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对中国双循环发展的启示
2023-03-21张秋梦
张秋梦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100)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符合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国情,是我国在国际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激烈竞争中展现优势,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会发挥重要作用的战略指引。当前国际形势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逆全球化思潮、新冠疫情影响深远,国际循环动能减弱,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结构还需要优化升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仍需发力。我国有众多人口和超大市场规模,我国要以内需为主导,化解外部冲击,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形成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资源,在国际市场发挥比较优势,使内外需市场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加坡国内国际循环的经验对我国构建、完善新发展格局具有借鉴意义。
二、新加坡国内国际循环的实践与特点
(一)新加坡国内国际循环的实践
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新加坡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加坡的发展格局从主要依赖国际循环转变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经济发展显著。
新加坡成为独立国家后,主要通过发展依附性的产业参与国际循环,不断崛起。1965年,新加坡正式成为独立国家后,失去了马来西亚市场,经济陷入困境,当时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寻求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转移电子产品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加坡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决定抓住历史机遇,转变进口替代的内向型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走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新加坡制定了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取消进口关税、为新兴工业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出口信贷服务等政策,为欧美跨国公司提供了自由开放的营商环境,推动了化工、电子等行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投入大量资本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其中外资投入占比超过一半,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力逐年提升,并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新加坡外向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仅缓解了新加坡的失业问题,促进了社会稳定,而且使新加坡国内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新加坡经济结构逐渐多元化,但是新加坡对跨国公司的依附较严重,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离不开跨国公司的出口贸易,一旦国际循环出现阻碍,新加坡的经济就会受到巨大冲击。
随着中国等国家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新加坡参与国际循环的比较优势降低,因此新加坡日益重视本国企业的发展,积极主动推进国内循环,通过国内循环优势的释放,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以国内循环促进国际循环。新加坡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1990年,新加坡政府计划投资设立产业集群,1995年,新加坡连接裕廊岛南部的7个小岛,拓展产业园,发展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本国企业和跨国企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新加坡重视产学研协同发展,支持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以知识创新带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2000年,新加坡建立了纬壹科技城。纬壹科技城靠近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理工学院等高校,能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由于新加坡的制造业高度依附外资企业,参与国际循环受阻,因此新加坡的制造业受到严重冲击。新加坡积极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显著发展。受新冠疫情影响,新加坡经济严重下滑,但是全球产业链转移,新加坡通过制定政策,增加资金投入,使外部投资出现逆势增长,外资企业的进入有利于新加坡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加坡2020年前四个月仍吸引到130亿元的投资承诺,超出2020全年80-100亿元的预期,这些投资来自电子业和资讯通信领域,这些领域将在未来几年为新加坡创造数千个就业机会。全球产业链的转移促进了新加坡产业的优化升级,为新加坡迈向工业4.0提供了机遇。2020年新加坡推出“研究、创新与企业2025计划”,计划拨款250亿新元,支持制造业、贸易、健康、城市解决方案、智慧国家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强科研能力,培育强大的研究创新人才,加快设立创新与创业平台,以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新加坡国内国际循环的特点
第一,新加坡重视国际循环,强调外向型发展。新加坡为跨国企业提供自由开放的环境,“新加坡融资汇兑自由,企业可自由决定结算货币种类,资金可自由流出流入,外国投资者的资本、利润、利息和红利等随时可以无条件自由汇出。”新加坡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外贸,制造业在新加坡产业结构中占比较大,制造业中的电子和化工是新加坡的支柱产业,但是电子和化工业主要由跨国公司掌握。外资企业的进入可以通过技术转移提高新加坡的生产力,可以促进新加坡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对接,实现本土企业的创新发展,可以推动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但是新加坡产业的倾斜性、依附性强,当国际循环出现阻碍时,新加坡的经济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新加坡积极完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机制,商业机构和政府共同为创业公司投资,融资渠道多元化,能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新加坡为企业减轻税务负担,新加坡的企业所得税率为17%。2001年6月新加坡启动了全球贸易商计划,符合该计划条件的“国内外企业在新加坡从事特定范围的国际贸易,只需交纳低至10%或5%的优惠企业所得税”,这一计划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带来了大量本地商业支出,新加坡批发贸易行业占GDP比重由2001年的10%提升到2011年的20%,近年来则基本稳定在15%左右”。
第三,具有较强的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新加坡善于抓住机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新加坡为了缓解国内经济衰退,适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加坡善于根据形势判断经济运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实施相应举措防止危机的出现,当实际遇到阻碍后,新加坡会助力企业、产业应对风险和挑战,推进转型升级,摆脱困境。
三、新加坡对中国双循环发展的启示
新加坡国内国际循环的经验对我国构建、完善新发展格局具有借鉴意义。我国的营商环境还需要优化,产业发展水平还需要提升,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法律制度还需要健全,研究和创新能力还需要提高。我国要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善于抓住机遇,利用一切有利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把握发展主动权,抢占发展制高点。我国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重视研究与创新,展现国内市场的活力和优势,在国际合作中谋求互利共赢,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我国双循环发展要优化营商环境,释放企业活力。第一,我国企业税务负担重,要加大企业税收优惠力度,激发创业创新动力。企业税务负担过重会降低企业的投资能力,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容易导致企业偷税、漏税等非法行为。我国要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拓展实行低所得税率的覆盖面,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其他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使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使大企业联合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推进高端芯片、集成电路、大型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科技的创新发展,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循环,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二,我国要完善融资服务体系,推动融资渠道多元化,提高融资自由化程度,降低企业的融资压力,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及金融机构虽已连续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扩大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发行特别国债,但是受到趋利行为和风险偏好影响的金融机构,还是会优先选取安全边际高的企业投放资金”。我国要消除投资障碍,“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改善投资环境,形成良好投资预期,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扩大投资企业的范围,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完善投资风险研判、风险应对的举措,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营造优越的环境,激发国内市场的活力,吸引国外优质资本进入,与外资协同创新、互利共赢。
(二)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新加坡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但是产业的发展对国际循环的依附性较强。我国具有超大市场规模,如果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当国外循环受阻,我国会承受较大的经济风险,因此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释放本土产业的优势,促进国际循环,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展现新优势,进一步提升国内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应对逆全球化挑战。我国要推动实体经济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制造业,提高制造业的供给质量,满足我国人民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提升出口质量。我国的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的深度、广度不够,要使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提高我国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新加坡在1989年推出贸易网,企业可以在贸易网上传信息,使政务部门共享数据,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为企业节约成本。我国要完善互联网综合平台受理企业投资项目,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的一体化发展,提高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的效率,并加强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有效监管。新加坡在2007年推出贸易交换网,实现了跨境贸易一体化发展,使货物通关更快捷,降低了跨境交易成本。我国要运用和发展数字技术完善跨境产业数据平台,实现外贸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促进外贸中的风险研判,打通阻碍外贸发展的堵点,缩短跨境贸易通关时间,降低通关成本,提升贸易便利度,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高效对接。2017年4月,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计划,帮助中小企业与科技机构建立联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产业数字化的专业建议,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我国要加强数字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渗透,引导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高中小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使这些产业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产业群,优化国内市场布局,增强国内市场发展的动力。我国在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时要重视防范数字技术带来的风险,防止数据垄断、数据泄露等状况出现,加强数据收集、共享、管理、保存等环节的安全性,提高我国数字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展现数字技术为实体经济带来的优势。
(三)完善促进双循环发展的法律制度
新加坡通过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促进国内国际循环发展。新加坡建立了《专利法》《版权法》《商标法》《注册外观设计法》等知识产权法律,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展现国内市场优势,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新加坡制定了《自由贸易区法》《海关法》《进出口贸易规则法》,有利于有效对接国内国际市场需求,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新加坡参与制定了《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专利合作条约》等国际公约,有利于合理有效地解决涉外领域冲突,促进国际合作。
我国要建立健全促进双循环发展的法律制度,完善对法律制度落实的监督体系,严格落实相应法律制度,建立高水平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有利于激发我国自主创新的动力,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释放国内市场的优势,吸引优质外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循环,发挥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虽然已经较为完备,但仍然存在缺陷,实际运用中存在不合理性,例如法律法规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知识产权法律的解释存在差异;知识产权审判体系不完善,这不利于及时、有效地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利于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我们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既要防止垄断,也要保护创新,健全侵犯知识产权的赔偿制度;完善知识产权案件诉讼程序;健全知识产权审判体系,有效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我国要借鉴国际法治、规则和条约,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等相互衔接,推动内外贸一体化调控,更高效地对接国内外市场需求,更高效地应对国外循环中遇到的风险和挑战,保障我国的合法权益。进行涉外法治建设离不开我国自身实力的强大,只有我国国内市场展现出更多的优势,才能在涉外法治建设中掌握话语权优势,因此我们要重视国内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内循环推动国际循环,使国内外循环相互促进。
(四)重视研究与创新
新加坡通过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推动国家研究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新加坡严格实施教育分流制度,对拔尖学生和资质稍逊的学生因材施教,对拔尖学生实行精英教育,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满足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对资质稍逊的学生进行技术教育,为国家提供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新加坡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力支持产学研协同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新加坡建立了从“上学到退休”的教育制度,致力于实施终身教育,例如2015年,新加坡提出“技能创前程计划”,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者满足产业升级的要求,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我国要完善教育体制机制,重视研究与创新,打造世界一流教育体系,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我国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更加高效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高等教育中,要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整合创新资源,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引导企业为高校院所的科技研究和创新提供平台及其他支持,推动高校院所大力进行科技研究和创新,对接相关科技创新企业实现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品牌,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在国际合作中与其他国家互利共赢,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要重视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培养人才,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养,引导他们学习、利用外国企业的技术转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为我国的原始创新做出贡献。我国要完善终身教育实施举措,为劳动者提供机会提高能力和素养,使他们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的要求,使他们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展现自己的价值,为我国双循环发展作出贡献,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新加坡政府以现实需求为导向,善于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化危为机,使新加坡发展格局从主要依赖国际循环转变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提高了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借鉴新加坡国内外循环发展的经验,在发展战略机遇期打造有为政府,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国要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优越的环境,为企业减轻税务负担,改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融资压力,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我国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使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提高实体经济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效率,增强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建立健全促进双循环发展的法律制度,防止垄断,保护创新,推动内外贸一体化调控;我国要创新教育体制机制,重视研究与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激发国内市场的活力和优势,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发挥国际影响力,吸引优质外资进入国内,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