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议论文写作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施

2023-03-21杨仕威

中学语文 2023年4期
关键词:论据论点理由

■ 杨仕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从命题指向上明确指出“表达与交流”包括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其中就有考试作文可能涉及的几种文体类型。“叙述表现”,侧重记叙描写类,包括各类散文、通讯报道、人物访谈、调查报告、小说等;“陈述阐释”,侧重论述类,强调陈述事实,摆出问题,阐述原因,指出方法,多见各种议论文。“解释分析”,侧重解释现象,分析问题,多见各种评论,如新闻评论、文学短评、人物评论等;“介绍说明”,侧重介绍事物、说明事理,如各类说明性文章;“应对交流”侧重各种交际性文本的写作,如演讲稿、辩论稿、读书报告、摘要、序言等。这样可以就某一类展开专项训练,形成渐进的写作系列,即使各类相互穿插、并行推行,也能前后照应,彼此勾联。

就陈述阐释类的议论文而言,统编教材分别在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任务后通过知识短文对议论文写作知识进行了系统而精当地阐述,主要涉及“议论要有针对性”“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何论证”等内容。“议论的针对性”,是探讨议论的缘起。“如何阐述观点”,是议论的关键。让读者清楚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如何论证”是推理的逻辑问题,是结构要求,也是议论的保证。这些知识短文,比较重视策略性知识的介绍,即告诉学生如何写如何用的必备知识,都是要落实的知识。这些短文明确指出议论文写作需要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诸多“训练点”。受课堂教学时间所限,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有些知识还需要开发,继续深化,不断细化。这就需要根据学情有所取舍,选择适切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在学生必须掌握又难掌握的地方“重锤猛敲”,通过开发评价量标,细化操作流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议论水平从“点”到“面”上的进步与提升。

下面对统编教材涉及的三部分议论文写作知识进行梳理,从而确定适切的写作教学内容,开发评价量表,细化操作,组织教学。

一、议论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确定与实施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点是“议论要有针对性”。梳理教材,有以下内容:1.写议论文要有现实(新闻事件、社会现象、某些问题、某些说法等)针对性;2.要从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3.根据读者情况选择内容、调整表达方法等。在这些内容里,哪些知识是一望而知却难以落实的?哪些知识是不曾知晓又确实有学习意义的?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是很容易明白,第1 第3 属于一望而知却难落实的知识,第2 属于不曾知晓却富有学习价值的知识。

根据这篇知识短文对“议论的针对性”可以设计一个表现性评价量标,从而引导学生在学写议论文时考查自己是否做到有针对性。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评价自己的议论文,是否针对现实,是否针对读者,是否得出普遍性结论。填写下表的过程,就是自我诊断与细化过程。

表1

首先,就现实针对性而言,有些内容还需要深入探讨。比如,针对新闻事件,要注意把握事件真相,能辨别真伪,不被表象迷惑;针对社会现象,要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能往深里想一层。针对某些问题,要学会抓住主要问题;就存在的某些说法,要注意其合理性等等。当然,这里列举的每一种情况都可以单列一课来组织教学。相比其他而言,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这些内容对高一学生而言会相对陌生些,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强化,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落实。例如,对以下现象作本质分析:

话题1:52 岁的鲁新林成为湖北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历史上年纪最大本科新生,有人质疑他“浪费教育资源,应该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在这个话题中,现象(事物)1:中老年人上大学;其本质(实质)1:弱势群体的个体权利。现象(事物)2:把教育资源留给年轻人;其本质(实质)2: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所以,就这个问题的讨论,不能停留在鲁新林这个人和质疑这个现象本身,而要从中老年人上大学的需求与教育资源谁最需要利用的价值比较中去讨论这个问题,或者上升到普遍性话题,进行个体权利和社会效益的价值比较,从而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这就是如何得出普遍性结论的问题。犹如《劝学》《师说》《拿来主义》等文章,分别有“应不应该学习”“应不应该从师学习”“应不应该出国交流文化”的价值比较,所谓的本质分析就是对人类社会现象的价值探讨。

再如,《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是这篇新闻评论的现实基础。于是,开篇明确指出“这是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就企业而言,确实具备工匠精神。这不是表达目的。作者认为这还是一个时常充满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的时代。从单个企业到全社会,都需要工匠精神,所以文章最后指出,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即“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文章既有现实针对性,又具有舆论导向性,从现象入手,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二、阐述观点的教学内容确定与实施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知识要点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梳理教材,主要有这样一些知识:1.阐述自己的观点,首先要想明白;2.阐述观点时,要表述清楚自己的意图;3.阐述观点后,还要说服人;4.阐述观点时,要转换看问题的角度。哪些内容需要课堂教学来强化?这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选择。如果学生都知道在阐述观点时要转换看问题的角度,那就没有必要在这一点上花时间和精力去训练。知识中第1 点,阐述观点前,怎样才算想明白?需要大致把所要考虑的要点罗列出来,然后作比较,再确定。如果学生不能勾勒出简略的思维导图,就不算想明白。比如:

话题2: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又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首先,结合“阐述观点,要先想明白”的相关知识要点,通过表格形式让学生对话题2 的内容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内容和过程作出自我评价,考查是否想明白。如下表:

表2

其次,在写议论文时,知识中第3 点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如何才能说服人?”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需要在课堂上跟同学们一起讨论,从而形成一致性结论。或者从反面思考,哪些因素会影响到说服力。比如概念不一致,理由不充分,逻辑有问题,事例不典型等等。可以开发出相关量标,这样分析问题更透彻,逻辑更严密。见下表:

表3

在这些要讨论的内容里,又要根据学生实际做出选择。哪些内容需要继续追问?即就其中某一点再深入进去,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保证在这个“点”上有突破。

比如,关键概念的问题,如果出现前后不一致,就会前后矛盾,相互抵牾,因为前后讨论的根本就不是同一类事物(事情)。如果讲的内容“不在同一频道上”,那又怎能说服人?写议论时,从材料中的话题向文章观点的转换过程中,会出现关键概念不一致;提出观点后论证或阐述过程中,关键概念与观点表述有时也会不一致。为了避免前后不一致的现象,可以运用问题链的形式对这些“概念表述差异”进行风险预估,然后判断关键概念能否接受,从而避免关键概念前后不一致的问题。比如,鲁迅《拿来主义》中就有“送去”“抛来”“抛给”“拿来”等概念,只有区分了这些概念,才可以准确地展开论述。平时,议论前可以运用下表对关键概念进行差异分析:

表4

再如,考虑理由是否充分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理由做出分析,引导学生拓宽理由的角度,想办法建构一组理由。比如,收集多种“他人的看法”,分解“他人的看法”,并从角度上加以检验,从而避免理由单一不充分。在习作修改过程时,可以梳理自己的文章,用表格的形式,罗列出理由、理由的角度以及证明的观点,从而明确自己的理由是否充分。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在用理由证明观点时,就能恰当地多角度分析问题。以苏洵《六国论》为例,引导学生分角度提理由,并“解剖”自己的文章。

表5

在写议论时,除了考虑阐释的理由充分外,还要审视各个理由之间是否合理,内在的逻辑性是否恰当,有没有出现矛盾、重复和交叉的现象。需要学生对自己的习作作如下表格的具体分析。在梳理自己作文的基础上,针对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修改方案,从而明晰作为证明的理由之间要注意的问题。

表6

三、展开论证的教学内容确定与实施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讨论的是“如何论证”。有这样一些知识:1.要让读者信服意见、观点或主张,就要展开论证。2.有了观点,就要考虑选择合适的论据支撑论点。3.一些常用的论据类型,如事例和数据、权威意见、常识与普遍规律以及个人经验等。4.论证时,要对论据进行解说与分析,建立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5.有类比、对比、演绎、归纳、因果分析等论证方法。

高中生在展开论证时,通常掌握较好的内容主要是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从结构来看,一般认为“总分式”“并列式”和“递进式”,这些易掌握。从论证方法来看,类比、对比、归纳、演绎、因果分析也基本没问题。学生论证时,通病是不善于建立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常常出现论点与论据两张皮的现象。在如何论证的问题上,需选择论点与论据的紧密联系为教学重点,在此着力,加以突破。怎样让学生学会在论证时建立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引导学生解剖佳作,并诊断自己的习作。通过表格梳理内容,并作论点与论据的相关性分析,并尝试运用体现论点与论据相关性的标志性语言。

表7

开展此类相关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论证水平,处理好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做到严丝合缝。为了论证的严密,在写议论文时还要有辩驳意识,心中藏着一个“论敌”。如以下作文题:

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官网回应,将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及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等方面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培养男性青少年的“阳刚之气”。该新闻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你赞同这个提案吗?请按以下步骤,先将你的思路呈现出来,再写成一篇辩论稿。

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辩论稿写作有个初步认识,即至少明白从哪些角度表明自己会写辩论稿。根据逆向设计理论,设计如下评价量标:

表8

为此,在实际写作时,还需要考虑以下要点:第一步:理解对方,形成追问。1.对方的主要结论会是什么?(知道对方想要说服你接受的是什么)2.理由和结构会是什么?3.隐含条件和特定情境会是什么?第二步:评估对方,找出漏洞。1.这些理由是不是可以接受?(事实主张的评估、定义和价值判断,以及资讯来源是否可信度)2.推理是否证成其结论?(这个证明是强是弱?)3.是否有其他相关的原因和论证影响到这个判断?(考虑论点是否有被替代,其论证过程是否有更好的被替代?其论据是否有补充性选择甚至替代性选择?)第三步:逐一驳斥,立论成文。

议论文写作教学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有哪些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需要开发?怎样开掘教材中的知识?这需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用好教材,可以从经典作品中提取,以读促写;同时,从知识短文中获取,抓重点难点;另外,在训练中总结知识,以练促写。

讲好诗词故事应凸显诗性审美。“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李商隐的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了诗性之美。雪月交光,瑶台之上,尽管朦胧,却又那么深刻地投影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这就是诗词文化在我们内心的人文投射。梁启超在谈诗意之美时说:“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着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他说的就是诗性审美特质带给我们的文化体验。李商隐这两句诗,从文采上看清新脱俗,意象明丽。瑶台作为传统文化的固定意象,也饱含了许多历史信息。“会向瑶台月下逢”“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等诗句都运用了“瑶台”的历史意象。短短两句诗,已经把诗性审美和史韵纵横做了文史交融的呈现,诗如月,史如雪,月在中天明艳半空,雪落大地,辉映月华,更显厚重与苍茫。

——王子龙 《中国教育报》2023 年01 月29 日04 版

猜你喜欢

论据论点理由
绝对理由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我们有理由不爱她吗?
迟到的理由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迟到理由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