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水热穴论》从肾谈水液代谢

2023-03-21李永志丘余良

福建中医药 2023年1期
关键词:肾阴水液肾气

李永志,丘余良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素问·水热穴论》主要论述水肿病以及热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以及其对应的治疗穴位,篇中多处论述水液代谢与肾的密切关系。故本文旨在通过对原文相关论述的解读,探讨肾与水液代谢之间的关系及水肿病的相关病因病机,以期有助于临床诊疗。

1 肾为胃关,关门不利,聚水而肿

1.1 各医家解读 《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1]这是关于胃、肾与水液代谢障碍的论述,亦是水肿病病因病机之一,各医家对其涵义有不同解读。如唐·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提到:“关窍二阴,故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填满,故云肾者胃之关也。”认为肾是胃通降排泄的掌管者[2]。肾的气化功能与前后二阴的通利息息相关,若肾气失司,二阴闭塞则令胃气无法通降,导致水液排泄出现障碍。梁媛和王小平[3]结合“饮入于胃,游益精气,上输于脾”的水液代谢过程,认为胃、肾分别对应水液生成的“上源”和“下源”,肾为胃之“关闸”,上源补充下源,下源作为闸口以保留精微物质于体内。若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则启闭不利,就会导致水液输泄异常,出现水液蓄积以及水肿等情况。

对于“肾为胃之关”,部分医家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清·陈士铎认为“肾为胃之关”是“胃为肾之关”的传抄错误,其在《辨证奇闻》中云:“盖痰之生,本于肾气之寒;痰之多,由于胃气之弱。胃为肾之关门,非肾为胃之关也。”[4]认为《黄帝内经》年久讹写误传,世人错认肾为胃之关矣。近代医家崔伯瑛[5]认为胃是“谓”的假借,其从诸多古文献书论述中举证“胃”之通于“谓”,与“胃”腑没有必然联系,如《五十二病方》“是胃内复”;《胎产书》“是胃始减”“是胃变奏筋”“是胃密腠理”。

历代医家根据其临床经验,结合其临床认知,对“肾为胃之关”有着不同的见解。尽管观点不一,但是肾在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是众多医家所认同的,故应在联系原文的基础上,结合各家的观点,进行解读,方能尽量理解其涵义,不至于断章取义,牵强附会。

1.2 肾阴不足,饮水自救,聚水成肿 肾为胃的关口,肾这一关门不利,导致聚水而肿。如何理解肾之关门不利?笔者认为,肾阴亏虚导致水肿或是对此条原文的贴切解读:肾阴亏虚,阴虚内热,饮水自救,饮不解渴,水热互结,导致阴虚水停。

肾之阴阳为五脏阴阳之本,在生理上,肾之精气阴阳与他脏之精气阴阳存在相关资助、相互为用的动态关系;在病理上,各脏腑之精气阴阳必然会累及到肾。正如张景岳所言:“虚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6]故而肾阴亏虚为临床常见慢性转归证候。肾阴不足,虚热内扰,人便会产生“欲得饮水”的渴感。此时,肾阴亏虚,需要水液的补充,肾便打开胃这一水液入口,“虚故饮水自救”。若仅是临时的津液亏虚,如伤寒论71 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7]大汗后造成津液亏虚,可通过减少饮水的方式纠正治疗,然而,肾之真阴亏虚往往由于长期慢性损伤造成。如《灵枢·本神》言:“阴虚则无气”[8],阳气是水液代谢的动力,阳气化生以阴精为基础,阴虚则阳亦化生不足。各脏腑生理功能不足,对于饮入之水无法运化成可濡养人体的津液,饮不解渴,则阴液仍亏,虚火续扰,水饮与虚热相结,如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曰:“热渴饮水,水入不能已其热,而热亦不能消其水,于是水与热结。而热浮于外,故小便不利,而微热消渴也。”[9]虚火内扰,则使胃关常开,欲得饮水,所入之水无法正常气化形成滋养人体的津液,补充阴津,从而饮不解渴,导致过多的水液进入人体,聚水成肿。

2 地气上者,上属于肾,而生水液

“地气上者属肾,而生水液也”是《素问·水热穴论》对于水液生成与肾脏之间关系的论述,这一概念较难以从字面含义理解。李海峰[10]认为阴气含舍水气,水气随地气进入人体,化为人体之水液;王洪图和贺娟[11]解释为:“人身由下部上升的水气,都是由肾气的蒸腾而化生的。”任应秋教授则认为肾是阴脏,地也属阴,地气上升,从阴引阴,则发生水液病。

人体之水代谢与自然之水代谢有相似之处:自然降雨对应饮水,下渗对应吸收,土壤对应胃,地表及附着物对应脾,天空对应肺,湖泊河流对应膀胱[12]。那么整个过程中,自然水代谢的推动力,即太阳的蒸腾作用则对应肾的气化作用,作为推动人体以及自然水代谢的动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亦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1]认为云、雨皆为水之所化,水为浊阴,出于地气。综上所述,可知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讲述的是肾的气化功能,为水液代谢的源动力,推动人体的水液代谢,而产生可供人体使用的水液,正如自然界的太阳蒸腾水汽推动自然界的水循环。

3 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3.1 肾之气化失司,肺失宣肃,积水循经犯肺 肾者主水,肾气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对于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之气的功能,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肾中真阳可助肺气,推动津液输布,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肾气通调,则肾之气化功能发挥其升清降浊的作用,其清者向上蒸腾为津,为人体所用;其浊者则下降,协同人体之代谢废物,下排而为尿液。肾气不化则水津不行,浊水不降,积水成肿,泛溢于周身而为病,故其本在肾。

因肾之气化功能失常导致水无所主,形成积水,肾之积水不化,即向上妄行泛溢于肺。生理状态下,足三阴经循行方向从足至胸腹,《灵枢·经脉》云:“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8],足少阴肾经之脉,由下向上,贯肝膈而入肺。肾为蒸腾气化的动力,肺对应天空之象,由阳光(肾)蒸腾气化之水液升于天空(肺),结合其经络循行,可知水液运行有一由肾及肺的经络通路。而在病理状态下,肾之气化功能失常,肾之积水(未经气化的“死水”)上泛,循此通路入肺,肺为水之上源,肺失宣肃,失去通调水道的功能,出现积水于肺,故曰其末在肺。故可知“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矣”是根据肺肾两脏的生理关系,讲述其功能失常时出现的水液代谢异常。

对于肾虚水无所主,循经妄行,《素问·水热穴论》中关于五十七穴及水肿症状的论述,进一步解释肾与水液代谢之间的关系,为水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3.2 积阴所聚,水所出入,标本俱病 “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1]。肾俞五十七穴与水液代谢及运行关系密切。其中,督脉及两侧膀胱经共5 条经脉,每条经脉5 个穴位,共25 个穴位;腹部夹脐两侧胃、肾经共4 条经脉,共20 个穴位;足内踝上一行6 个穴位,两侧共12 个穴位。这57 个穴位,是五脏阴络所经过的地方,也是针灸治疗水肿病的效穴。五十七穴所分布位置在于足踝、腹部以及腰骶部,与督脉、膀胱、胃、肾等经脉相关。

在循行经脉上:足少阴肾经与足阳明胃经循行经脉在腹部并行,两经共二十穴,是肾气通行的通道——“此肾之街也”,进一步印证上文所述肾胃之间的密切关系。五十七穴为水液出入的地方,亦能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症。肾经、膀胱经以及督脉,共有45个穴位,占肾俞五十七穴的75%以上[13],皆为多气少血之经,其脏腑经络功能皆与水液气化息息相关,与上文所述肾主水液气化相合。

在分布位置上:五十七穴分布位置与临床上水肿病发病亦有密切关系。肾俞五十七穴所分布之踝、腹部、腰骶为水肿的好发部位,尤其是肾脏病所致水肿,常始发于足踝部,严重者从双下肢肿及腰骶部,更有甚者出现腹部、胸腔积液,症见腹大,胸闷气喘。这与《素问·水热穴论》所述:“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标本俱病”的症状如出一辙。临床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其水肿多起始下(足踝部),随病情发展,水肿部位逐渐向上(腰骶-胸肺),这一水肿发病特点,犹如洪流水灾、水漫金山之象,其根本在于肾所主水液代谢失常,泛溢之水逐渐向上漫及肺,出现“喘呼,不得卧”的标症。

肾通过其气化功能发挥“主水”的功能,是水液代谢过程的根本及源动力。在生理情况下,肾气推动水液气化运行,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五十七穴为水液出入的地方,肺肾之间亦有一水液运行的通道,水液正常运行而濡养人体;而当肾气功能异常,无法气化水液,则形成积水、留水,积水无法正常运行输布,由下至上,循经上泛,沿五十七穴分布位置,由踝至腰骶,再至胸肺,出现“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的标本俱病表现。

4 总 结

肾者主水,肾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在《素问·水热穴论》中得到充分体现。临床上常见肾气不足所致水肿,然肾阴不足所致关门不利、水热互结、聚水成肿的病理过程亦十分常见;而对于肾与水液生成的关系,可基于象隐喻思维,类比太阳的蒸腾气化过程,进一步理解肾气对于水液代谢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水气循经上泛,由下至上,发为水肿喘满的肺肾标本同病现象,亦应加以重视。在中医治学过程中,应重视经典学习,反复揣摩,进而指导临床诊疗,以加强疗效。

猜你喜欢

肾阴水液肾气
冬季熬夜比夏季 更伤肾
抗衰老名方“金匮肾气丸”的妙用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基于《医宗粹言》探析新安医家罗周彦“元阴门”学术思想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饮水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
砂仁治疗着痹之心得
沉蛤定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力衰竭肺肾气虚型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