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看图写话的“草根”之力
2023-03-21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陈玲玲
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 陈玲玲
新课标对低年级孩子写话的基本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看图写话是小学作文的奠基阶段,是培养低年级孩子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对于低年级孩子的看图写话指导,要有一种“草根化”的培养意识。这里的“草根化”只是一种比方,是指扎根于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土壤”,具有鲜明特征的一种言语表达的滋养形式。它就像“草根”一样,虽然很平凡,很普通,却有非凡的扎根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了草根化的内驱力,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满眼春光。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孩子如何和“图画”世界相处、相融,进而衍生出它们的语言建构特点——“童话世界”呢?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低年级课堂教学实践,结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摸索出“看图写话”的三个步骤,期待与同行探讨。
一、凝神聚力,看懂图意
看图写话,顾名思义就是要用眼睛看,看是基础。只有经过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有深刻的理解,才会在大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可以首先引导有顺序看图。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或从中间到四周。同学们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应该先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再从画面中人物的形体、相貌、服饰等,弄清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推测人物的思想,以及他在干什么,想什么;还要观察周围环境,弄清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等,做到言之有序,让整幅图或多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然而,在实际观看图画的过程中,部分孩子并没有看懂图意就开始动笔,因此往往不能体现图画的主旨,偏离中心。造成观察不到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观察不足
看图写话的画面是一个个静止的人或物,而且比较单调,我们要引导孩子通过仔细观察画面,以适当的提问为支点,进行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尽量动起来,活起来,使单调的画面充实丰富起来。引导学生由一幅图联想到前前后后的几幅图,由一个动作联想到前前后后的几个动作,有时,还可以只提供一种情境,让孩子的想象自由驰骋。有些同学由于性格原因,是急性子——浮光掠影,一扫而过。一眼看到画面上有几个小动物在搬运木头,便围绕“运木头”开始行文。如果不那么急躁,综合观看图画中的“河流、木头、河岸”等信息,就能确定图画内容是通过“过河”来体现生活智慧的。如:
今天是个晴朗的日子,草绿绿的,天蓝蓝的,水清清的。
小猴和小熊、小猪三个小伙伴,约好一起去玩。它们来到一条小河边,看到清澈的河水在欢快地流淌。
小猪感到肚子饿了,说:“我想回家吃面包了。”小猴在草地上跑来跑去,一会儿打滚,一会儿大叫:“太开心了。”
小熊着急了,我们今天比赛运木头吧,看谁运得多。
小猴爬上树摘果子吃,好甜。
……
低年级孩子由于没有经过说话训练,表达起来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说起话来常是前言不搭后语,跳跃性很强,有时重复,有时带有语病。老师在训练时不能操之过急,开始的要求不应过高。
今天是个好日子,因为森林王国要举行“跑步比赛”。小猴和小熊、小猪三个小伙伴,约好一起去参加。
它们走在路上,发现原来的一个干涸的水沟,因为前几天大雨变成了小河。三个小伙伴一下子愣住了。小猪摸了摸大肚子,说:“算了吧,河水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正好不去参加比赛了。这样也没人知道我的跑步实力啦!”小熊瞪了小猪一眼,说:“心虚了吧,让你平时少吃点,就是不听。现在找借口不去比赛,不行。”小猴看看周围,一下子有了主意。“朋友们,我们有办法过河啦。”
然后,小猴带着两个伙伴,来到不远处的大树下。这里有好多树桩和树干,是上次山羊家族聚会时留下来的。
小猴动作最快,选了一根粗细适合的木头,手脚并用,连推带踢,不一会儿,就把木头运到河边。因为草地细软湿滑,木头顺着斜坡滚下了河。小猴眼疾手快,纵身一跳,一个完美的姿势落在了河中的木头上。它盘腿坐在木头上,顺着水流过河了。小猪看见了,很是羡慕,顾不上脸上的汗水,用力把木头往河边推。小熊有的是力气,直接扛着木头大步走过来了。
小猪慢吞吞地爬到木头上,双手紧紧抱着木头,生怕自己掉到水里。小熊胆大心细,发现河水并不深,即使落水也不担心。于是,它双腿跨在木头上,双手当“船桨”,划着过河了。三个小伙伴借着木头和水流的力量,都顺利地过了河。
——《过河》
对比之下,两位作者的写作内容差别很大。一个经过细心观察;一个走马观花,瞥一眼图画便写。这样,图画的整体内容不够全面,思考的中心自然会偏移。片段中的小作者,观察图画比较仔细,想象也比较丰富。这样,人物的性格特征就非常明显,容易让读者接受。童年时期的儿童,思维发展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提出学生易于接受但是又高于其现有发展水平的要求。因此,笔者在指导学生观察这幅图时,要求孩子们对自己提出三问:什么天气?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这样,孩子们在观察了整幅图之后,先自我问答,然后同桌交流,互相补充三个答案的证据。当孩子们学会有理有据地分析判断,表达的内容就经得起推敲了。
2.观察不全面
有些孩子在观察图画时,尽管花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往往被一些“零星画面”吸引住了,比如图片上“堆雪人”的画面比较抢眼。其次是“滚雪球”,而远处几个孩子“打雪仗”的场景,就容易被忽略。
清晨,小红推开门一看:“下雪啦!下雪啦!”小明、小强、小丽,已经在院子里等着小红了,他们都戴上了暖和的帽子,围巾也在脖子上绕了好几圈。天太冷了,小伙伴们刚开口说话,嘴里便冒出白色的雾气。
下雪天,最好的活动便是堆雪人了。小红飞快跑过来,准备了一只鲜红的塑料桶,想给雪人当帽子。她和小丽一起滚雪球,等到雪球特别大,小刚和小强就过来帮忙。他们先堆雪人胖胖的身子,然后给雪人做了一个圆滚滚的脑袋。这时,小红迅速地给雪人戴上帽子,小刚用红辣椒给雪人插上鼻子。小强找来一小截弯弯的树枝,当做雪人微笑的嘴巴……
看图写话的画面是一个个静止的人或物,而且比较单调,我们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画面,以适当的提问为支点,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尽量动起来,活起来,使单调的画面充实丰富起来。引导孩子把不会思维的想象变成会思维的,把不会说话的想象变成会说话的,由一幅图联想到前前后后的几幅图,由一个动作联想到前前后后的几个动作,有时,还可以只提供一种情境,让孩子的想象自由驰骋。如:
姐姐小红扎着羊角辫,就像两根天线。妹妹小黄是个丸子头,显得特别利落。
今天,爸爸妈妈出去购物了,让她俩照看弟弟。弟弟平时闹得欢,她俩没少哄。现在弟弟终于安静地睡着了,成了“小可爱”。弟弟红扑扑的脸蛋,姐妹俩看了好久也看不够。不一会儿,姐姐忍不住伸出左手的食指,轻轻碰了碰弟弟的小耳朵,软软的,热热的。妹妹也伸出手指,弹了一下弟弟的小脸蛋。弟弟嘟哝了一声,似乎要醒了,姐妹俩互相对视了一下,捂着嘴偷偷笑了。
3.观察无逻辑
一幅图,虽然景物不同,人物各异,但是肯定有“主次”之分,或者有方位之别。低年级孩子在观察图画时,一般不会主动设定一定的观察顺序,而是凭着兴致“目光游离”。尤其是单幅图,除了画面上的场景,之前、之后的画面需要学生“脑补”。比如“植树图”,画面上有“放树苗”环节,之前的“挖坑”“运树苗”,之后的“浇水”“培土”过程,都需要孩子根据植树的实际情况,进行再造想象。因为缺少生活的客观经验,孩子们在写话时,会按照自以为的逻辑顺序铺陈语言,或者“东一棒,西一棒”。
针对以上三种情况,笔者在学生观察图画时,提出了具体的刚性要求:一是定时。屏幕上出现倒计时,避免少数学生“浮光掠影”地观察。二是定表述框架。图画描写的是什么事情或哪些景物?从画面上1、2、3、4……可以看出来。(要求把画面信息说全。)三是定题目。当学生了解图画的全部信息时,自己心里就已经有了“评判”。如拟定的题目有:植树、三个好朋友、合作、团结的力量、陪你长大……这些题目,有从事情本身出发,也有基于人物的认知出发。这个环节的完成,离不开之前的“观图”指标的落实。
二、发挥想象力,再现场景
看图写话,是作文最初步的训练,是培养儿童观察客观事物的一个媒介,也是培养儿童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看图写话,顾名思义就是看图后再写话。所以,看是基础。一幅静止的甚至是相对单一的画面,如何在学生眼里是“动态”的、“有声”的,这就需要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如果孩子们能够把静止的画面看成连续的、动态的“动画效果”,那就不愁没话说了。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的想象能力还是比较弱的,需要老师巧妙地激发。比如:提问法。比如抓住一个人物的动作,问问人物之前可能干了什么?之后干什么?这样,整个画面就联系起来了。其次,创设情境。老师要根据不同的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背景音乐等),让孩子置身于画面中,忘却自我,大胆想象。第三,当堂表演。有些画面和孩子们的生活比较接近,可以当堂表演,弥补画面的空白之处。
三、按照顺序个性表达
看图作文和命题作文一样,也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所以,学生首先要有层次地观察图画,如空间顺序:前后、上下,整体和局部;其次,抓住重点和细节观察和想象。事情发展顺序:先干什么?接着发生什么?最后结果怎么样?
总之,要根据图画所描绘的实际情形,正确地选择好观察角度。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有条理了。对于语言表达上有独特之处的,能够详细、准确点明图画主旨的要大力表扬。从而启发更多同学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鼓励孩子们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有个性地表达。如:
小老鼠出来找食物,发现了一台电脑,好奇地说:“这台电脑怎么是开着的呀?”正在这时,电脑上突然出现了一只肥胖的猫,吓得老鼠连连后退。小老鼠很好奇,心里想:“这只猫是从哪里来的,会不会跳出来把我吃掉呢?”小老鼠非常害怕,所以不停地打哆嗦。
在这个片段中,小作者善于观察,从“老鼠”的动作中,猜出老鼠内心的慌乱,展现出了小老鼠的惊慌失措。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一起积累写作知识。而这个知识,不是别人的,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际获得可操作的直接经验。另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是滋养学生成长的“草根”般的内驱力。让学生“会看”“爱说”“乐写”,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