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乡村建设中充分彰显美学价值研究
2023-03-21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课题组
■ 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课题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上海乡村建设如何充分彰显美学价值是一个重大课题。2022年6月以来,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课题组实地调研了金山水库村等乡村振兴示范村、崇明城边森舍等民宿,召集两轮行业专家、实务工作者座谈会,向学会会员发起“我为‘彰显都市乡村美学价值’献一策”活动,赴湖州余村、杭州桐庐以及苏州吴中、昆山等地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梳理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并尝试在理论上进行创新突破。
一、上海乡村建设彰显美学价值的基本情况
2021年4月,中共上海市委主要领导提出超大城市乡村振兴要凸显经济、生态、美学“三个价值”的要求。2022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充分彰显都市乡村价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单列专章强调要多元化彰显都市乡村的美学价值。
乡村美学自古存在。上海乡村的美学价值是在经历了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提升之后逐步显现的,并进入顶层设计视野。这既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精神物质需求,也是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三园”(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建设的理念创新。
(一)上海乡村美学价值初步达成的共识
1.自然生态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越来越成为上海乡村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从2013年起,上海在农村地区全面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五违四必”整治作为抓手,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农村自然生态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好转。自然生态美,既体现在古村、古宅和老物件的悠悠岁月之中,也体现在农村新地标、新景观的现代元素之中。
2.劳动创造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要崇尚劳动,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农村是人类生存基本物质条件的劳动创造之地。上海虽然耕地数量不多,但仍然承担着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任务,在重大风险时刻,仍然是老百姓生存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历史阶段,上海农村劳动创造的内容、主体、形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内容上农业接二连三不断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主体上不仅有返乡创业农民,还有市民纷沓而来,形式上以5G数字技术应用为抓手,发展了无人农场、植物工厂以及农业机器人研发等。
3.人文和谐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乡土文化是乡村的根和魂。彰显乡村美学价值,必须既注重塑形,更注重铸魂。人文和谐美体现在优秀农村传统文化、生活习俗,是从生命、亲情、生活最本质的情感出发认识乡村的美学价值。同时,人文和谐美也体现在农村社会善治水平,上海持续健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加大古镇古村古迹保护力度,举办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传承弘扬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塑造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
(二)上海彰显乡村美学价值的主要特点
1.美学价值是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升华。实践证明,上海乡村美学价值的显现,是上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终形态是三个价值的融合,并以美学价值为最终表现形式。
2.乡村之美既区别于城市又与之融为一体。乡村之美是原生为主,是熟人社会形态下的美学展现。城市之美是创造为主,是陌生人社会形态下的美学展现。上海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美学价值,两者出现了内容上的相互融通、主体上的相互交叉。
3.示范村建设是彰显美学价值的实践之路。上海乡村美学价值集中体现在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过程中,坚持“不策划、不规划;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原则,从村庄规划、产业发展、内涵提升等方面进行提升,整体彰显乡村美学价值。
(三)上海彰显乡村美学价值的主要路径
1.夯实生态底板,凸显美学价值。一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立足城乡融合,聚焦城市开发边界外乡村地区村庄,推动乡村地区从干净整洁向生态宜居转变。立足“房田水路林村”的全要素提升,提升村容村貌、推进绿色田园建设、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推动农村公路提质增效。如奉贤区统筹农村人居环境优化与乡村产业发展,形成了南庄公路乡村商务区、农艺公园总部区等多个美丽乡村片区;松江区聚焦农户庭院、口袋公园、小微景观三要素,一村一方案提升村容风貌;崇明区结合花博会召开,全域打造花田、花路、花溪、花宅。二是塑造乡村的形态之美。在示范村创建过程中,上海实行了乡村规划师制度和乡村建筑师制度,聘请专业人士在“策划、规划、设计、施工”各环节出谋划策、严格把关,因地制宜打造乡村风貌,如浦东新区率先在宅前屋后美化“小三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的成功经验在全市得以推广,花果飘香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2.发展优势产业,提升美学价值。近年来,上海在各涉农区积极培育美感度高的产业,让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一方面,赋能传统产业。例如,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进行软硬件提档升级,打造风景优美、海派味浓的乡村休闲旅游新高地。2021年,上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0845万人次,同比增长42.6%。青浦区张马村“寻梦园”、嘉定区毛桥村“愚农庄园”等景区在节假日生意爆棚。另一方面,引入新产业新业态。例如,宝山区塘湾村抓住大健康这一产业导向,引进馨月汇母婴专护服务有限公司,以萱草花繁育、加工、观光为配套,打造“中国首个母婴康养村”,年均综合产值达1800万元。同时,塘湾村联手毗邻的海星村做强“一对蟹”,花红村做强“一袋米”,新陆村做强“一篮菜”,洋桥村做强“一蒸糕”,齐心协力建设“五村联动”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青浦区林家村鼓励艺术家走进乡村,以“稻田林家,艺术乡村”为主题,吸引了“丁一鸣绘画艺术工作室”“路上有马电影工作室”等一批艺术家工作室纷纷入驻,激活了老旧乃至无用的乡村空间。
3.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美学价值。郊区农村作为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发祥地,作为浦江两岸乡愁的重要承载地,对提升市民精神文明素养显得日益重要。一是提升农村社会善治水平,持续健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加大古镇古村古迹保护力度,举办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传承弘扬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方位塑造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二是打造文化传承载体。青浦区章堰村延续一千多年的历史文脉,携手中建八局以“生长、生存、新生”的理念将古宅、古桥等修缮翻新,再现“金章堰”繁华景象。以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等为代表的远古遗存,和以陈云故居、张闻天故居、淞沪抗战旧址等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都坐落在郊区,成为市民游客游玩打卡、缅怀瞻仰的好去处。
(四)上海乡村彰显美学价值面临的问题
1.美学价值认识不够深入。乡村美学价值在理论界是一个全新命题,虽然实践经验丰富,案例层出不穷,但是相关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地带,亟需加强理论总结提炼,上升到一个理论体系。一是缺少发现的眼光。有些地方对产业导入、项目建设的判断力不足,对功能承接的把握度不准,尤其在初创期,缺少战略眼光和审美眼光,农村各类优质资源和条件禀赋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二是缺少创新的思维。习惯“拿来主义”,学习有余而创新不足,或者用新瓶装旧酒,如很多村子都搞墙画装饰,存在造景同质化、人工痕迹过度的现象。
2.要素资源流动不够通畅。一是在土地保障方面,由于涉农产业的单位面积产值远低于二三产业,落实建设用地指标盘活的动力不强,或者“点状供地”条件严格、程序繁琐。二是在主体引入方面,行业头部企业、农业领军企业落户郊区的数量还比较少;各类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一些小微企业投资兴业的路径还不够畅通。三是在社会参与方面。村民的美学素养、生态观念还不足,乡村手工艺人青黄不接。一些地区已将文创产业、艺术家等引入农村,但对乡土文化、乡愁经济的挖掘还不够。
3.显示度集中度不够明显。一是自然禀赋不高,差异竞争不突出。上海因地理条件所限,先天缺乏山水之美的山。但同时,水美文章彰显度不够,尤其是劳动创造之美乏善可陈。二是集中体现美学价值的点位屈指可数。主要集中在示范村,这与上海大都市数量需求严重不匹配,城市居民常常感叹无处可去。三是美学价值水平不高,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美丽乡村示范村至少是自然生态美的示范,乡村振兴示范村应该是自然生态美、劳动创造美、人文和谐美的全面示范。实践中,却不尽一致,整体上美学价值示范性不够。四是价值转换路径不多。乡村美学转化为价值的效果还有待提高,固然有点位较少、水平不高的原因,更有路径、方式不多的因素。
二、典型案例及经验总结
(一)国内其他地区的典型案例
1.浙江未来乡村建设。浙江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首创地。2003年,浙江提出要力争把一批村庄建设成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新社区;2021年,提出要打造一批“服务均等化、环境生态化、生活智慧化、文明现代化”的未来乡村。《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指导意见》明确,积极探索“一统三化九场景”未来乡村建设模式路径,建设目标是主导产业兴旺发达、主体风貌美丽宜居、主题文化繁荣兴盛。
杭州市桐庐县是富春山居图的实景地。桐庐县美丽乡村建设经历了三大阶段:一是打造全域美丽,为美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推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探索“山水林湖田”等资源价值实现路径。三是以空间重塑为关键,更加突出以人为核心,打造幸福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做到“七遵循”:规划设计是关键、整洁有序是基础、精致和谐是重点、生态自然是核心、乡土特色是精髓、传统文化是灵魂、经济发展是根本。坚持“四有四不准”原则:有一个主题形象定位,有一条精品游览线路,有公共活动空间,有乡村生活业态;不准建假山假水和没有历史渊源的牌楼,不准新建办公楼等楼堂馆所,不准引进(种植)名贵苗木,建设标准不能盲目贪大求洋。
2.江苏美丽乡村建设。2022年,江苏省制定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了“三美一高”重点任务,即围绕夯实村庄环境建设基础,突出生态之美,包括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生活垃圾治理等工作任务;围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突出环境之美,包含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提升村庄公共环境质量、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持续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等工作任务;围绕保护乡村农韵肌理,突出人文之美,包含乡村风貌保护、乡村文化传承发展、普及文明健康理念等工作任务;围绕健全常治长管机制,体现高水平管护。
苏州市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点亮江南水乡。一是注重生态发展、擦亮乡村生态底色。创新循环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治理。二是保留乡村风貌、不搞大拆大建。围绕农耕文化进行了整体规划,启动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三是规范农房建设,让苏式建筑成为亮点。苏州推行驻村设计师和工程师“一村两师”服务制度,提升村庄设计、建设和管理水平。比如农房改造设计蓝图对建筑地表标高、檐口高度、出挑宽度都有要求,突出苏式建筑特征,墙面以白色为主,屋顶为黑色斜坡,中轴对称样式,门窗外框为深色。
3.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新范式。成都是公园城市首提地,也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强调在乡村地区中落实公园城市理念,立足打造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新范式。一是艺术化再造大地景观,强化农业景观化。从农作物种植类型、建筑屋顶形制、景观材质、农田景观标识等方面明确管控与引导要求。二是挖掘天府文化基因,塑造乡村文化谱系。于村庄入口、道路转弯点和山丘制高点等重点区域,设置历史文化型、现代创意型、农耕田园型和产业窗口型等四类景观节点。三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品质,营造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等为主要内容,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构建四季分明的景观效果。四是优化乡村服务供给,塑造多元生活场景。破除镇村行政区划边界,划定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结合主导产业特征和人群需求特征,统筹优化乡村服务配置。
成都在塑造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新范式过程中,以绿道和川西林盘建设为抓手,实现全域景区化。绿道作为彰显乡村美学价值的生态脉络,将散点分布的农业园区、景区、郊野公园串联成线。同时,将公交枢纽、车站、驿站等设施作为乡村绿道体系的重要节点。川西林盘是民居、乔木、竹林、河流、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是体现天府文化、成都平原农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遵循传统川西林盘“田、林、水、院”的空间布局,拓展林盘经济,提升林盘产业功能,建设具有“宜居、宜业、宜游”特点的现代林盘院落。
(二)我国台湾地区和发达国家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1.台湾地区乡村发展。台湾乡村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模式,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为中心,挖掘乡村价值,重构乡村秩序。一是完善乡村制度体系的建设。从计划到制度再到规章,对乡村住房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保护等方面制定了详细规则。二是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乡村是农民的乡村,激活农民积极参与建设的热情。三是坚持乡村全面发展。台湾“农委会”因地制宜帮助各个社区发展特色产业链。同时注重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保护,提升乡村的综合竞争力。四是注重本土人才培养。实施“培育农村再生的根本人才计划”,以乡村人口为主体,由高校学者在乡村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与培训,提高热爱乡村、热爱农业群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2.日本东京乡村建设。日本乡村建设经历了缩小都市与乡村差距、推进乡村环境整治、提升农林渔村民生活水准、营造乡村景观、恢复生态系统等过程。近些年,让乡村重新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为日本乡村建设新的内容。一是各地采取不同措施夯实农业基础,使农作物生产更有效率,农产品销售得到强化。二是招揽区外人士来本地旅游、体验生活和定居。九州鹿儿岛县南萨摩市每年有1万多学生到该地的乡村旅行、体验学习和住宿,成为该地增强乡村活力的主要力量。三是加强与医疗、福利、教育等非农事业的合作。“增强乡村活力”就是“增强地区活力”。加强农业与医疗、福利、青少年教育、人才培养的联系。如宫崎县诸塜村在推进林业、椎茸、畜牧和茶业等复合农林业时,特别重视把产业振兴与社会教育、医疗等所有与村民相关的事情统筹推进。四是引进和灵活运用先进农业科技。如蔬菜等的工厂化生产,基于互联网的智能管理和销售终端管理。五是有效利用和充分发挥女性的力量。启动“女子农业开发”“女性农业经营者培养事业”等项目。
3.英国乡村发展。英国乡村是欧洲乡村的代表。工业革命后期,英国开始重新审视乡村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也开启了近百年的振兴探索。如今,英国的乡村更是“景美业兴”。一是顶层设计与多级共治并举。英国形成了“中央政府统筹决策+地方协同管理+行业协会促进”的多级管理体系。一方面,自上而下保证中央政府以顶层设计的角色,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规划框架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也自下而上充分尊重了不同地域的发展条件,确保各地区在规划落实等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主性。二是“地、人、产”的城乡统筹。充分考虑城乡联动性,划定不同层级的乡村开发体系。建立了多层次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平衡生态守护与有限开发。英国15个国家公园和47个法定自然美景保护区面积约占英国总面积的25%。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均等化,奠定了乡村地区人口吸引和经济活力的基础。通过农业科技赋能、鼓励第三产业和创新经济发展,提升乡村产业的自我造血能力,英国农业生产效率更是位居全球第二。总体来看,英国通过城乡规划的“地”的统筹、等质齐观的“村”的建设,事业创造的“人”的扶持、自发造血的“产”的培育,探索乡村地区生态守护、社区繁荣、产业振兴之间的平衡。同时,也构建起了农村与城市在经济结构变革、劳动力转移背景之下的人口和产业新融合。
三、乡村美学价值的再认识
乡村之美,美在环境、美在创造、美在心灵,缺一不可。近年来,上海通过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改造街容村貌等,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重大改善;通过推进移风易俗、打造核心价值观主题、传承非遗文化等,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一)美学价值的属性
回顾人类关于美的思想发展史可以看到,人们已经认识到美不是具有可感形态的个别具体事物,美是同个别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抽象事物,是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能够引起人产生美感的性能和原因,是同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同功利或价值相联系的认识对象。美学价值属于文化的范畴,具有以下属性:
1.美学价值具有地域属性。美学价值的核心和灵魂在于文化,而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属性。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沉淀和人文背景,对美学的呈现、理解存在明显差异。即便是在上海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存在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体现出不同的美学价值。
2.美学价值具有经济属性。美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美的鉴赏是主观判断的。上升到美学价值后,又是以一定经济基础为前提的。形象地说,就是从穷山恶水到青山绿水,再到金山银山。美,既需要一定经济实力来塑造,又需要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美学价值是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美学价值具有时代属性。美学价值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自己特定的历史脉络,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也就是说,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美有不同的认识。美学价值,既有永恒的一面,也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一面,并不是一成不变。
(二)乡村美学价值的界定
1.乡村美学价值的界定。乡村体验中,能够让参与者产生心情愉悦的具体的人、物、景、事,并力求以一定的经济价值表达出来。
2.寻求最大公约数。由于美学价值具有经济、地域和历史的属性,是对客观美学载体的主观判断。因此,不同主体追求美学价值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作为政府工作推动的抓手,就需要在寻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中,将最应该做和最不应该做的事清单化、项目化,通过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形式,分年度推进实施。
3.正确处理美学价值与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关系。经济价值是乡村发展的核心,生态价值是乡村发展的基础,美学价值是乡村发展的灵魂,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融合、互为促进、不可分割。实践表明,实现乡村“三个价值”,既是推进上海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更是从全局和系统的视角去审视谋划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上海大都市下乡村美学价值的特征
1.江南水乡是上海彰显乡村美学价值的血脉。江南地区,文明因水而生,居住沿河湖而建,社会经济因水而兴。水文化是江南文化流动的血脉,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已然深深浸润到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江南一带曾先后出现余姚河姆渡文化、青浦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早期文化,在经济形态、生活习俗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共性,其中最显著的特色就是以水为血脉。
2.新江南文化是上海乡村美学价值的灵魂。文化的元素是彰显上海乡村美学价值的内核。上海是江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的创始地。在新中国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海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逐步形成“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新江南文化。乡村美学价值需要以新江南文化为灵魂,在自然生态美、劳动创造美、人文和谐美上全方位体现。
3.主体多元是上海乡村美学价值的活力所在。上海乡村是大都市背景下的稀缺资源,既背靠城市资源求发展,又面临城市虹吸的风险。美学价值的建设主体,不仅有原住民,也有从农村中走出去的城市居民,还有新村民。对于美学价值的鉴赏主体来说,乡村不仅是常年生产生活在此的农民的乡村,更是上海2400多万常住人口休闲的资源、创造的资源,也是体验参与乡村文化的资源,是美学价值产生的主要源泉,同时也是面向全国、全球观察上海的窗口之一。
四、彰显乡村建设美学价值的对策措施
(一)统一思想,凝聚乡村美学价值的共识
以规划凝聚共识。在政府工作层面,始终坚持“不策划、不规划,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原则,凝聚乡村美学价值的共识,划定工作底线和基本遵循。
以教育凝聚共识。以乡村老年人、妇女群体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美育”活动,凝聚乡村美学价值共识。注重彰显美学价值的典型宣传教育,要让基层干部、普通群众更多地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以沟通凝聚共识。培育认识乡村、了解农民的乡村设计师队伍。在设计过程中,既要敲开群众家门,又要走进群众“心门”,乡村设计既要来源于群众,又要引领群众。把设计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以设计留住乡韵乡愁、以设计拓展农业功能。
(二)环境塑形,呈现自然生态之美
突出人居环境整治。围绕“水、田、路、林、天”,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是江南农村环境的灵魂。提升水动力,打造小流域生态系统,实施“河畅水净”工程,提升农村水体环境质量。探索自然植被护坡的新方法,多层次丰富河道绿化景观。丰富河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田,即推进绿色生产,清除田间窝棚,有序管控低端大棚搭建,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路,推动农村公路提质增效,有序推进道路两侧宜种宜养改造。林,抚育疏伐树林,优化完善林相结构,丰富林相色彩,形成具有观赏功能与人林互动结构的生态景观环境。建设一批开放式休闲林地。天,即农村电网杆线序化,打造美丽天际线,解决“空中蜘蛛网”问题。原则上,示范村建设要求杆线序化。
因地制宜风貌打造。主要农村房屋,包括宅基地住房和公益事业办公用房。整体上要体现江南元素。要有房屋样式设计推荐,制定农村房屋外立面、屋顶导则。优先从公益事业办公用房入手,融入现代元素,打造农村新地标、新景观。
注重常态长效管护。首先是规划设计上,建设要简单易行,宜于管护。其次,要建立稳定的财政管护资金来源。再次,引入社会力量,实现多元化参与。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经济效益明显区域的长效管护。
(三)产业做强,提升劳动创造之美
坚持以农为本,优化农村产业布局。推进建设17个绿色田园示范基地和13个绿色田园先行片区,守住郊区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战场”“主阵地”的地位。建设中,集聚资源要素、突出品牌优势,注重生产方式绿色、技术装备先进、产业融合创新,以此示范引领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价值链。加强招商引资,构建高效加工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前端联结农业研发、育种、生产等环节,后端延展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促进要素流动,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立足乡村特色资源,面向市场需求,挖掘特色产品,大力引进国际著名企业和行业头部企业落户郊区乡村,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优质企业带动产业提升,更好发挥政府政策配套和公共服务作用,有效承接城市核心功能和相关产业,推动乡村特色资源加快转化增值。
(四)文化铸魂,弘扬人文和谐之美
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好古镇古村、文物古迹、传统民俗、手工技艺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打造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乡村文化项目。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文明乡风,赓续红色血脉。
涵养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不仅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更是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的大事。扬正气、树新风、革积弊,已成为当前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婚事新办,崇尚文明节俭;丧事简办,弘扬传统美德;喜事廉办,倡导文明新风;移风易俗,党员干部带头。
创新乡村治理。增强基层组织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完善乡村治理奖补机制。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从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一批到村担任党组织负责人,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方面专业技术特长的优先;按结对关系、乡情关系优先安排驻村工作。经济薄弱村实现第一书记驻村全覆盖,农业比重大村实现农业科技驻村入户全覆盖。治理任务重、经济发展突出的村,可以选派工作队。以积分制、清单制为抓手,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完善。
(五)示范引领,彰显美学价值集中度、显示度
以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为抓手,以乡村民宿、农民集中居住点为重点,全面彰显乡村美学价值,提升美誉度。
监管并重,让“颜值”高起来。目前,示范村创建已经接近尾声,迫切需要从“建”为重点,转向“建管并重”,积极探索管护方式、资金来源等长效机制,真正让乡村“颜值”可以持续保持。
产业提升,让“底子”厚起来。农业企业“因农而生、向农而兴”,深化农业企业“百企连百村”活动,探索创新联结模式,不断拓宽合作边界,发挥农业发展牵引的牛鼻子作用。鼓励以国有资本为主的社会资本参与示范村建设,推动新产业新业态落地示范村。推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贯彻实施好市政府有关文件,释放存量集体资金,将其变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源头活水。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从卖房间到卖空间,从享受自然到品味生活。
示范引领,让“内涵”深起来。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率先在示范村落地生根。第一驻村书记、结对帮扶率先实现示范村全覆盖。
(六)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彰显美学价值的保障机制
发挥党组织基层堡垒作用,落实五级书记工作机制。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关键要建立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和重心差异,量身定制一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履职清单,包括联系点制度、调研走访制度等。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谋划,从工作落实到各项要素保障,在新的责任体系下,各级书记面对的是可量化、能定责、可追责的高要求。
健全美学价值与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有机融合机制。美学价值是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升华。实现美学价值,就是对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最好诠释。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推动融合发展。
建立乡村建设美学价值参与、核算及评价机制。吸引更多主体参与乡村美学价值的评价、引导。同时,建立乡村美学价值的核算、评价机制,进行长期跟踪监测。
五、相关工作建议
(一)加强对乡村美学价值的深化研究
要进一步总结提炼好各地凸显美学价值的做法、行之有效的经验。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推动各部门、区镇政府围绕充分彰显美学价值开展行业研究、区域性研究。
(二)将彰显乡村美学价值纳入本市乡村振兴新一轮规划
2022年是本轮乡村振兴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新一轮规划谋划之年,建议将彰显乡村三个价值作为规划重要脉络,尤其突出美学价值的引领作用。
(三)实施本市彰显乡村美学价值工作行动计划
通过开展行业主管部门、基层组织、建设施工单位等各类主体培训,将理念深入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内化为行动指南,将新一轮规划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并开展工作进度督导和年度工作绩效评价。
(四)制作彰显乡村美学价值工作手册
市农业农村委要会同相关部门制订专门的工作手册,包括正面导则、负面清单以及相应的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