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思考
2023-03-21陆娅琴
陆娅琴
一、引言
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通常比较枯燥乏味,而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智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小学语文教学开展以及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效用。所以,现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积极改变传统的授课教学模式,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思维和人文情怀。这符合我国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培养学习兴趣
当下小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小升初考试压力,片面地追求学习成绩已成为小学生语文学习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常态。语文课堂教学单纯对教材内容机械式灌输,让小学生在短期内掌握大量与语文考试大纲相关的知识点与重点,大大增加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压力,也打击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小学生处于提升综合能力的起步时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对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如果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机械地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则无法正确把握小学语文的深层次内容,不利于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小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的《从军行》一节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仅教授其中对小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字词,而不是《从军行》中隐藏的替父从军的伟大历史内涵,则无法让小学生了解其中深刻的情感,让小学生失去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小学生机械地背诵课文,而不是自主探究木兰从军这个故事,不利于小学生培养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小学生培养相应的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
(二)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在进行,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要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与小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探究。他们在课堂教学时多采用机械灌输式方法,使部分小学生无法理解与掌握课本更深层次的内容,尤其是语文课本中蕴含着大量有趣的内容,这让小学生在实际理解运用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过量的课堂练习和机械的语文教学方式,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进度,但减少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思考机会和次数,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因此,该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小学生和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处于消极状态,致使小学语文课堂出现教学效率低下这种情况。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的《腊八粥》教学中,语文教师单方面地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不给小学生思考联系实际生活的机会,导致小学生无法深入思考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也无法深入感受小学语文对自身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阻碍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腊八粥是中国独有的饮食风俗习惯,语文教师可在课文开展教学前让小学生思考春节前的习俗,让小学生自己探究腊八粥的来历以及喝腊八粥的意义。通过布置任务,小学生回家与家长进行交流关于腊八粥的习俗,激发小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可在课堂上对小学生进行提问并及时纠正,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播放腊八粥的视频,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腊八粥的知识。
(三)缺乏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同时也是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小学生的任务。它是语文教师和小学生根据语文课堂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和经验总结的教学方法。小学生通过对语文课堂学习成果的思考,并不断总结学习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对语文的学习能力。语文教师通过客观评价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善和调整,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虽然已经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逐渐革新,部分教师还是以课堂效率为重,师生双方缺乏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复盘和反思,并没有对课堂的行为和态度采取客观的总结和评价,更缺乏相应的改进措施,不利于科学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形成,阻碍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养成。
(四)缺少家长课后督促
现阶段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较为模糊,同时自身的语文学习行为无法自觉进行,需要家长和语文教师进行督促。而部分家长由于自身工作较忙,没有空闲时间对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督促,此举大大影响了小学生课后回家复习的质量和效果。对小学生而言,课后复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巩固小学生课堂的学习知识,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尤其是在小学生语文学习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语文学习的监督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这一章节的学习中,语文教师布置预习任务给小学生让其查找与搜集家乡的风俗。小学生课后可询问社会阅历丰富的家长有关家乡的风俗。如果小学生家长缺少对孩子的陪伴与监督,那小学生的作业完成的可能性极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果小学生家长及时给予小学生课后的监督与辅导,告知小学生有关家乡的风俗,结合具体的生活实践帮助小学生回忆各种家乡风俗,则能激发小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与此同时,在充分的习俗收集和作业准备后,小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在课上主动分享有关家乡习俗的知识,此时语文教师进行恰当的引导,会使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加,推动小学生语文的学习。
(五)缺少学习奖励机制
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竞争意识与自尊心较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希望得到语文教师的夸奖。语文教师为了追赶课程进度,在语文课上对小学生提问次数较少,奖励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这种情况阻碍了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培养竞争意识,无法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奖惩机制有助于小学生在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尤其是在奖罚分明的情况下,小学生更是会根据机制调整自身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语文学习课堂,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中,语文教师让小学生分享朋友相处的秘诀,奖励回答正确的小学生在平时成绩上加十分。小学生在奖励激励的作用下,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语文教师布置的问题,他们通过激烈的课堂交流,会对朋友相处这件事有新的看法和认识,从而反思和调整自己交朋友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奖惩机制,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加到平时成绩的分数,更能让小学生掌握朋友相处的秘诀。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与语文课堂中的奖惩机制分不开的,如果语文教师对小学生的表现无动于衷,会挫伤小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小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也会降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参与度
小学生是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人物,一节语文课堂教学授课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小学生对课堂语文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小学教师在课堂中没有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语文教学课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常采用以小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在新课改背景发展下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发力点和着眼点。在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养成中,语文教师要着眼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在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前了解小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综合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小学生的实际评估结束后,把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在语文课堂上调动起来,依照结果采取相应的方法以及适当的互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有力保障,也是推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进度的有力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时,加强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互动和提问环节,激发小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就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沟通和交流,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探索欲望与求知欲望,培养勤思考爱动脑的好习惯。
比如:语文教师在授课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身边的小事》课本内容时,通过前期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小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小事,通过布置预习任务,让小学生对身边的小事进行思考和总结。并在课上开展“身边的小事”总结会,对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本次口语交际进行讲解和总结。通过讲解,让小学生针对身边小事存在的困惑进行提问,调动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二)采取小组合作,促进探究欲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小组模式,让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以及实验情况进行汇报。小组模式作为合作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使小学生在探讨过程中进行学习和集思广益,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丰富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探究与能力。
不仅如此,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口语交际活动的开展,口语交际考验小学生的实际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口语交际的方式帮助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课本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开展交流,小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知识面能够有所拓宽,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激发。另外,在口语交际中加入趣味游戏,更能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小学生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具备自我探究的意识,在掌握语文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语文学习的乐趣。
比如,在学习《形形色色的人》这一章的“写作天地”时,语文教师可事先布置任务让小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并在课堂中交流与分享。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例,让小学生大致了解日常生活中不同职业的人的差异,丰富小学生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增加他们的实际生活常规知识。这一板块也可使小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语文教师通过任务的布置让小学生自发探究相关的内容,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交流,小学生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库,更培养了竞争意识,也能在实际的课堂交流中培养思考与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学生共同发展
对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在语文教学时和教学后对小学生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反馈。客观评价原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原则,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客观评价,从而考虑采取相应的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语文教学结束后,小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效果要进行及时、客观的反馈,教师总结语文课堂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对两个语文教学阶段的具体把握,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例如,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习作中,考虑到小学生在文化遗产学习方面的匮乏,语文教师要对文化遗产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给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便于小学生对文化遗产进一步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写好文化遗产的习作,提高写作的效率和质量。小学生在写完高质量的作文后,语文教师可适当对作业进行点评与夸奖,调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对语文能力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已成为小学教学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此教育环节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各界的努力和配合。培养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新趋势,片面追求小学语文成绩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小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行思考,有利于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优质教学案例,助力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长远的发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