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媒体属性提升教育采编“四力”

2023-03-21孙士海

新闻传播 2023年3期
关键词:四力教育

孙士海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南京 210036)

《宣传思想战线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之后,教育实践工作已经成为宣传思想战线一项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切实不断增强采编人员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各条战线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总体任务。[1]教育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的组成部分,新时期,做好教育宣传,引导教育舆论,教育媒体要不断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力、公信力,从实际工作角度看,需要准确把握教育媒体的三重属性,不断提升采编人员“四力”,服务教育宣传工作,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一、准确把握教育媒体属性

(一)政治属性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系中,宣传思想、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服务于党的建设、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成为构建政治系统、维持秩序稳定的重要力量。[2]教育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宣传及舆论工作的主阵地,教育媒体必须突出政治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教育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把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政策宣传贯彻到位,严格遵守相关的政治纪律及政治规矩,不断提升教育舆论引导的质量和水平,自觉承担起教育系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的使命任务,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教育媒体应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不断增强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力、公信力。

(二)专业属性

教育媒体主要负责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法及教育规章制度,报道各地各校的教育教学动态、典型改革经验,引领探讨研究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理论研究问题,推出教育界先进典型人物,推动教育学术研究,建设教育智库及公益师生活动平台等方面服务教育发展,发挥舆论导向、宣传指导及学术引领作用。教育媒体除了具有广义媒体出版运营的专业性和一般规律之外,教育媒体的专业性,更多指向其所服务的教育行业的专业性。教育的专业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人的身心发展(师生专业发展)、学校教育(涉及目标、学科、教学、课程、评价)、教育学术研究及教育行政管理等的专业性。教育媒体要紧紧围绕教育专业发展需求,做好专业媒体服务。要认真研究教育媒体需求侧,富有针对性提供高质量的有效的供给。教育采编工作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出版质量生命线,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像编教材一样高质量办教育报刊这一鲜明而有特色的质量追求,强化对教育报刊新媒体生产的质量要求。

(三)人文属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最终体现在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上,“为了每一个”“面向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教育媒体要把人文精神内蕴于媒体理念和具体工作中,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表达,主张什么,倡导什么,宣传什么,在具体实践中,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倡导关注受教育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激发个体独立自主的个性精神,强化自由、平等、独立的人文理念;引领教育实践通过启发、唤醒个体内心深处的道德、良知、责任等,激活个体发展的无限可能,进而建立起良性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层级关系,发展良好教育生态。教育媒体采编人员要洞悉教育领域改革发展及教育教学的节奏与鼓点,深刻把握教育系统内相关个体的媒体阅读需求。

二、不断提升教育媒体采编“四力”

教育采编工作从功能来看是教育工作,从社会影响层面来看也是意识形态工作,归根结底的首要功能是教育功能,根本在于影响读者的精神世界,指导大众的实践活动。[3]作为教育媒体采编人员要充分理解把握教育媒体的政治属性、教育属性及人文属性,更加注重综合素养提升,依托学术团体、学术会议和名师名家,打造优秀作者队伍、审校队伍和阅评队伍,确保媒体专业水平;逐步建立新媒体采编规范及细化工作流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要从泾渭分流到融合发展;办好全媒体与广泛开展各种教育公益活动,进而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耕教育领域,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教育工作者服务,为广大师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一)增强脚力,走出教育媒体采编新境界

“增强脚力,就是要增强群众思维、实践思维,践行党的宗旨,坚持实践第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到走得正、走得实、走得久。”[4]

首先,对于教育媒体采编人员特别是年轻同志来说,很多同志都是从大学校门直接迈进报刊社门,经过采编课程培训,获得职业资格后上岗。缺乏教育知识储备及教育相关工作经验,需要深入一线,不断实践,补足短板。其次从媒体自身内涵发展需求看,需要密切与教育媒体运营相关方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实现融入共生、关联发展。具体来说,一是向下走。了解学情、教情、校情、社情,形成基层教育媒体资源分布图;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开展教育政策、教育改革的反馈性调研、办报办刊的读者调研以及组稿约稿组合型座谈等。二是横向走,教育媒体采编人员应积极关注同类媒体、外省兄弟单位改革发展经验,多走出去请教、学习、调研,开阔眼界,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这一方面,特别是在教育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尤为必要。三是向上走,教育媒体采编人员要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性论坛、研讨会、座谈会,开阔眼界;经常性拜访教育专家、名家、骨干作者,召开编审专家座谈会,向专业学术方向发力,丰富媒体运营资源,优化媒体运营质态。要通过媒体运营座谈会、问卷调查研究等方式,深入、客观全面地掌握读者的阅读需求,广泛征求改进建议,并筛选吸收落实,做到不断优化,以评促改,评改结合。可以通过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大数据及数据库平台优势,掌握读者受众的结构、特点及需求,不断提高媒体服务教育事业发展精准度与适切性。媒体采编人员还要充分遵循媒体特别是全媒体的传播规律,注重全媒体融合传播创新。

锻炼脚力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采编人员首先要摆正态度,多一些人文关怀,丰富自身人文涵养。其次要做好准备,尤其要做好教育知识、话题素材的准备,对教育专业话题,走出去,做到能对得上话,能问到点子上。再次,身至更要心至,要把自己摆进去,走进采访者的内心,研究探寻教育事件的本质。最后,还要注意走深、走实。要学习老一辈驻点采访,吃苦耐劳的精神,走深走实。

(二)增强眼力,炼就观察教育现象的火眼金睛

“增强眼力,就是要增强政治思维、战略思维,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善于观察、善于辨别,做到看得清、看得透、看得远。”[5]

见多才能识广,增强脚力可以拓宽眼界,提升辨别能力。眼力强不强,除了受眼界影响,还有受思维能力影响,教育采编人员要从媒体政治属性出发,增强政治思维,政治站位要高,站在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上,站在合乎教育发展规律、与时俱进的时代教育立场上,站在客观审视、理性批判的立场上,就会高出一层。还要从教育事业发展大局考虑问题,通过眼力的广大精微,更好地判断教育改革的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共性与个性、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紧密围绕中心工作和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围绕教育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系统性、全局性看待,看透表象,看清实质,让眼力更深邃。

对教育采编人员来说,首先要看清方向,意识形态工作要看得准、看得清,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大势、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要明确,对区域多样化教育实践样态要看得全。其次,增强看的本领,开阔眼界,提升信息归集能力,增强对典型、资源、需求、问题的发现能力。比如,可以在研讨活动中发现,可以在深入学校课堂中发现,可以在同行推荐中发现等。再次要提升素材感知灵敏度。通过通讯员队伍建设,新闻线索报送考核激励机制,微信群、朋友圈等新技术辅助应用,提升采编素材感知灵敏度。

(三)增强脑力,增进服务教育发展的媒体智慧

“增强脑力,就是要增强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坚持正确导向,保持清醒坚定,多思善谋、综合研判,做到想得全、想得细、想得深。”[6]

增强脑力是核心。如果说教育思想是教育媒体的至高境界,思考则是教育采编的制胜法宝,身体力行多想,沿着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规律、教育认知的阶梯,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经验储备和教育哲学,从杂家到专家,掌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本领,从教育一线的传声筒转变为教育智库参谋。强脑力,始终进行教育价值思考,在教育新闻舆论工作中,教育采编工作人员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采用严谨的研究态度,透过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破解内蕴在教育问题的机理,从教育传播价值角度梳理机理规律。

教育媒体传播承载着教育文化与教育智慧,在媒体运营及采编过程中,采编人员出于一定的教育导向及教育目的,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及文化知识传播,使阅读的读者能不断将这些精神文明内化为个体精神财富,丰富个体的内心气象,进而做到不断引导、规范个体自身的行为,发挥文字间接教育作用。教育媒体采编人员责任重大,首先要树立高尚的教育采编理念:“文教合一”“报刊育人”“报刊思政”导向要深植采编内心,坚持教育哲学思辨,保持清醒坚定。其次要问题为引领,以问启思,开展反思性研究,持续进行教育价值思考,把握事件逻辑脉络及深层次原因,把热点问题说透,把难点问题讲明,刊发有教育思想、有改革参考、有教育深度、有推广价值的作品,体现教育媒体的价值担当。再次要培育专业精神,提升专业素养,增强专业能力,掌握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新举措,提高教育采编开展深度的专题策划能力、政策解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专业方向发力,做媒体运营急需对话型、专家型人才,不断提升自己的全媒体素养。

(四)增强笔力,创新教育媒体表达的话语体系

“增强笔力,就是要增强受众思维、创新思维,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解决思想、实事求是,强化问题意识,突出效果导向,做到写得好、说得好、演得好。”[7]

长期以来,受行业特点的限制,教育媒体存在“到达率”不高、“覆盖面”不广、传播力不强的状况,单向传播、静态传播、系统内传播是常态。全媒体时代要见笔力,创新教育传播的传播方式、表达形式,开展融合传播,联动传播,实现最优质的表达,提高到达率,提升影响力。教育媒体采编人员,就要通过笔力的准确阐释,用读者喜爱的方式,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更好地让教育思想入脑入心,真正实现让党的教育理论、教育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教育采编人员增强笔力,要解放思想,创新形式,全力讲好教育故事,以教育相关方的关注为关注点,从教育实践中不断发现教育新闻及教育科研线索、素材和典型,注重用更加符合一线教育实际、适合读者的认知水平和阅读偏好的鲜活方式、媒体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在内容呈现上不惮斟酌再三,不厌屡易其稿,务求做到尽可能的完善。笔力也不仅仅是文字写得妙笔生花,全媒体时代还要多种表达形式的灵活运用,当主持、拍视频、搞策划、做编导,要进一步学习党报党刊、央视全媒体做法,不断探索受众喜欢的新媒体、全媒体传播形式、方式。

结语

人力资源是教育媒体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不断提升采编人员“四力”。“四力”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育媒体采编人员要通过深入实践增强脚力,走得深,走得实,走得远;用脚步丈量生命,才能开阔眼界,看得清、看得透、看得远,增强对大势的把握,提升辨别能力;形成对脑力的经验储备,对待现象才能保持足够的清醒和坚定,才能切实做到教育媒体运营所需的多思善谋,才能统筹兼顾做到综合研判,最终做到教育宣传、教育舆论引领策略得当、科学精准,也就是做到了想得全、想得细、想得深;最终回到媒体呈现形式上,突出传播效果,做到写得好、说得好、演得好,最终彰显教育媒体的三大属性,实现教育媒体的价值。在具体实践中,特别要注重年轻采编人员的培养,多措并举,切实提升年轻采编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教育专业水平和媒体综合素养,做到切实遵循媒体运营规律,通过媒体运营创新和出版流程优化再造,建立媒体运营绩效激励机制,真正激发教育媒体采编人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为教育宣传及教育报刊事业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四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践行“四力”锻造新闻精品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在践行“四力”中锤炼编辑的功力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