试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表1

(3)鉴赏三篇报道的标题,以其他报纸的文章标题为例,谈一谈好的通讯标题的特点。

(4)选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都获得过“感动中国人物”相关荣誉称号,根据课文内容,寻找相关资料,分别为他们写一段颁奖词。

设计思路:第四课选取了三篇新闻通讯,主要人物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典型劳动者形象。所选课文的主题和风格非常一致,是真实的社会材料,适合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参与阅读课文。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并在写作的过程中体验典型的优秀作品,培养劳动崇高的观念。

活动二:解析工匠精神,学习评论写作

(1)第五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作为一篇新闻评论,论证严密,观点鲜明,请同学们用表格的形式把本文中出现的事实与观点分类。

表2

(2)第五课文章逻辑性极强,尝试理清本文观点的表述方式,并为“工匠精神”一词进行定义。

(3)在学习第五课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为第四课中报道的三位优秀人物中的任意一位写一篇短评,谈谈他是如何践行“工匠精神”的。

设计思路:《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一篇结构严谨、有理有据的评论文章,主要教学目标是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如何进行阐述表达。其中活动任务的设计是基于教科书中对单元任务的定义。首先,它是关于着重把握新闻中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区别。第二,着重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观点,并弄清它是如何呈现的。第三,建立在前三篇新闻通讯的基础上,强调内容知识和过程技能的转移和应用。通过选择适当的观点,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有根据的论点。最终让学生认识到不仅是这些典型人物,每个人都应该坚守工匠精神。

活动三:反复吟诵诗歌,再现劳动场景

(1)朗读《芣莒》《插秧歌》两首古代诗歌,赏析诗歌中的字词及其蕴含的深刻韵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探讨两首诗歌描绘劳动场面的手法,感受诗歌的形象美。

(3)交流总结,两首诗歌向我们生动再现了古代劳动者们紧张劳动时热烈的画面,尝试讨论这两首诗歌的情感基调应以欢快为主,还是以沉重为主。

表3

设计思路: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对于古代诗歌的学习要以读为主,以感受诗歌中的形象思维为主,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为主。因此对于《芣莒》和《插秧歌》这两首古代诗歌的学习我们要在听读齐读等多种阅读方式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对于劳动者劳动环境的艰辛以及劳动心情的愉悦,进而对劳动的历史起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活动四:学习采访身边的劳动者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具有卓越品质的优秀劳动者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价值追求: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当然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平凡劳动者们,我们要擦亮我们的双眼去采访记录他们的劳动生活。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一特定主题展开工作。例如以“抗击疫情的哨兵”为主题,结合当下现实,学生可以对在抗击疫情中为我们的安全做出贡献的普通工作者进行采访,如“疫情下的逆行者”医务人员、维护社会秩序的警察、保持日常生活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发现这些工作者的生动故事,向普通人的非凡品格致敬。

设计思路:本活动是建立在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之上,并结合了现实生活的背景,进行的任务驱动型写作。它与第四课中关于新闻通讯的内容与方法相联系,同时整合写作板块中的提示,以完成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最后选取与当前生活联系紧密的主题,使练习更具时代性,更富教育意义。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新冠疫情特殊环境的双重背景下,项目式学习的开展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语文学科教学方式,让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从曾经的“听中学”到“做中学”,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大幅度促进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机械的记忆式学习,发展成基于丰富实践的学习。当然,具体活动任务的探究使得语文课程的大单元教学从知识传授走向素养发展,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真正地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想要真正地从理论变成实践,将其付诸于课堂当中从而发挥积极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劳动诗歌教材
诗歌不除外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热爱劳动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