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型文化产业园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2023-03-21房芳
房 芳
(江苏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在城市化进程中,最常见、最受欢迎的工业遗产改造模式是将工业遗产改造为创意空间。[1]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国各地掀起投资建设文化产业园热潮,一大批由工业遗产转型而来的文化产业园发展亮眼。如今,工业遗产型文化产业园的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但也形成了功能和盈利模式单一化的局限性特征。新冠疫情的出现加速了文化产业园土地红利时代的终结,以空间租赁为主营收入的文化产业园面临巨大考验。
文化产业园的本质是复合型产业形态和多元化商业模式的综合体,后疫情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园升级的基本方向是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产业集聚功能的单维空间体到综合功能的多维空间体。在文旅融合大趋势下,工业遗产型文化产业园转型的方向是通过开拓旅游功能,提高园区文化资源向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化率,完善并延长园区产业链条,打造文旅功能兼备的融合空间,提升园区盈利能力。我国较早一批工业遗产型园区(如北京798艺术区)成为都市网红文旅目的地,为工业遗产型园区二次更新为文旅综合空间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实践中存在缺少旅游规划、文化内涵不足、游客体验感受损等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具体的转型开发策略,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从“文化艺术+休闲体验+游客需求+空间设计”四个角度分析上述问题。
一、以文化艺术为灵魂
工业遗产型文化产业园是城市文化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创意文化、企业文化等因素共同构成园区多维文化资源系统,通过旅游功能的开发赋予这些文化资源新的价值,提升文化资源的魅力,实现文化的传播和价值的再创造。
(一)历史文化的传承
工业遗产携带着城市文化基因,承载着工业时代的城市记忆,园区可以通过动静结合的旅游开发形式传承历史文化:一是静态博物馆形式。修建工业遗产博物馆以展示工业时代的历史文化、工业文明和时代精神,让游客视听感知历史文化;提供特色旅游导览讲解服务,吸收原工厂退休职工及亲属、退休文化工作者、大学生、文史爱好者等群体组建导览志愿服务队,在节假日、周末、寒暑假等固定时段向游客提供免费导览讲解服务,让游客系统深入地了解工业遗产的历史文脉及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帮助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客群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二是动态体验形式,设计让游客多感官参与的旅游体验互动环节,如讲座、动漫、手工DIY、角色扮演、节庆活动等形式强化对工业历史文化的感知。
(二)大众审美的教育
工业遗产型文化产业园肩负着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责任,可通过内外两方面提供审美教育服务:一是外形上利用历史建筑、装置艺术、景观设计,向游客传达一种美学价值、一种人文关怀或一种生活风格,吸引游客打卡拍照,自发在自媒体平台传播,激发游客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传播美。二是内容上突出文化氛围的美学价值,强调环境氛围、精神氛围、制度氛围的协同一致性,改变旅游商品的传统贩售模式,建立主题型概念商店,把每件商品都变成一件展品,商家通过诠释和分享创作理念,举办发布会、工作坊或各类讲座的形式与游客之间产生交流,游客的消费过程成为美育过程。
二、以休闲体验为载体
随着休闲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市场进入休闲体验阶段。工业遗产型文化产业园旅游开发应从跳过走马观花式的传统观光旅游阶段,进入以沉浸式体验为特点的休闲体验旅游阶段。
(一)以体验为核心打造休闲游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促使休闲旅游需求提升,旅游产业从传统的物质体验向文化体验发展。首先,借鉴工业旅游的开发思路,推动园内产业链上中游企业提供体验式旅游产品和服务,展示企业品牌发展历程。邀请游客体验生产过程,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设计虚实结合的体验型文化空间,提供视、听、嗅、味、触五感合一的沉浸式旅游体验,利用互联网技术把线上与线下的文化消费场景嵌入游客的深度文化体验之中。其次,提高居民参与性以提升游客沉浸式体验感。文化旅游重点强调游客通过参与互动的方式,拉近或融入本地居民的生活。[2]无论是早期的工厂阶段,还是第一次更新后的文化产业园阶段,园区与社区在空间上始终是被隔断的,但是进入文旅融合阶段后,产业与社区的割裂不利于旅游场景的塑造,两者需要共融发展。具体策略为:以“社区营造”的方式吸引居民参与园区治理,提供居民灵活参与岗位,增加居民收入;唤醒居民对工业遗产的情感记忆,建立居民对园区的文化认同,形成一荣俱荣的利益链。
(二)加强商业的文化“浓度”
自20世纪中叶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批判思潮兴起,文化与商业之争始终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的商业化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过度商业化造成中小企业外迁,会影响园区产业结构布局,破坏园区文化氛围与产业活力。但面对游客需求的增加,商业配套势必增加,为了区别于一般商业区,园区只有通过加强商业的文化性来优化文商比例,通过“文旅+”顶层设计覆盖传统商业模式来提升园区旅游产业文化内涵。
首先,在保持整体文化氛围协调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筛选进驻商业。例如,许多园区餐饮主打西餐,虽能满足游客餐饮需求,但偏离了文化创意的定位。对外来游客而言,地域特色美食就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园区应引入有地域代表性的中餐尤其是老字号餐饮品牌以突出商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与工业遗产有一定相关性的特色美食更能符合园区的文化氛围。其次,引导商家在经营项目中增加传统文化、美学、科技、创意等元素,突显商业的文化属性,通过化“商”为“文”,提升园区商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让游客的消费行为升级为文化行为。
三、以游客需求为导向
(一)满足游客求异心理
随着游客精神需求的不断升级,自然观光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人们对异文化充满好奇。[3]工业遗产型文化产业园可从外在空间形象与内在文化活动两个角度满足游客的求异心理。
首先,突出外在空间形象的反差性。工业遗产高大的厂房、耸立的烟囱、参天的古树和斑驳的墙壁在现代都市建筑中独树一帜,把独特的异文化元素包装为旅游产品,恰好满足游客对城市异文化的探索需求。同时,还要加强景观的艺术与创意再加工,新时代元素的加入令园区空间文化延续的巨大转变和强烈反差,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反差吸引力,也会吸引本地市民前来寻找新鲜独特的旅游体验。
其次,塑造内在文化活动的独特性。文化产业园吸引人潮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举办展览、节庆活动、沙龙、论坛、发布会等各类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园是文化产业的风向标,是各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展示平台和首选活动举办地。具有时代性的潮流文化与具有历史感的建筑空间相结合,古今中外文化碰撞出美丽火花,对游客有强大吸引力。此外,为了持续满足游客的求异心理,园区应加大活动主题、活动空间、活动形式、参与方式、互动方式、满意度调查等环节的创意性和独特性,同时也要保证活动的举办频率,以形成文化活动品牌效应。
(二)提高旅游商品品质
高文化附加值的产品对游客有强大吸引力,工业遗产型园区要增加旅游商品的创新度以吸引游客消费,提高游客二次消费率。摆脱旅游商品即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品的误区,以工业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资源为开发核心要素,包括物质层面的工业建筑、工业机器、工业产品,精神层面的工业精神等都可以通过符号化过程形成旅游商品。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迎合年轻游客的消费需求,增加生活类工业旅游商品的科技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让游客感到物有所值、物超所值,提升游客消费愉悦感;二是创意设计高品质的纯手工旅游商品,非量产而造成的稀缺性恰好满足游客的尊重需求。
(三)开发特色夜游项目
根据携程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夜游景区及玩乐门票销量同比增长469%,[4]夜经济需求爆发。工业遗产型文化产业园非常适合开发夜游项目,既能实现人流错峰,又能实现园区经济从白天到黑夜的全时覆盖。在景观方面,打造灯光亮化工程,在主要道路、楼宇安装led模组与智能控制技术,尤其是工业遗产建筑在亮化后可以成为“点亮”城市的新地标;在内容方面,要跳出吃喝类的浅层需求,深挖游客真实的文旅消费需求,结合园区文化氛围打造主题化夜旅游项目,以工业遗产为文化背景创作演艺项目,让夜经济不但有烟火气,还有夜文化、夜美景、夜活动。
四、以空间设计为特色
(一)空间设计的新旧融合
空间设计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兼顾的原则,在保留原有工业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增加旅游配套设施;在确保旧建筑安全性的前提下,兼顾员工、游客、市民等各类使用者对空间功能的使用需求。
首先,以保留和传承为前提,最大程度保留建筑的原始肌理,在视觉上保留老建筑的风格;其次,以创新设计为手段,在空间设计上做加法,在色彩、灯光、景观方面进行创意设计,实现1+1>2的设计效果。例如,可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分割原本高大宽敞的厂房室内空间,在原有屋顶和墙壁上以艺术创作的手法增加广告、标识等创意元素;户外空间在保留原生植被的基础上增加现代创意景观设计,从内到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和融合,实现园区空间设计中新旧元素和谐共存。
(二)科学规划公共空间
文化旅游要求建构关联性极强的综合系统,受地域内木桶效应影响,其中任何环节的不协调均会导致消费者体验受损,直至影响其可持续发展。[5]为避免公共空间成为园区旅游开发的短板,需科学规划公共空间。
首先,打造多元、宽松的公共空间。拥挤和压抑的空间会令游客产生心理不适,宽松的公共空间则让游客身心放松,产生高质量旅游体验。工业遗产型园区的空间优势是大都市里难得的低容积率,劣势是老式工厂建筑大多是大体量单体建筑,建筑之间的空间狭小,开放式空间相对不足且多呈现分散单点型或狭长线型,需要科学规划方能充分利用这些零散空间。例如,可以参考立体思维模式对建筑上层空间和外立面空间进行创意设计,增加公共空间供给量、提升公共空间质量。此外,低容积率也造成商业空间向室内挤压,室内公共空间更加稀缺,无法满足炎炎夏日、寒冷冬季和雨雪特殊天气时的游客休息需求,需要合理增加室内公共空间分布。
其次,合理规划缓冲公共空间。有些工业遗产型园区紧邻居民区,游客数量的增加会给社区生活品质带来影响,容易产生邻避效应。周边社区可看作园区周边配套或旅游社区,原居民外迁和外来商家的进入会令社区变成纯商业空间,割断园区周边环境的文化延续。新时代旅游要让社区居民有更多切实的获得感,关注周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挖掘和生活场景的共享。[6]因此,为保持社区居民生活场景不被破坏,园区与社区之间的过渡空间设计就非常重要,景观型绿地缓冲带可以起到良好的缓冲效果,既降低对社区居民生活品质的打扰,又扩大了公共空间,可谓一举两得。
五、结论
工业遗产型文化产业园的旅游开发不但整合了文化资源、延长了产业链,而且创新了产业融合模式、增加了文化产品供给,释放了文化产业在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新动能。
本文认为,工业遗产型文化产业园的旅游开发可围绕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文化艺术是工业遗产型文化产业园旅游资源的核心内容,以动静结合互补的形式多元开发,打造外部空间美与内部氛围美的美学教育基地。第二,工业遗产型文化产业园的旅游开发应区别于一般工业遗产以遗迹景观观光为主的旅游规划,瞄准休闲旅游市场,开发体验型旅游产品;通过塑造居民参与的生活场景进一步开发沉浸式旅游产品;以“文旅+”覆盖传统商业模式,提升商业的文化性、优化商业布局。第三,工业遗产型文化产业园独具特色的价值观与理念、品位与格调、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汇聚成特有的异文化资源可满足游客求异心理;增加工业遗产文化附加值杠杆实现对资源利用最大化;通过景观智能亮化工程和工业主题夜游项目等开发,打造城市夜经济亮点。第四,空间是旅游区给游客的第一印象,工业遗产是区别于现代城市建筑的地标性建筑,要借助创意设计成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文化符号,短时间内吸引游客注意力,挖掘出网红空间的潜质。园区以创意设计为杠杆撬动公共空间规划,充分整合利用各类零星公共空间,发展立体公共空间,形成多元化、多角度、多方位的旅游公共空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