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科院校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研究

2023-03-21王楠尹秀玲刘悦宋岩蔡佳鑫王帅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农科院产教应用型

王楠,尹秀玲,刘悦,宋岩,蔡佳鑫,王帅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 吉林,吉林 132101)

2014 年教育部等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加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1];2017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2],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1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4]。然而,就目前农科院校高职教育教学情况来看,由于缺失体会“三农”之艰和“三农”之情,导致培养人才对“农业、农村、农民”实际生产问题认知不足、选课学用脱节、课题研用脱节、学习主动性不足、技术研发服务脱节、创新等问题,导致农科院校培养的高职农业人才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党的十九大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理念,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5]。政府、农科院校和企业互相合作、资源交互,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使培养的农科院校高职人才更早的了解企业文化和底蕴,也更适应企业的需求和自身的发展,为企业注入新的生气,使农科院校高职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与企业需要无缝衔接,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6]。同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场地,培养了农科院校高职人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然而,在农科院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遇到诸多问题,本文以制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因素为出发点,提出有针对性的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研究方案,为政府、农科院校、企业的相互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研究

1.1 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构建

可以用“一个平台,一个中心,一个团队”形容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如图1所示。

一个平台是指“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平台”:作用是校企双方通过学校系主任与企业负责人沟通,开展学校-企业的双向交流模式共同培养高职人才,实现互利共赢。

一个中心是指“专业教学任务”:在学校-企业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并把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融入到教学中,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一个团队是指“教学创新团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根据教师教学特点和任务组建教师教学团队,完成模块化教学。同时企业技术人员也参与到团队中,与高职院校教师一起承担教学任务。

1.2 实践创新研究的目标

通过推进农科院校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系构建的实践与创新性思考,设立以“服务三农”为总体目标,以农学院现有的两个专科专业现代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为试点,以企业需求的“岗位能力”为核心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以“技能培养”为重点重新编撰教学大纲,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课程为技能培养全过程服务,培养具有“三农”感情、符合现代新型农业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更好地发展。也能更好契合涉农企业、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现代示范园区等领域的发展,促进农业高产高效技术创新、示范推广、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进而推动农科院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1.3 实践创新研究的内容

1.3.1 发挥优质科技型企业优势,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发展 通过科技特派员、专家工作站、乡村振兴项目等多种方式支持科技服务,与优质科技型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设学校-企业双导师团队,衔接产业与教育,让企业文化、企业人才和企业产品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学生、教师和科研成果参与到企业生产中,实现校企双赢、共生共荣。

1.3.2 成立校企共建实验室 将肥料生产线、生物炭生产线引入校园、企业人员参与农科院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利用学校-企业教学资源开展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工作,使学校和企业成为育人的主体;借助中央或省财政专项购置掺混肥和有机肥生产线,在企业建立校内外实验室,方便学生实地开展实践研究工作。

1.3.3 强化人才协同培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 以企业需求的“岗位能力”和“技能培养”为核心和重点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编撰教学大纲,充分利用涉农企业在实习、生产现场和实训场所优势,结合作物生育关键期多阶段、多层次安排实习实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4 实践创新研究的基础意义及价值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作为国家首批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结合我省“农业、农村、农民”实际状况,依托农学院现代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2个专科专业,亟待探索校地、校企和校农间的创新合作新模式。近年来,我校率先提出校企深度融合的“三进三出”模式(企业文化、人才、产品进校园;学生、教师、成果出校园进企业),探索了城校融合农技推广及实践教学双赢模式和校地结合农技推广创新模式的构建思路,已签订了多项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优质企业作为产教融合基地。众所周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是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现代会高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农科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用于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通过产业与教育一体化,破除体制障碍、领域界限、政策壁垒,下大力气打通产教融合建设“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与经济价值[7]。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加学生就业创业兴趣、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2 项目研究的现有条件分析

农学院作为本项目申报的依托单位,以新农科建设为背景、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方向、以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为目标,贯彻“三进三出”的校企合作理念,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院现有农学、园林、园艺、智慧农业、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应用生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8个本科专业及现代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2个高职专科专业,教师中具有行业企业背景10人,双师型教师61人,另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外聘教师30 余人。学院现有省高校创新团队、省优势特色学科、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主持或参与科技部、农业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市科技局及校级等科研项目,科研基础和底蕴扎实。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吉科玉12,水稻新品种吉科稻512、吉科稻518 和绿达177,大豆新品种吉科黄豆20,葡萄新品种碧香无核,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

另外,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2门、省级优秀课3门,立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产学协同育人项目3项、省级教研课题42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项;建有园艺实践教学平台、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平台、植物病虫害防控与检测实验教学平台、作物分子育种创新等10余个专项平台,同时拥有植物生理实验室、作物分子育种实验室、作物栽培实验室、园林制图室等24个专业实验室,现有科研设备达2500余万元。学院于2015年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事会,凝练出“三进三出”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与百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邀请理事会专业人士作为学院外聘教师,每学期不少于10 人承担不少于200 学时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或专题报告,并实现项目化教学。每年分期分批派出一定数量学生,到协议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使学生的视野、业务和素质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3.6%,考研率20%以上。

学院注重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先后获得吉林市“五四红旗团委”、省级“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团队等光荣称号,涌现出吉林省优秀大学生、省大学生创业之星、吉林市十佳大学生、十佳学生干部等优秀学生。近三年各级各类比赛中荣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30余项。学院与白山、双辽等10余个县(市)区开展横向联合,每年选派20 余名专兼职教师深入实地指导农业生产,培训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上万名,较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综上,农学院在承担“农科院校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研究”上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3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策略

3.1 通过创设校外培训基地进行合作

创设校外培训基地可以有效地发挥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势,从之前学生到企业实习形式转变为现在校企之间的互相合作。院校和企业沟通,如果双方都非常认可院校——企业合作,就会签订相应的人才协议,并且创造校外培训基地。在此之后,企业会给予校外培训基地的学生发放其相应的奖学金,督促其学习进度,使这些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和需要用到的职业技能。院校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设置相关专业课程。高职院校也应该注重于一些对口专业,调整和强化专业的结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也能吸引许多企业来参加这项合作。同时院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和内容、增加企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训练来改进教学,实现校企共同育人

3.2 校企合作过程中定期开展实践课

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可以归纳为产业和教育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在产中教、教中产、产中创,形成产业经济与职业教育浑然一体的互动合作的有机整体。学生定期到企业中实习实训,既可以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8],又为企业带来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校企合作过程中定期开展实践课使学生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专业知识,让他们学会思考、创新,更好的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考问题和手动操作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技巧,从而更有效的让学生与企业之间沟通,使院校和企业实现共赢的结果。

4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原则

产教融合的原则为统筹协调,共同推进;服务需求,优化结构;校企协同,合作育人[9]。应该发挥出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我们应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融合到经济发展的各枢纽中,联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打通制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各环节。

4.1 互惠共赢原则

在学校——企业合作中,企业的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益,节约生产成本的。“优势互补”即企业有农科院校高职学生就业场地,有成熟的技术标准,而学校有充足的高素质人才,有创新的技术。“利益与共”即要企业——学校形成利益共同体,学校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实训的场地。高职院校也可以与企业建立一个方便双方的一个对话新平台,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企业了解到最新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院校内可以开展相关类似的专业课程,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这些技能型人才就可以更好地利于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共赢。

4.2 人才共享原则

人才共享,即高职院校与企业人员的相互流通,企业可以聘任学校教师到企业中指导生产,邀请理事会专业人士作为学院外聘教师,每学期不少于10 人承担不少于200学时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或专题报告,并实现项目化教学。每年分期分批派出一定数量学生,到协议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使学生的视野、业务和素质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全面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运用专业的技术来匹配相应的能力,和较高的管理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前提一定要是经过产教融合的锻炼,对此有更深的研究认识。

4.3 政策保障原则

目前,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发展创新问题之一就是政府的支持力度。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政策设计的体系化不够完全、无法统筹使用各级的办学资源,根源在于缺少更高层面对职业教育相关部门的职能进行协调的机构,而这是各国职业教育体系运行面临的共同问题[10]。

因此,要想解决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问题,就要获得来自各地政府支持与协调。首先,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角度来制定一些相关政策,建立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制。国家可以适当的减少产教融合企业房租以及一定的税,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之中。

5 结束语

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农科院校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是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是同时,也是能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措施。为了充分的发挥校企合作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高职院校也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定期举办企业与学生的交流会及见面会,同时,与企业建设有特色的专业,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实习和实践学习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院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猜你喜欢

农科院产教应用型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