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幼儿投绣球活动的创新设计研究
2023-03-21陈雪怡郭旭霞蓝远航
陈雪怡 郭旭霞 蓝远航
(广西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它富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蕴含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民族文化进步的标志。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促进祖国繁荣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正凸显出诸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民族传统体育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应以此为出发点,抓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利用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等国家发展战略,传承、弘扬和发展好民族传统体育[1]。
壮族投绣球运动作为广西地区的代表性传统体育,拥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彰显着壮族民俗风貌,具有健身性、趣味性、竞技性等价值功能,其运动形式包含投、跑等动作。幼儿时期是建立、教育、培养、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好时机,幼儿通过“所学、所闻、所做”获取对外界事物的一切认知。幼儿阶段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幼儿对于认识外界新事物的兴趣度较高,同时这个时期的教育也极其重要,如何在幼儿阶段通过幼儿课程有效传播好、传承好、讲述好民族传统体育,值得深思。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文论述了如何将壮族投绣球运动融入幼儿课程教育中,并依据4~6岁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出适宜4~6岁幼儿全面发展的体育户外活动。
1 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在幼儿课程活动中开展的现状
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健康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关键部分,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应抓住幼儿成长的关键期,让幼儿及时接受良好的体育教育[2]。但目前地区性民族传统体育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本土化民族特色课程开发不足。幼儿园课程开展以本土化民族传统特色为主的文化活动较少,而民族体育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民族精神,又能促进民族体育的继承和发展[3]。投绣球作为壮族文化与传统体育的代表,将其融入广西地区幼儿课程活动中,不仅可以让幼儿对本民族文化进一步了解,还可以培养其对民族体育的兴趣,增强幼儿对民族的认同感。
第二,部分幼儿园缺乏器材设施。在走访广西南宁部分幼儿园的过程中,发现园内拥有绣球杆的学校较少。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较少普及投绣球活动。
第三,不太重视民族传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部分幼儿园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度不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目前更注重孩子的升学问题,家长、教师也在更多地追求“考试要考什么就学什么”的理念。壮族投绣球运动,分为高杆投绣球和背篓投绣球,而高杆投绣球在2006年被正式纳入南宁市中考体育选考项目,至今高杆投绣球也成为了中考考生热门选考项目之一。但目前南宁市幼儿园课程中开展投绣球活动相对缺少。
第四,幼儿园开展的体育活动更多偏向游戏化。虽然以游戏为内容的体育能够更加吸引幼儿的参与度,更能激发他们对运动的兴趣,但如何将传统的游戏与现代模式结合出新的玩法,更好地锻炼他们的身体,愉悦心情,从而吸引更多幼儿参与和认识民族传统体育,这一问题还有待解决。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南宁市内多数幼儿园所开展的体育课程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但都是一些简单的游戏、舞蹈、拍球动作,较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2 投绣球融入幼儿课程活动的依据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4]。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华夏五千年历史发展的缩影,为各民族创造了代代相传的文化活动,能够满足人们娱乐玩耍,强身健体的身体活动需求[5]。我国2012 年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各年龄阶段教学目标中,要把平衡、协调、灵敏等能力培养贯穿其中,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为核心[6]。
投绣球亦称抛绣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何卫东等人指出,壮族投绣球文化具有促进健康,愉悦身心,增强民族团结,以及对人们进行长期民族文化熏陶、教育、促进文化交流等功能[7]。投绣球蕴含着古代壮族人民基本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流传至今的具有游戏性的运动,能够使幼儿从中获得对绣球文化的认识和健身价值。因此,将投绣球融入幼儿日常的课程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2.1 传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2019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8]。壮族投绣球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前,壮族投绣球传统体育运动的开展常依托于民族节日、庆典和相关传统赛事表演,参与的群体面向更多的是青年人、成年人,对于少儿来说,很少能够接触到此项目。传承民族文化,不仅是通过某一种形式来进行表面传递,更是要通过全面的普及才能更加显效。投绣球运动是一项简易有趣的项目,从幼儿学习能力、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投绣球运动应用到幼儿课程中,是一项可以开发与创新的运动。壮族投绣球运动的开展与普及应结合幼儿体能发展的目标,根据年龄段身体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与设计传统体育项目,让幼儿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拉近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距离,进而加入传承与传播传统民族体育的队伍。
2.2 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塑造健康的体魄
启蒙教育即幼儿教育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重要环节。民族文化是教育文化中的基础,应该将本民族优秀文化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从小接触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其兴趣爱好[9]。投绣球不仅代表着壮族特色,更是一种促进身体健康的活动。幼儿在进行投绣球的体育活动中,通过跑、投、捡、接等运动,发展了速度、灵敏、力量等身体素质,增强了心肺和身体新陈代谢的功能,塑造了健康的体魄。
3 投绣球与体能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一系列的文件及指导方案,让家长及教师意识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幼儿体育也日趋被重视,家长也意识到体育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10]。与此同时,近些年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体育方面的活动更是多姿多彩,大都集中于开设篮球、足球、舞蹈、体适能等全园课程或兴趣班。开展与民族传统体育类相关的活动少之又少。因此,该文研究壮族投绣球传统体育与体能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以投绣球为基本的动作技术与幼儿体能相适应发展的动作,发展幼儿体能、技能、文化与情感。
国内有关研究指出,抛绣球在幼儿园中的运用,仅仅是一种设想,并未有实验以及相关深入的研究来证明抛绣球对幼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此还需进一步研究抛绣球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11]。罗开荣指出,民间游戏内容比较丰富,趣味性强,文化气息浓厚,游戏能够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通过创新以及比赛的形式,加强幼儿的身体素质[12]。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开始研究幼儿的身体状况,国外学者Cardon 提出了利用好运动时间,促进幼儿体育锻炼并养成运动习惯[13]的方法。高口保明在《婴幼儿体操》中,介绍了婴幼儿体操对婴幼儿成长的意义,以及不同阶段的运动发育特点适用不同的健身操[14]。
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外对幼儿体能的研究较为丰富,西方国家会根据不同年龄段制定不同的体育活动的方式、强度、时间,有效达到了对幼儿在身心健康上的良好发展的目的,并通过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得出民族传统文化对幼儿园的体育教学水平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国内对于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幼儿体能训练的研究却较少,且缺乏全面、系统的幼儿体能锻炼方案。根据对国外论文与期刊的参考可知,西方国家较早关注幼儿的身体状况,基本是在国外研究方法上进行延伸。
幼儿时期是发展幼儿走、跑、跳、投等能力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特别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抓住该时期的敏感性,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投绣球是壮族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运动,也是一项极具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竞技性的运动,其技术动作要求简单,幼儿相对容易接受与掌握。
4 幼儿投绣球活动的创新设计
针对幼儿好奇心强且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在设计投绣球活动与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应减少传统幼儿体育运动的枯燥性,增加更多趣味性,激发幼儿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该研究中的投绣球活动主要针对的是4~6岁幼儿体能、心理健康的发展。在传统投绣球与中考投绣球的基础理论上进行创新,设计出切合实际的可实施的投绣球游戏规则、技术动作等内容。让幼儿通过投球、接球以及跑动,来提升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且增强幼儿的毅力。使幼儿在参加投绣球运动后,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坚韧的内心。幼儿在参与本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提高集体团结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同学相互激励,能够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在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得到发展。
4.1 壮族投绣球活动创新设计模式
以4~6 岁的幼儿为主体,以传播绣球文化教育为主题,让幼儿通过了解绣球文化的相关知识和高杆投绣球的技术动作,培养幼儿对壮族传统体育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向幼儿传授关于“绣球”文化的知识,通过投绣球体育活动,使幼儿基本掌握投绣球的技术动作,并提升幼儿身体协调能力和注意力。
幼儿课程活动设计是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如何将本民族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中,并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在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该研究创新的内容,主要涉及高杆投绣球和背篓投绣球两部分。在设计两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幼儿对运动技能学习存在一定的阻碍,幼儿时期正是孩子身体内各个器官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里,幼儿对于一些动作技能的学习需要从简。
4.1.1 投绣球与体能相关练习的融合设计
其一,高杆投绣球的游戏活动设计。“绣球大闯关”:高杆投绣球→跳格子→高杆投绣球→平衡木→游戏结束。
其二,背篓投绣球的游戏活动流程设计。“篓球精灵关”:背篓投绣球→步伐灵敏性关卡→游戏结束。
活动规则:两种活动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进行。教师对幼儿进行分组,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游戏。教师作为裁判员,指挥活动。队员站在一侧投球区内,老师示意开始活动。每一次轮到的队员需要站在老师指定的地点内进行投球,且高杆投绣球的投球距离应控制在2~5m 之间,高杆的高度控制在1.5~3m 之间,并要求每一位队员在每一次投球后均需捡起落地的球,然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每个队伍依次按着流程完成任务,最先完成的队伍获胜。背篓投绣球游戏中,要求每队队员都要轮流当接球手,每一次投球手投球完毕,进入步伐灵敏性关卡,每队投球数最多的为冠军,若出现投球数相同情况时,用时较少的队伍赢得比赛。
4.1.2 投绣球口诀
根据幼儿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特点,通过简单明了,富有趣味性的口诀,让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投绣球的动作技术,激发他们对投绣球的兴趣及调动参与度。
一调二开三对正(调整身体,双腿开立,身体对正目标)。
右握绳,左抬直臂托住球(右手握着绳,左手抬高伸直臂拖着球)。
后拨右手转圈圈(左手向后拨球,右手转圈圈时借助惯力)。
瞄准松手飞进圈(瞄准目标圈,到达一定角度松手进圈)。
4.2 让绣球文化进校园活动
壮族传统文化进校园,能够进一步丰富校园课内外文化资源,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幼儿树立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和培养兴趣。目前,关于该类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尚缺少相关研究,日常的活动主要与壮族传统服饰文化、歌圩节等节日文化相关。李莉等人指出,幼儿园应综合考虑幼儿年龄特征和兴趣、幼儿园课程本身逻辑和民俗文化传承三方面的需要,同时要遵循适宜性、生活化以及可操作性和经验性的标准[15]。一种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其活化的表象,更是其未来发展的绿色通道。壮族投绣球传统体育进入校园,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园在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例如,可以组织校园绣球手工艺制作、绘画、绣球舞等特色活动,让幼儿从小接触到、了解到本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有利于他们愉悦身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5 结语
研究“壮族投绣球+体能”的新模式,以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各项指标为出发点,将壮族投绣球的原始文化意蕴、游戏规则、游戏工具与当代体能发展相结合,是一种广西地区发展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创新,为其他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对此,总结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满足适宜幼儿发展的需要。幼儿时期的课程应以关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基础,融合自然、科学、民族、现代化的学习背景,筑牢儿童健康成长的道路。并根据《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设计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为主的体能活动。能够使幼儿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关注本民族文化,回归到最本质的环境认识当中。第二,创新适宜本民俗文化发展的幼儿课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地方特色体育与文化的象征。利用好特色体育,并将当地浓厚的文化应用到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丰富素质教育建设。对于幼儿时期的教育,不应仅停留在大众化的理论学习上,更应该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培养其快乐学习,有趣学习的精神。通过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促使幼儿接触更多的精神文明知识,充分享受和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蕴,塑造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