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23-03-21马小掌
马小掌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临泉县分校,安徽 临泉 236400)
高素质农民培训是以农民需求为核心,以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质量实用型人才队伍的长期工程。近年来,各地方政府部门积极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深入开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人才保障。但是,从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训现状看,仍然存在着参与培训意愿偏低、培训体系建设不完善以及培训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须在今后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加以解决。
1 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1.1 参与培训意愿偏低
高素质农民培训对于农民而言属于新鲜事物,需要农民付出大量的农闲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才能保证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但是,一些地区对高素质农民培训宣传不到位,使得农民对培训的认知度较低,从思想上未能认识到参与培训的重要意义,导致农民对参与培训的意愿偏低。还有一部分农民认为自身的能力素质不高,即便参与培训也学不会知识和技能,并且培训的内容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导致部分农民丧失了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1.2 培训体系建设不完善
当前,各地区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培训层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与农民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亟须进一步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是培训对象定位不明。部分高素质农民对培训对象的定位模糊,将普通农户作为培训对象,忽视对从事农业经营管理的种植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承包者等农民群体的成员,使得高素质农民培训未与传统农民农业技术培训区别开来。二是培训内容更新慢。培养高素质农民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部分培训机构为保证培训效果,对培训对象开展同一类型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在几年内不会做出相应变动,使培训对象只能反复学习相同的内容,很难通过培训获得农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三是培训方式较为传统。部分培训单位在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时习惯于采用传统课堂教育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参与培训的对象集中起来进行大班培训,很难对培训对象进行一对一指导。还有部分培训单位积极开展网络线上教学,但是受农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限制、农民计算机操作技术水平偏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网络线上教学效果不佳。四是培训管理弱化。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单位过于关注培训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对参与培训对象的全过程管理,使得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培训对象出现消极的参培态度和行为,不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
1.3 培训保障机制不健全
高素质农民培训需要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作为支撑,才能保证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但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地方的高素质农民培训资源投入不足,培训保障机制欠缺,不利于实现培训的最终目的。具体表现为:其一,培训条件不完善。部分地区高素质农民培训缺少完善的培训基础设施,只能在固定的室内场所开展培训,很少到基地参与培训实践活动。其二,培训调研不深入。部分培训机构未能在培训之前开展调研工作,盲目制定培训计划和课程,使得培训内容可能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其三,师资力量不足。部分地区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师资力量匮乏,培训教师数量较少,尤其是严重缺少综合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教师,使得现有师资队伍难以适应实践性的培训需求。还有部分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更新缓慢,只是固守于传统的课程知识体系,没有学习和积累新兴农业技术服务领域知识。其四,配套资金不足。高素质农民培训需要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投入充足的资金开展培训工作,对提供培训服务的培训单位给予财政补偿,确保培训单位有充足的资源保障开发更多的培训课程。但是,当前部分地区的培训单位普遍面临着资金紧缺问题,使得与培训相关的其他工作难以全面开展。
2 针对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加大培训宣传力度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宣传引导力度,让广大农民逐步接受这一新鲜事物,调动起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对高素质农民培训形成正确认知,从而为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做好铺垫。
(1)组建宣传小组。政府部门要组建专门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宣传工作组,根据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高素质农民培训宣传计划,确定宣传地点、宣传内容以及宣传活动形式等。在宣传工作组中,要吸收培训学校工作人员以及具有影响力的当地农民作为宣传员,确保宣传工作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被农民群众接受。
(2)丰富宣传方式。宣传工作组要确定宣传基地,创新多样化的宣传方式,突出强调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具体做法如下:其一,体验式宣传。宣传工作组可以组织农民到宣传基地参观,让农民与培训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并开展体验式培训项目。如,农民试听一堂培训课程,增强农民对培训的直观感受。其二,知识放映厅。宣传工作组可以建设现代农业知识放映厅,邀请专业团队制作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宣传片,在放映厅内循环播放宣传片,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农民更加全面了解培训的重要意义,激发农民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兴趣。其三,现代农业知识展示。宣传工作组可以在各村镇建设有关高素质农民培训所需的现代农业知识宣传走廊,在走廊上粘贴宣传画、展示模型、讲解农业知识等,潜移默化地提高宣传效果[1]。其四,现代农业知识大赛。宣传工作组可以组织培训人员参加现代农业知识大赛,并向本地区的农民群众公开获奖的人员名单、相应作品以及奖励,扩大宣传教育的影响力。
2.2 完善培训体系建设
新时期下,高素质农民培训要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建设,从培训对象、培训课程、培训方式以及培训制度等方面着手,构建起科学、先进、规范、有效的培训体系,促进高素质农民培训步入高质量发展之路。
(1)筛选参与培训对象。为保证高素质农民培训效果,培训单位要明确培训对象范围,规范培训对象的选拔程序,确保准确筛选出适合培训的对象。具体做法如下:其一,严格培训对象遴选程序。培训单位要结合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确定培训对象标准,严格执行培训对象选择程序,审核参与培训对象的资格,加强培训前期阶段的管理[2]。以电商人才专业学员培训为例,培训单位要求有参与培训意愿的农民向村委会提出个人申请,由村委会遴选出培训对象,向乡镇政府部门推荐参与培训对象,再由农业农村局确定最终的参与人员。其二,细化培训对象范围。培训单位要明确每一期培训对象的筛选范围,不能随意筛选出培训对象参与培训,以免造成培训资源浪费。以技能服务型培训为例,针对培训对象范围可以做出以下规定:年满16周岁,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务农农民,重点面向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和乡村社会事业服务人员,注重遴选想脱贫、退役军人、少数民族从事农业者和女农民参训。
(2)优化培训课程内容。高素质农民培训要结合实际需求构建起完善的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从培养高素质农民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以及能力拓展等方面入手优选课程内容,确保培训课程内容涵盖思政教育、农业通识、涉农法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领域。在培训课程体系构建中,要尽量缩减纯理论课程课时,提高农业生产实践技能课程占比,延长基地实践时间,给予参与培训人员专业的指导,保证培训效果。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为例,设置以下培训课程:其一,专业提升课。开设课程内容包括高素质农民培训政策解读、高素质农民农业素养、党史学习教育、创业指导知识、农产品食品卫生安全、食品包装标签识别、食品卫生法解读等。其二,实操课。开设课程内容包括涉农APP安装和使用、如何用手机卖农货、农产品电商平台的营销、惠农网农产品销售、直播带货技巧、如何使用抖音宣传农产品等。其三,外出观摩。开设课程内容包括参观农产品电子产业园、农业基地等。其四,线上学习。开设课程内容包括“云上智农APP”的下载方法、“建班”的方法、“选课”的方法、“学习”的方法等。
(3)创新培训方式。高素质农民培训要改进培训方式,确保培训方式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周期特点,提高培训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在培训中,可以采用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小班制、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使参与培训的农民切实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单位要逐步形成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服务相结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本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高专业能力培训占比,在培训后对学员进行考核,向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同时,培训单位要积极开发网络课程,借助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开展线上培训,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信息化发展。在培训过程中,发挥出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的作用,采用结对帮扶方式对本地区贫困户开展培训帮扶,落实培训责任。此外,高素质农民培训还要与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农民职业教育相结合,并联合妇联针对性开展妇女专项培训,提高农村女性在高素质农民中的占比。
(4)完善培训规章制度。具体制度包括:其一,班主任制度。每期培训班都要确定一名班主任,负责开展培训班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学员有序参加培训,帮助学员解决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二,第一课堂制度。在培训第一课时向学员宣讲最新的国家及地方政策,介绍培训课程安排,通过与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员需求。其三,考勤制度。在培训期间,对所有学员进行考勤,要求学员每天签到,将学员考勤情况纳入培训后的考核中。其四,满意度调查制度。在培训课程即将结束时,组织学员在网上匿名评价对培训全过程的满意度,便于培训单位根据评价情况进一步完善培训课程体系建设。
2.3 健全培训保障机制
高素质农民培训要以完善的保障体系为依托,发挥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培训单位的实践主体作用,推进培训工作深入持续开展,从而不断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训水平。
(1)改善培训条件。政府部门要结合新时期下本地区高素质农民培训的需求,投入更多的资源开展培训工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训提供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夯实培训物质保障。政府要引导本地区具备培训条件的社会机构、农业职业院校以及企业参与到培训工程中,积极推进培训设施建设,为高素质农民培训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3]。
(2)开展培训调研。本地区高素质农民培训要掌握培训供需平衡点,在培训之前开展实地调研工作,了解农民对培训的具体要求,包括农民感兴趣的培训内容、乐于参与的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安排等,从而根据农民的需求调整培训计划,提升培训效果。
(3)培育培训师资队伍。培训单位要优化调整培训教师队伍结构,采用内部培育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优质的培训师资力量,满足高素质农民培训所需。具体做法如下:其一,加强内部培育。培训单位要对现有的培训教师开展专业技术知识培训,让教师学习到最新的技术知识,补充知识薄弱环节,提高自身培训教育能力。其二,引进外部人员。培训单位可以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校等机构建立起合作关系,聘用具有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经验、有志于服务高素质农民发展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让兼职教师作为培训单位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补充,提高培训综合实力。此外,培训单位还可以吸收“本土专家”“田园秀才”等人员充实培训队伍,提高“双师型”人才在培训队伍结构中的占比,保证培训质量。
(4)完善培训配套扶持政策。地方政府要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训政策扶持力度,给予培训单位和参与培训对象更多的优惠政策,并且创建起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拓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的资金来源。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在地方财政预算中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拨付。二是地方政府出台培训激励政策,采用财政补贴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政府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让社会资本参与到高素质农民培训领域,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全面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通过培训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实用型人才,为打造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提供有力支撑。在高素质农民培训中,政府部门和培训单位要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培训对象,优化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方式,健全培训规章制度,从而构建起完善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培训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