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2023-03-21王慧
王 慧
(盐山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盐山 061300)
在中国,农村一直处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战略地位上,它直接关系着中国国民经济技术水平的总体提高和重大民生问题的解决。所以,必须重视中国农作物科技的持续优化发展,来提高中国粮食作物栽培管理水平和农业病虫害防控技术水平,推动中国农产品水平的持续提高。本章剖析了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中的重要积极意义,并指出了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中的运用策略,以期为今后开展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1 农户对化肥农药的使用现状
在当前的农户的农业生产活动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将能够有效地提升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且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也为农户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有鉴于此,多数农户对化肥农药已经形成了较高的认可度。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相关的农户在生产之中对化肥农药的具体情况和性质并不了解,从而导致了部分农户在使用环节尽管进行了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但生产效果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的问题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了农业生产活动对化肥农药的严重浪费,并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的威胁。部分地区在长期过量使用化肥的情况下,土壤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板结和盐渍化现象,对于后续的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了破坏。另外,部分农户由于对化肥农药的认识过于片面,因此在使用阶段规范性极差,所使用的化肥农药不具有针对性,因此在使用之后无法起到增加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效果,这些问题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之中需要引起高度注意。从农药使用的角度来看,多数基层农户对农药的使用也缺乏规范性,部分农户大量对高毒农药进行使用,导致生产环节出现一系列不安全因素。而随着农药的滥用和残留,后续的生产之中,部分作物由于对农药毒性敏感性较高,所以也出现无法正常生长的现象。
2 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应用在农业上的意义
2.1 可以持续防治病虫害
杀虫剂是粮食作物生长发育中所必需的材料,是预防粮食作物生长发育流程中病虫害的重要物质。常规杀虫剂应用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阶段农业产业的使用需求,杀虫剂减量控害增效的合理应用,减少了杀虫剂在防控农产品害虫活动中的消耗。通过杀虫剂治理与生态防控相结合,减少粮油经济作物害虫产生杀虫剂抗性的机会,进一步提高控害的合理性,实现农产品栽培活动中的病虫害防控和病虫害的寄生性天敌的总量和品种趋向均衡,进而实现提升粮油经济作物生产的总体发展目标。
2.2 推动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
农药减量控害提效法是一种新的方法,在具体的使用实践中还需更加完善的仪器装置和完善的工艺作保障,是一种科学、完整的新型科学技术。由于国家在农村和环保领域日益强调环境的概念,也要求在农产品种植中降低杀虫剂的使用率,从而产生出缓释式和环保型的少使用杀虫剂技术及其生物防治方法,这种技术还将在持续开发和使用中促进着农产品的商业化。
2.3 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安全
我国农业使用方法对杀虫剂的依赖性相当大,农业应用方法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问题,农药剂量偏高、农业应用品种比较单一的现象突出,易造成土壤环境被污染。近些年农田土地的盐碱化、荒漠化、土地流失形势严峻、土地效率不高现象,也与杀虫剂的不合理利用有着一定联系。杀虫剂减量控害增效方法的应用,完成了农村有害生物物理防控措施和化学防治措施的有效结合,降低了杀虫剂的消耗,大大提高了杀虫剂的合理使用率,从而降低了杀虫剂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对保障农村环境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2.4 带动农作物产品和品质的不断提升
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制约,在开展生产的过程中种植水平不高,农作物的产量较低,且由于病虫害防治措施的不合理,导致农作物的品质也受到较大影响。而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也开始被运用到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在该技术中,由于其转变传统农业生产大量应用化肥和农药的局限性,引入有机肥积造和化肥减量增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可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提升农作物产量,更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有效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3 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3.1 做好种植管理
在传统种植环境中,为达到农药化肥的减量增效目的,应进行各类种植管理工作以增强作物抵抗病虫害的力量,比如可对种子进行适当处置,如浸种晒种技术,可以杀死播种的病毒以及虫卵;通过清除种植部位杂草,并进行各种土肥的适当管理工作等,可以保障植株健壮生长,从而减少病虫患的机会。也可通过控肥技术,以改变常规农业技术中强调大面积使用氮肥的不足,可考虑使用大量土壤肥力进行管理工作,并对施肥时机加以适当调节,在植株的成长中后期,相应地增加了粒肥以及穗肥的使用率。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磷钾效益,在适当降低氮肥施加量的同时,还应增加钾石盐和磷的施放量,为植株供给更丰富的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从而增强其对抗病虫害的能力。也可以采用机械化方式完成杀虫剂和肥料的使用,转变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施用不均匀所导致的浪费现象,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更有效控制农药和化肥的用量。
3.2 合理混配
不少农民都习惯了将种或种上的药物混合来增加预防功效,但由于混合农药的盲目性很大,往往达不了增效的目的,反而用量增加,农药增多。在混合杀虫剂中,应该坚持一个准则:混合后不得起化学反应变异,药剂物理性质要维持平稳,不得出现层状、絮状、沉降或出现乳剂分解、悬浮度下降,或者晶体析出等问题,杀虫剂混合处理可以实现减少杀虫剂数量、增加治理面积、提升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残留量的目的。
3.3 合理选用防治措施
首先,在防控过程中,物理防控方法比较普遍,且对粮食作物本身不会造成危害,满足无公害化生产需要,在病害的防控上成效突出。在防治时,应该利用生物趋光性的特点,在养殖地方放置杀虫灯和黏虫板加以防治,物理防控成本较低,而且也没有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使用效果比较好。但物理预防又有一定的局限,即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来进行,其防治效果不高,无法对任何种类的病虫害实施防控,所以,在进行物理预防需要和其他防控措施协调运用。其次,在病虫害防治时,也可以运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实施,而近年来,由于中国的生物科技水平也有了提高,因此各类生物防治措施也日益被开发起来。这一类生命杀虫剂,如苏云金杆菌、多抗霉素等能对害虫实施长效扑杀,而且还能够实现完全无环境污染物残余,因此使用前景非常好。最后,还可以运用于害虫天敌上加以预防,比如在养殖地方投放赤眼蜂等。投入时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量投入造成营养均衡遭到损伤,反而不利农作物栽培的顺利开展。
3.4 物理防治技术
诱杀技术是物理防控技术中较为普遍的一项手段,主要是指针对病虫害的一些特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趋向性而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方法,或者创造人为条件下的避趋进而对其加以诱杀,与预防。通过实验,可以看出这项方法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是非常有效的,同时其处理期限也并不长,被视为病虫害处理最常用的方式。因为物理预防方法主要是按照病虫害防治及其对自然环境适应作用的基本原理实现的,如趋光性、趋湿性、避光性等,不但对病虫害的发生具有预防效果,同时由于这些方法都没有对周围环境和土壤的结构形成危险,也能对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防护效果,所以需要被应用。在物理防治技术中,除诱杀法外尚有许多另外的相关技术,如筛选技术、日光杀灭方法等,这些方法都和诱杀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同,没有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和损害,这也是现阶段中国农作物生态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条件。
3.5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科学技术,一般利用的是某些生物个体所产生和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从而对虫害产生预防效果的科学技术,而通常在开展生物防治工作时,一般是利用在生物培养过程中所得到的化学物质对虫害加以处理,并一般采取以虫、以动物分泌物、以微生物治虫的方法来完成。这种生物防治技术不但能够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防护效果,同时还能够给农户提供额外的增加收入,一举两得。生物防治技术不但能够有效促进庄稼的生长发育,还能够对自然环境发挥防护效果,对于促进农村的生态化和现代性具有推波助澜的意义。
3.6 生态调控技术
通过栽培经验,人们发现如果在同一片地上持续多年都种植同一类粮食作物,不但会减少该粮食作物的数量,而且会造成该地土壤结构的变化,养分的缺乏,再者也容易造成病虫害。所以,就必须统筹考虑进而对耕作方式加以改善,在同一年份同一片地上可种植许多粮食作物,也可根据不同年份在同一片地上种植不同的粮食作物。这样就可以合理改善土地的养分构成,增加粮食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也可以减少病虫害出现的可能性。如果在同一片地上既播种棉花又种植大豆,则大豆的根系中可以形成更丰富的氮元素,从而为棉花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促进作用,同时又有效改善了土地的养分构成,从而避免了营养物质的缺乏,为下一年的播种奠定了充足的养分物质基础。
4 农药减量控制增效技术应用应注意的要点
4.1 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
在使用农业减量控制增效产品前,种植人必须针对现场状况,提出适宜的农药应用剂量计划。在应用杀虫剂的过程中,必须针对病虫害的发生时期、发病范围、害虫的类型和规模、粮食作物的种植规模等的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杀虫剂应用计划和施用剂量。并在保证有害生物防治效果的同时,尽量避免应用危害性较小的杀虫剂,这样既可以保证清除了害虫,同时又可以防止粮食作物和土壤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4.2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新时期的农药减量控害提效科技理念的提倡,可以降低农作物生产栽培人员对杀虫剂产品的依赖性。杀虫剂降低与控害增效技术的有效运用,使农村中有害生物防治管理工作越来越富有积极性,工作者们必须坚持以先期预防措施为重、以后期处理为辅,以结合预防措施为重、以其他农药处理为辅"。如此才能使农村生产中的农药使用量最小,进而达到了创建生态农业产业、绿色农业产品、发展农业产业的总体目标,从而达到了减少化工农药使用量,减少化学农药影响的目的。
4.3 强化有机肥的适时高效利用
人工配方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而在目前生产中也得到了大面积推广。而在使用人工配方肥料前,使用方需对生产区域土壤状况进行科学评估,比如土壤肥力水平,这样肥料的使用才能够发挥效用,避免过量使用。除了使用人工配方肥料外,减少肥料的使用还可以通过使用农家肥的方式来实现。但在目前农户生产中,因农家肥使用需要耗费巨大精力,所以实际中使用效果并不理想。而实际上农家肥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可以对土壤起到改良的效果,有助于农作物品质的提高。基于此,相关部门和农户就应在自身生产区域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掌握生产所需,通过适时高效利用有机肥来代替部分配方肥,增强农业生产竞争力,保护土壤肥力。
4.4 强化农药使用的规范性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之中,农药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较大,为了减少农药使用量,在实际工作之中首先可以通过发展多种病虫害防治技术来对化学农药进行取代。其次,则需要采取持续植保的措施来进行农药使用的控制,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区域内的植物种群进行把控,确保生产区域内植物种群的合理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起到减少农药使用的效果。
5 结语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可有效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概率,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更符合当下社会无公害食品的各项要求,优化农村种植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需提升对其重视程度,大力推广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促进我国农业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