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饲料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促进就业探析

2023-03-21

中国饲料 2023年4期
关键词:校企饲料方案

谭 丁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濮阳 457000)

校企合作的思想早在19世纪60年代便已形成,当时美国的《莫里尔增地法》一文便提到受赠土地的大学,需要教育大学生从事农业和机械业有关的知识,这被公认为是校企合作的雏形。时至今日,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开展方式以及我国对职业教育乃至部分高校教育的明确要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变得更有目的性、适应性,企业也能获得更符合自身要求的人才。而在我国推进校企合作后,众多高职院校纷纷建立起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并依靠企业提高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知识针对性乃至人才就业水平。

1 饲料企业与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意义

1.1 解决饲料企业人才短缺问题,降低饲料企业人才培养成本 由于饲料企业属于市场经济中较为狭窄的饲料生产销售类,目前社会当中此类人才较为短缺,一方面,饲料生产销售工作对人才的专业性拥有一定要求,另一方面,新血液补充速度难以追赶上企业人才需求速度,饲料企业往往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培养人才,以保证人才能满足企业需求(王利琴等,2018);而饲料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一方面,能解决目前人才短缺问题,快速补充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与高职院校达成合作,由高职院校按照企业人才需求进行教学,而走出院校的人才也能快速上岗、承担工作责任,因此能较大程度降低饲料企业的人才培养投入,从而让饲料企业把相关费用转到其他业务当中,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2 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在传统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除依靠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外,便是依靠自身每年学费营收,同时依靠社会招聘+重金聘请特约教师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教师专业能力脱离实际工作,无法满足院校育人需求(王婷婷,2015),同时,从高职院校走出的学生由于能力多而不精、知识过于繁杂,缺少针对性与实用性,也使得许多高职院校人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尤其是饲料相关专业,如果所学知识无法满足企业的真实需求,则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毫无用武之地,对学生就业造成较大影响;而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能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并根据企业需求制定相应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让学生更早接触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同时饲料企业也可为高职院校提供具有经验丰富的员工和管理者,因此,饲料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不仅能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更能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2 饲料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中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存在滞后性,无法实现供求间的无缝对接 虽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一部分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制定往往以3~5年为一个周期,导致在周期末的学生接触到的人才培养内容已是市场3~5年前的主流内容(邱晶晶,2021),与最新的人才能需求符合程度较低,人才难以得到市场认可;另一方面,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市场动态的把握不够,急于与饲料企业签订合同,只是建立在为企业输送人才这一基础上,没有实际前往企业了解企业生产销售特点和用人需求,也没有与企业达成人才培养方向共识,导致饲料企业的人才需求无法实时反映在人才培养中,课程的开展也脱离企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无法实现供求间的无缝对接。

2.2 饲料企业参与度不足,难以给高职院校提供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高职院校的定位更偏向于企业人才库,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制定更加合理的课程标准,并由企业对课程标准进行复审,最终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而在这种模式下,饲料企业是否能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又是否能掌握人才培养方案话语权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能否成功开展的基础(王佳卉,2022)。但从目前看,许多高职院校在与饲料企业合作时,并未给予饲料企业充分的参与权,一方面,在制定课程内容乃至人才培养方案时仍抱有传统思想,认为企业在生产营销方面具备优势,但人才培养方面属于门外汉,不愿给予饲料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权和参与权;另一方面,固步自封,将自身与饲料企业分割为两个整体,既不将高职院校教师送往企业,也不将饲料企业人才引入校内,导致双方虽表面进行校企合作办学,但本质上仍是两个独立个体,学校不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企业也不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双方只能一味地根据对方要求进行改变;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认知存在偏颇,认为校企合作的推进要靠企业来主导,自己只是根据企业要求来调整培养方案,但由于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与饲料企业的结合程度较低,导致饲料企业既不了解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流程,又缺少决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参与权,最终导致校企合作沦为表面。

2.3 饲料企业提供的实习实训机会少,学生难以触及核心工作岗位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与企业达成实习实训合作,由学校选派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习工作,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但正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缺少实践能力,接触到的知识大多为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同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较为割裂,这种人才培养方案对饲料企业来说既缺乏契合性又缺乏应用性,自然无法进入实际工作岗位中,更无法为饲料企业创造效益。导致这一问题的核心原因不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大缺陷,也是高职院校为饲料企业提供的价值无法填补饲料企业让学生担任核心工作岗位所需承担的利益风险(刘洋,2014);此外,高职院校在将学生送往饲料企业进行实践时,也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重视,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来到饲料企业后,面对实际工作环境产生畏惧或逃避心理,并用各种过激手段反抗,这就会导致饲料企业难以处理,学生的实训价值也无法体现。

2.4 三方协议不够完善,无法保障校企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方协议的本质是保护学生在进行实习过程中的经济利益、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实习实训时所获取的人才培育权利以及饲料企业通过三方协议所获取的人才优先选择权利。但从目前看,许多高职院校与饲料企业签订的三方协议过于注重学生层面或高职院校层面,饲料企业既要负担实习学生的饮食起居,又要承担学生无法创造经济价值的巨大风险,还要担负学生的生产安全,避免学生受到身心伤害,而反观饲料企业在其中所获得的仅是优秀学生在毕业后将饲料企业作为毕业就业可选项的“被选择权”,饲料企业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此外,部分三方协议过于偏向企业而忽视高校的价值,有些高职院校由于体量较小、民生不足,在与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时甚至要自行承担学生的生活费甚至是工资(杨传民,2016)。不论是哪种情况都对双方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不利影响。

3 饲料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促进就业的策略

3.1 把握市场动态,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 饲料企业想要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并促进人才就业,首先,高职院校需把握市场动态,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国家发展方向,以及相关社会动态趋势,并根据这些内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其次,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遵循“一大多小”模式,即在一个大周期内进行整体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的调整,并在每个学年针对上一年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一年内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小幅度调整,以此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时效性,让每一学年的人才都拥有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能力。

3.2 化被动为主动,高职院校积极主动与饲料企业达成合作 想要与饲料企业达成密切合作,共同培养人才,高职院校需化被动为主动,与饲料企业建立友好密切往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高职院校主动联系饲料企业,向饲料企业分享目前所使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与饲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高级管理人员共同商议目前培养方案,利用圆桌会议、教育课题等方式共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王文顺等,2021);其次,大力引进饲料企业工作人员和高级专业人员,由高级专业人员担任高职院校特聘教师,为学生讲解更贴近实际生产工作的知识内容,并由企业工作人员担任学生“师傅”,利用学徒制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最后,积极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前往企业任职,通过实际工作来锻炼教师团队的工作实践能力,进而让教师保持市场和技术迭代的敏感度,强化师资团队水平。

3.3 推动学生到饲料企业中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学生不仅要到饲料企业中实习实训,更要真正触及饲料企业的核心岗位,以一线员工的身份来体验工作、锻炼技能。如大连某计算机高职院校与大连东软达成合作,由高职院校学生前往东软担任一线程序员,一般高职院校需与饲料企业达成明确合作,在基于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保证教学效果后,与企业签订三方协议,要求将学生送往核心岗位参与工作,同时将现代学徒制从高职院校转移至企业生产中,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感受知识、理解知识、转化知识(余博,2022);此外高职院校也需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学生前往企业前,通过召开动员大会,由辅导员单独约见或面谈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实习,消除恐惧等心理,让学生明白实习对自身就业的重要价值,倘若学生不愿参与实习,也需与饲料企业说明不愿参与实习学生的具体情况,让饲料企业安心将该学生送往兼容性较强,但不触及企业核心生产的外围岗位,以达到其他能力培养的效果。

3.4 完善三方协议内容,达成饲料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双赢局面 考虑到目前高职院校与饲料企业在三方协议中的权益不平衡现象,首先,企业与高职院校在签订三方协议前应仔细审查协议中的内容,若发现双方利益不平等或损害法律权益的现象应立即进行协商沟通,如在合同中明确说明为学生提供的薪资由学校方还是企业方承担,若学生出现意外伤亡则由三方中的哪一方承担医药费用,确保双方的合法性,并达成饲料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双赢局面;其次,在签订三方协议时也应当考虑学生权益,并与饲料企业商讨、确定双方所需承担的内容,避免一方损害过多利益的情况发生;最后,保证三方协议法律效力,明确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签订,同时细化协议、保证协议内容能覆盖绝大多数学生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4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饲料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提高学生就业水平,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把握市场动态,积极与饲料企业达成合作,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真正去实习,真正掌握技能,同时在第三方协议上明确体现校企双方应获得的权益,强化校企合作深度,提高校企合作质量,最终实现人才就业水平和就业率的双重提升。

猜你喜欢

校企饲料方案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烂脸了急救方案
粤海饲料
羊饲料的营养成分及配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饲料Ⅱ个股表现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