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牛片形吸虫病的防治

2023-03-21陈晓宽

吉林畜牧兽医 2023年1期
关键词:囊蚴肝片吸虫

陈晓宽

榆树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榆树 130400

片形吸虫主要是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常寄生于牛、羊体内,人也可以罹患此病。病原体主要寄生在患畜的肝脏和胆管中。引起寄生部位急性或慢性炎症,以及全身性的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可引起幼畜和绵羊死亡。牛患本病后,耕作能力下降,奶牛泌乳量减少,特别是肉用牛的肝脏不可使用。

1 病原体

肝片吸虫虫体是扁平的,外观呈叶片状,刚从胆管里取出来的新鲜活体为棕红色,固定后为灰白色。体长2~3.5 cm,宽0.5~1.3 cm。有吸盘盒腹吸盘,生殖系统发达,雌雄同体。片形吸虫虫卵是黄褐色的长椭圆形状,前端较窄,后端较钝,前端的卵盖不明显。卵壳薄而透明,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一个胚细胞。大片吸虫盒肝片吸虫的形态相似,区别在于虫体呈长叶状,较肝片吸虫略微细长些。

2 生活史

成虫一般寄生在牛胆管内,排出的虫卵随着胆汁进入肠道,混合在粪便里排出体外。自然界中的虫卵在适宜的温度(15~30 ℃)下,氧气、水分和阳光又适当,大约经过10~25d就可以孵化出毛蚴。

水中的毛蚴遇到合适的中间宿主时立即钻入其体内,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各种淡水螺。肝片吸虫的幼虫在螺体内无性繁殖,虫体在螺的肝脏内发育为胞蚴,胞蚴一般就一代,多年有的也可以为二代。胞蚴经过10~30d形成雷蚴,一个胞蚴体内可形成5~15个雷蚴。成熟的母雷蚴体内含有子雷蚴盒胚细胞。在气温适度、螺的食物充足的情况下,螺体内的母雷蚴可以先发育成很多个子雷蚴,每个子雷蚴又可以发育成更多的尾蚴。尾蚴从子雷蚴前部的孔逸出,离开螺体进入水中,在2 h内附着在植物上或在水面上形成囊蚴。而尾蚴一般喜欢浮游在距离植物较近的水面上,因此水的底部尾蚴就很少。囊蚴具有感染性,在26 ℃时在水中3个月还有感染性。

牛采食了附着囊蚴的水草或水,使囊蚴进入牛的肠道内,囊被溶解,童虫破囊而出,经肠壁进入腹腔,再穿过肝包膜进入肝脏;有的童虫进入肠黏膜血管,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童虫在肝实质内移行数周后进入胆管,至此发育为成虫。

3 流行病学

本病的流行病学因素包括病原体、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间的关系,和外界环境与寄生虫及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的各个方面。

卵在发育和孵化的过程中与外界的环境温度、湿度以及阳光照射均有密切的关系。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卵孵化的时间,如平均温度在12℃时,卵会停止发育,只有达到16 ℃才开始发育,但需要50~70d才能孵化,而在25~30 ℃时,仅需要10~15d即可孵化。

虫卵对干燥较敏感,在干燥的粪便中会停止发育,若完全干燥则会迅速死亡,在湿润的环境中则能存活数月之久。如新鲜的虫卵或者是含有毛蚴的虫卵,在冰箱里经过2个月还有活力,如在干燥的室内30 min即可破裂死亡,阳光直射3 min即死亡。

毛蚴与光线、温度以及水质等因素也有关系,毛蚴在早晨阳光出来后开始发育,水质新鲜也可以促进毛蚴孵化。含毛蚴的卵在低于14 ℃时会停止孵化,而在20~30 ℃则最活跃。

此外,尾蚴逸出螺体外后与外界环境的条件也有密切的关系。在9 ℃时尾蚴无法逸出螺体,在27~29 ℃时可大量的逸出螺体,而在30 ℃时又停止逸出。新鲜的水有刺激作用,可以诱导尾蚴逸出。因此,在夏秋两季,雨水充足,气候温暖,可使大量的尾蚴逸出螺体,并随着雨后涨水,大量的尾蚴附着在草叶上形成囊蚴,从而感染牲畜,造成肝片吸虫的广泛流行。

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在低洼易涝或沼泽地带的放牧区。本病的流行季节多是夏秋季节,南方春季也可感染。这个季节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都适合肝片吸虫卵的发育和孵化,同时也是中间宿主-淡水螺繁殖最多、分布最广的季节。在我国,小土蜗也是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

4 致病作用及病理变化

片形吸虫的致病作用和病理变化与其不同的发育阶段有关,与寄生的数量也有关。如果一次感染大量的囊蚴时,在囊蚴进入畜体初期时,幼虫会穿过小肠壁经腹腔进入肝实质,在幼虫移行的过程中,造成肠壁和肝实质的机械性损伤。肝肿大、出血,肝实质上可见虫道内有凝固的血液和童虫。肝包膜上附有纤维素沉淀。可引起急性肝炎和内出血。腹腔内有带血的黏液,腹膜上也可出现炎症变化,这是感染本病时的急性死亡原因。

虫体进入胆管后,长时间的机械刺激和毒素作用,使胆管盒肝脏发生慢性炎症,伴有贫血现象。早期肝肿大,以后肝脏萎缩硬化,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当大量的虫体聚集在胆管内,可使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胆管变粗,甚至胆管阻塞,因胆汁停滞而引起黄疸。肝表面可见绳索一样胆管突起。磷酸钙和磷酸镁堆积在胆管内壁,胆管内壁粗糙,特别是牛比较多见,用刀切时能听到沙沙声。但管内可见虫体和粘稠污浊的液体,但也有胆管病变严重却找不到虫体的情况。病牛会出现贫血和水肿的现象。因为虫体本身不断地以宿主的血液和细胞为营养,结果引起病牛营养扰乱盒体质消瘦,这就是慢性吸虫病的主要表现。

5 症状

本病的临床症状与感染的吸虫数量、牛的体质、年龄以及饲养管理条件的不同而有一定的不同。一般感染数量不多时,病牛往往不表现出症状。感染数量多时则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牛感染250条成虫、羊感染50条成虫时就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当然,对于犊牛而言,往往干扰少量虫体也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牛多呈慢性经过,1.5~2的岁犊牛感染症状明显,而成年牛一般不明显。如果寄生数量多,而牛的营养状况差时也能引起死亡。病牛逐渐消瘦,被毛粗乱而没有光泽,易脱落。食欲减退,反刍异常,继而出现周期性的瘤胃臌胀和前胃迟缓,拉稀,体力下降,黏膜苍白。到后期出现下颌、胸下水肿,触诊有波动感或者捏面团的感觉,但无热痛的现象。母畜不孕或流产,公畜生殖力下降,如此时不予治疗,最后病牛因极度衰弱而死亡。

6 诊断

牛患片形吸虫的诊断主要是通过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粪便检查以及剖检等综合分析,才能予以确诊。如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的牛,长期消瘦,并伴有贫血的症状,反复出现消化不良,对症治疗后收效甚微,特别是在春、夏季节牛放牧后,出现消瘦和消化不良现象,应首先考虑寄生虫病的可能性,结合粪便检查,即可确诊。有时候患畜出现了明显的消瘦和消化不良的症状,在粪便中却检查不到虫卵,是因为感染的片形吸虫的数量较多,感染不久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虫体尚未发育成成虫,不能产卵,这时应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调查予以确诊,必要时可通过剖检确诊。

粪便检查法有以下几种:连续洗涤检查法(反复沉淀法)、尼龙筛兜集卵法、硝酸铅漂浮法。

连续洗涤检查法(反复沉淀法):取50g粪便,加100 mL以上的清水,搅匀粪便,用40~60目铜筛过滤,收集滤液,静止20~40 min,弃去上清液,保留的沉渣加清水,搅匀、过滤、沉淀,反复操作至上清液透明,吸取沉淀物做镜检,看是否有吸虫虫卵。

尼龙筛兜集卵法:取粪便5~10g,加水混匀,用40或60目的铜丝网过滤,滤液再用260目的尼龙网兜过滤,并在尼龙网兜内不停地加清水,直至洗出的水清澈透明,然后挑取网兜内的粪渣做涂片镜检。

硝酸铅漂浮法:硝酸铅溶液的比重是1.5,在20~22 ℃下,可迅速把肝片吸虫的虫卵浮起。取5g粪便,加入比重1.5的硝酸铅溶液100 mL,混匀,用60目的铜筛过滤,滤液静止30 min,用直径5~10 mm的铁丝圈,平行接触液面,沾取表面液膜,然后将沾取液抖落在载玻片上检查,即可查出吸虫虫卵。

7 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氯氢碘柳胺纳、硫双二氯酚、硝氯酚、硫氯酚、赞尼尔等。其中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是氯氢碘柳胺纳,牛0.1 mL/kg,皮下或肌肉注射,每隔2d注射一次,连续注射2次,即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8 预防

8.1 驱虫

病牛和带虫者是肝片吸虫传播的源头,因此驱虫不仅是治疗,更是一种预防措施。驱虫的时间和次数往往结合流行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我国北方,一般牛冬季舍饲,春夏秋放牧,故每年应有2次定期驱虫:一次在秋末冬初或由放牧转为舍饲,另外一次在冬末春初或由舍饲改为放牧。第一次驱虫是为了预防牛冬季发病,第二次驱虫则可以减少病牛在放牧时散播病原。南方地区牛常年放牧则应驱虫3次。平时注意牛舍的卫生,及时清理粪便,特别是驱虫时牛排出的粪便更应严格处理。粪便应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将虫卵杀死后再还田利用。

8.2 消灭中间宿主

螺是肝片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预防肝片吸虫的重要措施是灭螺。在放牧地区结合兴修水利或填平改造低洼地等措施,改变螺的生存环境,使螺不易生长繁殖。此外还可以用化学药品杀死螺,也可饲养水禽,消灭螺蛳,又促进了副业生产。

8.3 加强放牧牛的饲养管理

肝片吸虫多寄生在低洼易涝的地区,因此在牛放牧时尽可能远离这些地方,动物饮水最好饮用自来水或井水,保持水源的清洁,以预防感染。

猜你喜欢

囊蚴肝片吸虫
绵羊肝片吸虫病与前后盘吸虫病混合感染的防治
犬体内两种人兽共患棘口吸虫的分子鉴定
枝睾阔盘吸虫凉山分离株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测定与种系发育分析
骆驼感染肝片吸虫的病例报告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感染华支睾吸虫后小鼠肝脏的病理学观察
肝片形吸虫囊蚴抵抗力观察
华支睾吸虫囊蚴在活鱼体存活时间实验观察
新疆石河子地区绵羊吸虫病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