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03-21■周洲
■周 洲
近年来,上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超大城市的需求与特点,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乡村空间由不断收缩向基本稳定转变,乡村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作为全国都市农业的典型代表,上海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创新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可以为国内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一、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一)农业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0.3万亩、蔬菜生产保护区49.1万亩、特色农产品优势区7.1万亩“三区”划定工作,推进高标准农田设施建设,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1.5万公顷,粮食生产能力和蔬菜有效供给进一步得到保障。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021年保持在11.7万公顷(含域外)以上,比上年增长2.7%,粮食产量94.0万吨,比上年增长2.8%;稳定绿叶菜种植面积,推进常年菜田向蔬菜生产保护区集聚,强化绿叶菜生产,打造绿叶菜生产核心基地,实现2021年蔬菜播种面积8.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蔬菜产量244.7万吨,比上年增长0.1%。加强美丽生态牧场和畜禽种源基地建设,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主要模式、奶牛和生猪为主打畜种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实施养殖业布局规划,推进横沙渔港经济区建设,完善水产业养殖布局,有序发展远洋渔业。
(二)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上海已建成水稻、绿叶菜、鲜食玉米、西甜瓜、中华绒螯蟹等1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培育推广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品种,全市奶牛良种率、生猪良种率全面覆盖,水稻、蔬菜良种覆盖率均超过95%,稳居全国前列。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95%以上,蔬菜机器换人步伐不断加快,农业设施装备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重点推进了蔬菜、瓜果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等农业智能装备技术创新应用,实现智能化管控,通过加大蔬菜生产领域“机器换人”力度,打造蔬菜机械化生产基地,解决了机械化做畦、播种、移栽等关键环节,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提升。通过深化上海数字化农业信息平台建设,搭建了市、区资源共享的农业“一张图”。建立了种质资源基因库和动物胚胎中心,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2021年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80.1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现代化水平均位居全国首位。
(三)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地产农产品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农民合作社”“公司+家庭农场”等强强联合,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逐步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联营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龙头企业为引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载体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2021年,上海市共有25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统计范围,其中97家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40家为市级示范社;农业产业化各类重点龙头企业201家,其中国家级26家,市级以上113家;3813家家庭农场经农业农村部门认定,其中115家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通过加强农商合作,搭建了上海绿色农产品公共推介平台,鑫博海、清美、松林等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在推进现代农业中较好地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与新型零售企业建立产销对接合作机制,在全市建立盒马鲜生、本来生活等企业直采基地130余家。培育了一批地产农产品品牌,通过举办国庆米、水蜜桃、葡萄等地产农产品评优品鉴活动,提高了品牌的知晓度和美誉度,增加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农业提质增效为导向,以满足超大城市农产品供应需求为目标,按照“什么来钱种什么”的要求,着力调整优化农业布局结构,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渔业健康养殖。实施绿色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推广应用有机肥、秸秆还田及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持续推进。加大农膜回收处理力度,农膜回收处置体系与制度初步形成。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全市累计培育绿色农产品企业943家,产品1769个,全年获证产量123.73万吨,地产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率达到27%,农产品地理标志16个。
(五)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推进
不断优化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积极发展优质稻米、都市蔬菜、特色瓜果、优质畜禽、特色水产等种养业,形成了南汇水蜜桃、马陆葡萄、崇明白山羊等一批区域特色产品。积极发展地产农产品初加工,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了鑫博海等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发展。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业,形成了南汇桃花节、马陆葡萄节、奉贤菜花节、伏羊节等农业节庆品牌活动,打造了郊野公园、采摘基地、观光现代农业园等多元化休闲载体。农业产前产后社会化服务市场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农资供应、农机耕种收服务、粮食烘干加工等生产性服务格局,盒马、叮咚等线上线下结合的生鲜农产品新零售快速增长,电商营销模式在市场上活跃起来。积极拓展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服务等跨界配置和深度交叉融合,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康养农业等“农业+”多业态加快发展,形成了青浦“华为小镇”、奉贤的“三园一总部”、金山“花开海上生态园”、宝山“母婴康养村”等产村融合的新兴业态和模式。
二、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短板
一是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高品质的鲜活特色农产品相对不足,产品质量不稳定,养殖类绿色农产品发展缓慢,与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之间尚有差距。特别是在蛋奶、蔬菜、水产品等生鲜产品供给方面,还可以持续挖掘潜力、提升能级。同时,在强大物流支撑的全民网购时代,上海地产农产品在供给城市时已经不具备传统的距离优势,“当日达”和“隔日达”的运输方式出现,使得市民消费农产品半径大大增加,如何在特色和品质上做文章是本地农产品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是产业发展规模和品牌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上海农业产业布局碎片化、经营规模小型化、农产品质量非标化等问题仍然存在,农业产业“小散弱”的局面没有彻底扭转。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优质农产品占比不高,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品牌相对缺乏,农产品附加值提高有限。一些有展示度的休闲农业、康养产业仍然只是“盆景”,尚未形成连片发展的规模。休闲农业、农业旅游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缺乏小众类、精准化、中高端产品和服务,设施配套不足,难以满足市民消费升级需求。
三是农业功能和乡村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当前,上海高值高效经济作物的比重仍有待提升,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还不够,依托本地农业资源禀赋和乡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开发还不足,江南水乡的自然资源和农耕文化底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利用。农业的生态底色还没有转化成产业发展优势,乡村还没有成为国际大都市亮丽的底色。从城乡融合发展来看,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还需要从空间布局、产业引导、支持政策等方面加强顶层规划和设计,大都市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有待进一步彰显。
四是资源要素矛盾有待于进一步破解。当前,上海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一线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60岁左右,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人才激励机制尚不健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专门人才不足,农村具有宽广视野、善于经营的中高层次的产业人才更是缺乏。农业设施用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得不到保障,供给相对不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闲置宅基地盘活等改革举措有待通过政策明确和加以推进。产业链延伸和多功能拓展相关财政政策支持不完善,金融服务和社会资本的投入相对不足。
三、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
都市现代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形成的,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功能多样、业态丰富、产业融合的农业综合体系,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特殊形态和典型模式,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不仅从功能层面反映了农业本身的生产功能,而且在经济、生态、服务等方面具有集成性功能。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从地域上看镶嵌融合在一起,农业与城市的联系与互动更为紧密和直接。上海农业最具优势的潜力是上海超大城市的市场规模和农业多种功能的拓展,应从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比较优势出发,选择高效、生态和优质作为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站位高远,加强顶层规划设计,要坚持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功能定位,以满足超大城市市民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全产业链的发展理念,健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生产型产业向服务型产业延伸,构建彰显上海特色、体现多种功能,承载乡村价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紧紧围绕发展高效生态的绿色农业这一中心,坚持质量优先和保持生态底色两个基本点,走生态、绿色、高效和优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绿色化”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应充分利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大契机,集中力量打造种源农业、生物医药农业、智慧农业、人工智能农业、创意农业和健康农业,力争在农业高精尖科技、农业市场物流和农业大数据信息化三大领域实现突破,以“科技化”推动产业创业创新。推动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重点打造和挖掘一批具有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和老字号乡土特色产品品牌,挖掘和培育乡村农耕文化品牌,提升休闲农业文化品牌,以“品牌化”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示范创建,促进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化、集聚化、融合化发展,以“规模化”推动产业优势集成,加快形成适应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新型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和经营体系。
四、进一步促进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完善发展规划,加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应基于乡村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编制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产业建设等顶层设计。在“三区”划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保障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产业园等发展空间。要在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在建设用地指标上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留出适当份额,依靠规划和用地置换盘活现有的存量设施用地,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中的餐饮、住宿等服务功能留出部分用地,破解现阶段上海农村产业多元融合面临的土地瓶颈,提升上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市场容量和服务能级。适度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通过技术进步,在养殖业、种植业和农村休闲农业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立体化的、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形态。要加强农业招商引资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农业营商和产业发展环境。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促进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发展种源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种源企业。大力提升农业装备技术,推进蔬菜、瓜果“机器换人”,打造一批绿叶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打造粮食无人农场和园艺植物工厂,发展智慧农业。积极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标准,把耕地资源保护、农药化肥减量化、增加绿色农产品供应能力建设等硬指标放在突出位置,继续加强农产品绿色认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强化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生鲜果蔬、优质稻米、特色畜产品和水产品产业,积极推进科技装备先进、资源循环利用、农机农艺融合的“绿色田园”低碳农业示范项目建设。
(三)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实施品牌农业战略,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地域特征、产业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围绕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优质稻米、蔬菜、瓜果、花卉、畜禽、水产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和挖掘一批具有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和老字号乡土特色产品品牌。提升休闲农业文化品牌,加强农事节庆文化活动建设,挖掘和培育乡村农耕文化品牌。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供给种类、质量、营养和供求对接的便利性,建立更加可靠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系统,让城乡居民“吃得饱”“吃得好”。充分发挥农业“接二连三”的产业延伸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村内部三产融合程度提升。将农业的食品供给功能扩展到休闲、旅游、创意、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从供给“农产品”转向供给“田园生活”。
(四)加强产业融合创新,加快发展上海农业新产业新业态
继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激活乡村资源,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新业态。立足上海现代化大都市的需求特点,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等生态功能产业,实施休闲农业精品项目提升行动,以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精品休闲农园和星级乡村民宿等为提升重点,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培育提升农业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农村物业经济等新型业态。加大乡村产业招商力度,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投资都市现代农业,在现代设施农业、现代种业、农业物流、田园综合体、特色产业小镇、乡村新兴产业等方面培育引进高能级的都市现代农业项目,推动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化、集聚化、融合化发展。以信息化为引领推进智慧农业发展,要推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服务和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方面的应用,推进更多“互联网+”农业产业发展。
(五)强化经营主体培育,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继续推进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形成适应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新型农业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产业发展模式,推动联农带农的新型产业化联合体发展。针对上海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兼业化、外来化、受教育程度偏低的特点,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认证标准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形成针对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扶持政策的联动机制。以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新型农民骨干队伍为重点,着力培养职业经理人、青年农场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搭建农村创新创业平台,引进海内外创新人才,加强与国内外农业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在土地流转、资本获取、农机服务等方面为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农业从业人员人力资本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