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破”诗眼 方“见”诗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2023-03-21谭嘉慧设计授课左江红廖艳丽

中学语文 2023年4期
关键词:茅屋秋风杜甫

■ 谭嘉慧/设计授课 左江红 廖艳丽/点 评

【设计理念】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一般总是从诗歌语言上引导,分别从诗歌的修辞、炼字、意象三个方面传授方法,这样虽逐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学生的接受往往较为被动,而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意蕴。

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疑是极为优秀的中国古代诗歌,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有着深邃的意境及不可名状的感染力,能使我们获得其中巨大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诗歌中传递出的舍己为人、心系苍生的思想情怀熏陶、让读者的心灵纯净。我们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感悟语言的巧妙运用,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杜甫的满腔忧国忧民之情,理解的深度要加深,不仅止于字面,更要力透纸背,融入内心。

基于这一现状,我努力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诗歌创作的情境: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走入杜甫所处的时代;补写内心独白,让学生深入杜甫内心;呼告式朗读,让学生与杜甫共情等,使学生的心沉浸在历史的那一瞬,体悟诗人心灵的颤动。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杜甫的《春望》,对杜甫的诗歌和安史之乱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悟感知诗歌的大意和情感,基于学生已经初步诵读并了解诗歌基础知识,本节课将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了解诗人借事感怀,以茅屋为题记叙的世上疮痍、百姓疾苦的社会现实,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爱及天下的博大胸襟。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品味精彩描写,体会诗人的济世情怀。

【教学重难点】

在品析中感知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理解并继承发扬心忧天下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那么,老师就有疑惑了:(PPT)

思考1:难道“破”的只有茅屋吗?

一起自由朗读诗歌,梳理概括全诗中作者提到的“破”的事物。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从题眼“破”直接导入。

二、解诗眼——释“破”

[整体梳理]

师:很快,我们都可以从诗中梳理出来以下几个关于“破”的事物。

品读1.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可看出秋风“破”屋。这是一场怎样的秋风?风大、风急、猛烈。从哪里可以发现?“怒号”,是风的声音,像人一样在怒吼,直接“卷”走,又急又猛,直接卷走了三重茅,可见其摧枯拉朽之势!请你来读出“风”的猛烈!

品读2.有秋风的肆虐还不够,还有盗贼!“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这里可以总结是“群童破茅”。那么杜甫对这群孩童是什么样的心情?为何不直接写“南村顽童/劣童欺我老无力”呢?这样才能表达自己对这群熊孩子的气愤呀!此时杜甫不是极度的愤怒,而是更深的无奈和悲伤,黑暗的丧乱之下,连纯真的孩童都是如此,更是时代之悲呀!你仿佛是杜甫的知音,请您读出杜甫的无奈与悲伤。

品读3.“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里的“娇儿破被”,杜甫的生活破败之境可想而知!

品读4.“自经丧乱少睡眠”还发现了“丧乱破家”,一片黑暗之景。

师小结:我们可以小结一下大家的思考,整篇诗歌的字里行间,到处都是“破败”的事物:(PPT)

1.秋风“破”屋

2.群童“破”茅

3.娇儿“破”被

4.丧乱“破”家

师:到处都是昏暗的颜色,甚至连音韵上都是令人压抑、急促的一入声字为主的仄声韵,诗人绝望的破败之境、诗人“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痛苦,我们感同身受!面对如此破败的情景、破败的茅屋、破败的生活、破败的国家,作者当下只能怎么样?(PPT)

思考2:面对这样的“破之境”,诗人有何反应?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思考:诗人为什么而叹息?

明确:(PPT)

叹自己:“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年迈无力,年老体衰,儿童相欺。

叹茅屋:不抵风雨,春天才在朋友邻里的帮助下建成,秋来一阵大风一场大雨便被破毁。

叹群童:顽劣刁蛮,家境贫困。

[知人论世]

师:除了这些,作者还有可能叹息什么?我们来了解一下背景资料:(PPT)

背景资料(1)(杜甫行程图)

背景资料(2)

1.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辗转多地来到成都。公元760 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终于有了一个庇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 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2.据《通典卷第七·历代盛衰户口》统计:

安史之乱前,人口约5200 万;安史之乱后,人口约1600 万。

明确:(PPT)

叹命运:颠沛流离,命运多舛。

叹世事:民不聊生、战争连年。

叹国家:国势衰微,国都沦陷。

[心理补白]

师过渡:破败之境的诗人,除了叹息,还有什么反应吗?你来说说(PPT)。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朗读指导:

师:凄惨忧愁的感觉还不强烈。有些时候,加个叹词,更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忧愁。请在不同位置加上“唉”,感受一下杜甫的惨状和惆怅。

(生各自尝试读)

(PPT)

1.(唉……)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2.自经丧乱少睡眠,(唉……)长夜沾湿何由彻?

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唉……)何由彻?

4.(唉……)自经丧乱少睡眠,(唉……)长夜沾湿何由彻?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里,我感觉大家都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心里。是啊,杜甫已不知度过了多少个这样洒泪沾襟的夜晚了!(PPT)

思考:彻夜无眠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呢?

明确:(PPT)

被子冷:“布衾多年冷似铁”;漏雨湿屋:“床头屋漏无干处”。

满腔愁绪,难以成眠。

思考:这样的他在想些什么呢?请你以杜甫的口吻补写一段独白。

明确:

这凄冷的秋雨何时才会停歇呀?

这没有了茅草覆盖的屋棚已再禁不起凄风冷雨打击了!

这____何时才结束啊?

这____何时才能平息啊?!

预设:

1.这破败的生活何时才结束啊?这连绵的战争何时才能平息啊?!

2.这绝望的境遇何时才结束啊?这看不见光的丧乱何时才能平息啊?!

[设计意图]

从“破”的角度,运用知人论世、内心补白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杜甫的艰难处境。

三、悟诗情——解“见”

师:于绝望中看见希望,于深渊中看见太阳,于破境中看见曙光,余秋雨说:一种被关注的苦难就不再是苦难,身处苦难中的杜甫,他的眼前看见了什么?

思考3:身处绝望“破之境”的杜甫,他看见了什么?

一起来齐读最后一节:(PPT)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快速梳理,经历了“破之境”的诗人,他的眼前浮现了什么?

明确:(PPT)

1.一见广厦

2.二见寒士

3.三见天下苍生

师:从这里,我们总结一下,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板书:推己及人 舍己为人 悲天悯人

[设计意图]

从“见”的角度,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领会杜甫舍己为人的广博胸襟。

四、小结:见诗心——由“破”入“见”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我们刚刚品读到的破与见:(PPT)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破”与“见”,让学生感受杜甫于绝望之中仍能看到希望的热切。

五、升华:随诗行——先“破”后“立”

师:杜甫身处破的绝境,却让自己人格的光芒照见了世间,正如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PPT)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

过渡:所以,真正的读书人是心忧天下的,他们就像杜甫一样:(PPT)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立于天地间,只有具备推己及人、舍己为人、悲天悯人的品格,我们才能立成一个大写的人。这就是先破后立!

师总结:天地间的风雨、人生的风雨、时代的风雨向杜甫无情地席卷,但他那颗赤子之心始终没有离开过天下苍生。听,他在发出不屈的宣告:(引导学生再次齐读)(PPT)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名家评述和反复朗诵感受杜甫的赤诚之心,从“破”抵达“立”。

[课后作业]

搜集并摘抄杜甫其他心忧天下的诗句,反复诵读感受其悲天悯人的情怀。

[板书设计]

【教学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了“守正与创新”的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是指“守正”,教学设计“立根”所在就是教材。

这一篇的单元目标是“反复诵读,体会古人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而教材里面也特别指出诗人借事感怀,以茅屋为题,记叙了世上疮痍、百姓疾苦的社会现实。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爱及天下的博大胸襟。

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学习本文正是落实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的良好契机。

所以教学设计运用了创设情境法、对比品析法和诵读法。

基于此,本节课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1.运用“一字立骨法”,聚焦一个点,逐层深挖,重点突出

“一字立骨法”指立足语文教学实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一“字”(词、句、标点等)贯穿课堂始终,以起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一种教学方法。

2.贴着文本走,在文字里反复咂摸,上出语文味

文本教学必须扎根于阅读,收效于阅读,不能在空谈中荒废语文教学的本质。所以,我在课堂上,紧紧抓住文字语言这个抓手,进行讨论、鉴赏、体悟,去体味文本的文学韵味,感悟文本的人文精神。

二、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这是指教学设计的“创新”。分别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课堂,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浸染

创设情境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2.发展核心素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教学设计在原来“由破入见”的基础上,再往前推了一层到“先破后立”,正如板书里下面是一个“立”,上面是一个“人”,组成了一个这样的“茅屋”形状,中间就是我们要像杜甫学习的三种精神: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和悲天悯人。

【专家评课】

见学生 见教材 见教法 见情怀

——评谭嘉慧省一等奖课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谭嘉慧老师执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能在湖南省各市第一名的选手角逐中拔得头筹,其“守正与创新”的教学思路令我叹服,层层推进的设计让人赞叹,清澈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让人沉浸。这是一堂让人回味并值得反复品鉴的优质课,值得品评的地方很多。

一、见学生,声声吟咏现诗情

课程标准要求落实“诵读古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歌行体”,平仄不拘,多次换韵,句式参差错落、情致深沉蕴藉,是非常适合诵读法来欣赏品味的。谭老师这堂课精心设计多处诵读训练,每一处都以生为本,关照学情,反复吟咏,注重在诵读中涵养语感,“无生”课堂若“有生”。谭老师开篇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知文本,为赏析铺垫;在梳理“破”的事物时,让学生抓住“怒号”进行情境化诵读;在“群童抱茅”中角色演读;在“雨夜难眠”中进行内心独白式抒情朗读;齐读最后一节,渐入诗心,见杜甫之所见;最后抓住主旨句,进行反复诵读,情感逐次递增,到达高潮。在层层诵读中学生走进诗歌深处,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思考,也在读中逐渐与杜甫的心灵契合,触摸到其伟大的心魂。

二、见教材,一字立骨深挖掘

谭老师的教学设计,以“破”字为眼,一字立骨。谭老师开门见山,用“难道破的只有茅屋吗”发问,引发学生思考,快速聚焦文本内容。然后全面深入文本咀嚼“破”的事物,“入乎其内”,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字里行间,紧扣关键词“破”做梳理概括:“秋风破屋”“群童破茅”“娇儿破被”“丧乱破家”,搭建起整体赏析框架,在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经历的史实介绍下,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也从诗中跟随教师的引领走向了学生的心中。再引导学生细化思考“自叹息”中“叹之因”,学生答曰:叹自己年老体衰;叹命运,颠沛流离;叹世事,民不聊生;叹国家,国都沦陷。在谭老师抽丝剥茧的赏析引领中,学生自然而然看“见”“破屋”中杜甫的惨境,听“见”“破屋”里杜甫沉重的叹息,对杜甫的境遇能感同身受。谭老师马上乘胜追击,结合最后一段,提出“在如此绝望之’破境’,杜甫眼前浮现了什么”的叩问,让学生不仅见“叹息”之人,更是要深入诗人的精神深处,去体悟杜甫心忧广宇的伟大胸襟。由此,大写的杜甫形象也浮现在学生面前,让人叹服的是谭老师精心设计的板书,立起了一个推己及人、舍己为人、悲天悯人的杜甫,立起来一座永恒的精神大厦,让后人敬仰。如此“由破入见”,让学生在熏陶中与诗人同频共振,也在他们的心田里埋下一粒悲悯情怀的种子,“立德树人”目标就在这样润物细无声中完成。

三、见教法,如切如磋显高妙

谭老师的这节“无生上课”,紧扣诗眼,揣摩诗心,诗意浓浓,体现了谭老师非凡的才华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而她能突破传统教法,妙招迭出,呈现多彩课堂,让人赞叹。

她创设情境,让学生紧贴文本理解“破”;让学生化身杜甫,去想象杜甫绝望中的思索,然后把他的内心独白表达出来。

她巧用对比法,由“为什么是南村‘群童’”而不是“顽童”“劣童”进行对比品析,引出杜甫不是气愤而是悲哀——为时代感到悲哀的心理;小结中五“破”与五“见”既为对照,又是映衬,进一步呈现的时代之悲与杜甫深厚的家国忧思。

她的诵读法让学生多层次多样性的朗读训练中,体会时代的大风雨中,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伟大与可敬,这样的语文课是真诚真实、启人心智的。

她用补白法拨动学生思维,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升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加语气词“唉”的反复诵读,补写杜甫所想独白的语言训练,皆颇具匠心,相信在这两项任务中,学生在情感上也深受感染。

四、见情怀,如琢如磨展师心

在总结时,谭老师恰如其分地引用别林斯基语,让我们油然而生出对像杜甫一样,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时代楷模的最高崇敬,最后在深情的反复诵读最后一节中,把这一堂课推向高潮,划上优美的句号。

我们不仅看到了课堂上谭老师的明艳才情与字字珠玑,也能感受到她背后的努力,本次比赛是湖南省教育厅举办的最大型的比赛,要求每一位老师一次性准备十堂课,其强度可想而知。谭老师基于十节课的赛制,最后以散文诗的语言将十篇文章串联起来,既展示了自己全面而独特的解读和十堂课的教学选点,强化了“德”之于人的精神价值,也展示了一位肯钻研、锐意进取的师者形象。

谭老师在说课时言及,她的讲课,是在教学生,也是在教自己。她说她相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她希望自己的课堂给学生以“真”的浸染和熏陶,她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义。这不仅是一位循循善诱、极具教学智慧,更是一位深怀诚挚教育情怀、拥有赤子之心的燃灯者。

谭老师这节课,灵性与厚重并举,激情与睿智共舞,吟诵经典,传承文化,大胆创新,亮点太多,恕不能一一枚举。

猜你喜欢

茅屋秋风杜甫
茅屋
茅屋
杜甫改诗
秋风
杜甫与五柳鱼
秋风吹
杜甫的维稳观
有一种美叫悲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