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践分析
——以安徽省马鞍山市为例
2023-03-21吴雁
吴 雁
(马鞍山市生态环境信息中心(马鞍山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所),安徽 马鞍山 243000)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调查,是全面摸清生态家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对“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直接支持。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通知,决定于2017年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1]。2017年5月,马鞍山市成立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开展本地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历时近3年,马鞍山市共清查各类污染源14 299个,确定普查对象6 069个,经过入户调查、数据采集及污染物产排情况核算,基本摸清全市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全面完成普查各阶段工作任务。但是,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涉及行业广、覆盖范围大、摸底任务重、调查数据多、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严、工作任务重[2],普查过程也出现一些问题。本文以马鞍山市为例,分析其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践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今后的全国污染源普查提供借鉴。
1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意义
1.1 找准排污源,建好数据库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可以摸清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区域分布,明确各种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流向和治理等。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相比,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所形成的数据更加全面、系统,能够更好地反映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以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为排污许可证核发、环境监督执法、环境监测等提供数据支持[3]。
1.2 刻画一张图,管理一套数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得出3项成果(一张图、一套数、一套核算方法),普查数据全面真实、准确可靠,实用性和实效性强,使得普查数据能用、敢用、可用、应用、尽用,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建成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库,绘制一张具有详解数据的污染详图(包含全国各地、各行业、各领域的污染物),为今后解决环境问题、化解环境风险打下坚实基础,所有普查资料得到有序管理[1]。
1.3 培育普查人,打造铁军魂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内容十分广泛,调查项目多,时间跨度长,行动规模大。一大批模范人员和典型事迹都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涌现。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度责任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统计科学的综合型环保人才,打造出一支业务扎实、作风过硬、视野开阔、责任心强的环境保护铁军队伍。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克服人手不足、距离远、任务重等重重困难,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普查任务,展现出铁军精神。
2 存在的问题
2.1 两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衔接不够
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每10年进行一次。主要任务是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了解主要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全国污染源普查具有连续性,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中基本没有体现,造成马鞍山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基本处于零起点的状态[4]。
2.2 普查队伍人员构成不尽合理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一项既需要管理,又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因此普查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不同的是,《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明确提出,可以购买第三方服务,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普查效率;发挥科研院所、高校、环保咨询机构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普查工作[2]。目的是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技术优势,减轻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的压力,做好基层污染源普查[5]。但是,马鞍山市普查队伍人员构成不尽合理,有些县区普查过分依赖第三方机构,甚至全部撒手,普查工作全部由第三方机构承担。污染源普查不是简单的数据提取、汇总,还涉及多部门沟通与协作,实际普查过程出现企业门难进、资料不好收、部门配合难等问题。
2.3 小微企业信息填报佐证材料不全
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统计,马鞍山市工业源普查对象有5 276个,其中,大型企业有14个,中型企业有223个,小型企业有1 354个,微型企业有3 685个,全市以小微企业居多,占比达95.51%。由于历史原因和地方产业发展定位,乡镇工业集中区部分小微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的生产管理制度较为简单,企业没有完整的年度原辅材料采购入库、产品销售记录,更没有完整的生产台账,同一车间可能存在多家企业,一条生产线可能涉及多家企业的设备,甚至水电明细账都难以分列,很难直接采用既定的调查技术路线现场填写调查表格。
2.4 软件系统功能设计不够完善
一是报表制度体系庞大,普查指标复杂,各类污染源报表多达60张,涉及1 796项指标,其中以工业源最多,涉25张报表的934项指标,都需要通过人工录入方式入库,软件系统缺乏必要的指标关联提醒与审核等功能。二是工业企业产排污核算信息表四同组合(某一行业中,产品、原材料、生产工艺和生产规模四种因素的组合)难,特别是有些化工合成企业,生产工艺路线长,工序核算困难,污染物核算结果偏差较大。三是缺乏单个工业企业污染物产排情况统计汇总信息表,客观上给基层环境管理留下一定障碍。四是软件系统地图功能模块未将地理信息与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有效融合,不能输出各类污染源普查专题图,未给污染源普查数据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撑。
3 改进建议
3.1 完善全国污染源普查制度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可以摸清污染源的行业、领域、区域分布情况和动态变化信息,正确判断环境形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重要支撑。普查制度要承前启后,具备延续性,可以与排污许可常态化管理相结合[6]。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机制新优势,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创新污染源数据收集方式和渠道,保证污染源数据的动态更新和统计管理,应用大数据实现拆选整合,实现数据应用的随机转化和有机组合,建立与完善可持续的污染源普查工作机制。
3.2 建立普查协作工作机制
为了做好全国污染源普查,必须建立各级政府领导负责、分工明确的普查协作工作机制。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作用,发挥环保系统内各技术支持单位的作用,发挥园区、乡镇基层环境管理人员的独特工作优势(企业熟、地方熟、人员熟、语言熟),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技术特长,建立一支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园区、乡镇环境管理人员为基础,第三方机构为补充的结构合理的普查队伍[7]。按照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要求,经过各单位的推荐、上报、审核和培训,马鞍山市在全市范围内共选聘普查员、普查指导员661名。普查员及普查指导员主要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环保咨询机构,通过岗位培训考试后录用,并由安徽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下发普查员、普查指导员资格证书。
3.3 做好污染源普查平台开发和建设
一是污染源普查平台应超前设计,要有一定的时间提前量,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对污染源普查工作的技术引领作用,切实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二是基于生态环境大数据的统一数据标准,搭建污染源普查数据采集管理模块,根据污染源普查数据来源与类型,提供相容的采集方式接口,对不同源数据进行采集整合、清洗治理和集中汇聚。三是制定数据清洗的方法、规则和策略,开展数据清洗,聚焦于数据集评估和数据纠正,提高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
3.4 提高污染源普查成果使用率
全国污染源普查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各级普查机构要组织力量对海量的普查数据开展统计分析,积极探索各类数据的联系,发现并掌握内在规律。可以开发数据分析模型,提高普查成果的使用率,从而更好地为环境管理和国民经济发展服务。马鞍山市要以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为基础,建设智慧环保平台和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构建固定污染源数据库,并通过一张图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同时,开发水、气、土、固等业务分析模型,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助力。
4 结论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已经全面结束,其成果突出,意义重大。一是为制定“十四五”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依据,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决策。二是摸清家底,为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三是根据环境管理需求,制定普查成果开发方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夯实环境管理基础,推动环境管理转型升级。四是培养一批环境管理的业务骨干,为环保人才的磨炼和成长提供一次攻坚实战的机会。本次普查摸清了马鞍山市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掌握了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处置情况。根据污染源普查成果,马鞍山市要建立并健全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