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壮大集体经济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闵行区华漕镇镇级农民长效增收平台典型案例
2023-03-21徐璞闫
■曹 俐 徐璞闫 周 府
华漕镇位于闵行区北部,吴淞江南岸。近年来,随着虹桥主城片区单元规划编制的推进,作为虹桥商务区、进博会、南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的直接辐射区域,华漕镇在闵行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的地理优势日益凸显。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速迅猛,集建区村级集体物业急剧减少,农民土地基本被征收,面对集体资产收入锐减和农民收益分配的现实矛盾,如何让农民的收入能够随着改革和城市化进程“水涨船高”,营造镇级资产、集体经济“和谐共生、发展共享”的良好局面,成为华漕镇党委、政府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长效增收平台基本概况
1.成立背景。紫华公司是华漕镇政府下属的农民长效增收平台管理公司。自2012年起,华漕镇先后将5个项目纳入镇级农民长效增收平台,物业总面积达16.8万平方米。在初步探索阶段,由于统筹力度不够,在“入股范围、营运机制、分配模式、长效保障”等各方面出现了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一,农民增收平台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借贷、社会融资、部分村和村民入股,总计银行贷款1.63亿元,外单位借款2.92亿元,财务成本居高不下。其二,村民收入均由各村自行分配,镇级增收平台只分给入股村民,存在收入分配不合理、无村集体经济的情况。其三,旭华商务广场项目为吸引农民入股,承诺每年不低于8%的分红(涉及资金0.12亿元/年),实际营运年收益只有6%,差额部分由镇属公司承担,致使出现“寅吃卯粮”的情况。
2.成立过程。2017年以来,华漕镇党委、政府针对“农村发展与环境资源、集体经济壮大与农民获得感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做大、做实、做强集体经济”为目标,彻底改变原有平台个人入股、局部村入股、银行贷款融资入股的现状,进一步加大对村级经济统筹力度,以农民入股为主,重组农民长效增收平台。
根据市政府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2011年组建成立农民长效增收平台,最初百姓每人以1万元入股,以8%进行收益分配。2017年,镇党委、政府将平台公司的股份进行改革,让老百姓退出股份(全额退出1.56亿元),由集体的内部资金注入进来,通过换股的方式优化平台公司的股份结构,也就是重组。
3.运营情况。平台下设8家公司,平台公司工作人员来源于政府,经过镇组织部门反复考察进行任命,人员有可能调动。各项目公司实行独立核算,以物业开发及运营为主,镇属紫华公司作为平台统一运营的公司。同时将新建的紫隆、旭华三期、富利二期三个项目共22万平方米的物业统一纳入平台,形成“1+5+X”管理模式(即:1个管理平台、5个存量项目、若干新建项目)。
平台运营所需资金根据新项目开发进度和各村资金实际到位情况,由镇党委、政府统筹安排。在优先保证退还农民个人股本金及三个新建项目开发启动资金后,逐步偿还各项目内的银行贷款、外单位借款和相关利息。各项目公司年底根据实际运营情况,遵循“同股同利,效益决定分配”的原则,按照新入股比例给予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分红。经过两三年的运行,已经有效益在分配,截至目前共分配红利1.33亿元。
二、农民长效增收平台的主要做法
1.盘活存量,有序分配。存量物业共五块,投资总额为10.44亿元,物业建筑总量为16.8万平方米,全年总收入为0.77亿元。目前旭华广场一和二期、富利一期、品尚生活广场三个项目已完成重组并开始进行按实分配,2017年至2021年底累计分红1.34亿元。
2.用好增量,聚焦产业。2018年新建旭华三期、富利二期、紫隆项目三个项目,预计建造总面积22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1.9亿元,预计年总收入0.96亿元。“旭华三期”于2021年12月中旬已办理产证,“紫隆国际科创园”和“富利二期”2022年2月完成竣工备案,启动产证办理,完善招租流程。三个在建项目于2019年至2021年底累计支付16个村利息总额为0.70亿元。华漕镇本着“边建设边招商”的思路,现已对三个新项目完成招商,三个新建项目现预招商完成90%,企业全部入驻投产后,预计年税收达1亿元左右,华漕镇集体物业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3.回购物业,加速发展。通过回购优质物业,能够尽快使成熟项目投入运营,短期内就能实现收益。2019年10月新成立上海紫昆实业有限公司,回购中骏物业。紫昆公司由紫华公司占股31%,9个村占股69%。中骏物业总量为1.97万平方米,回购总价为4.23亿元(以交付后最终审价为准)。目前,该项目已与温州医科大学确定租赁意向,现正通过华漕镇集体资产管理平台进行招租流程。通过回购优质物业,能够尽快使成熟项目投入运营,短期内实现收益。
4.二次开发,优化物业。自2015年华漕镇打响拆违第一枪以来,累计完成历史违法用地整治1271.74亩,完成违法建筑的整治任务约294万平方米,腾出土地535.34亩。华漕镇从各村上报新建、翻建、修缮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24个项目上报区规土局作为“五违”后续利用地块进行开发,并通过区政府常务会议形成决议。通过二次改造,解决了原先村镇集体物业“低、小、散、乱”的问题,推动集体物业变散为整、变差为优,提升了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如华漕镇与区资产经营公司合作共同组建上海紫仑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存仁里项目,总用地约45亩(不含大圆通寺),分为北区和南区两个区域建设。目前,青旅上海总部拟迁移并落户存仁里项目,国药及诺亚科技已入驻,华业建筑以注册型企业落户至此,年税收预计900万元。
5.多元投资,拓宽渠道。生生供应链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于2009年在华漕镇注册成立,经过十余年发展,2020年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营收2.56亿元,税收0.2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80%。2020年下半年,华漕镇、南虹桥公司与生生供应链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经过多轮商务沟通,愿意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生生供应链董事会基于与地方长期合作基础,主动提出C轮融资中划出4000万股权,引入地方产业投资,华漕镇认购1500万股。2021年4月30日,生生供应链完成股东变更工商手续,华漕镇农民长效增收平台紫迪公司正式成为生生供应链的股东。
三、农民长效增收平台运行发展存在的困难
1.土地资源缺乏、政策落地困难,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受限。镇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空间较小。从物理空间来看,规划严格控制,没有土地资源可供产业发展;从政策空间来看,部分政策“蜻蜓点水”,如“造血”项目的贴息扶持,或者是虽有政策但很难落地。集体土地入市交易政策,目前尚在制定过程中,没有真正落地,也无法真正用来进行产业发展。村级开发项目从能级和产业引入质量来说,还是较为低下,仍然需要经过镇级统筹,实现资源配置和效益的最优化。
2.资金利用效率不佳,增收渠道与区域产业发展不同步。2020年平台实现分红0.47亿元,每个项目的收益率在4.33-5.43%,相对于各村投入的资金,资金利用效率较低,老百姓从增收平台上获得的收益十分有限。平台甚至不能解决资金量的平衡,无法满足后续项目开发的资金需求。目前农民长效增收最大困惑是运营模式与国际化不匹配,增收渠道与产业发展不同步。
3.税收政策不足,平台运营负担加重。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到了新的高度,但在市区的各类政策中,始终将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普通企业法人对待,尤其是在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方面,尚未有扶持优惠政策。目前,紫华公司作为平台公司经营能力相对较弱,利润分配前,需交25%企业所得税以及村集体经济组织上交20%的红利税,经济负担较重。
4.收入结构单一,应对外部冲击能力不足。华漕镇农民长效增收平台资产经营模式主要以物业租赁为主,虽也在积极寻找除物业租赁以外的增收渠道,如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增加管理服务收入或认购IPO股权等增加非租赁收入,但占比较低,由单一模式到多元发展仍是今后主要探索方向。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影响,物业空置率有所上升,租赁收入同比减少,但集体承担的人员报酬、防疫费用、社会治理费用、福利费用却逐年上涨,支出增速超过了收入增幅,结余减少,用于集体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正在减弱。
5.资源禀赋差异,镇内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资源禀赋差异,镇内各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如部分村属于永久农田保护区,只有农田出租一项收益,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再如2005年上海市出台针对预留地的政策,每100亩土地预留5亩地,用地指标留在村集体发展集体物业,但后来没有具体实施。在华漕村,苏州河贯穿10.2公里,宽度近200米,建设涵养林阻碍了土地征用,补助费不足以补贴农民损失。这些现实情况需要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支持。
四、农民长效增收平台未来发展计划
“十四五”期间,华漕虹桥前湾地区将基本完成开发和建设,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华漕镇将把集建区内、集建区外统一起来,真正把好的土地、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的经济效益。
1.优化存量,提高管理效率,配合区域规划实现转型发展。存量物业在确保集体收入的前提下,加强管理,提高物业利用率,同时配合区域产业定位和规划,实现转型发展。新建项目在确保建设资金的前提下,提高招商门槛,严把产业关,提升单位税收产出率,全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2.寻找增量,探索镇村集体经济联合发展机制。集建区外通过吴淞江生态廊道专项规划编制,争取落实30公顷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用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建立“1+16+X”的镇村集体经济联合发展机制(即:1个镇级经联社,16个村级经济合作社,X个新建项目)。集建区内通过土地出让前评估,增加各地块建筑面积(不计容)作为公益性用途(开发商无偿提供),目前已落实7万平方米建筑,后续还将争取37万平方米。
3.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提升集体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利用好政府相关政策,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例如,结合“城中村”改造中集体经济组织在项目公司的投资比例不低于该项目总投资的10%,以及盘活的减量化建设用地指标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乡村产业项目等政策,指导各村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推行联合经营、飞地抱团、成本价回购、代建代管等多种发展模式。
4.整镇连片谋划,促进镇内村集体经济平衡发展。目前华漕镇已在探索集体经济收益平衡的相关方法。镇里现新开发3个项目,共22万平方米,将16个村统一起来,以此补足贫困村的发展,平衡收益。同时按照农龄设置参股比例(每个村最高为7.8%左右,最低为4%左右),有利于平衡农田保护区农民的收入(农田保护区农民的农龄相较城镇化发展较高的村来说会高一些)。在此基础上,华漕镇也会进一步探索相关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