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23-03-21王兆叶
王兆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5~6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00万字。教师不仅要注重课本内容的教学,还要积极地引入课外阅读资源,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优秀读物的积极性。群文阅读有利于落实新课标对小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实现课内外阅读资源的整合,通过文本之间的对比分析,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层次。语文教师要精心选择议题,设定群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速读、默读、跳读等多种方式解读文本,对同一议题中的多篇文本材料进行对比、综合、归纳,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推动语文课程的改革。
一、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多元化理解
在单篇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解读思路单一、结论固定化的情况,教师在分析文本的时候,过于依赖参考资料提供的信息,对文本的理解也会受到限制。阅读理解与语言知识有着很大的不同,知识是共享的财富,而阅读理解是带有较强个人主观性的活动,与阅读者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群文阅读强调阅读理解的多元化,在多篇文章组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具有议论性的主题,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在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与文本、作者对话。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形成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一尊纪念碑,而是一部乐谱,读者可以在演奏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反响。由此可见,群文阅读多文本、议论式的特点,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使其对文本内容形成多元化的理解。
(二)文本互补性
文本上的互补性是群文阅读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也是其他阅读模式难以企及的优势。主题阅读模式虽然也会涉及多篇文章,但在选文上具有趋同性,而群文阅读在选择文本材料的时候,不仅会关注文章之间的联系性,还会强调每篇文章独特的地方,注重差异化、多角度的分析,既能够让学生把握共同的议题,也能发挥文本之间的互补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不同文本的对比,使学生对议题形成更加完整系统的理解。例如在一组表达“亲情”的群文阅读中,教师可选择不同的文本材料,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亲情,选择的文本既可以是父爱或母爱,也可以是其他亲人之间的感情,文本中描绘的亲情既可以是温柔的,也可以是严厉的,既可以从父母的角度出发进行表达,也可以从小孩子的视角来描写。通过文本之间的互补,学生会对议题中的事物形成更加全面的理解。
(三)主动建构性
群文阅读模式改变了过去单方面灌输教学的现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以生为本”的理念,强调学生本身的建构学习,通过集体建构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体建构指的是不提前确定答案,而是要鼓励个体充分发挥智慧,在师生共同交流的基础上,实现智慧的共享,逐步建构阅读材料的意义。集体建构的理念源自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本身的建构理解与意义生成,认为要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建构。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主动建构性,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学生可充分地表达个人见解,也可以从教师或其他学生的言语中吸收有价值的内容,完善自己的想法,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与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主要环节
(一)确定阅读议题
议题的选择是群文阅读活动的开端,也关系到整体的教学效果。议题指的是一组选文中蕴含的具有议论性的话题,是群文阅读中文本选择的轴心,也是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与探讨的中心主题。议题能够将多篇零散的文章联系起来,是教师设计与开展群文阅读活动的切入点,后续的各个教学环节都需要议题的牵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主题、作者、体裁、观点等内容,确定恰当的主题,搜集相关的文章。
(二)选择阅读材料
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教师需要从议题出发,将课内外资源整合起来,在阅读量、理解难度上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内容丰富充实,可包含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还可以加入一些新闻报道、说明书、广告等文本材料。文本的选择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文本之间的互补作用,在确保符合议题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一些差异性较大的阅读材料,甚至可将观点完全相反的文本材料放在一起,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好奇心,使他们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文本中的思想内涵,实现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的提升。
(三)集体建构探讨
在确定了群文阅读的议题和文本之后,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集体建构探讨活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与生活,对文本内容做出个性化的探索,分享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共同探讨,在集体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建构文本意义,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借助集体力量提升阅读学习的效率,师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集体建构活动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能够提供充分的理由和依据即可。这一环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使他们记忆和吸收知识。
(四)师生达成共识
在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达成共识是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对选择的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实现对多篇文本材料意义的构建,是一种探索性、生成性的阅读学习过程。阅读是个性化的活动,而达成共识则是对不同个体差异性的协调,学生要学会吸取他人的长处,尊重他人的见解,允许别人存在不同的想法,打破过去标准化、单一化的阅读思维,形成多元化、差异化的答案。学生可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保留自己的个性化观点。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立足课程标准,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合理制定群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要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还要使其能够简单地描述文中的人物、场景等。教师要以学段阅读目标为参照,结合具体的议题、文本等,详细制定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深入了解班级学情。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但阅读长篇、多篇文本的能力还比较弱,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的集中,阅读的效率和行为很容易受到自身兴趣的左右。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融入其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准确把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兴趣,明确群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偏重于对语言知识的分析与讲解,而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则要倾向于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围绕“民间故事会”这一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活动,一方面,将教材中的《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等故事整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开发一些课外的民间故事,如《田螺姑娘》《嫦娥奔月》等。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需要关注文本中的语言知识,但不能局限于此,而是要突出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熏陶:(1)掌握快速默读的方法,熟悉民间故事的内容,并能够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故事;(2)了解民间故事的艺术特点,体会其文学价值与创作手法;(3)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喜爱之情。在群文阅读活动中,学生的阅读量较大,如果逐字逐词地进行讲解,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也不符合群文阅读教学的初衷。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与学情,围绕议题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形成整体性的理解与认知,从宏观层面对文本进行解读与分析。
(二)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群文阅读议题
群文阅读教学强调课内外资源的整合,但在设定议题的时候,教师还是要从教材内容出发,以教材中的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文学作品、作者作为出发点,选择恰当的阅读议题,才能确保群文阅读活动符合语文课程教学的需求。如果阅读议题与教材毫无关联,会导致群文阅读与语文教学的整体规划脱钩,延误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在高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教材已经出现了一些篇幅较长、情节较复杂的文章,所以群文阅读的议题也可以相对复杂一些,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可以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角度切入。首先,可以围绕“作家”设置议题。例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时候,教师可设计“走近杜甫”群文阅读议题,搜集多篇杜甫的诗作,让学生在多篇阅读对比的过程中,对杜甫诗作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形成更加全面立体的认识,跟随杜甫的视角,了解大唐的兴衰。又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可设计“巴金散文之美”的群文阅读议题,指导学生阅读巴金的其他散文,通过多篇阅读分析,可以使学生对巴金散文的风格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从中学习散文写作、描写景物的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
教师可将课文中的情感作为议题,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的时候,课文通过“我”向母亲要钱买书的事情,描写了母亲所处的恶劣工作环境,以及对作者的爱。为了深化学生对母爱的感受,教师可设计“永恒的母爱”这一议题,选择几篇同样表达母亲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快速默读,大致掌握几篇课文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品读文本中的情感,对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形成清晰的认识。接着,教师可提出问题:哪篇文章给你的感触最深?理由是什么?你心中的母亲是什么样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能凸显《慈母情深》一课的主题,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还能使他们形成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阅读主题形成深层次的理解。
(三)精心选择文本,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前,教师要精心选择阅读的文本。从类型来看,群文阅读中的文本材料可以分为文学类、实用类、影像类等。从教学模式来看,可以采用一篇带多篇、课内多篇、课外多篇等方式。根据小学语文的课时安排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多采用一篇带多篇的方式,以当前教学的课文为主,延伸至其他的课内外文本材料。
在选择文本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文本是否符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认知兴趣,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高年级阶段,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抽象思维、逻辑思维、阅读能力等均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但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不深入、不全面的现象。高年级学生的识字量较多,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学习方法,教师可适当增加文本的数量,选择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文本,激发学生阅读学习、表达感想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我的“长生果”》一课时,教师可引入《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两篇文章,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这三篇文章均是在写读书,有着共同的写作主题,但在具体的内容和角度上有所不同,分别讲述了读书的兴趣、益处和方法。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1)三篇文章有哪些共性?(2)三篇文章的作者为什么都这么重视读书?(3)你从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关于读书的启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三篇文章的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对读书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理解阅读与成长的关系,在表达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成长、成才,有的学生则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读书,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在“读书有益”的观点上达成共识,增强学生阅读学习的动力,至于读书的目标、习惯等,则可以因人而异,不必做出统一要求。又如在教学《牛郎织女》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课外的民间爱情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传说》等,这些文本材料均属于民间故事,主人公都经历了许多磨难,结局都很悲惨,但故事的背景、情节又有所不同,将这些具有鲜明异同点的文本材料整合起来,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写作手法和规律,从而提升阅读学习的效果。
(四)加强教学评价,提供客观反馈信息
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效果的过程。如果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群文阅读取得的教学效果就得不到具体的呈现,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进步程度和发展水平,学生也不清楚自己在群文阅读活动中有哪些优点和不足,这会导致群文阅读模式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改正,难以实现持续性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针对群文阅读的特点,构建相匹配的评价机制,提高对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重点解决“评什么”“怎样评”“谁来评”的问题。
首先,要对师生在群文阅读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应当包括议题的设计、文本的选择、指导过程的效果、阅读策略的教授以及对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讨论情况、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其次,在评价的方式上,可以采取课堂讨论交流的方式,比如在活动结束的前五分钟,教师与学生总结教学的成果,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也可以采取填表格的方式,详细列出评价的内容,通过打分的方式进行定量评价。最后,要解决谁来评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只是单方面地评价学生,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比如可以通过分发评价量表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使他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回顾群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与内容,形成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指导的方式方法,优化互动设计,以此来提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四、结语
群文阅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落实新课标对小学生阅读量的要求。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仅靠课文阅读难以达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语文教师要在单篇阅读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地开展一些群文阅读活动,围绕特定的议题,整合课内外的阅读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扩大知识储备,提升阅读效率和思维水平,牢牢把握确立教学目标、议题设计、文本选择和教学评价四个关键环节,打造符合小学高年级学情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阅读兴趣与能力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