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忻东旺农民工题材油画艺术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展望

2023-03-21陈敏思

武夷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油画农民工艺术

陈敏思

(闽江学院 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忻东旺(1963-2014)以融合传统的理念、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创作了一大批农民工等社会底层人物的油画形象,记录了变革中国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表情,其作品被誉为一个“时代的肖像”[1],触发了国人灵魂深处的精神悸动,引起观者深切激荡的情感共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忻东旺就在美术界崭露头角,便迅速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学术界多位知名学者、艺术家,如靳尚谊、范迪安、许江等,乃至其他文学艺术界别的,还有公共媒体都曾多次发文、发言,从不同角度解读忻东旺的艺术思想和丰厚的创作成果,并都给予了极高评价与赞誉,产生了大量理论研究成果。忻东旺不仅绘画创作“高产”,平时也笔耕不辍,生前留下了大量随笔、评述和论文,其中犹如珍珠般闪烁着诸多理论真知,但又散见于期刊、网络、书籍和采访视频中。如此,有必要既对忻东旺本人的艺术思想进行整理、解读,更有必要对学术界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比较和分析。对忻东旺所建构的“心理比例”“表情结构”和“心相”等油画理论框架进行解析[2-3],在一定程度上可丰富中国油画理论体系,更可为后来者的油画艺术研究和创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引与参照。

一、忻东旺农民工题材油画艺术研究现状

(一)忻东旺艺术历程研究

忻东旺在二三十年中,从名不见经传的美术从业者,成长为著名油画家,其经历颇有传奇意味[4-5]。不少学者在其成名之后研究他的艺术成长历程,并划分为若干阶段[6]。如以1995 年获银奖、2004 年获金奖,以及后来调入清华大学任教等为节点,解析其艺术发展之路,试图总结出可以复制的经验,但同时也发现其成长发展的独特性和个体难以复制性[7]。因为这其中是多方面因素造就的,比如出身背景、天生禀赋、个人努力、时代际遇,以及多位艺术前辈的提携等;而且,这个成长历程也呈现出“自卑与自信相交织”的特点[8]。

(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研究

部分学者认为忻东旺农民工形象的造型技法受西方写实绘画艺术影响。两次欧洲考察(2001 年、2002年)使得忻东旺为大师作品所感动,而且深感这条文脉不会因各种潮流的更迭而中断[9],并反映在他其后多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既有适度变形和波普夸张,又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力量,更有博特罗的拙朴意趣。其中,弗洛伊德在创作理念、人物造型、注重写生和肌理应用等方面对忻东旺是有影响的。特别是对人的精神焦虑等心理意识表现,忻东旺与弗洛伊德有着某种意味的联系[10]。

(三)忻东旺艺术创作的人文情怀研究

新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诉求就是回归生活现场,关注普通群体,强调人文关怀和民本思想。忻东旺长期以进城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为表现对象,又因应了当时中国城乡分割的时代背景,因此很容易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11]。学术界在对其作品背后的精神、情感解读中,更多的也是从悲悯人格和灵魂的光辉去赞颂他,并强调其作品背后所透射的人文关怀精神,以及他因与画中人相同的经历而感同身受的情感体悟[12-15]。评论家邓平祥还指出:“忻东旺有着非常令人惊异的感觉能力,他笔端描绘的是人性状态的人,他的作品让我感到一种没有眼泪的悲情和农民式幽默的绝妙融合”[16]。因此,忻东旺的艺术是那么地接地气,那么地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17]。

(四)忻东旺绘画语言研究

忻东旺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很多极具个人风格的农民工题材的油画作品。学术界也对他的诸多作品及其本人的艺术开展了分析评价[18-20]。其中,获得全国美展金奖作品《早点》,以及在美术界影响较大的《诚城》《装修》《金婚》《适度兴奋》等作品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好评[21-22]。他们分别从不同视角进行较为深入的解析,包括题材选择、画面构成、绘画技法、肌理笔触、人物表情等等,并总结、提炼了忻东旺独具特色的绘画语言,比如韵律流动的线条,情趣生动的细节刻画,厚重的画面肌理,丰富和谐的画面色彩等[23]。此外,范迪安等画家又从具体技法对忻东旺的作品进行了研究,涉及刮、抹、画、涂、擦,以及刮刀、画笔等运用技巧等[24]。这些解析评价无疑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很好的参考借鉴。与此同时,忻东旺作品中的细节表达,也受到美术界的关注。部分学者指出忻东旺透过人物脸上的斑记、衣服上的褶纹等传达某种社会和生活的气息,也向观者展示了生命的丰富性[17]。

(五)忻东旺对中国油画本土化探索的研究

多位评论家在研究忻东旺的油画人物形象时,都发现了其所塑造的农民工形象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坚实矮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写实”[25],而是故意“变形”,使得画面人物的性格很鲜明。从中可以看出忻东旺受到中国传统雕塑——汉俑、宋塑的影响[26]。这也是他所创造的“表情结构”和“心理比例”等艺术概念的实践表征。恰如陈丹青所言,忻东旺将中国意象基因注入油画的造型之中,从而使得中国油画获得“身心健康”[17]。

忻东旺一方面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则为中国油画本土化、民族化做了探索[27-29]。正如詹建俊所言,忻东旺通过人物画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理念,如“相由心生”“写意”等。这是他为中国油画发展所做出的一种成功探索,他所达到的水准给我们的油画艺术提供了艺术追求方面的重要参照[30]。对此,著名艺术评论家冯远也指出,忻东旺是以实际的探索行动在此方面形成独特艺术面貌和个人表率的中国写实油画的代表。他善于将中国绘画传统的“写意性”融入西方写实油画的绘画语言表达人物形象,传达精神诉求[31]。这种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理念的创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油画艺术发展提供了启发和参照,也使得忻东旺成为了中国写实油画创新的代表[27]。

(六)忻东旺油画艺术的流派归属与历史地位研究

忻东旺农民工题材油画艺术在其生前死后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他的艺术地位评价极高,为他的英年早逝痛惜不已,更为他戛然而止的艺术探索旅程而惋惜遗憾。对于忻东旺油画艺术的流派归属,其实早在多年前就有一场关于他与新现实主义的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展开。评论者认为,忻东旺用其质朴的手法真实地塑造出中国当代农民的精神肖像,属于现实主义的“第三浪”——“新现实主义”[32],是油画“新现实主义的一面旗帜”[27],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典范[33],更是世纪之交中国新现实主义油画的代表性画家和领军人物[21]。

此外,不少学者还从中国美术史地位的高度对忻东旺的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范迪安是如此地评价:“他用自己的画笔,将整个的人生与艺术写进了中国当代美术发展进程的大坐标系中,并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坐标点。”[34]他以质朴而具有个性色彩的写实手法,创造了新颖的底层民众形象,这是忻东旺对当代中国绘画的历史性贡献[33]。许江则认为忻东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油画肖像画家[1]。而忻东旺的老师詹建俊在看了他的《村民列传》画展后,又如是评价说“东旺画得好,大师不过如此”[30],甚至张晓凌还将他列为“现象级艺术家”①[21]。

二、忻东旺农民工题材油画艺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斯人已逝。即便是忻东旺逝世以后的几年里,美术界对他的作品、展览和艺术思想始终保持一定的热度。可以说,他的艺术影响未曾消寂,更未曾淡出学术界的关注。近年,忻东旺的许多艺术作品展陆续在清华大学美术馆(2018 年)、大同市美术馆(2021 年)等地举行,并一次次地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22,35-38],继续产生着丰富的学术成果,为我们展现了较为全面而立体的忻东旺及其艺术成就,也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起点和基础。但总体来看,目前学术界研究成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第一,虽然不少学者研究了忻东旺的艺术历程,但更多的是从几个重大事件节点(比如美展获奖、工作调动)等进行阶段划分,似有牵强机械之嫌,特别是对其风格形成、精神塑造的分析尚不深入。因此,有必要以某种更为合理的脉络对忻东旺艺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而这是需要将其置于某种社会情境和文化语境中进行综合考量的。未来应该进一步探究忻东旺在油画的探索和发展上做出怎样的贡献。这些贡献不仅要放在中国油画发展的历程中看待,还要由此来发现中国的艺术家如何站在当代社会条件和文化语境中,用油画语言表达时代的精神。

第二,学术界对忻东旺油画艺术研究的成果非常多,但既有成果总体较为散乱,体系框架还不够合理,特别对忻东旺生前个人著述的论文、随笔等的整理、开发还未成体系,对忻东旺油画艺术成因分析还不够系统,对忻东旺油画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总结也呈碎片化,并更多的是从主题性角度分析忻东旺选择农民工题材的原因,而这可能带有一定的表面性,其背后缘由值得进一步挖掘探索。目前对忻东旺及其艺术分析的学科视角主要是美术学和社会学,难免过于狭窄,并可能带有片面性。还有部分研究是直接从忻东旺的油画技法入手的,这可能也过于简单[39]。

第三,在解读一个艺术家及其艺术时,学术界总是习惯性地进行归类,捆绑在传统的什么风格或主义中去;然后,再依据这些所谓的风格或主义的某些特征、要素,采用演绎的方法,用于解析艺术家及其艺术本身。如此,难免陷入削足适履的困境中,并产生认识上的歪曲。以往学术界在分析忻东旺油画艺术时,经常套用主题性创作的思维,将其归为充满人性关怀的现实主义或新现实主义流派。事实上,从他的一系列访谈记录、创作手记、发表文章和来往书信等可以看出,忻东旺似乎并不关心自己属于什么主义或流派,对这样或那样的归类似乎并不认同,或至少是不在乎的,更多的是顺着自己的想法发展[40-42]。而且,以现有的分类框架,忻东旺的油画艺术风格似乎较难被“归类”。因此,我们在欣赏、认识和理解忻东旺及其油画艺术时,最好抛开传统意义的那些约束、束缚或捆绑,打破先入为主的习惯思维,放开观察眼界,敞开胸怀去感受和体悟。即便部分学者以“新现实主义”风格冠之,如“忻东旺新现实主义油画艺术研究”“新现实主义在忻东旺油画艺术的表现”等,但在具体解析中,学术界对于新现实主义与忻东旺油画艺术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挖掘也还是不够的。

第四,部分学者分析了卢西安·弗洛伊德、安德鲁·怀斯等西方画家对忻东旺油画艺术的影响,让我们了解到了现实主义强烈的影响力。忻东旺作为中国写实油画艺术的代表和领军人物,无疑能增强中国在西画艺术中的文化自信。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将忻东旺油画艺术置于世界油画艺术发展的大坐标体系中进行定位、比较与解析。由于中国以外对忻东旺的研究、传播极少,目前可见到的直接外文文献仅限于某些拍卖网站拍卖公告而已,仅有简略的英文作品介绍,尚未见到国外学术界对忻东旺的评价,因此也无法对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做出评价和判断。

第五,长期以来,学术界主流对忻东旺油画艺术的评价几乎呈现“一边倒”态势,持正面评价与较高赞誉是普遍基调。显然,这样的评价或许是因为忻东旺的油画艺术确实无可挑剔。然而,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客观地看待忻东旺油画艺术的成就与局限是全面解析忻东旺油画艺术所必须的。虽然部分学者把忻东旺的艺术成就置于中国油画百年发展的历史语境中,并努力从社会条件和文化语境进行系统分析,但分析视野还不够宽广,理论框架建构还显单薄。忻东旺已逝世作古,其油画艺术也随着他的离去而定格,但当下要对他的油画艺术的时代意义与历史价值进行准确的“盖棺定论”或许较难,还有待时间沉淀和检验。

三、忻东旺农民工题材油画艺术研究的未来展望

2013 年4 月和5 月,“相由心生——忻东旺艺术作品展”分别在中国油画院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该展览展出忻东旺从2006 年到2013年期间所创作的油画和素描作品,共一百余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还包括了普通市民阶层人士、城市中的小商贩、知识分子和外国人等社会上随处可见的人物,深刻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众生相”的文化图式[43]。忻东旺在当时的展览开幕式致辞中如此说:“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民族的气质,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当代文化的深度,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人类审美的教养。我将为此继续奋斗,五十岁虽然是翻越了生命跨度的山头,但艺术的高峰是我永远攀登的方向。”[4]这是当时他人到中年时(50 周岁)的希冀,也是他长期创作自设的标准。忻东旺原本计划“像五十年代,准备进一步深入农民的生活,重新回到生活中去②”。

不幸的是,次年他就与世长辞。现在回过头来看,他的致辞其实也是他短暂人生的艺术追求。对此,他一直在身体力行地探索着、实践着,并取得了难得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发展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对中国油画艺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将启发着未来油画艺术探索的方向。因此,未来研究应突破“分类”的思维“窠臼”,基于忻东旺自身的艺术经历和艺术成就的客观实际,将忻东旺艺术历程和艺术成就当作一个坐标点,置于中国美术发展进程的大坐标系中,以他曾经的希冀和过往的追求标准构建总体分析框架,进行综合检视、深入解析和客观评价,从而深入解答忻东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艺术人生;他那独具一格的油画艺术是怎样形成的;他为什么画农民工,又是怎样画农民工的;他的油画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其背后支撑的艺术思想又是什么,他为什么推崇中国传统艺术;为什么在其生前死后学术界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将其置于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油画艺术史上,他的艺术地位和影响是怎样的,等等问题。

由此,未来研究工作要系统地梳理忻东旺从社会底层到大学殿堂飞跃的艺术发展历程;从油画本体和中国传统借鉴,以及他本人的人生经历分析忻东旺油画艺术成因;基于具象与抽象、形式与情感、符号与心理、民族与世界、写生与创作等几组概念关系,解析忻东旺油画创作思想,特别是他所建构的 “心理比例”“表情结构”等自成体系的油画语言概念框架。从以线造型、变形的写实、色彩与笔触、平面化探索、细节与质感方面探究忻东旺油画艺术语言;透过忻东旺的文字表述,解读他对表现主题选择的心路历程,并以图像学方法分析其代表性作品,及其生前死后的几个重要个展;归纳学术界对忻东旺的艺术地位、历史价值和可能影响的评价,并将忻东旺的人生和艺术作为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坐标点放在中国美术发展进程这个大坐标系里和中国油画百年发展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综合考察、深入解析和客观检视,探究在当代社会条件和文化语境下忻东旺是如何将来自西方的油画语言转化为他自己用以言说思想,表达感怀的语言[43]。同时,努力把忻东旺的成功经验变为我们艺术创作的有益营养,使忻东旺未尽的事业和他一直追求的理想在今后中国油画艺术发展进程中得以承续[31]。

此外,忻东旺的内心及艺术是复杂的、多面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他的作品会有不同的认识,需要超越艺术界、跨学科地开展研究;应该既包含艺术理论的发展研究,又包括具体作品及其绘画技艺的研究。忻东旺虽然已离世,但毕竟时间不长,其生前的众多好友,多为当今美术界的知名学者,对他的绘画非常熟悉,这也要求不能仅仅依靠文献,而是要综合采用包括跨学科、图像学和综合归纳等方法开展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于此,未来研究还应进一步综合运用美术学(图像志、油画技法)、社会学(农民工社会阶层变迁)、历史学(艺术史论)和人类学(农民工迁徙)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整体上对忻东旺油画艺术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应运用美术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图像学研究[44],依据历史和现实资料,将忻东旺及其作品置于198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以实现社会文化环境与其作品之间的互证关系。要以忻东旺重要的代表性作品为对象,分析作品的色彩、构图、笔触等,并从社会、文化、心理等角度进行分析阐释,从画面物象表现、人物身份,一直追溯到当时忻东旺创作的心路历程等方面,层层剥开图像内容,深入剖析文化意涵,从而层层递进地进入忻东旺的油画艺术世界。

四、结语

忻东旺农民工油画作品充满了对城市边缘人的关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其所刻画的农民工题材油画艺术形象在中国画坛上留下了绚烂的一笔[41],但他的油画艺术影响并没有随着他的逝世而消寂。他所创造的某些油画艺术语言,经常为后学者所讨论、模仿和学习。过往多年,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忻东旺的油画艺术开展了许多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理论文献,丰富了中国油画艺术理论,但总体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忻东旺农民工油画艺术成就的学术意义会更加凸显,影响力也会更大。因此,深入而全面地研究忻东旺油画艺术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注释:

①艺术家影响力分级:艺术家——卓越的艺术家——超级卓越的艺术家——大师级艺术家——国家级艺术家——世界级艺术家——现象级艺术家。现象级,在意大利语中引申为“千古一人”,口碑相传,如杜甫、李白、苏轼等各代文坛领袖。

② 引自忻东旺接受《天津油画史》的采访录音(忻东旺夫人张宏芳为本文作者提供)。同时,本文撰写受到忻东旺夫人张宏芳女士的大力支持。她为本文作者提供了大量从未公开的忻东旺生前的书信、手稿和画作初稿等复印件,以及接受采访的录音、创作过程及参加各类活动的视频。在此向张宏芳女士特别致谢,并向著名油画艺术家忻东旺教授致敬!

猜你喜欢

油画农民工艺术
一张油画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油画《塬下》
油画
纸的艺术
《岁月长又长》(油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