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冬奥时代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创新模式探析
2023-03-21何子豪
刘 兰 何子豪
(首都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教研室 北京 10019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了课堂教学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新闻传播学科是引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科,体育新闻专业与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思政教育尤其重要。后冬奥时代,国家对体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新闻专业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明确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站位,建立以“目标导向+路径选择+内容设计+效果评估”为主要构架的多维立体的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创新模式。
一、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主导的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
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要立足国家发展与体育事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将课程思政引入体育新闻专业建设。
(一)后冬奥时代体育新闻人才的需求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世界进入“高风险”时代。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网络舆论多元,公共治理难度增加。北京冬奥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快速更迭的媒体环境中成功举办,凸显了我们国家作为主办国履行国际责任的良好形象以及大国气度。后奥运时代,对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新闻报道中要站稳立场、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北京冬奥会留下的口碑优势,增强体育报道的深度和广度。用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一流的实践能力,适应“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时期的人才需求,提高我国体育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的体育新闻人才培养
媒介始终是大国博弈的重要场域。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新闻舆论工作更加重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新闻传播学界研究的热点。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体育新闻报道应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重要的国际体育赛事报道中,利用大众化的艺术叙事手法,讲述普通人的体育故事,以微小视角彰显新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成就,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话语权,为中国体育传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智能媒体时代对体育新闻人才的需求
我国的传媒行业迎来智能化的新时代。5G 技术普及,体育新闻传播时效性增强;大数据技术之下,数据体育新闻形式日益多样;VR、AR 技术的巧妙融合,颠覆了传统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体育新闻的具身性、体验性不断扩展。媒介技术的重大变革推动了传播范式的重塑,给体育新闻从业人员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智能媒体时代,体育新闻人才更加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把坚持党性原则与大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智能媒体技术,丰富体育新闻报道形式,提高体育新闻传播的专业性与趣味性[1]。
二、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站位
基于当前体育新闻实践工作的现实环境,需要明晰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站位,实现知识讲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一)国家立场
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设定应紧贴国家战略需求,以爱党爱国为主线,通过创新课程内容,拓展教学方法,使学生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体育新闻行业的现状。在认知上,要培养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自觉保持个人立场与国家立场相统一;在思想上,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体育新闻理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行动上,要鼓励学生刻苦钻研、奋斗拼搏,立志为我国体育新闻事业做贡献。
(二)国际视野
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体育事业迅猛发展,体育国际交往日趋频繁。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应立足国内并放眼国际。体育新闻专业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今全球格局与世界体育发展大势,促进学生在国际比较中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认同,激励学生把新闻职业理想与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鼓励学生精通多门外语,熟悉世界主流新媒体平台,获得对全球及地区体育议题的分析能力[2],实现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体育新闻人才的目标。
(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互联网时代,公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有了更高的期待。树立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当前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站位。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调新闻报道应当坚持客观性与倾向性相统一的原则,鼓励学生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专业理念中,拒绝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营造风清气正的传播环境,加深学生对职业的尊重与理解,实现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三、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应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创新授课方式,探索实践新路径。
(一)线上线下结合——打破现实与虚拟的界限
全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报道不仅希望从业者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而且对他们的人文底蕴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方案受课时限制,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线上教育平台发布各类思政通识录播课程,让学生依据兴趣自主选择,利用大数据紧跟学生学习进度,形成“录播讲解——学生提问—老师在线解答”的教学闭环,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3]。模拟体育新闻采、编、发全要素生产流程,指导学生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作体育类全媒体作品,打造“可感式”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解决教学内容“扩容”与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实现通识教育、思政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巧妙融合。
(二)校内校外结合——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
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应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培养方式创新。在课堂教学方面,选用权威的新闻传播学教材,适当扩充体育领域相关知识,挑选优秀体育融媒体作品进行课堂展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邀请体育新闻行业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体育新闻行业的最新动态。在课外实践方面,加强与体育主管部门、媒体、互联网公司的联系,广泛设立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与实习。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出具有大局观念、“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体育新闻专业人才。
(三)搭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
随着高校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成为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目前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处于高校教师自建自管状态,获取路径长,寻找困难,缺乏安全保护,容易损坏、丢失。数字化资源储存环境千差万别,在众多教师间形成一个个“资源孤岛”,无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交换。因此,可以采取云计算和对接数据融合的思路[4],与地方党校、党史研究院等机构开展内容合作,搭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为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与专业化的数据管理服务。此外,还可以与兄弟院校开展共建,联合开发具有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特色的课件库、试题库、案例库。
(四)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效果评估——搭建学生课程思政成果展示新媒体平台
评估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与平台条件[5]。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可以依托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博账号等新媒体平台,展示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形成的视频、图片、文字等成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检验课程思政教育水平。例如,在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前后,举办“体育新闻记者节”,设立体育新闻短消息、新闻通讯、新闻评论,体育赛事主持与解说、体育短视频、纪录片、微电影等竞赛项目,鼓励校内外优秀学子同台竞技,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升实践水平。推动优秀作品在主流媒体推送或播出,扩大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影响力,打造学校体育新闻课程思政教学品牌。
四、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依托体育新闻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打造多个课程思政实践教学项目,具体包括:
(一)基于大型赛事报道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体系
大型体育赛事是体育学界关注的热点,国内外主流媒体对它的报道,为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体育院校师生以在媒体或赛事主办方实习的方式,参与赛事报道,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把工作中的切身感受反馈回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这种动态反馈机制,能够从工作实践角度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首都体育学院选派部分师生参与媒体运行、场馆摄录、信息服务等工作,让学生切身体会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实践证明,利用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周期,鼓励体育新闻专业师生将思政课程内容融入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赛事报道,在创意策划、文稿撰写、视频摄录、音频采集、后期剪辑等实际工作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是体育新闻专业思政教学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案例教学中讲好“体育故事”,挖掘体育人文内涵
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的知识、技能多是对体育新闻历史发展进程的概括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案例[6]。教师在日常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搜集整理有关体育新闻的经典故事案例,提炼出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思政教育元素,做到思想教育微传播、精传递,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进课堂、入头脑。一方面,可以结合中国新闻奖获奖的体育类新闻作品,讲授当前主流新闻媒体的叙事框架,分析新闻理论的应用范围,挖掘获奖者的创作故事,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责任担当。
(三)思政主题的影视创作教学实践体系
思政主题的影视创作已经成为很多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并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例如,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坊”深入扶贫县进行的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团队打造“部校共建”平台,广州大学“新闻扶贫”主题实践活动以及复旦大学“记录中国”等活动,都是依托专业课程进行的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实践探索。首都体育学院在北京冬奥会的契机下,以专业课程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专业实践活动,如参与北京冬奥会电视转播团队志愿者工作。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走入中华大地,直面当代实践,明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含义。
(四)基于媒介新技术的体育文化传播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应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培养能够利用媒介新技术进行体育文化传播的新型人才。如鼓励学生用手机、微云台拍摄有关武术短视频作品,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帮助学生学习H5 相关知识,将端午赛龙舟等民俗元素融入H5体育小游戏,展现中国民俗体育文化。
(五)专业话语与价值话语相融合的体育解说评论实践教学体系
中国体育新闻行业的逐渐壮大,诞生了一批像韩乔生、宋世雄等具有独特个性风格的赛事解说评论员。体育新闻专业解说评论教学一方面应提高专业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各项目的专有名词、判罚规则等项目知识;同时还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处理好体育赛事解说倾向性与客观性之间的矛盾,控制不良情绪[7],在体育解说评论的实践教学中实现专业话语与价值话语的统一。
结语
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明确国家立场、国际视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奥林匹克精神等几方面的目标站位,建构“目标导向+路径选择+内容设计+效果评估”多维立体的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创新模式。在此基础上,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应该更加多元,包括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搭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体育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新模式通过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全方位提高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职业素养及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体育新闻教学实践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体育传播人才。■