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市吴中区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分析

2023-03-21张金萍金文龙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1期
关键词:太湖流域吴中区太湖

张金萍,金文龙

(1.苏州市苏城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 苏州 215000)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也是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和生态屏障[1]。为改善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用水安全,国家进一步重视太湖治理。2008年,国务院批复《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1年,国务院发布《太湖流域管理条例》;202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2—2035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太湖治理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太湖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吴中区地处江南水乡苏州市的南部,位于太湖流域下游,坐拥60%的太湖水域、40%的太湖岸线、80%的太湖山峰与岛屿。区域内水系发达,水体类型多样,水资源极其丰富。境内有京杭大运河、浒光运河、胥江三条主干河流,另有支干河流、天然湖泊、人工池塘、湿地等交错其中,大小河道有1 500余条,河网密度约为1.8 km/km2,吴中区是国内河网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太湖保护与治理的重点区域之一。当前,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以及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2]、太湖生态岛[1]等地方战略在此交汇,吴中区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太湖综合治理面临极大机遇,同时承担更大压力。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通过控源截污、生态扩容、科学调配、精准防控,谱写美丽太湖新篇章,对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含量”、改善长江水环境[3]、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太湖治理卓有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湖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吴中区累计投入7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太湖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深入实施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三消除、三整治、三提升)行动,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率先开展“1+2”(临湖镇+金庭镇、东山镇)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试点,全力推进长江流域太湖禁捕退捕工作,完成3 000 hm2太湖围网拆除和太湖沿岸4 000 hm2养殖池塘整治改造,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得到持续削减;开展区域内骨干河湖水生态修复,建成生态河道26 km;启动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获评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新水环境管理机制,在全区实行水环境区域补偿。

2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2.1 水环境尚有较大改善空间

吴中区太湖湖区主要涉及太湖东部沿岸区、东太湖及湖心区。2012—2018年,这3个湖区水质类别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东部沿岸区水质较好。影响湖区水质类别的主要指标为总氮,其中2018年湖心区的总氮浓度较2012年有大幅下降,但仍达到1.5 mg/L左右。各湖区总磷浓度呈波动上升趋势,未能稳定达到Ⅲ类地表水标准,其中湖心区总磷浓度最高。总体上,3个湖区中,湖心区常年达到中度富营养,其余2个为轻度富营养。吴中区不涉及主要入湖河流,主要出湖河流水质在2012—2018年呈波动下降趋势,河流水质亟待改善。

2.2 区域污染负荷仍然偏大

吴中区总磷负荷主要来源于面源,各典型年总磷面源负荷占比介于44.0%~62.9%,种植业(旱地)是吴中区主要污染来源,占比为30.8%,其次为污水处理厂,占比为24.6%。吴中区农业污染正在呈现来源扩大、复合交叉和时空延伸等新特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总体任务仍然较重,环太湖乡镇的农药化肥减量等综合治理工作任务进一步加重,现代化、精准化、生态化耕作方式有待加快普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之路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2.3 河湖生态系统依然脆弱

吴中区太湖水体污染主要包括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较高。2018年,湖心区蓝藻密度有所降低,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主要出湖河流中,胥江浮游生物密度和多样性低,水生植物分布不均,底栖动物匮乏;苏东运河鱼类物种丰度较低,水生态系统脆弱。境内主要养殖湖泊澄湖水产养殖压力较大,湖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匮乏。总体上,吴中区尚未形成良性的河湖保护与利用体系,河湖生态系统脆弱。

3 树立中长期太湖保护思路

3.1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4]。要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强化各要素协同治理,改善太湖水环境;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太湖流域水环境,用最严密的法治保障太湖流域水环境安全,建立太湖水环境保护的铜墙铁壁;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增强全民太湖保护自觉性,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太湖保护的良好氛围。

3.2 科学制定水环境治理目标

国家对太湖流域实施分区管理,吴中区属于太湖下游地区,要坚持节水优先,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全力提升河网湖荡水质,恢复水生态功能。吴中区应以守住两个“确保”为根本目标,以持续改善太湖水环境质量为基本要求[1],科学确定分阶段治理目标,细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治理目标,确保目标有效性和可达性。

3.3 深入健全太湖水环境保护机制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将治理任务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逐级落实太湖治理目标和任务,逐级签订太湖治理工作责任状,并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深入推进排污许可证管理,开展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精细化管理固定污染源排污口排放。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用途,构建市场化与多元化补偿体系[5]。严守《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健全太湖生态岛保护机制。

4 新一轮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议

4.1 保障饮用水安全

严守两个“确保”底线,巩固提升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按照“一个保障”“两个达标”“三个没有”“四个到位”的标准,持续深化水源地达标建设,健全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保护体系,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水源地长效管护机制,完善部门联动及重大事项会商制度,实现水源地管理和保护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与法治化。

4.2 深化控源截污

推行工业集聚区企业废水和水污染物纳管总量双控制度,加强主要水污染行业排放总量管控。重点推进涉磷企业调查整治,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一企一策”推进分类整治,构建企业数字化“磷账本”和区域“磷清单”制度。逐步推进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补齐管网设施短板,建设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提高地区污水收集与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城乡有机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体系,构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的吴中模式(闭环运行)。

4.3 提升节水增效水平

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完善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制度,建立生活、生产、生态分行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重点领域节水,推进工业节水改造,严格控制高耗水行业产能扩张,提高各类节水型载体覆盖率。强化雨水、中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建设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探索再生水交易模式。

4.4 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生态红线区域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对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实施分级分类管控。推进太湖湖体生态修复,打造澄湖生态美丽河湖样板,加快推进京杭大运河、吴淞江、胥江的“三江”生态廊道建设。以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为样板,因地制宜推广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打造践行“两山”理念的标杆。对标上海市崇明世界级生态岛,高标准建设太湖生态岛。

4.5 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精细化推进太湖湿地保护、芦苇收割管理、蓝藻打捞与水草养护、沿岸水体保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五位一体”综合长效管理,确保水体水质良好和生态服务功能不降低。提升水环境监测预警能力,推进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生态智控平台项目建设,完善湖体水质自动监测体系,切实提升水环境监测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立体监控系统,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5 结语

太湖的水环境质量与安全关系着周边城市的生产生活,其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吴中区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明确中长期太湖保护与综合治理思路,严格保护水源地、强化治理水污染、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与修复水生态、持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太湖,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猜你喜欢

太湖流域吴中区太湖
苏州吴中区下好安全宣传“先手棋”
苏州吴中区创新精准执法工作见成效
太湖茭白
苏州吴中区坚守学训制度 实现动态夯基强能
太湖思变2017
太湖
太湖流域低污染水处理技术研究
吴中区退休老人社会化管理服务城乡差异及对策
太湖一角
太湖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度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